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中对品德与社会课程定位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要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贴近学生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身心健康的成长。
一、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的重要性
《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但目前农村小学教师配备不足,各级的教研相对于语文、数学、英语也显得比较少,家长也不太重视,造成老师与学生对本学科从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品德课上好了,对学生的思想触动很大,对其他科目同样可以起到促进作用,重视对《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体现德育为首。
二、结合当地实际,使品德教育贴近学生生活
首先,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珍惜粮食的教育。如在教《从一粒米说起》一课时,我首先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说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让学生讲解一粒米是怎样来的,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珍惜粮食。
其次,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加强与当地特色产业教育。如在教《现代工业产品的诞生》一课时,结合狮岭镇皮革皮具业的发展,组织学生参观皮革皮具的制作,流水线生产车间,制作工具的不断改进,劳动效率越来越高,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皮革皮具业的重要性,增强他们认识知识的重要。
再次,《品德与社会》课不仅要晓之以理,而且要导之以行。如在教学《让世界充满爱》一课时,结合学生已有的道德认识—“关心与帮助别人是一种社会公德,人人有责”。课堂设计小节目,让学生参与表演,通过学生自己的参与,使他们进一步体会到对待残疾人应抱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并把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的行为落到了实处。结合抗震救灾、广东扶贫济困日、为我校重病学生曾宪源同学捐款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三、多方位、多模式地开展课堂教学工作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教学模式。经过这几年教学的不断实践,我探索出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1.替代模式
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口头讲解、文字阅读等手段传递理解课本知识。再找出生活中相似或相近的例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讲出自身的经历和感受,理解了课本的内容又触动自己的心灵。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在教《为平凡感动》一课时,提出了“父母为我们做了什么”?让不同学生讲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如:每天上学的嘱咐,谁为我们整理衣服等,“当家里煮的饭不够吃的时候,谁先吃”?“晚上睡觉时谁会帮我们盖被子”等观点之后,教师可推心置腹地向学生谈谈自己在父母的关怀下成长的故事,以及自己身为父母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谈他心中的父母,使师生间产生感情上的认同和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父母,还可以结本班的情况,让学生讲我们自身受到别人关心的小事,自身的感受更能受到教育。
2.“问题—讨论”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如在教《假如生活中没有了诚信》,先提出一些问题:房子钢筋质量不好、食品不安全、衣服质量不过关,教室的风扇质量不过关,游戏CD光盘读不出来等,先讨论会出现什么后果,自然就能理解诚信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
责任编辑 龙建刚
一、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的重要性
《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但目前农村小学教师配备不足,各级的教研相对于语文、数学、英语也显得比较少,家长也不太重视,造成老师与学生对本学科从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品德课上好了,对学生的思想触动很大,对其他科目同样可以起到促进作用,重视对《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体现德育为首。
二、结合当地实际,使品德教育贴近学生生活
首先,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珍惜粮食的教育。如在教《从一粒米说起》一课时,我首先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说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让学生讲解一粒米是怎样来的,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珍惜粮食。
其次,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加强与当地特色产业教育。如在教《现代工业产品的诞生》一课时,结合狮岭镇皮革皮具业的发展,组织学生参观皮革皮具的制作,流水线生产车间,制作工具的不断改进,劳动效率越来越高,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皮革皮具业的重要性,增强他们认识知识的重要。
再次,《品德与社会》课不仅要晓之以理,而且要导之以行。如在教学《让世界充满爱》一课时,结合学生已有的道德认识—“关心与帮助别人是一种社会公德,人人有责”。课堂设计小节目,让学生参与表演,通过学生自己的参与,使他们进一步体会到对待残疾人应抱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并把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的行为落到了实处。结合抗震救灾、广东扶贫济困日、为我校重病学生曾宪源同学捐款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三、多方位、多模式地开展课堂教学工作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教学模式。经过这几年教学的不断实践,我探索出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1.替代模式
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口头讲解、文字阅读等手段传递理解课本知识。再找出生活中相似或相近的例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讲出自身的经历和感受,理解了课本的内容又触动自己的心灵。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在教《为平凡感动》一课时,提出了“父母为我们做了什么”?让不同学生讲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如:每天上学的嘱咐,谁为我们整理衣服等,“当家里煮的饭不够吃的时候,谁先吃”?“晚上睡觉时谁会帮我们盖被子”等观点之后,教师可推心置腹地向学生谈谈自己在父母的关怀下成长的故事,以及自己身为父母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谈他心中的父母,使师生间产生感情上的认同和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父母,还可以结本班的情况,让学生讲我们自身受到别人关心的小事,自身的感受更能受到教育。
2.“问题—讨论”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如在教《假如生活中没有了诚信》,先提出一些问题:房子钢筋质量不好、食品不安全、衣服质量不过关,教室的风扇质量不过关,游戏CD光盘读不出来等,先讨论会出现什么后果,自然就能理解诚信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