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开设管理学课程,无论是把管理学作为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必修的基础性课程;还是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或核心专业课,其本质都是为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名“基层运营管理人”奠定良好的管理知识和通用管理能力的基础课程。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经济发展对从业人员要求是多元化、多层次的;从目前我国社会就业现况来看,大多数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更注重能与企业一起发展的能力。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一旦走出校门,不管是自我创业,还是到各类组织中工作,只要开始他们的职业生涯,不是管理者就是被管理者。学习管理,对于能有机会从事管理工作的学生,可帮助他们构建系统的管理知识,促成管理能力的形成;而对于那些大多数无缘走上管理岗位的学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上司的管理行为和组织内的管理活动,以良好的职业心态、职业素质来共同推进组织的管理工作。因为一个组织的管理的好坏不仅涉及到这个组织中的每个成员自身状况,还涉及到每个成员的利益。所以高职院校的管理学课程应从管理学角度为即将成为各类组织成员的学生,在提升职业能力方面给予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带来的企业经营环境的演变,企业的管理内涵处在不断变革之中,这不光涉及企业的各级管理者,还考验着企业的每个成员,同样也检验着高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水准。再把管理学定位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基础课,培养的是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显然是有所欠缺。最起码没能完全体现管理学这门课程的性质,限制了它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作用。要让高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释放出应有的能为高职学生服务的能量,有必要结合用人单位、高职教育、管理学特性三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从新的角度对高职管理学课程加以认识。
一、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能力的提升是企业发展前提
信息时代缩短了世界交往的空间、时间范围,使得竞争不再局限在一个地区和停留在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的剧烈和升级迫使企业重新审视企业竞争的优势资源,一张常打不衰的“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又成了企业求胜的王牌。从一些具有竞争持续性能力的企业人员招聘条件中可见,企业对员工大致有三方面要求:一是品德,包括人品、敬业、责任感等是首要条件;二是一般能力,包括逻辑分析能力、适应环境变化创新能力、注重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三是岗位方面的实际技术能力与心理特征,包括业务技能、沟通技巧、发展潜力等。与就业市场接轨的高职院校的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环境要生存和有所发展,就得按此标准接受培养。而这三方面要求都包涵在管理学的课程内容中,只要能认识到管理学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举足轻重,在教学时能与现实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加以强化,就能给学生增添就业优势,为企业竞争力奠定最基本的基础。
二、高职教育发展趋势是大众化职业素质、能力教育
1.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工学结合”,这意味着高职培养的学生是各类组织中的“雇员”。组织的管理水平是组织成员的共同努力的成果,况且组织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进程,所以高职教育肩负着振兴民族科技,提高国家的全球竞争力和社会凝聚力的重要使命。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促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是高职教育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
2.教育为培养能力服务,专业技术的教育在于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不是指某一方面的能力,而是指人的综合职业能力,强调的是要进行现实的工作活动,是人的实际工作表现及其所达到的实际成效,讲究的是做事的实效,并力求达到最佳效益。由于知识、技能、态度、素质是构成一个人职业能力的四个要素。所以以能力为本位,注重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高职发展的方向。
3.高职不是为了特定的职业而教育培养学生,而是培养学生准备去适应各种各样的职业。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同时注重职业能力、技术知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三、充分认识管理学的性质,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1.管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同时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创新速度非常快,这就要求用发展的观点和创新的思路,来学习和运用管理学理论和知识。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中国成长最为迅速的一门学科就是管理学,作为转型期社会的致用之学,管理学的触角几乎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管理科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使管理在功能、组织、方法和理念上产生根本性变化,从而使管理实践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信息化、知识化渗透于管理的各个层面;创新成为管理的主旋律;柔性模式代替了刚性模式,学习型组织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模式;风险管理是未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的国际化等,这些变化要求高职管理学学科建设必须强化学生从业能力,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好基础。
2.管理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管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性交叉科学,研究的核心是“人”,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的人。高职教育中的管理学课程教学研究的核心是未来企业中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因此高职管理学必须体现其基础性、核心性。
3.管理学是研究如何不断地、有意识地对组织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并对组织进行塑造的方式与方法的应用学科,计划、组织、协调、领导、控制等基本职能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管理学又是一套从实践主体的需要和能力出发来选择和运用各种理论以实现自身目的的方法论体系;管理学本质是关于组织和组织成员的学问,其核心在于发掘组织和人的价值等。换言之:也是高职学生将要面临的最基本职业内容和职业基础能力。
4.活学活用管理权变理论。
(1)管理学课程是对管理学科理论知识的高度凝练,而作为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交叉学科,管理理论体系十分庞大,需要讲授的内容多且比较零散,没有十分清晰的逻辑关系,非常难以把握。如果站在一个组织发展对员工素质要求的角度,把对学生职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决策与计划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的能力、领导与沟通的能力、控制与信息处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作为管理学课程教学研究主线,结合环境变化从社会经济背景的角度力求给学生以清晰的职业能力发展的框架,是不断适应就业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完成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灵活运用管理权变理论的有效尝试。
(2)管理学的学科体系至今在国际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模式,仍处于管理理论丛林的状态,还是一门没有成熟的学科。管理学的不成熟尽管使得管理的研究和教学有些无所适从,但却是高职管理学教学拓展的空间和机会。如属于管理技能的管理过程内容,更多体现为人与人之间反复信息反馈过程,在应用上没有标准答案,只能是在领会和揣摩中的一种悟性,是管理艺术性的体现。把这部分内容有机地与中国目前企业管理的现状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地把握和切换好企业对管理者、被管理者的素质、技能要求,并落实在管理学课程教学发展创新方面: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实力,是管理学教学艺术性的最佳体现。
(3)按德鲁克的观念理解:管理是一种可以学习的变通,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专业化程度非常高而又不能通晓所有方面时,首先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变通:有自己独特个性却又能综合考虑现实因素以使自己的众多想法能够实现的做法。培养这种变通能力是高职管理学教学最完美的体现。
综上所述,只有重新认识管理学教学目标——从组织管理和组织发展需求角度提升组织成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重新对高职管理学课程的定位——高职院校各类专业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核心基础性课程,才能从一个新的高度发挥管理学课程在这一特定时期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单位:四川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为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带来的企业经营环境的演变,企业的管理内涵处在不断变革之中,这不光涉及企业的各级管理者,还考验着企业的每个成员,同样也检验着高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水准。再把管理学定位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基础课,培养的是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显然是有所欠缺。最起码没能完全体现管理学这门课程的性质,限制了它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作用。要让高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释放出应有的能为高职学生服务的能量,有必要结合用人单位、高职教育、管理学特性三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从新的角度对高职管理学课程加以认识。
一、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能力的提升是企业发展前提
信息时代缩短了世界交往的空间、时间范围,使得竞争不再局限在一个地区和停留在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的剧烈和升级迫使企业重新审视企业竞争的优势资源,一张常打不衰的“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又成了企业求胜的王牌。从一些具有竞争持续性能力的企业人员招聘条件中可见,企业对员工大致有三方面要求:一是品德,包括人品、敬业、责任感等是首要条件;二是一般能力,包括逻辑分析能力、适应环境变化创新能力、注重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三是岗位方面的实际技术能力与心理特征,包括业务技能、沟通技巧、发展潜力等。与就业市场接轨的高职院校的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环境要生存和有所发展,就得按此标准接受培养。而这三方面要求都包涵在管理学的课程内容中,只要能认识到管理学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举足轻重,在教学时能与现实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加以强化,就能给学生增添就业优势,为企业竞争力奠定最基本的基础。
二、高职教育发展趋势是大众化职业素质、能力教育
1.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工学结合”,这意味着高职培养的学生是各类组织中的“雇员”。组织的管理水平是组织成员的共同努力的成果,况且组织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进程,所以高职教育肩负着振兴民族科技,提高国家的全球竞争力和社会凝聚力的重要使命。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促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是高职教育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
2.教育为培养能力服务,专业技术的教育在于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不是指某一方面的能力,而是指人的综合职业能力,强调的是要进行现实的工作活动,是人的实际工作表现及其所达到的实际成效,讲究的是做事的实效,并力求达到最佳效益。由于知识、技能、态度、素质是构成一个人职业能力的四个要素。所以以能力为本位,注重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高职发展的方向。
3.高职不是为了特定的职业而教育培养学生,而是培养学生准备去适应各种各样的职业。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同时注重职业能力、技术知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三、充分认识管理学的性质,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1.管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同时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创新速度非常快,这就要求用发展的观点和创新的思路,来学习和运用管理学理论和知识。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中国成长最为迅速的一门学科就是管理学,作为转型期社会的致用之学,管理学的触角几乎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管理科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使管理在功能、组织、方法和理念上产生根本性变化,从而使管理实践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信息化、知识化渗透于管理的各个层面;创新成为管理的主旋律;柔性模式代替了刚性模式,学习型组织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模式;风险管理是未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的国际化等,这些变化要求高职管理学学科建设必须强化学生从业能力,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好基础。
2.管理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管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性交叉科学,研究的核心是“人”,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的人。高职教育中的管理学课程教学研究的核心是未来企业中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因此高职管理学必须体现其基础性、核心性。
3.管理学是研究如何不断地、有意识地对组织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并对组织进行塑造的方式与方法的应用学科,计划、组织、协调、领导、控制等基本职能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管理学又是一套从实践主体的需要和能力出发来选择和运用各种理论以实现自身目的的方法论体系;管理学本质是关于组织和组织成员的学问,其核心在于发掘组织和人的价值等。换言之:也是高职学生将要面临的最基本职业内容和职业基础能力。
4.活学活用管理权变理论。
(1)管理学课程是对管理学科理论知识的高度凝练,而作为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交叉学科,管理理论体系十分庞大,需要讲授的内容多且比较零散,没有十分清晰的逻辑关系,非常难以把握。如果站在一个组织发展对员工素质要求的角度,把对学生职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决策与计划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的能力、领导与沟通的能力、控制与信息处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作为管理学课程教学研究主线,结合环境变化从社会经济背景的角度力求给学生以清晰的职业能力发展的框架,是不断适应就业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完成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灵活运用管理权变理论的有效尝试。
(2)管理学的学科体系至今在国际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模式,仍处于管理理论丛林的状态,还是一门没有成熟的学科。管理学的不成熟尽管使得管理的研究和教学有些无所适从,但却是高职管理学教学拓展的空间和机会。如属于管理技能的管理过程内容,更多体现为人与人之间反复信息反馈过程,在应用上没有标准答案,只能是在领会和揣摩中的一种悟性,是管理艺术性的体现。把这部分内容有机地与中国目前企业管理的现状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地把握和切换好企业对管理者、被管理者的素质、技能要求,并落实在管理学课程教学发展创新方面: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实力,是管理学教学艺术性的最佳体现。
(3)按德鲁克的观念理解:管理是一种可以学习的变通,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专业化程度非常高而又不能通晓所有方面时,首先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变通:有自己独特个性却又能综合考虑现实因素以使自己的众多想法能够实现的做法。培养这种变通能力是高职管理学教学最完美的体现。
综上所述,只有重新认识管理学教学目标——从组织管理和组织发展需求角度提升组织成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重新对高职管理学课程的定位——高职院校各类专业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核心基础性课程,才能从一个新的高度发挥管理学课程在这一特定时期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单位:四川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