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阶段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wa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就观察与思考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意在求教于大家。
  一、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目的不够明确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二、朗读指导匮乏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另外,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我观察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并不代表“角色说话”,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三、优化朗读教学保证读书时间扩大朗读训练面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有一次,我教《桂林山水》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跟学生说:“桂林山水风景秀丽,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桂林山水的优美,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听一位教师上《春》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春天的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为何“美美”,景色美又在何方?课后,我问学生:“景色美在哪儿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景色美?”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桂林山水》中的“啊”的读法,可进行音变、气声的训练。“啊”的具体读法是:“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奇啊(ya)、秀啊(wa)、险啊(na)”。还可告诉学生,随着读“啊”字,气流也轻轻带出,以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之功效。《山里的孩子》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较佳课文。“满山遍野/都有/他们的脚印,/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在草丛……/”前半句读得稍重且慢,“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要读得轻快而短促,读出明丽清脆,“在草丛……”要读得渐慢渐轻并有余音,体现省略号的余味无穷。这样读,“大珠小珠落玉盘”,叮当有声,错落有致,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阅读教学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且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阅读 阅读教学  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
随着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但这并不就意味着我们的目前的教学不再需要黑板和粉笔,不再需要书本和嘴巴。特别是语文教学,在目前的条件下仍然不能离开以上那些要素,因为语文不仅是语言文字的学科,更是情感教育的学科,学生不仅从课本中学习知识,更要从老师身上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东西,这就需要老师和学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而电脑是不能取代老师
期刊
摘要:作为教学,我们更多的追求是“有效”,而不是“虚效”, 小语课堂“海市蜃楼”主要表现在:目标的偏离,定位上的“虚效” ;僵化的指导,对话上的“虚效”; 肤浅的阅读,过程上的“虚效”。  关键词:小语课堂 海市蜃楼现象 对策  “海市蜃楼”表面是好看的,实际却是“虚效”的。作为风景,我们都想看一看海市蜃楼;作为教学,我们更多的追求是“有效”,而不是“虚效”。由于我们对课程理念理解的偏差,太过追求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而作文,更是需要兴趣才能写得更好。  关键词:写作教学 激发兴趣  学生在写作中可以畅所欲言,写作理应为大家所钟爱,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特别是高中生,认为写作文是件很枯燥的事。作为语文教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提高作文质量。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可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作文教学成
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阅读教学,不但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而且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也使语文课堂教学目的的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更省时,省力,有效。多媒体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从而促进阅读教学质量地提高。因此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多媒体技术在阅
期刊
摘要:初中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它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经验出发,就大家比较熟悉而又关心的初中语文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希望与大家一起交流借鉴,共同提升语文教育教学水平。  关键词:初中 语文 教育 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
摘要:在识字教学中,根据汉字的特点,把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养成看形、读音、想义的习惯,同时,在知识教学的基础上,不忘对学生进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培养。在汉字教学中,教师既要授之以鱼,也要授之以渔,使学生在师生、生生的合作探究中掌握汉字及其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智力。  关键词:汉字 识字 方法 兴趣  汉字教学主要包括识字和写字两个方面。“人生聪明识字始。”汉字
土壤侵蚀是造成环境退化的一个主要因素,长期以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导致植被生存的环境受到极大的破坏,引发了严重的土壤侵蚀。土壤侵蚀的不断加剧,破坏了土地
写出个性,有创意,是作文的关键所在.以生为本,尊重学生;以情为贵,彰显个性;形式自由,拓宽渠道.这样长期坚持,学生的作文一定会从似曾相识,走向耳目一新.
【摘要】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只有将语文在生活的土壤中深深的根植,才能够使其枝繁叶茂。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对大语文环境加以营造,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不断的促使语文教学向“生活化”的方向发展。本文针对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深入的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 生活化 学生  1.前言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不应当始终在课堂中拘泥,应当密切的与广博的社会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