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拉祜族是云南特有民族,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南部,主要生活在澜沧江两岸的普洱市和临沧市.汉语的普及和使用已成为拉祜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关键词:拉祜族;汉语;叙事;
语言是心与心中唯一的桥梁,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唯一的通道……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运用它进行思维,交流思想,组织社会生产,开展社会斗争,推动历史前进。共同的语言是促使一个民族形成的重要因素,是构成民族的特征之一。只有大致相近或相同的語言作为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才能使一定范围的人们沟通思想、密切关系、加深感情;才能为一个稳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创造基本的条件。
其次,民族语言是民族共同体成员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进行思维、交流思想的工具。
再次,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中国除汉民族以外,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国总人口数的6.7%。在中国,少数民族在学好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汉语,是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拉祜族,是中国古老民族之一,人口41.1476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拉祜族起源于甘肃、青海一带的古羌人,早期过着游牧生活。后来逐渐南迁,最终定居于澜沧江流域。该民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两岸普洱、临沧两个地区。其中78%0分布在澜沧江以西,北起临沧、耿马,南至澜沧孟连。建国近半世纪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拉祜族人民的艰苦奋斗,使拉祜族农村、城镇社会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拉祜族的社会历史已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汉语是全国各民族相互交流共同使用的语言工具,学好汉语已成为各少数民族的共同愿望。参加工作十多年来,为了更好的和学生沟通交流,我也认真学习了拉祜语,现在可以做到熟悉地和学生进行交流了。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也曾将拉祜语尝试着融入到我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现将几年来的做法做一下几点总结:
一、了解、熟悉拉祜语,打开学生心灵的第一道窗户
刚来到木戛乡,我很不适应里的教学环境,虽然学校已经考虑到我不会民族语言让我带高年级的学生,但十多年前的学生,即使到了高年级,能基本听懂汉语的都没几个。刚开始,不仅仅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老师用普通话上课真像对牛谈情,在教学工作中感觉真的力不从心。另外,在开展班级工作中,我也遇到了很多困难,甚至连和学生基本的交流都搭建不了,因为孩子们基本听不懂我的话,我也搞不懂他们想要表达些什么。从那时起,我也开始了我的拉祜语学习之路,每天主动和学生讨教一些简单的语言表达,把简单的词汇像记英语单词似的用谐音字代替记到笔记本上,慢慢地将这些积累的词汇链接起来用短语表达。
二、必须针对民族学生语言特点进行教学
在我所任教的地方,孩子在接受学前教育之前百分百没有接触过汉语。这样,在学生刚入学时,直接用汉语教学困难很大,特别是很多语句的理解,语序是倒置的,主语谓语是颠倒的,比如:“吃饭了”,用拉祜语表达是“饭吃了”;“下雨了”,用拉祜语表达则是“雨下了”。我们在教学生用汉语进行表达的时候,就要抓住民族语言表达的特点,找准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理解并学会用汉语正确表达出来。
三、善于处理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教学的关系
有很多老师认为,学生只要跨进校门后,就不要让学生再用拉祜语和学生交流和学习了,这样会影响孩子的汉语学习及汉语的表达能力。但在我看来,在完全没有汉语基础的情况下,这样做未必会取得理想的效果。我认为,学习汉语也要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如果我们连基本的意思都理解不了,又何谈学习呢?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在结合拉祜语理解的基础之上来进行汉语的学习。特别是在低年级阶段,这个过程尤其重要。
四、依靠少数民族语进行汉语教学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时,其母语既有“干扰”的一面,也存在有利的一面。在初级分阶段,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翻译教学,对比教学,用少数民族语言的辅助作用,可随学生的汉语水平的逐步提高而逐步减少,最后转为全部,用汉语进行教学,实现这个转变,应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特别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依靠少数民族语言来理解古诗文课文内容最为实际和有效。古诗文教学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我们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的难点,孩子们的汉语学习基础较弱,理解诗文内容自然就成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这时,要是我们教师能在教学中将诗文的内容借助拉祜语翻译再让学生加以理解。
五、提高少数民族的汉语言教学水平,必须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加强理论研究
中国的少数民族汉语言教学,除了必须遵循语言教学的一般规律外,还要研究适合各民族特点的特殊规律,要深入进行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对比研究,研究怎样在教学中做到既要遵循汉语的规律,又按照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特点。
作为在少数民族拉祜族比较聚集、民风民俗比较淳朴地方任教的我们,更应该走出思想的禁锢,转变自己的角色,把自己也当作一个学者,只有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当地民族的语言、民风民俗、民族习惯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找到一条适合本地学生的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来,正所谓因材施教,我想这就是对我们民族地方从事教育的教师的基本要求吧。
事物是在发展中前进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汉语言教学也在不停的发展。而部分地区现在教材和教学方法都很陈旧落后,对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的改革是必然趋势。汉语教学改革中,教材和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两大主要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计算机和英语的掌握是最基本的要求,大到工作,小到吃饭穿衣,无一离得开汉语,汉语是走入社会的敲门砖,因此,少数民族学好汉语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以身作则,起好带头作用,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少数民族人才。
关键词:拉祜族;汉语;叙事;
语言是心与心中唯一的桥梁,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唯一的通道……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运用它进行思维,交流思想,组织社会生产,开展社会斗争,推动历史前进。共同的语言是促使一个民族形成的重要因素,是构成民族的特征之一。只有大致相近或相同的語言作为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才能使一定范围的人们沟通思想、密切关系、加深感情;才能为一个稳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创造基本的条件。
其次,民族语言是民族共同体成员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进行思维、交流思想的工具。
再次,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中国除汉民族以外,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国总人口数的6.7%。在中国,少数民族在学好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汉语,是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拉祜族,是中国古老民族之一,人口41.1476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拉祜族起源于甘肃、青海一带的古羌人,早期过着游牧生活。后来逐渐南迁,最终定居于澜沧江流域。该民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两岸普洱、临沧两个地区。其中78%0分布在澜沧江以西,北起临沧、耿马,南至澜沧孟连。建国近半世纪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拉祜族人民的艰苦奋斗,使拉祜族农村、城镇社会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拉祜族的社会历史已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汉语是全国各民族相互交流共同使用的语言工具,学好汉语已成为各少数民族的共同愿望。参加工作十多年来,为了更好的和学生沟通交流,我也认真学习了拉祜语,现在可以做到熟悉地和学生进行交流了。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也曾将拉祜语尝试着融入到我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现将几年来的做法做一下几点总结:
一、了解、熟悉拉祜语,打开学生心灵的第一道窗户
刚来到木戛乡,我很不适应里的教学环境,虽然学校已经考虑到我不会民族语言让我带高年级的学生,但十多年前的学生,即使到了高年级,能基本听懂汉语的都没几个。刚开始,不仅仅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老师用普通话上课真像对牛谈情,在教学工作中感觉真的力不从心。另外,在开展班级工作中,我也遇到了很多困难,甚至连和学生基本的交流都搭建不了,因为孩子们基本听不懂我的话,我也搞不懂他们想要表达些什么。从那时起,我也开始了我的拉祜语学习之路,每天主动和学生讨教一些简单的语言表达,把简单的词汇像记英语单词似的用谐音字代替记到笔记本上,慢慢地将这些积累的词汇链接起来用短语表达。
二、必须针对民族学生语言特点进行教学
在我所任教的地方,孩子在接受学前教育之前百分百没有接触过汉语。这样,在学生刚入学时,直接用汉语教学困难很大,特别是很多语句的理解,语序是倒置的,主语谓语是颠倒的,比如:“吃饭了”,用拉祜语表达是“饭吃了”;“下雨了”,用拉祜语表达则是“雨下了”。我们在教学生用汉语进行表达的时候,就要抓住民族语言表达的特点,找准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理解并学会用汉语正确表达出来。
三、善于处理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教学的关系
有很多老师认为,学生只要跨进校门后,就不要让学生再用拉祜语和学生交流和学习了,这样会影响孩子的汉语学习及汉语的表达能力。但在我看来,在完全没有汉语基础的情况下,这样做未必会取得理想的效果。我认为,学习汉语也要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如果我们连基本的意思都理解不了,又何谈学习呢?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在结合拉祜语理解的基础之上来进行汉语的学习。特别是在低年级阶段,这个过程尤其重要。
四、依靠少数民族语进行汉语教学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时,其母语既有“干扰”的一面,也存在有利的一面。在初级分阶段,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翻译教学,对比教学,用少数民族语言的辅助作用,可随学生的汉语水平的逐步提高而逐步减少,最后转为全部,用汉语进行教学,实现这个转变,应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特别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依靠少数民族语言来理解古诗文课文内容最为实际和有效。古诗文教学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我们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的难点,孩子们的汉语学习基础较弱,理解诗文内容自然就成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这时,要是我们教师能在教学中将诗文的内容借助拉祜语翻译再让学生加以理解。
五、提高少数民族的汉语言教学水平,必须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加强理论研究
中国的少数民族汉语言教学,除了必须遵循语言教学的一般规律外,还要研究适合各民族特点的特殊规律,要深入进行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对比研究,研究怎样在教学中做到既要遵循汉语的规律,又按照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特点。
作为在少数民族拉祜族比较聚集、民风民俗比较淳朴地方任教的我们,更应该走出思想的禁锢,转变自己的角色,把自己也当作一个学者,只有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当地民族的语言、民风民俗、民族习惯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找到一条适合本地学生的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来,正所谓因材施教,我想这就是对我们民族地方从事教育的教师的基本要求吧。
事物是在发展中前进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汉语言教学也在不停的发展。而部分地区现在教材和教学方法都很陈旧落后,对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的改革是必然趋势。汉语教学改革中,教材和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两大主要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计算机和英语的掌握是最基本的要求,大到工作,小到吃饭穿衣,无一离得开汉语,汉语是走入社会的敲门砖,因此,少数民族学好汉语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以身作则,起好带头作用,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少数民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