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题目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曾经说过:“一个人在对任何题目发表意见之前,他应该先熟悉那个题目,否则叫他去说就等于叫一个瞎子去谈颜色或者叫一个聋子去谈音乐一样愚蠢。”现在的问题是,仅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命题,如《我的学校生活》、《春节》、《难忘的一天》等,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必须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要求。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在写作方面的心理要求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而不断变化。初一学生刚进中学,还带着孩子气,他们喜欢向老师、家长敞开自己纯真的心,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大胆、热情。尽管他们已经踏入中学,仍然保持着少年开放期的特点。大致从初二下学期开始,学生渐渐从开放期进入闭锁期。他们上课发言往往不那么积极了,要深思熟虑后才肯把自己的想法透露出来。他们变得喜欢一个人偷偷写日记、写信,或读了一本好书以后写札记。他们强烈要求摆脱大人的束缚。一般来说,女孩子成熟得更早些。进入高中后,学生基本上完成心理上的“断乳期”,变成一个青年了。他们开始以自己特有的观点、态度来体验生活,探索人生的道路。如果说四五岁的小孩喜欢模仿大人的外部语言和动作,那么,十六七岁的青年则喜欢模仿成人思考问题与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我们不妨把这个时期的模仿称之为“第二次模仿”。我们的作文教学应当适应中学生这三个不同时期的变化。
开放期学生思想上最为活跃,作文的命题应当适应他们的纯真感情,不要成人化。如果以《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为题,倒不如《我希望像他那样》更符合他们的心理。这一时期的学生最大的特点在于模仿,不过,他们的模仿往往停留在形式上,想象又偏重于故事情节。为了发挥学生这方面的特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出一些有趣的题目,如读了《小橘灯》写《王春林出走之前》,读了《最后一课》写《放学路上》。这样的题目初一、初二的学生之所以感兴趣,是因为一来有教材作依据,二来有形式可模仿,三来有想象的天地。假如改为《读了<小橘灯>之后》或《读了<最后一课>之后》,学生就会感到乏味了。
抓住初一、初二学生乐于模仿、乐于创造的特点,命题的天地是十分广阔的。我曾经在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两篇新闻之后,指导学生把孙犁的《芦花荡》改编为新闻报道。完成这样的作文,学生有依据、有材料、有创意。既不会感到过分容易,也不会觉得有太大的困难。学生俨然记者那样,享受着写作的乐趣。
由于当今世界信息交流极为频繁,学生接受的知识成倍增加,思考逐步趋向深刻,因此,到了初二下学期就逐渐进入了闭锁期。作为初二、初三年级的教师,应当密切注意学生的这种变化。进入闭锁期以后的学生,其特点是希望教师能够尊重他们,别把他们当小孩看待。表现在作文上则喜欢写一些比较深刻的东西。
到了第二次模仿期的高中生,有的喜欢阅读《参考消息》、《民主与法制》等报纸杂志,谈论国内外大事;有的喜欢品读当前发表的小说;有的喜欢评论足球比赛,对世界足球明星的近况了如指掌……总之,此时的他们风华正茂,很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气概。这正是培养、提高议论能力的大好时机。针对青年学生第二次模仿时期一切都想像大人那样“试试看”的心理要求,作文题目的气魄不妨大一些,如看到北约支持科索沃独立及反对格鲁吉亚的南奥塞梯自治州与阿布哈兹自治共和国独立,可以写一篇《利益与标准》;看到今年西藏的骚乱及西方媒体的不实报道,就可写一写《民主的谎言》。为什么以上题目比较吸引高中生?原因就在于教师充分估计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满足了他们的写作欲望。既然学生有一种“试试看”的心理,那么在写作体裁上就应该有所突破,要允许学生写一些文艺作品和文学评论,或许会对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有一定的帮助。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在写作方面的心理要求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而不断变化。初一学生刚进中学,还带着孩子气,他们喜欢向老师、家长敞开自己纯真的心,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大胆、热情。尽管他们已经踏入中学,仍然保持着少年开放期的特点。大致从初二下学期开始,学生渐渐从开放期进入闭锁期。他们上课发言往往不那么积极了,要深思熟虑后才肯把自己的想法透露出来。他们变得喜欢一个人偷偷写日记、写信,或读了一本好书以后写札记。他们强烈要求摆脱大人的束缚。一般来说,女孩子成熟得更早些。进入高中后,学生基本上完成心理上的“断乳期”,变成一个青年了。他们开始以自己特有的观点、态度来体验生活,探索人生的道路。如果说四五岁的小孩喜欢模仿大人的外部语言和动作,那么,十六七岁的青年则喜欢模仿成人思考问题与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我们不妨把这个时期的模仿称之为“第二次模仿”。我们的作文教学应当适应中学生这三个不同时期的变化。
开放期学生思想上最为活跃,作文的命题应当适应他们的纯真感情,不要成人化。如果以《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为题,倒不如《我希望像他那样》更符合他们的心理。这一时期的学生最大的特点在于模仿,不过,他们的模仿往往停留在形式上,想象又偏重于故事情节。为了发挥学生这方面的特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出一些有趣的题目,如读了《小橘灯》写《王春林出走之前》,读了《最后一课》写《放学路上》。这样的题目初一、初二的学生之所以感兴趣,是因为一来有教材作依据,二来有形式可模仿,三来有想象的天地。假如改为《读了<小橘灯>之后》或《读了<最后一课>之后》,学生就会感到乏味了。
抓住初一、初二学生乐于模仿、乐于创造的特点,命题的天地是十分广阔的。我曾经在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两篇新闻之后,指导学生把孙犁的《芦花荡》改编为新闻报道。完成这样的作文,学生有依据、有材料、有创意。既不会感到过分容易,也不会觉得有太大的困难。学生俨然记者那样,享受着写作的乐趣。
由于当今世界信息交流极为频繁,学生接受的知识成倍增加,思考逐步趋向深刻,因此,到了初二下学期就逐渐进入了闭锁期。作为初二、初三年级的教师,应当密切注意学生的这种变化。进入闭锁期以后的学生,其特点是希望教师能够尊重他们,别把他们当小孩看待。表现在作文上则喜欢写一些比较深刻的东西。
到了第二次模仿期的高中生,有的喜欢阅读《参考消息》、《民主与法制》等报纸杂志,谈论国内外大事;有的喜欢品读当前发表的小说;有的喜欢评论足球比赛,对世界足球明星的近况了如指掌……总之,此时的他们风华正茂,很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气概。这正是培养、提高议论能力的大好时机。针对青年学生第二次模仿时期一切都想像大人那样“试试看”的心理要求,作文题目的气魄不妨大一些,如看到北约支持科索沃独立及反对格鲁吉亚的南奥塞梯自治州与阿布哈兹自治共和国独立,可以写一篇《利益与标准》;看到今年西藏的骚乱及西方媒体的不实报道,就可写一写《民主的谎言》。为什么以上题目比较吸引高中生?原因就在于教师充分估计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满足了他们的写作欲望。既然学生有一种“试试看”的心理,那么在写作体裁上就应该有所突破,要允许学生写一些文艺作品和文学评论,或许会对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有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