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年底,一部血性野蛮的《老炮儿》横空出世,口碑票房双飘红之余,片中的老炮儿、胡同文化、老北京方言等元素在坊间掀起一股关于老北京文化的追忆和讨论。人们叹息着,宣武没了,改西城了;胡同拆了,变街心花园了;地道老北京人差不多都挪五环以外了……可是这些并不意味着老北京文化也跟着没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时间会消逝,事物会消失,但人可以留住文化。
比起电影里讲规矩、够义气的老炮儿,现实中提笼架鸟、讲究玩乐的“玩儿家”或许更能代表老北京文化。说到玩儿,不免让人想到玩物丧志、不务正业之类贬义词,但凡事就怕认真,“玩儿”也不例外。爱玩儿,会玩儿,照样能玩儿出一片天地来,而当下的北京就有这么一位玩出了点名堂的“玩主”。
我有一个梦想——玩儿
提起于谦,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相声演员于谦”,再熟悉点儿的人会打趣地补一句“爱好是抽烟喝酒烫头”,而老搭档郭德纲则称于谦为“玩儿家”,因为“沾玩儿的事他(于谦)没有不玩儿的……在他心中,玩儿比天大”。于谦则谦虚地表示,“在玩儿这件事上,我还差得远呢”。
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坐标老北京大杂院,仅从时间地点上看,于谦的童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不过令于谦着迷的不是少女米兰,而是“玩儿”,具体指和动物玩,这和他家紧挨着花鸟鱼虫市场不无关系。当时刚上小学一年级的于谦偶然路过鸟市,便被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鸟吸引住了,他像掉进一个神秘又迷人的新世界一般,不住地问名称、询价格、聊习性……差不多由此而始,于谦的玩心一发不可收。
由于父母都是油田干部,常年在外地跟着石油开采队跑,于谦是被姥姥和五个姨看大的,这组合自然少不了娇惯宠溺。而缺席的父母大多数时候都鞭长莫及,于是于谦的玩心被姥姥她们呵护得很好,喜欢鸽子姥姥就腾出半间厨房给他做鸽舍,喜欢养鸟儿就把阳台挂满鸟笼子,于谦只管可劲玩儿。
除了和动物玩,于谦也从不缺志同道合的玩伴。街坊邻里中不乏爱养鸟、驯鸽之人,想请教可随时登门;大杂院中的同龄人也都是以玩为大的好同志,一起钓鱼捉蛐蛐,一起和泥巴蹦弹球,一起扇元宝滚铁环抽陀螺……如果把这些事排个时间表,没准比于谦现在的行程还满还紧凑。
时至今日,每每回想起大杂院的童年时光,于谦还是心生向往,念念不忘。夏天熟透的槐花落满地,大家晚上出来乘凉,就在槐花上铺一凉席,满席生香。孩子们在席上嬉戏,闹到夜里九十点就回屋睡觉。大人们摇着蒲扇,端着大碗茶、酸梅汤继续天南地北海聊着,在花香里,在繁星下,岁月呈现出一种从容平淡的静美。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而对于谦来说,真正区分四季的是春秋两季北雁南飞、候鸟迁徙时热闹的鸟市,是夏天的知了和冰面下冬眠的鱼。时节交替变化之中,不变的是人的陪伴。浓浓的人情味儿温暖了时间,也给了于谦一颗温暖柔软的心,从此他心里埋下一个伟大的梦想——要玩儿一辈子,要和朋友一起玩儿,要和气热闹,要有人情味儿。
越玩儿越大
作为老北京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玩儿”这事马虎不得,想玩儿好了得下功夫。毕竟这老北京的玩儿文化是清八旗的遗留,在过去,只有那些吃朝廷俸禄衣食无忧又无所事事的王爷、贝勒、八旗子弟们才有资本玩儿,玩儿久了自然成了行家,越讲究越不嫌讲究。再加上底层百姓的追风,“玩儿”又经过劳动人民充满智慧的改造使其飞入寻常人家。这种融合了上层贵族和基层群众钻研与心血的“玩儿”便成为独具特色的老北京“玩儿”文化,令于谦不能自拔的也正是这种“玩儿”。
从孩童时跟风随大流地养鸟养鸽子,一路成长起来,十七八岁的于谦已经玩儿得略有心得了。在鸟市上三五毛钱买来的生鸟,经他调教,不出两周吃飞食、叫大远(人伸掌鸟飞来,人握拳鸟回杠)、开箱子等才艺就样样拿得起。要是他乐意便拿去卖掉,十块八块都有人抢着买。在当时玩儿鸟的同伴中,于谦称得上出类拔萃,但他并没有沉醉在周围人的啧啧称道中,一来他知道自己喜欢的不是驯服鸟,而是在驯养过程中和鸟的相处磨合,二来他清楚自己玩儿的格局还太小,太业余。
二十来岁时,于谦和三五好友组了个吃喝玩乐小分队,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玩儿,阵地也从大杂院、鸟市转战到水库、山林。春天,水面一解冻就去钓鱼,玩儿到十月底,大风一起便带上帐篷和工具进山逮鸟,一住就是半个多月。等候鸟迁徙完毕稍作休整,重新装备进驻水库区,捞鱼捞虾米。那时于谦他们的车里就像个百宝箱,鱼竿、鸟网、虾米篓、调料、碗筷、煤气罐应有尽有,走到哪儿都能就地取材摆一桌,和友人把酒言欢,好不快活。
过了而立之年的于谦有了家庭,却迟迟没有立业。九十年代相声的社会地位下滑,曲艺团的演出次数越来越少,偶尔演几场也是观众寥寥。于谦每月的工资别说养家糊口,连糊墙都不够,物质生活没保障,精神追求都是空谈,那会儿的于谦没了玩儿的心思,只要给钱什么活儿都接:小品、话剧、主持、司仪、电台、广告……每天往返于各剧组和家庭之间,得空还要出去吃饭喝酒拉关系、通路子,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2004年。那一年底,受郭德纲之邀,于谦正式加入德云社,总算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不用再手忙脚乱地奔波。
德云社的名气多大已无需赘言,在那个“没人听相声”的年代,德云社的出现让这个传统行业焕发新生。郭德纲、于谦将新闻热点、流行词汇等时代元素嵌进祖师爷留下的本子里,传统相声一下子活了过来,一时间听相声成了流行。这也让郭、于组合忙的不亦乐乎,于谦曾这样描述那段时间:“睁眼就演出,下场就赶路,睡在飞机上,吃在酒店里。”那时的于谦有了钱却没时间玩儿,但他心里是快乐的,热爱的相声事业迎来曙光,家人的生活得到改善,这种看得见的改变让于谦感到欣慰。
一年多过去,德云社从舆论的风口浪尖退下来,于谦的事业进入平稳期,终于能喘口气儿的他第一反应是:爷要狠狠玩儿。有了经济基础的于谦奔大兴租下一处小院,建狗舍、搭鸽棚、挖鱼池,又八方奔走疯狂购买各种宠物,只为赶紧把笼舍装满。结果当时的于谦成了宠物市场最受欢迎的冤大头,他高价入的宠物多是些品相差毛病多的次品。看似越玩儿越大的摊子,走近一看却破烂不堪,根本拿不出手去,这玩儿法简直失了老北京人的体面。 在玩儿圈行家的指点下,于谦意识到,“玩儿,应该像书法、气功一样,是一种沉心静气、神游物外的自得其乐”,玩儿家于谦开始“产业升级转型”。
玩儿出一座动物园
在由粗放型向精耕细作型转型期间,于谦只要有空儿就向行家请教,四处拜访结交玩友,带着眼睛和耳朵去学习、去观察,不懂就问。既能长学问见识,还能交到朋友,这种一举两得的美事让于谦的玩儿得更加上进。
经过一段时间的充电,于谦的业务技能迅速提升,这次他挑宠物的眼光较之前“毒辣”很多,新的高品质宠物陆陆续续搬了进来,小院又热闹起来。之后因小院拆迁,于谦的宠物乐园迁至郊区一片六十多亩的土地上,这便是后来的“天静地华宠乐园”。据不完全统计,园子里的长住居民有一只绿孔雀、十多只猫、三十多条狗、五十多匹马、一百来只鸽子、两千多条锦鲤……于谦成了名副其实的动物园园长。
玩儿到这里,于谦觉得自己已经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有一处属于自己的休闲娱乐场所,养一批自己喜爱的动物,在工作之余携妻带子、呼朋唤友至此,享受一份远离城市、亲近自然的快乐。但偌大的园子仅供友人亲眷赏玩,不营运不对外开放,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势必不能长久。经有先见之明的朋友点拨,再加上本人的考察研究,于谦办起了儿童马术俱乐部。
在于谦看来,现在的孩子“真是可怜透了”。平板电脑、手机取代了大自然、朋友,社会急剧发展带来的生存压力过早地压到孩子们身上,童年应有的天真烂漫被压制于无形。已经玩儿过不惑之年的于谦认为,童年最要紧的头等大事就是“玩儿”,会玩儿,才会学。借着马术俱乐部,让更多孩子来到户外,在与动物的互动中得到放松和愉悦,这让于谦玩儿得更有意义了。
出书也是玩儿
生活中很多人忽视了玩儿的重要性,认为玩儿是工作学习之余,一种可有可无的放松方式。对这种观点于谦简直“深恶痛绝”,他认为说这话的人根本不懂什么是玩儿。为了说明白“玩儿”这回事,于谦利用工作和玩儿之余的闲暇,用手机敲出一本十三万字的随笔《玩儿》。
在书里,于谦详细记叙了自己的漫漫玩儿史,从刚上小学第一次花五毛钱买了两只粉眼儿,到后来建成天精地华宠乐园,从最初的仅追求品相好、模样端,到研究隐性显性遗传基因对后代的影响,从流于表面到潜心琢磨,一代玩主由此修炼而来。作为旁观者,看罢玩儿得风生水起的于谦,再反观自己的人生,不由要感叹一声:“这人和人的差距咋这么大呢?”
生活是玩儿,说相声是玩儿,玩儿着长大的于谦也正在玩着慢慢变老。在玩儿这件事上,他也有资格说上两句了。“玩儿真不是小事……任何工作都应该是以兴趣为基础,只有会玩儿才能更好的工作”。但凡事亦有度,玩儿也如此。掌握好玩儿的度,它能让人身心放松,缓解压力,以更饱满的状态重新投入工作学习中去。拿捏不好这分寸则免不了被玩儿牵着走,沦为玩儿的阶下囚。
读《玩儿》一书,你随时可以感受到于谦在玩儿这事上的认真和坚持,在他的人生态度里,干掉无趣,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玩儿比天大。身为郭德纲口中的捧哏奇才,舞台上的于谦在相声段子里常常扮演逆来顺受的角色,而现实生活中的他碰到“玩儿”便瞬间起范儿,颇有点老北京爷的气质,讲究极了。
这世界上,“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上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越来越脱腔走板。”为了不使我们的人生沦为单调的重复,找点有意思的事和无趣对抗显得尤为必要。如果你还在找寻,不妨和于谦学学玩儿。
我有一个梦想——玩儿
提起于谦,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相声演员于谦”,再熟悉点儿的人会打趣地补一句“爱好是抽烟喝酒烫头”,而老搭档郭德纲则称于谦为“玩儿家”,因为“沾玩儿的事他(于谦)没有不玩儿的……在他心中,玩儿比天大”。于谦则谦虚地表示,“在玩儿这件事上,我还差得远呢”。
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坐标老北京大杂院,仅从时间地点上看,于谦的童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不过令于谦着迷的不是少女米兰,而是“玩儿”,具体指和动物玩,这和他家紧挨着花鸟鱼虫市场不无关系。当时刚上小学一年级的于谦偶然路过鸟市,便被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鸟吸引住了,他像掉进一个神秘又迷人的新世界一般,不住地问名称、询价格、聊习性……差不多由此而始,于谦的玩心一发不可收。
由于父母都是油田干部,常年在外地跟着石油开采队跑,于谦是被姥姥和五个姨看大的,这组合自然少不了娇惯宠溺。而缺席的父母大多数时候都鞭长莫及,于是于谦的玩心被姥姥她们呵护得很好,喜欢鸽子姥姥就腾出半间厨房给他做鸽舍,喜欢养鸟儿就把阳台挂满鸟笼子,于谦只管可劲玩儿。
除了和动物玩,于谦也从不缺志同道合的玩伴。街坊邻里中不乏爱养鸟、驯鸽之人,想请教可随时登门;大杂院中的同龄人也都是以玩为大的好同志,一起钓鱼捉蛐蛐,一起和泥巴蹦弹球,一起扇元宝滚铁环抽陀螺……如果把这些事排个时间表,没准比于谦现在的行程还满还紧凑。
时至今日,每每回想起大杂院的童年时光,于谦还是心生向往,念念不忘。夏天熟透的槐花落满地,大家晚上出来乘凉,就在槐花上铺一凉席,满席生香。孩子们在席上嬉戏,闹到夜里九十点就回屋睡觉。大人们摇着蒲扇,端着大碗茶、酸梅汤继续天南地北海聊着,在花香里,在繁星下,岁月呈现出一种从容平淡的静美。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而对于谦来说,真正区分四季的是春秋两季北雁南飞、候鸟迁徙时热闹的鸟市,是夏天的知了和冰面下冬眠的鱼。时节交替变化之中,不变的是人的陪伴。浓浓的人情味儿温暖了时间,也给了于谦一颗温暖柔软的心,从此他心里埋下一个伟大的梦想——要玩儿一辈子,要和朋友一起玩儿,要和气热闹,要有人情味儿。
越玩儿越大
作为老北京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玩儿”这事马虎不得,想玩儿好了得下功夫。毕竟这老北京的玩儿文化是清八旗的遗留,在过去,只有那些吃朝廷俸禄衣食无忧又无所事事的王爷、贝勒、八旗子弟们才有资本玩儿,玩儿久了自然成了行家,越讲究越不嫌讲究。再加上底层百姓的追风,“玩儿”又经过劳动人民充满智慧的改造使其飞入寻常人家。这种融合了上层贵族和基层群众钻研与心血的“玩儿”便成为独具特色的老北京“玩儿”文化,令于谦不能自拔的也正是这种“玩儿”。 从孩童时跟风随大流地养鸟养鸽子,一路成长起来,十七八岁的于谦已经玩儿得略有心得了。在鸟市上三五毛钱买来的生鸟,经他调教,不出两周吃飞食、叫大远(人伸掌鸟飞来,人握拳鸟回杠)、开箱子等才艺就样样拿得起。要是他乐意便拿去卖掉,十块八块都有人抢着买。在当时玩儿鸟的同伴中,于谦称得上出类拔萃,但他并没有沉醉在周围人的啧啧称道中,一来他知道自己喜欢的不是驯服鸟,而是在驯养过程中和鸟的相处磨合,二来他清楚自己玩儿的格局还太小,太业余。
二十来岁时,于谦和三五好友组了个吃喝玩乐小分队,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玩儿,阵地也从大杂院、鸟市转战到水库、山林。春天,水面一解冻就去钓鱼,玩儿到十月底,大风一起便带上帐篷和工具进山逮鸟,一住就是半个多月。等候鸟迁徙完毕稍作休整,重新装备进驻水库区,捞鱼捞虾米。那时于谦他们的车里就像个百宝箱,鱼竿、鸟网、虾米篓、调料、碗筷、煤气罐应有尽有,走到哪儿都能就地取材摆一桌,和友人把酒言欢,好不快活。
过了而立之年的于谦有了家庭,却迟迟没有立业。九十年代相声的社会地位下滑,曲艺团的演出次数越来越少,偶尔演几场也是观众寥寥。于谦每月的工资别说养家糊口,连糊墙都不够,物质生活没保障,精神追求都是空谈,那会儿的于谦没了玩儿的心思,只要给钱什么活儿都接:小品、话剧、主持、司仪、电台、广告……每天往返于各剧组和家庭之间,得空还要出去吃饭喝酒拉关系、通路子,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2004年。那一年底,受郭德纲之邀,于谦正式加入德云社,总算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不用再手忙脚乱地奔波。
德云社的名气多大已无需赘言,在那个“没人听相声”的年代,德云社的出现让这个传统行业焕发新生。郭德纲、于谦将新闻热点、流行词汇等时代元素嵌进祖师爷留下的本子里,传统相声一下子活了过来,一时间听相声成了流行。这也让郭、于组合忙的不亦乐乎,于谦曾这样描述那段时间:“睁眼就演出,下场就赶路,睡在飞机上,吃在酒店里。”那时的于谦有了钱却没时间玩儿,但他心里是快乐的,热爱的相声事业迎来曙光,家人的生活得到改善,这种看得见的改变让于谦感到欣慰。
一年多过去,德云社从舆论的风口浪尖退下来,于谦的事业进入平稳期,终于能喘口气儿的他第一反应是:爷要狠狠玩儿。有了经济基础的于谦奔大兴租下一处小院,建狗舍、搭鸽棚、挖鱼池,又八方奔走疯狂购买各种宠物,只为赶紧把笼舍装满。结果当时的于谦成了宠物市场最受欢迎的冤大头,他高价入的宠物多是些品相差毛病多的次品。看似越玩儿越大的摊子,走近一看却破烂不堪,根本拿不出手去,这玩儿法简直失了老北京人的体面。
在玩儿圈行家的指点下,于谦意识到,“玩儿,应该像书法、气功一样,是一种沉心静气、神游物外的自得其乐”,玩儿家于谦开始“产业升级转型”。
玩儿出一座动物园
在由粗放型向精耕细作型转型期间,于谦只要有空儿就向行家请教,四处拜访结交玩友,带着眼睛和耳朵去学习、去观察,不懂就问。既能长学问见识,还能交到朋友,这种一举两得的美事让于谦的玩儿得更加上进。
经过一段时间的充电,于谦的业务技能迅速提升,这次他挑宠物的眼光较之前“毒辣”很多,新的高品质宠物陆陆续续搬了进来,小院又热闹起来。之后因小院拆迁,于谦的宠物乐园迁至郊区一片六十多亩的土地上,这便是后来的“天静地华宠乐园”。据不完全统计,园子里的长住居民有一只绿孔雀、十多只猫、三十多条狗、五十多匹马、一百来只鸽子、两千多条锦鲤……于谦成了名副其实的动物园园长。
玩儿到这里,于谦觉得自己已经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有一处属于自己的休闲娱乐场所,养一批自己喜爱的动物,在工作之余携妻带子、呼朋唤友至此,享受一份远离城市、亲近自然的快乐。但偌大的园子仅供友人亲眷赏玩,不营运不对外开放,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势必不能长久。经有先见之明的朋友点拨,再加上本人的考察研究,于谦办起了儿童马术俱乐部。
在于谦看来,现在的孩子“真是可怜透了”。平板电脑、手机取代了大自然、朋友,社会急剧发展带来的生存压力过早地压到孩子们身上,童年应有的天真烂漫被压制于无形。已经玩儿过不惑之年的于谦认为,童年最要紧的头等大事就是“玩儿”,会玩儿,才会学。借着马术俱乐部,让更多孩子来到户外,在与动物的互动中得到放松和愉悦,这让于谦玩儿得更有意义了。
出书也是玩儿
生活中很多人忽视了玩儿的重要性,认为玩儿是工作学习之余,一种可有可无的放松方式。对这种观点于谦简直“深恶痛绝”,他认为说这话的人根本不懂什么是玩儿。为了说明白“玩儿”这回事,于谦利用工作和玩儿之余的闲暇,用手机敲出一本十三万字的随笔《玩儿》。
在书里,于谦详细记叙了自己的漫漫玩儿史,从刚上小学第一次花五毛钱买了两只粉眼儿,到后来建成天精地华宠乐园,从最初的仅追求品相好、模样端,到研究隐性显性遗传基因对后代的影响,从流于表面到潜心琢磨,一代玩主由此修炼而来。作为旁观者,看罢玩儿得风生水起的于谦,再反观自己的人生,不由要感叹一声:“这人和人的差距咋这么大呢?”
生活是玩儿,说相声是玩儿,玩儿着长大的于谦也正在玩着慢慢变老。在玩儿这件事上,他也有资格说上两句了。“玩儿真不是小事……任何工作都应该是以兴趣为基础,只有会玩儿才能更好的工作”。但凡事亦有度,玩儿也如此。掌握好玩儿的度,它能让人身心放松,缓解压力,以更饱满的状态重新投入工作学习中去。拿捏不好这分寸则免不了被玩儿牵着走,沦为玩儿的阶下囚。
读《玩儿》一书,你随时可以感受到于谦在玩儿这事上的认真和坚持,在他的人生态度里,干掉无趣,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玩儿比天大。身为郭德纲口中的捧哏奇才,舞台上的于谦在相声段子里常常扮演逆来顺受的角色,而现实生活中的他碰到“玩儿”便瞬间起范儿,颇有点老北京爷的气质,讲究极了。
这世界上,“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上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越来越脱腔走板。”为了不使我们的人生沦为单调的重复,找点有意思的事和无趣对抗显得尤为必要。如果你还在找寻,不妨和于谦学学玩儿。
比起电影里讲规矩、够义气的老炮儿,现实中提笼架鸟、讲究玩乐的“玩儿家”或许更能代表老北京文化。说到玩儿,不免让人想到玩物丧志、不务正业之类贬义词,但凡事就怕认真,“玩儿”也不例外。爱玩儿,会玩儿,照样能玩儿出一片天地来,而当下的北京就有这么一位玩出了点名堂的“玩主”。
我有一个梦想——玩儿
提起于谦,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相声演员于谦”,再熟悉点儿的人会打趣地补一句“爱好是抽烟喝酒烫头”,而老搭档郭德纲则称于谦为“玩儿家”,因为“沾玩儿的事他(于谦)没有不玩儿的……在他心中,玩儿比天大”。于谦则谦虚地表示,“在玩儿这件事上,我还差得远呢”。
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坐标老北京大杂院,仅从时间地点上看,于谦的童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不过令于谦着迷的不是少女米兰,而是“玩儿”,具体指和动物玩,这和他家紧挨着花鸟鱼虫市场不无关系。当时刚上小学一年级的于谦偶然路过鸟市,便被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鸟吸引住了,他像掉进一个神秘又迷人的新世界一般,不住地问名称、询价格、聊习性……差不多由此而始,于谦的玩心一发不可收。
由于父母都是油田干部,常年在外地跟着石油开采队跑,于谦是被姥姥和五个姨看大的,这组合自然少不了娇惯宠溺。而缺席的父母大多数时候都鞭长莫及,于是于谦的玩心被姥姥她们呵护得很好,喜欢鸽子姥姥就腾出半间厨房给他做鸽舍,喜欢养鸟儿就把阳台挂满鸟笼子,于谦只管可劲玩儿。
除了和动物玩,于谦也从不缺志同道合的玩伴。街坊邻里中不乏爱养鸟、驯鸽之人,想请教可随时登门;大杂院中的同龄人也都是以玩为大的好同志,一起钓鱼捉蛐蛐,一起和泥巴蹦弹球,一起扇元宝滚铁环抽陀螺……如果把这些事排个时间表,没准比于谦现在的行程还满还紧凑。
时至今日,每每回想起大杂院的童年时光,于谦还是心生向往,念念不忘。夏天熟透的槐花落满地,大家晚上出来乘凉,就在槐花上铺一凉席,满席生香。孩子们在席上嬉戏,闹到夜里九十点就回屋睡觉。大人们摇着蒲扇,端着大碗茶、酸梅汤继续天南地北海聊着,在花香里,在繁星下,岁月呈现出一种从容平淡的静美。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而对于谦来说,真正区分四季的是春秋两季北雁南飞、候鸟迁徙时热闹的鸟市,是夏天的知了和冰面下冬眠的鱼。时节交替变化之中,不变的是人的陪伴。浓浓的人情味儿温暖了时间,也给了于谦一颗温暖柔软的心,从此他心里埋下一个伟大的梦想——要玩儿一辈子,要和朋友一起玩儿,要和气热闹,要有人情味儿。
越玩儿越大
作为老北京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玩儿”这事马虎不得,想玩儿好了得下功夫。毕竟这老北京的玩儿文化是清八旗的遗留,在过去,只有那些吃朝廷俸禄衣食无忧又无所事事的王爷、贝勒、八旗子弟们才有资本玩儿,玩儿久了自然成了行家,越讲究越不嫌讲究。再加上底层百姓的追风,“玩儿”又经过劳动人民充满智慧的改造使其飞入寻常人家。这种融合了上层贵族和基层群众钻研与心血的“玩儿”便成为独具特色的老北京“玩儿”文化,令于谦不能自拔的也正是这种“玩儿”。
从孩童时跟风随大流地养鸟养鸽子,一路成长起来,十七八岁的于谦已经玩儿得略有心得了。在鸟市上三五毛钱买来的生鸟,经他调教,不出两周吃飞食、叫大远(人伸掌鸟飞来,人握拳鸟回杠)、开箱子等才艺就样样拿得起。要是他乐意便拿去卖掉,十块八块都有人抢着买。在当时玩儿鸟的同伴中,于谦称得上出类拔萃,但他并没有沉醉在周围人的啧啧称道中,一来他知道自己喜欢的不是驯服鸟,而是在驯养过程中和鸟的相处磨合,二来他清楚自己玩儿的格局还太小,太业余。
二十来岁时,于谦和三五好友组了个吃喝玩乐小分队,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玩儿,阵地也从大杂院、鸟市转战到水库、山林。春天,水面一解冻就去钓鱼,玩儿到十月底,大风一起便带上帐篷和工具进山逮鸟,一住就是半个多月。等候鸟迁徙完毕稍作休整,重新装备进驻水库区,捞鱼捞虾米。那时于谦他们的车里就像个百宝箱,鱼竿、鸟网、虾米篓、调料、碗筷、煤气罐应有尽有,走到哪儿都能就地取材摆一桌,和友人把酒言欢,好不快活。
过了而立之年的于谦有了家庭,却迟迟没有立业。九十年代相声的社会地位下滑,曲艺团的演出次数越来越少,偶尔演几场也是观众寥寥。于谦每月的工资别说养家糊口,连糊墙都不够,物质生活没保障,精神追求都是空谈,那会儿的于谦没了玩儿的心思,只要给钱什么活儿都接:小品、话剧、主持、司仪、电台、广告……每天往返于各剧组和家庭之间,得空还要出去吃饭喝酒拉关系、通路子,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2004年。那一年底,受郭德纲之邀,于谦正式加入德云社,总算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不用再手忙脚乱地奔波。
德云社的名气多大已无需赘言,在那个“没人听相声”的年代,德云社的出现让这个传统行业焕发新生。郭德纲、于谦将新闻热点、流行词汇等时代元素嵌进祖师爷留下的本子里,传统相声一下子活了过来,一时间听相声成了流行。这也让郭、于组合忙的不亦乐乎,于谦曾这样描述那段时间:“睁眼就演出,下场就赶路,睡在飞机上,吃在酒店里。”那时的于谦有了钱却没时间玩儿,但他心里是快乐的,热爱的相声事业迎来曙光,家人的生活得到改善,这种看得见的改变让于谦感到欣慰。
一年多过去,德云社从舆论的风口浪尖退下来,于谦的事业进入平稳期,终于能喘口气儿的他第一反应是:爷要狠狠玩儿。有了经济基础的于谦奔大兴租下一处小院,建狗舍、搭鸽棚、挖鱼池,又八方奔走疯狂购买各种宠物,只为赶紧把笼舍装满。结果当时的于谦成了宠物市场最受欢迎的冤大头,他高价入的宠物多是些品相差毛病多的次品。看似越玩儿越大的摊子,走近一看却破烂不堪,根本拿不出手去,这玩儿法简直失了老北京人的体面。 在玩儿圈行家的指点下,于谦意识到,“玩儿,应该像书法、气功一样,是一种沉心静气、神游物外的自得其乐”,玩儿家于谦开始“产业升级转型”。
玩儿出一座动物园
在由粗放型向精耕细作型转型期间,于谦只要有空儿就向行家请教,四处拜访结交玩友,带着眼睛和耳朵去学习、去观察,不懂就问。既能长学问见识,还能交到朋友,这种一举两得的美事让于谦的玩儿得更加上进。
经过一段时间的充电,于谦的业务技能迅速提升,这次他挑宠物的眼光较之前“毒辣”很多,新的高品质宠物陆陆续续搬了进来,小院又热闹起来。之后因小院拆迁,于谦的宠物乐园迁至郊区一片六十多亩的土地上,这便是后来的“天静地华宠乐园”。据不完全统计,园子里的长住居民有一只绿孔雀、十多只猫、三十多条狗、五十多匹马、一百来只鸽子、两千多条锦鲤……于谦成了名副其实的动物园园长。
玩儿到这里,于谦觉得自己已经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有一处属于自己的休闲娱乐场所,养一批自己喜爱的动物,在工作之余携妻带子、呼朋唤友至此,享受一份远离城市、亲近自然的快乐。但偌大的园子仅供友人亲眷赏玩,不营运不对外开放,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势必不能长久。经有先见之明的朋友点拨,再加上本人的考察研究,于谦办起了儿童马术俱乐部。
在于谦看来,现在的孩子“真是可怜透了”。平板电脑、手机取代了大自然、朋友,社会急剧发展带来的生存压力过早地压到孩子们身上,童年应有的天真烂漫被压制于无形。已经玩儿过不惑之年的于谦认为,童年最要紧的头等大事就是“玩儿”,会玩儿,才会学。借着马术俱乐部,让更多孩子来到户外,在与动物的互动中得到放松和愉悦,这让于谦玩儿得更有意义了。
出书也是玩儿
生活中很多人忽视了玩儿的重要性,认为玩儿是工作学习之余,一种可有可无的放松方式。对这种观点于谦简直“深恶痛绝”,他认为说这话的人根本不懂什么是玩儿。为了说明白“玩儿”这回事,于谦利用工作和玩儿之余的闲暇,用手机敲出一本十三万字的随笔《玩儿》。
在书里,于谦详细记叙了自己的漫漫玩儿史,从刚上小学第一次花五毛钱买了两只粉眼儿,到后来建成天精地华宠乐园,从最初的仅追求品相好、模样端,到研究隐性显性遗传基因对后代的影响,从流于表面到潜心琢磨,一代玩主由此修炼而来。作为旁观者,看罢玩儿得风生水起的于谦,再反观自己的人生,不由要感叹一声:“这人和人的差距咋这么大呢?”
生活是玩儿,说相声是玩儿,玩儿着长大的于谦也正在玩着慢慢变老。在玩儿这件事上,他也有资格说上两句了。“玩儿真不是小事……任何工作都应该是以兴趣为基础,只有会玩儿才能更好的工作”。但凡事亦有度,玩儿也如此。掌握好玩儿的度,它能让人身心放松,缓解压力,以更饱满的状态重新投入工作学习中去。拿捏不好这分寸则免不了被玩儿牵着走,沦为玩儿的阶下囚。
读《玩儿》一书,你随时可以感受到于谦在玩儿这事上的认真和坚持,在他的人生态度里,干掉无趣,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玩儿比天大。身为郭德纲口中的捧哏奇才,舞台上的于谦在相声段子里常常扮演逆来顺受的角色,而现实生活中的他碰到“玩儿”便瞬间起范儿,颇有点老北京爷的气质,讲究极了。
这世界上,“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上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越来越脱腔走板。”为了不使我们的人生沦为单调的重复,找点有意思的事和无趣对抗显得尤为必要。如果你还在找寻,不妨和于谦学学玩儿。
我有一个梦想——玩儿
提起于谦,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相声演员于谦”,再熟悉点儿的人会打趣地补一句“爱好是抽烟喝酒烫头”,而老搭档郭德纲则称于谦为“玩儿家”,因为“沾玩儿的事他(于谦)没有不玩儿的……在他心中,玩儿比天大”。于谦则谦虚地表示,“在玩儿这件事上,我还差得远呢”。
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坐标老北京大杂院,仅从时间地点上看,于谦的童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不过令于谦着迷的不是少女米兰,而是“玩儿”,具体指和动物玩,这和他家紧挨着花鸟鱼虫市场不无关系。当时刚上小学一年级的于谦偶然路过鸟市,便被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鸟吸引住了,他像掉进一个神秘又迷人的新世界一般,不住地问名称、询价格、聊习性……差不多由此而始,于谦的玩心一发不可收。
由于父母都是油田干部,常年在外地跟着石油开采队跑,于谦是被姥姥和五个姨看大的,这组合自然少不了娇惯宠溺。而缺席的父母大多数时候都鞭长莫及,于是于谦的玩心被姥姥她们呵护得很好,喜欢鸽子姥姥就腾出半间厨房给他做鸽舍,喜欢养鸟儿就把阳台挂满鸟笼子,于谦只管可劲玩儿。
除了和动物玩,于谦也从不缺志同道合的玩伴。街坊邻里中不乏爱养鸟、驯鸽之人,想请教可随时登门;大杂院中的同龄人也都是以玩为大的好同志,一起钓鱼捉蛐蛐,一起和泥巴蹦弹球,一起扇元宝滚铁环抽陀螺……如果把这些事排个时间表,没准比于谦现在的行程还满还紧凑。
时至今日,每每回想起大杂院的童年时光,于谦还是心生向往,念念不忘。夏天熟透的槐花落满地,大家晚上出来乘凉,就在槐花上铺一凉席,满席生香。孩子们在席上嬉戏,闹到夜里九十点就回屋睡觉。大人们摇着蒲扇,端着大碗茶、酸梅汤继续天南地北海聊着,在花香里,在繁星下,岁月呈现出一种从容平淡的静美。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而对于谦来说,真正区分四季的是春秋两季北雁南飞、候鸟迁徙时热闹的鸟市,是夏天的知了和冰面下冬眠的鱼。时节交替变化之中,不变的是人的陪伴。浓浓的人情味儿温暖了时间,也给了于谦一颗温暖柔软的心,从此他心里埋下一个伟大的梦想——要玩儿一辈子,要和朋友一起玩儿,要和气热闹,要有人情味儿。
越玩儿越大
作为老北京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玩儿”这事马虎不得,想玩儿好了得下功夫。毕竟这老北京的玩儿文化是清八旗的遗留,在过去,只有那些吃朝廷俸禄衣食无忧又无所事事的王爷、贝勒、八旗子弟们才有资本玩儿,玩儿久了自然成了行家,越讲究越不嫌讲究。再加上底层百姓的追风,“玩儿”又经过劳动人民充满智慧的改造使其飞入寻常人家。这种融合了上层贵族和基层群众钻研与心血的“玩儿”便成为独具特色的老北京“玩儿”文化,令于谦不能自拔的也正是这种“玩儿”。 从孩童时跟风随大流地养鸟养鸽子,一路成长起来,十七八岁的于谦已经玩儿得略有心得了。在鸟市上三五毛钱买来的生鸟,经他调教,不出两周吃飞食、叫大远(人伸掌鸟飞来,人握拳鸟回杠)、开箱子等才艺就样样拿得起。要是他乐意便拿去卖掉,十块八块都有人抢着买。在当时玩儿鸟的同伴中,于谦称得上出类拔萃,但他并没有沉醉在周围人的啧啧称道中,一来他知道自己喜欢的不是驯服鸟,而是在驯养过程中和鸟的相处磨合,二来他清楚自己玩儿的格局还太小,太业余。
二十来岁时,于谦和三五好友组了个吃喝玩乐小分队,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玩儿,阵地也从大杂院、鸟市转战到水库、山林。春天,水面一解冻就去钓鱼,玩儿到十月底,大风一起便带上帐篷和工具进山逮鸟,一住就是半个多月。等候鸟迁徙完毕稍作休整,重新装备进驻水库区,捞鱼捞虾米。那时于谦他们的车里就像个百宝箱,鱼竿、鸟网、虾米篓、调料、碗筷、煤气罐应有尽有,走到哪儿都能就地取材摆一桌,和友人把酒言欢,好不快活。
过了而立之年的于谦有了家庭,却迟迟没有立业。九十年代相声的社会地位下滑,曲艺团的演出次数越来越少,偶尔演几场也是观众寥寥。于谦每月的工资别说养家糊口,连糊墙都不够,物质生活没保障,精神追求都是空谈,那会儿的于谦没了玩儿的心思,只要给钱什么活儿都接:小品、话剧、主持、司仪、电台、广告……每天往返于各剧组和家庭之间,得空还要出去吃饭喝酒拉关系、通路子,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2004年。那一年底,受郭德纲之邀,于谦正式加入德云社,总算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不用再手忙脚乱地奔波。
德云社的名气多大已无需赘言,在那个“没人听相声”的年代,德云社的出现让这个传统行业焕发新生。郭德纲、于谦将新闻热点、流行词汇等时代元素嵌进祖师爷留下的本子里,传统相声一下子活了过来,一时间听相声成了流行。这也让郭、于组合忙的不亦乐乎,于谦曾这样描述那段时间:“睁眼就演出,下场就赶路,睡在飞机上,吃在酒店里。”那时的于谦有了钱却没时间玩儿,但他心里是快乐的,热爱的相声事业迎来曙光,家人的生活得到改善,这种看得见的改变让于谦感到欣慰。
一年多过去,德云社从舆论的风口浪尖退下来,于谦的事业进入平稳期,终于能喘口气儿的他第一反应是:爷要狠狠玩儿。有了经济基础的于谦奔大兴租下一处小院,建狗舍、搭鸽棚、挖鱼池,又八方奔走疯狂购买各种宠物,只为赶紧把笼舍装满。结果当时的于谦成了宠物市场最受欢迎的冤大头,他高价入的宠物多是些品相差毛病多的次品。看似越玩儿越大的摊子,走近一看却破烂不堪,根本拿不出手去,这玩儿法简直失了老北京人的体面。
在玩儿圈行家的指点下,于谦意识到,“玩儿,应该像书法、气功一样,是一种沉心静气、神游物外的自得其乐”,玩儿家于谦开始“产业升级转型”。
玩儿出一座动物园
在由粗放型向精耕细作型转型期间,于谦只要有空儿就向行家请教,四处拜访结交玩友,带着眼睛和耳朵去学习、去观察,不懂就问。既能长学问见识,还能交到朋友,这种一举两得的美事让于谦的玩儿得更加上进。
经过一段时间的充电,于谦的业务技能迅速提升,这次他挑宠物的眼光较之前“毒辣”很多,新的高品质宠物陆陆续续搬了进来,小院又热闹起来。之后因小院拆迁,于谦的宠物乐园迁至郊区一片六十多亩的土地上,这便是后来的“天静地华宠乐园”。据不完全统计,园子里的长住居民有一只绿孔雀、十多只猫、三十多条狗、五十多匹马、一百来只鸽子、两千多条锦鲤……于谦成了名副其实的动物园园长。
玩儿到这里,于谦觉得自己已经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有一处属于自己的休闲娱乐场所,养一批自己喜爱的动物,在工作之余携妻带子、呼朋唤友至此,享受一份远离城市、亲近自然的快乐。但偌大的园子仅供友人亲眷赏玩,不营运不对外开放,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势必不能长久。经有先见之明的朋友点拨,再加上本人的考察研究,于谦办起了儿童马术俱乐部。
在于谦看来,现在的孩子“真是可怜透了”。平板电脑、手机取代了大自然、朋友,社会急剧发展带来的生存压力过早地压到孩子们身上,童年应有的天真烂漫被压制于无形。已经玩儿过不惑之年的于谦认为,童年最要紧的头等大事就是“玩儿”,会玩儿,才会学。借着马术俱乐部,让更多孩子来到户外,在与动物的互动中得到放松和愉悦,这让于谦玩儿得更有意义了。
出书也是玩儿
生活中很多人忽视了玩儿的重要性,认为玩儿是工作学习之余,一种可有可无的放松方式。对这种观点于谦简直“深恶痛绝”,他认为说这话的人根本不懂什么是玩儿。为了说明白“玩儿”这回事,于谦利用工作和玩儿之余的闲暇,用手机敲出一本十三万字的随笔《玩儿》。
在书里,于谦详细记叙了自己的漫漫玩儿史,从刚上小学第一次花五毛钱买了两只粉眼儿,到后来建成天精地华宠乐园,从最初的仅追求品相好、模样端,到研究隐性显性遗传基因对后代的影响,从流于表面到潜心琢磨,一代玩主由此修炼而来。作为旁观者,看罢玩儿得风生水起的于谦,再反观自己的人生,不由要感叹一声:“这人和人的差距咋这么大呢?”
生活是玩儿,说相声是玩儿,玩儿着长大的于谦也正在玩着慢慢变老。在玩儿这件事上,他也有资格说上两句了。“玩儿真不是小事……任何工作都应该是以兴趣为基础,只有会玩儿才能更好的工作”。但凡事亦有度,玩儿也如此。掌握好玩儿的度,它能让人身心放松,缓解压力,以更饱满的状态重新投入工作学习中去。拿捏不好这分寸则免不了被玩儿牵着走,沦为玩儿的阶下囚。
读《玩儿》一书,你随时可以感受到于谦在玩儿这事上的认真和坚持,在他的人生态度里,干掉无趣,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玩儿比天大。身为郭德纲口中的捧哏奇才,舞台上的于谦在相声段子里常常扮演逆来顺受的角色,而现实生活中的他碰到“玩儿”便瞬间起范儿,颇有点老北京爷的气质,讲究极了。
这世界上,“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上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越来越脱腔走板。”为了不使我们的人生沦为单调的重复,找点有意思的事和无趣对抗显得尤为必要。如果你还在找寻,不妨和于谦学学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