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培养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是信息化转型时期军队面临的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其核心是“信息主导、火力主战”。本文从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的生成途径及作用机制出发,研究了新体系的作战思想、作战理论和指挥方法。
[关键词] 信息系统; 体系作战能力; 火力
[中图分类号] E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3- 0082- 02
培养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是信息化转型时期面临的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对于以陆地为主要战场的陆军部队来说,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主要表现为“信息主导、火力主战”。换句话说,信息系统功能构建决定了信息主导的程度,而体系作战的实际功效主要是实现火力主战。
1 信息主导、火力主战反映了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的本质内涵
如果说机械化战争的本质内涵是机动加火力的话,信息化战争的本质内涵就是信息加火力。因此,研究体系作战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是信息主导和火力主战,以及它们相结合生成体系作战能力的途径和作用机制。
1.1 信息的主导作用是生成体系作战能力的核心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带来了武器系统的高度信息化、集成化和指挥控制手段的智能网络化。在战场信息网络的普遍链接下,战场上各类武器系统、各个作战单元链接成为一个完备的整体,实现了诸军兵种作战能力的高度融合,改变了各种作战能力的结构方式。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各种具体作战能力融合集成为体系作战能力的关键不仅包括其组成部分,而且包括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这些相互作用或者关系,从本质上说就是信息及信息流动;或者说,信息及信息流动是各种具体作战能力融合成为体系作战能力的内在驱动源。它如同人体的“神经”系统,把作战能力各基本构成要素紧密连接在一起,成为高效生成军队整体作战能力的“聚合剂”;把原来相互独立的能力要素融合成一个信息实时、效能集中、严密控制的整体作战能力;缩短了作战指挥决策周期,实现了指挥、控制、通信、情报、监视、侦察和打击一体化。在信息的调度下,物质与能量资源可以更灵活、更协调、更自如地配置和流动,军事信息系统可以从众多的武器平台、传感平台和指挥控制平台中获取信息,这些平台又可以在系统内通过共享战场态势信息进行自主性协同,从而使信息在一体化作战体系中发挥无可替代的主导作用。
1.2 火力的主战作用是生成体系作战能力的基础
从热兵器诞生之日起,火力在战场上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机械化战争时代,火力与机动构成制胜的基本要素。在信息化时代,火力的作用有新的变化,需要重新认识定位。所谓“火力主战”反映了两个方面的时代特征。一方面,火力的杀伤作用仍然不可替代。尽管网络、电磁领域的斗争日趋激烈和重要,但信息化武器装备最终只有凭借火力的摧毁、杀伤作用,才能达到作战目的。火力是机械化战争的基本要素,更是信息化战争至关重要的制胜因素。另一方面,火力的作用已超过机动,在作战中成为歼敌的决定性因素。热兵器时代和机械化时代,作战人员和武器系统只组成了功能较为单一的作战体系,其作战能力大都是作战人员体能和武器系统杀伤力的简单或线性叠加,火力只体现为单纯的作战行为,还谈不上“火力主战”。机械化战争后期,随着指挥手段的改进和武器装备水平的提高,作战人员与武器系统的结合逐渐紧密,部队的作战能力在囊括以往各种作战要素的基础上,凸显了机械化平台的强大火力,但始终没有形成一体化的作战体系,火力作为达成作战目的手段,主要任务是支援步、坦及其他军兵种作战,仍未实现“火力主战”。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在作战实践中的广泛运用,使作战能力的生成随战争形态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过渡而发生了质的转变。其火力打击能力已不再是各火力单元作战能力的逐项叠加,而是以信息化系统平台为依托,通过发挥目标—决策—指挥—评估这一系统的耦合效应,成倍提高火力打击效能。当火力的作战效能超过兵力机动成为歼敌的决定性手段时,才可以说实现了“火力主战”。
1.3 信息与火力相结合是生成体系作战能力的关键
信息因素本身不具有摧毁物质杀伤人员的功效,火力不借助外部因素也难以发挥应有功效。因此,信息技术与远战武器平台相结合,按照一定结构进行组织联结和按相应机制实施运作,就构成了完整的信息化武器系统,生成了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
系统科学认为,系统整体的性质、行为和功能会影响和制约系统中每个元素的性质、行为和功能,系统中每个元素的性质、行为和功能发生变化又会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基于信息系统的作战体系同样遵循一般系统的共性规律。它是以指挥控制系统为核心,以信息系统为桥梁,将各作战体系子系统集成一体,发挥出整体效能。作战体系中的各构成要素相互依存,某一系统的运行状态发生变化,会使整个作战体系产生连锁反应。火力打击系统的运行主要围绕兵力部署和火力运用而展开,但本身又融合了指挥控制、侦察情报、通信、评估、保障、安全保密和信息对抗等其他作战体系子系统的部分功能,需要依托其他系统功能保证自身的正常运转。脱离了其他系统的支撑,火力打击系统无法完成自身任务。火力打击系统的运行状态发生改变,直接影响作战体系的整体运行状态。基于信息系统的“火力主战”,将信息融入火力,通过网络化整体联动,将不同空间力量的火力以及信息作战力量有机结合,在军事信息系统的作用下,于同一时间对同一目标实施集中打击。这种以信息火力为主的系统链接融合无疑成为生成体系作战能力的关键环节。
2 信息主导、火力主战需要创新作战理论和作战方法
体系作战能力的生成取决于信息化武器装备的研发,而体系作战能力的提高,则取决于作战理论的创新和战法实际运用。本文认为,陆军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思想概括起来讲就是“火力主战”。
2.1 要确立“火力主战”的核心理念 火力作战与兵力作战无论是作战思想、作战原则还是战法运用都有质的区别。兵力作战注重攻守、态势,而火力作战强调毁伤。“火力主战”理论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指挥人员为使敌目标功能降低至期望值,达成作战的局部或全局目的,计划和使用远战武器对敌实施的常规火力摧毁或杀伤。具体讲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根据我现有的火力毁伤力量和弹药,确定能够对敌毁伤程度;二是根据对敌毁伤程度需要,决定火力毁伤力量需求。
2.2 要解决“火力主战”的关键问题
信息主导下的火力主战不同于传统的火力运用,它不仅仅限于火力系统内部的功能发挥,还关系到整个作战体系各系统的组织运用。研究“火力主战”必须解决以下关键问题。首先是目标问题。目标是对敌火力毁伤行动的对象,敌对双方实际力量的每一单元均可视为目标(被打击对象)。研究目标的分类、侦察、识别和打击排序,为指挥员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如果敌方有足够数量的单个目标被毁伤,那么,作为整体作战体系将降低功能,甚至完全丧失功能。其次是火力突防问题。火力突防,是突破敌方在空间、空中对飞行器、弹药的拦截、摧毁或干扰,也就是突破对方的防空、防天体系。许多战例表明,成功的突防能大大降低敌防护效果;同样,有效的防护可以大大减少敌火力毁伤造成的损失。再次是毁伤效能问题。对目标的摧毁、杀伤是火力打击的最终目的,也是衡量火力毁伤能力的重要方面。对远战武器射程(作战半径)内的预定目标能不能“打得着”和“毁得了”,取决于弹药的命中精度、使用弹药的数量和弹药的威力。最后是效能预测与评估问题。毁伤效能预测与评估是是“火力主战”的重点、难点问题,是在火力突击行动前后指挥人员的筹划、分析活动,是指挥活动的重要环节。正确的预测和准确的评估是取得火力毁伤效能的重要条件,也是指挥人员作战艺术与判断能力的综合反映。预测与评估不是凭空臆想,它依赖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缜密的逻辑思维和真凭实据。
2.3 要研究“火力主战”的作战方法
作战方法主要体现的指挥员的火力运用决心上,应包括火力运用的基本构成、火力打击的样式与方法、火力毁伤指标、目标选择或区域划分、武器系统的配置、远战武器与弹药的优化等。必要时还包括与电子对抗系统的协调措施。
3 信息主导、火力主战要求变革指挥方式和指挥方法
研究基于信息系统“火力主战”的目的之一,在于揭示其组织指挥特点,认识和把握其规律,提高指挥人员的作战指挥能力。指挥决策权与信息流向,受体系作战能力中各系统各要素不平衡的制约和影响,在一定历史阶段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指挥方式。随着我军基于信息系统作战体系的日益完善和一体化作战能力的逐步增强,网络化指挥能力不断提高,为实施实时、精确、高效指挥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发挥“火力主战”最大效能,应对参战的诸军兵种作战力量应实施集中统一计划、分散实时指挥。
3.1 集中统一计划是一体化作战的指挥保障
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是一体化联合作战,制订火力毁伤计划是为了实现指挥员的作战目的,由联合指挥机构和各军兵种、作战部队共同研究、确定完成对敌火力毁伤任务的实践活动。陆军指挥员和指挥机关作为联合指挥机构的组成部分,既要参与联合火力打击计划的制订,也要根据陆上作战特点与需求,制订本级与部队的火力计划。它要求按作战行动样式、顺序规定总的和各行动方向的火力毁伤任务量、目标与责任区域、时限和弹药消耗,以实现火力毁伤兵力、兵器的最佳分配。火力毁伤计划是指挥员火力毁伤决心的具体化。各级火力毁伤计划在结构上是相同的,包括联合计划、军兵种计划和部队具体行动的火力突击计划3个方面,由三级指挥机构分别拟订。
3.2 分散指挥是实施实时、精确、高效指挥的保障
实现“火力主战”,依赖于正确的决策和指挥,同时,依赖于各级对指挥指令和战场态势的理解和认识。因此,信息共享是实施正确指挥必要的前提和保障。未来信息化作战,火力毁伤机构与各军兵种指挥机构和其他作战体系子系统所建立的作战数据库能够信息资源共享,通过信息网络系统,实现数据的查询、存储、调阅。由于信息条件下侦察手段和能力大幅提高,获取情报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有效性也大大增强。集中统一的指挥方式显然不能适用“火力主战”。在此情况下,不可能完全依靠上级获取、处理侦察情报,分配毁伤目标和集中指挥。只有根据情况规定对敌火力毁伤程度以及火力突击规模、时间和地域,将更大的主动权授予下级,才能取得预期效果。所以,必须采取集中统一指挥与分散实时指挥相结合的方式,才能使火力打击行动实时高效。
4 结 语
研究体系作战能力既要弄清其生成途径及作用机制,更要探求新的体系功能给作战思想、作战方法、指挥方式带来的深刻变化。在下一步的研究中,我们将在军队现有信息系统建设基础上,着眼陆军部队发展实际来做进一步的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 曹淑信. 论信息火力战[J]. 国防大学学报,2005(11).
[2] 陈宏.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指挥应实行分布交互式联合决策[J]. 军事学术,2007(9).
[3] 刘伟. 信息化战争作战指挥研究[M]. 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9.
[4] 汤凌飞. 信息时代文化对作战决策的影响及对策[J].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2008(6).
[5] 周启煌. 陆战平台电子信息系统[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关键词] 信息系统; 体系作战能力; 火力
[中图分类号] E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3- 0082- 02
培养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是信息化转型时期面临的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对于以陆地为主要战场的陆军部队来说,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主要表现为“信息主导、火力主战”。换句话说,信息系统功能构建决定了信息主导的程度,而体系作战的实际功效主要是实现火力主战。
1 信息主导、火力主战反映了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的本质内涵
如果说机械化战争的本质内涵是机动加火力的话,信息化战争的本质内涵就是信息加火力。因此,研究体系作战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是信息主导和火力主战,以及它们相结合生成体系作战能力的途径和作用机制。
1.1 信息的主导作用是生成体系作战能力的核心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带来了武器系统的高度信息化、集成化和指挥控制手段的智能网络化。在战场信息网络的普遍链接下,战场上各类武器系统、各个作战单元链接成为一个完备的整体,实现了诸军兵种作战能力的高度融合,改变了各种作战能力的结构方式。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各种具体作战能力融合集成为体系作战能力的关键不仅包括其组成部分,而且包括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这些相互作用或者关系,从本质上说就是信息及信息流动;或者说,信息及信息流动是各种具体作战能力融合成为体系作战能力的内在驱动源。它如同人体的“神经”系统,把作战能力各基本构成要素紧密连接在一起,成为高效生成军队整体作战能力的“聚合剂”;把原来相互独立的能力要素融合成一个信息实时、效能集中、严密控制的整体作战能力;缩短了作战指挥决策周期,实现了指挥、控制、通信、情报、监视、侦察和打击一体化。在信息的调度下,物质与能量资源可以更灵活、更协调、更自如地配置和流动,军事信息系统可以从众多的武器平台、传感平台和指挥控制平台中获取信息,这些平台又可以在系统内通过共享战场态势信息进行自主性协同,从而使信息在一体化作战体系中发挥无可替代的主导作用。
1.2 火力的主战作用是生成体系作战能力的基础
从热兵器诞生之日起,火力在战场上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机械化战争时代,火力与机动构成制胜的基本要素。在信息化时代,火力的作用有新的变化,需要重新认识定位。所谓“火力主战”反映了两个方面的时代特征。一方面,火力的杀伤作用仍然不可替代。尽管网络、电磁领域的斗争日趋激烈和重要,但信息化武器装备最终只有凭借火力的摧毁、杀伤作用,才能达到作战目的。火力是机械化战争的基本要素,更是信息化战争至关重要的制胜因素。另一方面,火力的作用已超过机动,在作战中成为歼敌的决定性因素。热兵器时代和机械化时代,作战人员和武器系统只组成了功能较为单一的作战体系,其作战能力大都是作战人员体能和武器系统杀伤力的简单或线性叠加,火力只体现为单纯的作战行为,还谈不上“火力主战”。机械化战争后期,随着指挥手段的改进和武器装备水平的提高,作战人员与武器系统的结合逐渐紧密,部队的作战能力在囊括以往各种作战要素的基础上,凸显了机械化平台的强大火力,但始终没有形成一体化的作战体系,火力作为达成作战目的手段,主要任务是支援步、坦及其他军兵种作战,仍未实现“火力主战”。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在作战实践中的广泛运用,使作战能力的生成随战争形态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过渡而发生了质的转变。其火力打击能力已不再是各火力单元作战能力的逐项叠加,而是以信息化系统平台为依托,通过发挥目标—决策—指挥—评估这一系统的耦合效应,成倍提高火力打击效能。当火力的作战效能超过兵力机动成为歼敌的决定性手段时,才可以说实现了“火力主战”。
1.3 信息与火力相结合是生成体系作战能力的关键
信息因素本身不具有摧毁物质杀伤人员的功效,火力不借助外部因素也难以发挥应有功效。因此,信息技术与远战武器平台相结合,按照一定结构进行组织联结和按相应机制实施运作,就构成了完整的信息化武器系统,生成了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
系统科学认为,系统整体的性质、行为和功能会影响和制约系统中每个元素的性质、行为和功能,系统中每个元素的性质、行为和功能发生变化又会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基于信息系统的作战体系同样遵循一般系统的共性规律。它是以指挥控制系统为核心,以信息系统为桥梁,将各作战体系子系统集成一体,发挥出整体效能。作战体系中的各构成要素相互依存,某一系统的运行状态发生变化,会使整个作战体系产生连锁反应。火力打击系统的运行主要围绕兵力部署和火力运用而展开,但本身又融合了指挥控制、侦察情报、通信、评估、保障、安全保密和信息对抗等其他作战体系子系统的部分功能,需要依托其他系统功能保证自身的正常运转。脱离了其他系统的支撑,火力打击系统无法完成自身任务。火力打击系统的运行状态发生改变,直接影响作战体系的整体运行状态。基于信息系统的“火力主战”,将信息融入火力,通过网络化整体联动,将不同空间力量的火力以及信息作战力量有机结合,在军事信息系统的作用下,于同一时间对同一目标实施集中打击。这种以信息火力为主的系统链接融合无疑成为生成体系作战能力的关键环节。
2 信息主导、火力主战需要创新作战理论和作战方法
体系作战能力的生成取决于信息化武器装备的研发,而体系作战能力的提高,则取决于作战理论的创新和战法实际运用。本文认为,陆军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思想概括起来讲就是“火力主战”。
2.1 要确立“火力主战”的核心理念 火力作战与兵力作战无论是作战思想、作战原则还是战法运用都有质的区别。兵力作战注重攻守、态势,而火力作战强调毁伤。“火力主战”理论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指挥人员为使敌目标功能降低至期望值,达成作战的局部或全局目的,计划和使用远战武器对敌实施的常规火力摧毁或杀伤。具体讲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根据我现有的火力毁伤力量和弹药,确定能够对敌毁伤程度;二是根据对敌毁伤程度需要,决定火力毁伤力量需求。
2.2 要解决“火力主战”的关键问题
信息主导下的火力主战不同于传统的火力运用,它不仅仅限于火力系统内部的功能发挥,还关系到整个作战体系各系统的组织运用。研究“火力主战”必须解决以下关键问题。首先是目标问题。目标是对敌火力毁伤行动的对象,敌对双方实际力量的每一单元均可视为目标(被打击对象)。研究目标的分类、侦察、识别和打击排序,为指挥员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如果敌方有足够数量的单个目标被毁伤,那么,作为整体作战体系将降低功能,甚至完全丧失功能。其次是火力突防问题。火力突防,是突破敌方在空间、空中对飞行器、弹药的拦截、摧毁或干扰,也就是突破对方的防空、防天体系。许多战例表明,成功的突防能大大降低敌防护效果;同样,有效的防护可以大大减少敌火力毁伤造成的损失。再次是毁伤效能问题。对目标的摧毁、杀伤是火力打击的最终目的,也是衡量火力毁伤能力的重要方面。对远战武器射程(作战半径)内的预定目标能不能“打得着”和“毁得了”,取决于弹药的命中精度、使用弹药的数量和弹药的威力。最后是效能预测与评估问题。毁伤效能预测与评估是是“火力主战”的重点、难点问题,是在火力突击行动前后指挥人员的筹划、分析活动,是指挥活动的重要环节。正确的预测和准确的评估是取得火力毁伤效能的重要条件,也是指挥人员作战艺术与判断能力的综合反映。预测与评估不是凭空臆想,它依赖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缜密的逻辑思维和真凭实据。
2.3 要研究“火力主战”的作战方法
作战方法主要体现的指挥员的火力运用决心上,应包括火力运用的基本构成、火力打击的样式与方法、火力毁伤指标、目标选择或区域划分、武器系统的配置、远战武器与弹药的优化等。必要时还包括与电子对抗系统的协调措施。
3 信息主导、火力主战要求变革指挥方式和指挥方法
研究基于信息系统“火力主战”的目的之一,在于揭示其组织指挥特点,认识和把握其规律,提高指挥人员的作战指挥能力。指挥决策权与信息流向,受体系作战能力中各系统各要素不平衡的制约和影响,在一定历史阶段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指挥方式。随着我军基于信息系统作战体系的日益完善和一体化作战能力的逐步增强,网络化指挥能力不断提高,为实施实时、精确、高效指挥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发挥“火力主战”最大效能,应对参战的诸军兵种作战力量应实施集中统一计划、分散实时指挥。
3.1 集中统一计划是一体化作战的指挥保障
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是一体化联合作战,制订火力毁伤计划是为了实现指挥员的作战目的,由联合指挥机构和各军兵种、作战部队共同研究、确定完成对敌火力毁伤任务的实践活动。陆军指挥员和指挥机关作为联合指挥机构的组成部分,既要参与联合火力打击计划的制订,也要根据陆上作战特点与需求,制订本级与部队的火力计划。它要求按作战行动样式、顺序规定总的和各行动方向的火力毁伤任务量、目标与责任区域、时限和弹药消耗,以实现火力毁伤兵力、兵器的最佳分配。火力毁伤计划是指挥员火力毁伤决心的具体化。各级火力毁伤计划在结构上是相同的,包括联合计划、军兵种计划和部队具体行动的火力突击计划3个方面,由三级指挥机构分别拟订。
3.2 分散指挥是实施实时、精确、高效指挥的保障
实现“火力主战”,依赖于正确的决策和指挥,同时,依赖于各级对指挥指令和战场态势的理解和认识。因此,信息共享是实施正确指挥必要的前提和保障。未来信息化作战,火力毁伤机构与各军兵种指挥机构和其他作战体系子系统所建立的作战数据库能够信息资源共享,通过信息网络系统,实现数据的查询、存储、调阅。由于信息条件下侦察手段和能力大幅提高,获取情报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有效性也大大增强。集中统一的指挥方式显然不能适用“火力主战”。在此情况下,不可能完全依靠上级获取、处理侦察情报,分配毁伤目标和集中指挥。只有根据情况规定对敌火力毁伤程度以及火力突击规模、时间和地域,将更大的主动权授予下级,才能取得预期效果。所以,必须采取集中统一指挥与分散实时指挥相结合的方式,才能使火力打击行动实时高效。
4 结 语
研究体系作战能力既要弄清其生成途径及作用机制,更要探求新的体系功能给作战思想、作战方法、指挥方式带来的深刻变化。在下一步的研究中,我们将在军队现有信息系统建设基础上,着眼陆军部队发展实际来做进一步的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 曹淑信. 论信息火力战[J]. 国防大学学报,2005(11).
[2] 陈宏.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指挥应实行分布交互式联合决策[J]. 军事学术,2007(9).
[3] 刘伟. 信息化战争作战指挥研究[M]. 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9.
[4] 汤凌飞. 信息时代文化对作战决策的影响及对策[J].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2008(6).
[5] 周启煌. 陆战平台电子信息系统[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