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民的道德修养决定了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本文通过“共享单车”这一放大镜,将公民的道德修养问题突出呈现,并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应运用同伴教育,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旨在养成增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促进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共享单车;道德修养;同伴教育
2017年的春节过后,共享单车在江门市“横空出世”,因为其使用、停放方便,迅速进入人们的生活,满足了市民随取随用的慢行需求。但笔者最近发现了一个问题:学生骑共享单车来上学的人增多了,有的还把它骑到了校园里来,随意停放在外人不能进来的校园里。笔者认为,共享单车遭遇的不文明行为说到底还是道德修养的缺失。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家期待的就是道德共享。夯实共享的道德基石,需要每个公民自觉增强道德修养,而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工作者,更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
一、提高初中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道德修养是人的道德活动形式之一,是个人自觉地将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变为个人道德品质的内在过程。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公民的素质——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原则。初中阶段的学生对自己的成熟过程有比较强烈的自我体验,开始具有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是他们个性品德从量变走向质变的转折时期,笔者认为此时期应突出公民道德修养的教育,使学生养成增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从而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二、同伴教育在初中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笔者发现,我们的学生都是千禧一代,他们的平均智商高,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个性张扬,但相对缺乏团队忠诚感。他们既自信又脆弱,敏感而又自私。面对多重的特点和矛盾相结合的现代中学生,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使得教育工作难度和压力不断增加。在德育工作中,笔者曾遇过这样一个例子:初二某班A同学课间欺负同学还先动手打了人,被带到教师办公室处理,在班主任训斥他的时候态度很不好,还顶撞老师,引来老师们的一片批评,A同学依然不依不饶,非说别人也还手打了他,为何老師只针对他等等。面对此等蛮横的“愤青”,班主任也觉得束手无策。这时候,恰巧班长来向班主任汇报工作,懂事的兄长般的班长在了解情况后,主动走到A身边与他谈心做起思想工作来,十来分钟的功夫,A同学态度软了下来,并开口回答了班长的几个问题,全程没见顶撞之语,最后还为自己的错误向老师道了歉。班长大哥哥的表现获得了老师们一片的赞叹。经过了解和学习,笔者得知班长对A同学所作的教育其实叫做同伴教育。同伴教育指的是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青少年尤其如此。特别在一些敏感问题上,青少年往往能够听取或采纳同伴的意见和建议。同伴教育通常首先对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青少年(同伴教育者)进行有目的的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巧,然后再由他们向周围的青少年传播知识和技能,甚至向更广泛的范围传播,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运用同伴教育,提高初中学生的道德修养
同伴教育能解决许多棘手的德育问题,笔者在日常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充分运用了同伴教育,以下是具体的做法。
1.转变教师的角色
传统教育将教师视为教育主体,学生视为教育客体,侧重于教师主动的传授教育过程,而忽视了学生主动接受的过程。至于怎样促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则更不受重视。同伴教育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个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在同伴教育的过程中,主体和客体是可以转换的,教育者可以将自己融入学生之中,以“同伴”的、“和学生打成一片”的角色,“言传身教”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而非死板地以“教书先生”的面孔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可以很大地增加教育者对学生的亲和力,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2.选择和培养同伴教育者
在班级内进行同伴教育时,对于“同伴教育者”的选择要谨慎,笔者选择了那些在班内热心肠、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知识面广而且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来担任。一般来说,像上面例子中的大哥哥班长之类的学生最合适,教育效果也更好。选好“同伴教育者”后,接下来就要进行培训了:第一,道德修养知识培训。针对初中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及困惑进行专题培训,结合共享单车等热点问题增强“同伴教育者”的问题分析能力,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第二,讨论式培训。针对初中学生出现的种种道德修养问题,教师与“同伴教育者”进行小组讨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们的办法很多,而且既新颖又有效。第三,谈话技能培训。“同伴教育者”大部分都是思想成熟于同龄人的学生,思想灵活,方法也多,但与人交谈的技巧还不够娴熟,所以笔者又对他们进行了谈话技能的培训,以保证德育教育的效果。
3.合理编制同伴教育小组
笔者在班级中编制同伴教育小组时,以班级为单位,以同伴教育者为主体、德育教师为辅,对学生在能力、性别、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合理调整,充分考虑小组成员不同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异质”组合,以便于同伴教育有效开展,目的是有效地促进组内每位学生成员的发展,提升组内学生整体素质。
4.开展系列德育主题同伴教育
笔者从2015年开始至今,结合不同阶段学生不同的特点,有计划地制定出一系列的德育主题,如面向初一新生的《礼仪知识知多少》《责任伴我成长》;面向初二学生的《爱护共享单车,做文明骑行人》《做有责任感的人》;还有面向初三学生的《法律与道德》《平凡与伟大》等等。笔者根据这些德育教育主题,和同伴教育者商量讨论,以不同方式呈现相关知识,如交流引导、情景表演、小组讨论、辩论赛等。
由此看来,同伴教育对初中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作用明显。笔者也意识到,要进一步提高孩子的道德修养,在进行同伴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协调一致,才能共同形成教育的合力,达到润物细无声让孩子发奋向上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童.同伴教育在中学生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7):271-273.
[2]龙润忠.浅议同伴教育的特点和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6).
【关键词】共享单车;道德修养;同伴教育
2017年的春节过后,共享单车在江门市“横空出世”,因为其使用、停放方便,迅速进入人们的生活,满足了市民随取随用的慢行需求。但笔者最近发现了一个问题:学生骑共享单车来上学的人增多了,有的还把它骑到了校园里来,随意停放在外人不能进来的校园里。笔者认为,共享单车遭遇的不文明行为说到底还是道德修养的缺失。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家期待的就是道德共享。夯实共享的道德基石,需要每个公民自觉增强道德修养,而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工作者,更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
一、提高初中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道德修养是人的道德活动形式之一,是个人自觉地将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变为个人道德品质的内在过程。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公民的素质——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原则。初中阶段的学生对自己的成熟过程有比较强烈的自我体验,开始具有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是他们个性品德从量变走向质变的转折时期,笔者认为此时期应突出公民道德修养的教育,使学生养成增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从而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二、同伴教育在初中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笔者发现,我们的学生都是千禧一代,他们的平均智商高,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个性张扬,但相对缺乏团队忠诚感。他们既自信又脆弱,敏感而又自私。面对多重的特点和矛盾相结合的现代中学生,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使得教育工作难度和压力不断增加。在德育工作中,笔者曾遇过这样一个例子:初二某班A同学课间欺负同学还先动手打了人,被带到教师办公室处理,在班主任训斥他的时候态度很不好,还顶撞老师,引来老师们的一片批评,A同学依然不依不饶,非说别人也还手打了他,为何老師只针对他等等。面对此等蛮横的“愤青”,班主任也觉得束手无策。这时候,恰巧班长来向班主任汇报工作,懂事的兄长般的班长在了解情况后,主动走到A身边与他谈心做起思想工作来,十来分钟的功夫,A同学态度软了下来,并开口回答了班长的几个问题,全程没见顶撞之语,最后还为自己的错误向老师道了歉。班长大哥哥的表现获得了老师们一片的赞叹。经过了解和学习,笔者得知班长对A同学所作的教育其实叫做同伴教育。同伴教育指的是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青少年尤其如此。特别在一些敏感问题上,青少年往往能够听取或采纳同伴的意见和建议。同伴教育通常首先对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青少年(同伴教育者)进行有目的的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巧,然后再由他们向周围的青少年传播知识和技能,甚至向更广泛的范围传播,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运用同伴教育,提高初中学生的道德修养
同伴教育能解决许多棘手的德育问题,笔者在日常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充分运用了同伴教育,以下是具体的做法。
1.转变教师的角色
传统教育将教师视为教育主体,学生视为教育客体,侧重于教师主动的传授教育过程,而忽视了学生主动接受的过程。至于怎样促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则更不受重视。同伴教育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个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在同伴教育的过程中,主体和客体是可以转换的,教育者可以将自己融入学生之中,以“同伴”的、“和学生打成一片”的角色,“言传身教”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而非死板地以“教书先生”的面孔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可以很大地增加教育者对学生的亲和力,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2.选择和培养同伴教育者
在班级内进行同伴教育时,对于“同伴教育者”的选择要谨慎,笔者选择了那些在班内热心肠、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知识面广而且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来担任。一般来说,像上面例子中的大哥哥班长之类的学生最合适,教育效果也更好。选好“同伴教育者”后,接下来就要进行培训了:第一,道德修养知识培训。针对初中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及困惑进行专题培训,结合共享单车等热点问题增强“同伴教育者”的问题分析能力,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第二,讨论式培训。针对初中学生出现的种种道德修养问题,教师与“同伴教育者”进行小组讨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们的办法很多,而且既新颖又有效。第三,谈话技能培训。“同伴教育者”大部分都是思想成熟于同龄人的学生,思想灵活,方法也多,但与人交谈的技巧还不够娴熟,所以笔者又对他们进行了谈话技能的培训,以保证德育教育的效果。
3.合理编制同伴教育小组
笔者在班级中编制同伴教育小组时,以班级为单位,以同伴教育者为主体、德育教师为辅,对学生在能力、性别、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合理调整,充分考虑小组成员不同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异质”组合,以便于同伴教育有效开展,目的是有效地促进组内每位学生成员的发展,提升组内学生整体素质。
4.开展系列德育主题同伴教育
笔者从2015年开始至今,结合不同阶段学生不同的特点,有计划地制定出一系列的德育主题,如面向初一新生的《礼仪知识知多少》《责任伴我成长》;面向初二学生的《爱护共享单车,做文明骑行人》《做有责任感的人》;还有面向初三学生的《法律与道德》《平凡与伟大》等等。笔者根据这些德育教育主题,和同伴教育者商量讨论,以不同方式呈现相关知识,如交流引导、情景表演、小组讨论、辩论赛等。
由此看来,同伴教育对初中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作用明显。笔者也意识到,要进一步提高孩子的道德修养,在进行同伴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协调一致,才能共同形成教育的合力,达到润物细无声让孩子发奋向上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童.同伴教育在中学生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7):271-273.
[2]龙润忠.浅议同伴教育的特点和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