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被誉为锻炼思维的体操和人类智慧王冠上最明亮的宝石.中学数学教学艺术应比一般的教学艺术有着更为丰富和具体的内容.笔者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浅谈数学教学艺术的本质、特点.
一、数学教学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
数学学习不仅有一般学习的特点,而且还有其自己突出的特点.
1.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是“再创造”的过程
按照认知学习理论,数学学习是在学习者原有数学认知结构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化”或“顺应”,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由于这种“同化”或“顺应”的工作最终必须由每个学习者相对独立地完成.因此,建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应当说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2.数学学习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数学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已略去了它发现的曲折过程,学生看到的只是概念、公式、法则以及由他们组成的演绎体系,而看不到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这给学生数学学习的“再发现”带来困难.所以数学学习中的“再创造”较之其它学科要求高,数学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二、数学学习的特点对数学教学活动的艺术性质必然提出相应要求
1.教师应通过自己的“创造”,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思维过程
由于数学学科抽象、严谨的特点和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要求比其他学科高,数学教材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理解力、思维力和想象力.数学教师更多的责任恰恰就在于他应当通过自己的“创造”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帮助每一个学生最终相对独立的去完成建构活动.如教学“完全平方公式”(a+b)2=(a+b)(a+b)=a2+ab+ba+b2=a2+2ab+b2.这样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完成建构活动.
2.应通过自己的“创造”,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感染力.
由于教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我们数学老师就应通过自己的示范使学生体会到这样工作和学习的内在乐趣.一个好的数学老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对美的追求.如教师阐述所授内容时,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哲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叙述事理时曲而不直、含而不露、隐而不现,营造出最富于暗示性和启发性的意境,让学生在回味、追索、咀嚼中引起丰富的联想等,收到情理交融、曲径通幽的艺术效果.例如在讲授时针分针的时候,教师首先给学生提出一个生活中的问题:小明从家出去到小亮家写作业,看了一下表,回来时又看了一下表,发现此时时针与分针的位置和出家时正好相反,问小明什么时候出的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回答,说明用方程思想解决.这时引入新课,就唤起了学生强烈的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3.教师应通过自己的“创造”,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对数学美的反映过程.
数学从表面上看来是枯燥的,然而却具有一种隐蔽的、深邃的美;一种理性的美.数学美是数学科学本质力量的感性与理性的显现,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宜人的数学思维结构的呈现、是一种真实的美,是反映客观世界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科学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自觉地把数学美反映出来,并不断地感染学生,不断的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和训练.如有一列数字1、2、3、5、8、13、21…,请写出第10个数字.这就是著名的菲波那契数列.不仅给人以新颖奇异之感而且使人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的和谐美.
4.教师应通过自己的“创造”,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
教学的对象具有主体性,他们是活生生的人,在教学中不是被动的接受“塑造”,而是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塑造”自我的过程.一堂好课须由师生双方共同创造,教学艺术的出发点便是师生在教学中的交流与合作.教学的成功与否,主要看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水平,以及师生关系是否融洽,能不能心领神会地默契配合与协作,能否做到思维共振与感情共鸣.这一情景的创设,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真正做到了思维共振和感情共鸣.
三、数学教学艺术的特点
教学艺术的特点是教学艺术的本质在各个方面的表现,把握艺术的特点是了解和运用教学艺术的关键.数学教学艺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1.创造性
创造性是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生命力.数学教师只有寻找最优秀的教学活动方式,组成最优秀的教学结构,建立协调一致的教学方法群,去开拓教学效果最优化的局面,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使之具有艺术魅力.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创造性表现在教师对教学原则、方法的选择、运用和独特组合上;表现在教师善于捕捉教学中各种因素的细微变化,迅速机敏地采取恰当的措施,如巧妙地利用一些突发事件,或者创设新的情景把教学引向深入,或巧妙的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使课堂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等,是所谓“教育机智”.
2.形象性
由于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要求比其他学科高,致使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形象性.要求数学教师不仅要注意严谨的逻辑性,而且善于运用生动、鲜明、具体的形象,通过直观性语言和感性化材料的辅助展开数学问题的思维活动.数学艺术的形象性,主要表现在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借助于比喻、类比、模拟、描绘等艺术手法,给学生以感性认识,使学生形成生动的表象或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掌握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公式和定理;表现在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恰当的选择各种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通过观察实物、实验、模型、挂图,以及电化手段等.使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特点和规律.
3.情感性
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又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艺术的情感首先表现在教师对学生、对所教学科的爱,这种爱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它可以融化学生心中的“冰块”,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成为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是老师搞好教学的原动力.其次表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挥情感的作用,创设愉快、合作、轻松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后表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机会,都能品尝学习取得进步的快乐.
4.审美性
数学教学艺术的审美性表现在教学设计的美、教学过程的美、教学语言的美、教态的美和板书的美等方面,教学设计的美表现在既新颖别致又具体可行;既便于操作又富有成效.教学过程的美表现在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流畅、环环相扣、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余味无穷.教学语言的美表现为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富有情感.教态的美表现为依着打扮美丽大方,仪态端正,态度真诚、热情,举止潇洒、自然等.板书美表现为书写规范而美丽、布局设计比例协调、对比鲜明,板书内容既突出教学重点又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结构.
一、数学教学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
数学学习不仅有一般学习的特点,而且还有其自己突出的特点.
1.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是“再创造”的过程
按照认知学习理论,数学学习是在学习者原有数学认知结构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化”或“顺应”,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由于这种“同化”或“顺应”的工作最终必须由每个学习者相对独立地完成.因此,建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应当说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2.数学学习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数学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已略去了它发现的曲折过程,学生看到的只是概念、公式、法则以及由他们组成的演绎体系,而看不到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这给学生数学学习的“再发现”带来困难.所以数学学习中的“再创造”较之其它学科要求高,数学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二、数学学习的特点对数学教学活动的艺术性质必然提出相应要求
1.教师应通过自己的“创造”,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思维过程
由于数学学科抽象、严谨的特点和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要求比其他学科高,数学教材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理解力、思维力和想象力.数学教师更多的责任恰恰就在于他应当通过自己的“创造”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帮助每一个学生最终相对独立的去完成建构活动.如教学“完全平方公式”(a+b)2=(a+b)(a+b)=a2+ab+ba+b2=a2+2ab+b2.这样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完成建构活动.
2.应通过自己的“创造”,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感染力.
由于教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我们数学老师就应通过自己的示范使学生体会到这样工作和学习的内在乐趣.一个好的数学老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对美的追求.如教师阐述所授内容时,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哲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叙述事理时曲而不直、含而不露、隐而不现,营造出最富于暗示性和启发性的意境,让学生在回味、追索、咀嚼中引起丰富的联想等,收到情理交融、曲径通幽的艺术效果.例如在讲授时针分针的时候,教师首先给学生提出一个生活中的问题:小明从家出去到小亮家写作业,看了一下表,回来时又看了一下表,发现此时时针与分针的位置和出家时正好相反,问小明什么时候出的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回答,说明用方程思想解决.这时引入新课,就唤起了学生强烈的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3.教师应通过自己的“创造”,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对数学美的反映过程.
数学从表面上看来是枯燥的,然而却具有一种隐蔽的、深邃的美;一种理性的美.数学美是数学科学本质力量的感性与理性的显现,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宜人的数学思维结构的呈现、是一种真实的美,是反映客观世界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科学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自觉地把数学美反映出来,并不断地感染学生,不断的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和训练.如有一列数字1、2、3、5、8、13、21…,请写出第10个数字.这就是著名的菲波那契数列.不仅给人以新颖奇异之感而且使人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的和谐美.
4.教师应通过自己的“创造”,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
教学的对象具有主体性,他们是活生生的人,在教学中不是被动的接受“塑造”,而是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塑造”自我的过程.一堂好课须由师生双方共同创造,教学艺术的出发点便是师生在教学中的交流与合作.教学的成功与否,主要看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水平,以及师生关系是否融洽,能不能心领神会地默契配合与协作,能否做到思维共振与感情共鸣.这一情景的创设,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真正做到了思维共振和感情共鸣.
三、数学教学艺术的特点
教学艺术的特点是教学艺术的本质在各个方面的表现,把握艺术的特点是了解和运用教学艺术的关键.数学教学艺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1.创造性
创造性是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生命力.数学教师只有寻找最优秀的教学活动方式,组成最优秀的教学结构,建立协调一致的教学方法群,去开拓教学效果最优化的局面,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使之具有艺术魅力.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创造性表现在教师对教学原则、方法的选择、运用和独特组合上;表现在教师善于捕捉教学中各种因素的细微变化,迅速机敏地采取恰当的措施,如巧妙地利用一些突发事件,或者创设新的情景把教学引向深入,或巧妙的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使课堂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等,是所谓“教育机智”.
2.形象性
由于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要求比其他学科高,致使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形象性.要求数学教师不仅要注意严谨的逻辑性,而且善于运用生动、鲜明、具体的形象,通过直观性语言和感性化材料的辅助展开数学问题的思维活动.数学艺术的形象性,主要表现在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借助于比喻、类比、模拟、描绘等艺术手法,给学生以感性认识,使学生形成生动的表象或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掌握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公式和定理;表现在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恰当的选择各种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通过观察实物、实验、模型、挂图,以及电化手段等.使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特点和规律.
3.情感性
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又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艺术的情感首先表现在教师对学生、对所教学科的爱,这种爱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它可以融化学生心中的“冰块”,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成为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是老师搞好教学的原动力.其次表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挥情感的作用,创设愉快、合作、轻松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后表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机会,都能品尝学习取得进步的快乐.
4.审美性
数学教学艺术的审美性表现在教学设计的美、教学过程的美、教学语言的美、教态的美和板书的美等方面,教学设计的美表现在既新颖别致又具体可行;既便于操作又富有成效.教学过程的美表现在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流畅、环环相扣、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余味无穷.教学语言的美表现为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富有情感.教态的美表现为依着打扮美丽大方,仪态端正,态度真诚、热情,举止潇洒、自然等.板书美表现为书写规范而美丽、布局设计比例协调、对比鲜明,板书内容既突出教学重点又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