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新时期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在城乡规划学科升格为一级学科和地方城乡规划事业发展的大背景下,独立学院城乡规划应用型人才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亟待研究的问题。以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为例,创新构建“三系列课程 三平台”的“3 3”新体系,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校内校外相结合,突出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加强学生创新与创业意识。培养具有扎实知识基础、具有解决城乡规划领域实际问题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独立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doi:
[中图分类号]TU984-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当前形势下,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建设还存在很多的困难与不足,学院还无法将城乡规划学科和专业从宏观研究到微观设计的课程都办成“精品”。因此,必须立足地方,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泛湘西北地区的城乡规划为研究起点和服务基点,按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扎根于自身现有的优势,顺应社会的现实需求,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具有扎实知识基础、具有解决城乡规划领域实际问题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人才培养规格,依据“理论与实训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实践与实战结合、创新与创业结合”的“四个结合”原则,充分依托湖南文理学院与芙蓉学院建筑学、城乡规划、景观规划等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原有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的基础之上,结合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地方经济建设需求进行优化和创新,设置系列课程和搭建教学平台,积极开展符合我校发展特点,体现办学特色的城乡规划应用型人才专业实践与实战能力的创新与探索。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突出强化学生专业实践与实战能力,加强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具有扎实知识基础、具有解决城乡规划领域实际问题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 优化“三系列课程”,搭建“三个平台”
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创新,充分依托建筑学、城乡规划、景观规划等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原有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的基础之上,结合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地方经济建设需求进行优化和创新,创新性地构建了符合城乡规划专业特点、体现我校重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办学特色的“3 3”新体系,即“三系列课程 三平台”。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具有扎实知识基础、具有解决城乡规划领域实际问题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课题组构建的“3 3”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建筑设计与理论、城乡规划、景观规划三系列课程” “校内教学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校外工程实践三平台”。该体系的创新与探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专业系列课程、专业实践与工程实战能力培养、创新与创业意识培养。三系列课程、三个平台相互渗透。通过“3 3”的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训、校内与校外、实践与实战、创新与创业“四个结合”,突出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具备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 校内校外相结合,培养学生专业实践与工程实战能力
2.1 依托“校内教学实践平台”,严格校内实训
校内教学实践平台包括第一学年建筑学基础平台、二年级城乡规划专业平台、三、四年级专业方向平台(城乡规划设计、景观规划设计两个方向)。各相关的专业知识在教学中相互渗透,使学生在互相理解、相互认知的教学过程中夯实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配套设置模型制作室、专业设计教室、CAD绘图室、城乡规划设计与研究工作室等校内实践场所,精心安排“课内教学设计”与“教学实习”,强化专业实践能力。“课内教学设计”主要包含了模型制作练习、制图练习、课程练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如《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城市设计课程设计》《建筑初步课程练习》等。通过设计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手能力和掌握选用恰当方式、方法表达规划设计意图的技巧,锻炼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力和动手能力。“课内教学设计”要求学生把城乡规划专业各专项学习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验证,使其更加完整和系统,从而实现对所学知识和所受训练的超越。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选择实际工程中被广泛应用的课题,尽可能采用“真题真做”或“假题真做”的方式。采取“多環节”的指导方法,教师指导一部分,学生设计一部分,教师检查一部分的方法,检查合格后,学生才能继续下一部分的设计工作,避免出现设计错误。指导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查阅规范、手册和图集的能力、手工绘图能力、计算机辅助绘图能力以及方案讲解能力。“教学实习”主要包括美术写生实习、测量实习、城市参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整个城乡规划专业的实习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通过实习实践巩固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拓展视野,培养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以弥补现行教材知识滞后的缺陷,了解学科发展的最前沿知识和城乡发展最新趋势。以期能够在实习实践中培养学生主动寻找、发现问题,学习、组织相关专业知识,并运用知识积累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
2.2 搭建“校外工程实战平台”,创新校外实践方式
校外专业实战是巩固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途径,是展示地方高校城乡规划应用型人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舞台,也是实现学校与地方产、学、研对接的重要平台。为了改变设计单位被动接受学生实习的状况,把学生专业实战环节落到实处,我们加强了与规划、园林、景观、建筑等设计单位的联系,就近建设一批实践教学基地,与这些基地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人员培训等方面建立互惠互利的良好合作关系,已创建了16个实践教学基地。定期召开由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负责人参加的实践教学协调会,落实、协调实习内容。学生到实践教学现场后,由实践教学基地负责人统一安排到相应的岗位上,实行学校和实践教学基地双向管理的机制,突出产学研结合。校外基地聘请单位工程师、规划师作指导教师,形成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指导的“双师”工作系统,并明确了各自的责任。校内指导老师的责任主要负责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学生在校的学习、确保校内学习质量和效果、及时将学生在校学习情况通报给校外导师、定期到现场短期工作、与校外导师研究学生培养中的有关问题;校外指导老师的职责有负责学生校外学习、实践的指导、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及时反馈培养过程中的有关问题、以便共同改进不足之处。同时,以课题组成员为主成立了教师专业工作室,这对提高本单位教师在科研选题与教学、规划设计项目的结合上更趋于个性化,更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形成规划教育的特色。通过这些平台,该课题组教师带领学生参与了多项城乡规划工程项目的编制工作,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积累的实战经验。 3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加强学生创新与创业意识
3.1 课内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新时期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趋势和新方向,但是目前湖南文理学院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而言尚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只能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积累经验为现阶段主要目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开设以培养创业创新意识为核心的创业指导公共课程,如《创新与创业(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增设“创新创业大讲堂”,聘请校内外相关专家通过课堂授课、专题讲座、小组辅导、企业家讲座、竞争模拟、创业项目实践等众多环节,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开发创业知识能力和精神品质,转变就业观念与择业理念,激发创业兴趣,使学生掌握具备创新创业能力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今后的创业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和素质基础。
3.2 开展师生研讨活动,进行专业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与交流
自2009年以来,课题组积极策划、配合学院每年组织学院全体教师和优秀学生代表开展“学术报告会”。学术报告会集思广益,师生共同探讨、交流专业科研与教学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教师与优秀学生代表在报告会上介绍自己了课堂教学之外、但又是专业领域之内的研究成果。师生共同参与研讨的“学术报告会”这种创新性活动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科研与教研深度,提高了学生对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将传承性教与学变为研究型学习与创新性研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3.3 组织学生组成学术团队,积极指导创新性研究和实践
课题组积极鼓励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组成学术团队和课题小组,定期开展调研研讨活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积极开展创新性研究和实践。现已有“建筑协会”“城市规划研究协会”“新农村规划研协会”“景观手绘协会”等学术团队,也涌现出一批针对某一专项问题的课题小组,如“环洞庭湖区镇村整治规划创新性实践”课题组、“湘西北地区新农村整治规划的创新性实践”课题组、“湖南革命老区村镇建设规划的创新性实践” 课题组、“湖南革命老区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创新性实践”课题组、“镇村同治理念下革命老区村镇建设规划创新性实践”课题组、“湖南省长沙县开慧镇开慧村新农村建设规划研究”课题组、“泛湘西北农村地区的防震减灾规划研究”课题组、“泛湘西北地区镇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研究”课题组、“湘西北地区居住区绿化建设研究”课题组等。学术团队和课题组利用假期、周末等课外时间定期开展实地调研、课题研讨、社会实践、学术沙龙等活动。邀请校内外行业内专家、学者、优秀学长共同探讨专业学术问题,指导老师也经常带领学术团队和课题组到规划设计单位、规划设计现场,与专家、工程师们共同研究城乡规划的实际问题。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加“湖南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实地调研资料和理论知识,指导学生撰写专业学术论文和调研报告,并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公开发表,将研究成果推向学术界,推向社会公众,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3.4 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立项与竞赛,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课题组在课外积极组织学生学术团队和课题小组的同时,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研究能力、创新性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指导学生积极申报省、校级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省、校级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高校美术﹒设计大奖赛、“U L”建筑与景观设计大赛等;同时,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还定期举办“手绘竞赛”“建筑与规划快题设计大赛”“专业技能大赛”“社会实践报告竞赛”“创业策划竞赛”等创新性竞赛活动。通过各项竞赛锻炼能力、提高水平、拓展视野、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积累创新创业经验。课题组积极配合学院策划、组织了毕业生就业洽谈活动,积极联系各地方建设、规划、建筑、园林、国土等相关单位来学院选拔人才。近4年来就业率近100%,用人单位对我校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的满意率达到了91.6%,其中非常满意16.5%。同时,支持和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开辟自己的人生舞臺,现已有5人实体创业。
主要参考文献
[1]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2]吴晓,覃永晖.论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关系[J].求索,2010(10): 102-103.
[3]吴静子.国内外景观设计学科体系研究 [D].天津:天津大学,2007.
[4]于娜,张航.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J].高等农业教育, 2012(4): 57-59.
项目基金:2013年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2014年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覃永晖(1978-),湖南文理学院城市规划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城乡规划教育。王晶(1981-),湖南文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城乡规划教育。
[收稿日期]2014-12-19
[关键词]独立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doi:
[中图分类号]TU984-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当前形势下,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建设还存在很多的困难与不足,学院还无法将城乡规划学科和专业从宏观研究到微观设计的课程都办成“精品”。因此,必须立足地方,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泛湘西北地区的城乡规划为研究起点和服务基点,按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扎根于自身现有的优势,顺应社会的现实需求,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具有扎实知识基础、具有解决城乡规划领域实际问题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人才培养规格,依据“理论与实训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实践与实战结合、创新与创业结合”的“四个结合”原则,充分依托湖南文理学院与芙蓉学院建筑学、城乡规划、景观规划等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原有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的基础之上,结合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地方经济建设需求进行优化和创新,设置系列课程和搭建教学平台,积极开展符合我校发展特点,体现办学特色的城乡规划应用型人才专业实践与实战能力的创新与探索。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突出强化学生专业实践与实战能力,加强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具有扎实知识基础、具有解决城乡规划领域实际问题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 优化“三系列课程”,搭建“三个平台”
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创新,充分依托建筑学、城乡规划、景观规划等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原有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的基础之上,结合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地方经济建设需求进行优化和创新,创新性地构建了符合城乡规划专业特点、体现我校重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办学特色的“3 3”新体系,即“三系列课程 三平台”。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具有扎实知识基础、具有解决城乡规划领域实际问题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课题组构建的“3 3”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建筑设计与理论、城乡规划、景观规划三系列课程” “校内教学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校外工程实践三平台”。该体系的创新与探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专业系列课程、专业实践与工程实战能力培养、创新与创业意识培养。三系列课程、三个平台相互渗透。通过“3 3”的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训、校内与校外、实践与实战、创新与创业“四个结合”,突出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具备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 校内校外相结合,培养学生专业实践与工程实战能力
2.1 依托“校内教学实践平台”,严格校内实训
校内教学实践平台包括第一学年建筑学基础平台、二年级城乡规划专业平台、三、四年级专业方向平台(城乡规划设计、景观规划设计两个方向)。各相关的专业知识在教学中相互渗透,使学生在互相理解、相互认知的教学过程中夯实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配套设置模型制作室、专业设计教室、CAD绘图室、城乡规划设计与研究工作室等校内实践场所,精心安排“课内教学设计”与“教学实习”,强化专业实践能力。“课内教学设计”主要包含了模型制作练习、制图练习、课程练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如《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城市设计课程设计》《建筑初步课程练习》等。通过设计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手能力和掌握选用恰当方式、方法表达规划设计意图的技巧,锻炼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力和动手能力。“课内教学设计”要求学生把城乡规划专业各专项学习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验证,使其更加完整和系统,从而实现对所学知识和所受训练的超越。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选择实际工程中被广泛应用的课题,尽可能采用“真题真做”或“假题真做”的方式。采取“多環节”的指导方法,教师指导一部分,学生设计一部分,教师检查一部分的方法,检查合格后,学生才能继续下一部分的设计工作,避免出现设计错误。指导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查阅规范、手册和图集的能力、手工绘图能力、计算机辅助绘图能力以及方案讲解能力。“教学实习”主要包括美术写生实习、测量实习、城市参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整个城乡规划专业的实习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通过实习实践巩固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拓展视野,培养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以弥补现行教材知识滞后的缺陷,了解学科发展的最前沿知识和城乡发展最新趋势。以期能够在实习实践中培养学生主动寻找、发现问题,学习、组织相关专业知识,并运用知识积累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
2.2 搭建“校外工程实战平台”,创新校外实践方式
校外专业实战是巩固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途径,是展示地方高校城乡规划应用型人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舞台,也是实现学校与地方产、学、研对接的重要平台。为了改变设计单位被动接受学生实习的状况,把学生专业实战环节落到实处,我们加强了与规划、园林、景观、建筑等设计单位的联系,就近建设一批实践教学基地,与这些基地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人员培训等方面建立互惠互利的良好合作关系,已创建了16个实践教学基地。定期召开由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负责人参加的实践教学协调会,落实、协调实习内容。学生到实践教学现场后,由实践教学基地负责人统一安排到相应的岗位上,实行学校和实践教学基地双向管理的机制,突出产学研结合。校外基地聘请单位工程师、规划师作指导教师,形成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指导的“双师”工作系统,并明确了各自的责任。校内指导老师的责任主要负责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学生在校的学习、确保校内学习质量和效果、及时将学生在校学习情况通报给校外导师、定期到现场短期工作、与校外导师研究学生培养中的有关问题;校外指导老师的职责有负责学生校外学习、实践的指导、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及时反馈培养过程中的有关问题、以便共同改进不足之处。同时,以课题组成员为主成立了教师专业工作室,这对提高本单位教师在科研选题与教学、规划设计项目的结合上更趋于个性化,更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形成规划教育的特色。通过这些平台,该课题组教师带领学生参与了多项城乡规划工程项目的编制工作,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积累的实战经验。 3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加强学生创新与创业意识
3.1 课内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新时期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趋势和新方向,但是目前湖南文理学院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而言尚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只能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积累经验为现阶段主要目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开设以培养创业创新意识为核心的创业指导公共课程,如《创新与创业(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增设“创新创业大讲堂”,聘请校内外相关专家通过课堂授课、专题讲座、小组辅导、企业家讲座、竞争模拟、创业项目实践等众多环节,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开发创业知识能力和精神品质,转变就业观念与择业理念,激发创业兴趣,使学生掌握具备创新创业能力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今后的创业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和素质基础。
3.2 开展师生研讨活动,进行专业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与交流
自2009年以来,课题组积极策划、配合学院每年组织学院全体教师和优秀学生代表开展“学术报告会”。学术报告会集思广益,师生共同探讨、交流专业科研与教学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教师与优秀学生代表在报告会上介绍自己了课堂教学之外、但又是专业领域之内的研究成果。师生共同参与研讨的“学术报告会”这种创新性活动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科研与教研深度,提高了学生对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将传承性教与学变为研究型学习与创新性研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3.3 组织学生组成学术团队,积极指导创新性研究和实践
课题组积极鼓励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组成学术团队和课题小组,定期开展调研研讨活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积极开展创新性研究和实践。现已有“建筑协会”“城市规划研究协会”“新农村规划研协会”“景观手绘协会”等学术团队,也涌现出一批针对某一专项问题的课题小组,如“环洞庭湖区镇村整治规划创新性实践”课题组、“湘西北地区新农村整治规划的创新性实践”课题组、“湖南革命老区村镇建设规划的创新性实践” 课题组、“湖南革命老区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创新性实践”课题组、“镇村同治理念下革命老区村镇建设规划创新性实践”课题组、“湖南省长沙县开慧镇开慧村新农村建设规划研究”课题组、“泛湘西北农村地区的防震减灾规划研究”课题组、“泛湘西北地区镇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研究”课题组、“湘西北地区居住区绿化建设研究”课题组等。学术团队和课题组利用假期、周末等课外时间定期开展实地调研、课题研讨、社会实践、学术沙龙等活动。邀请校内外行业内专家、学者、优秀学长共同探讨专业学术问题,指导老师也经常带领学术团队和课题组到规划设计单位、规划设计现场,与专家、工程师们共同研究城乡规划的实际问题。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加“湖南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实地调研资料和理论知识,指导学生撰写专业学术论文和调研报告,并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公开发表,将研究成果推向学术界,推向社会公众,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3.4 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立项与竞赛,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课题组在课外积极组织学生学术团队和课题小组的同时,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研究能力、创新性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指导学生积极申报省、校级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省、校级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高校美术﹒设计大奖赛、“U L”建筑与景观设计大赛等;同时,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还定期举办“手绘竞赛”“建筑与规划快题设计大赛”“专业技能大赛”“社会实践报告竞赛”“创业策划竞赛”等创新性竞赛活动。通过各项竞赛锻炼能力、提高水平、拓展视野、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积累创新创业经验。课题组积极配合学院策划、组织了毕业生就业洽谈活动,积极联系各地方建设、规划、建筑、园林、国土等相关单位来学院选拔人才。近4年来就业率近100%,用人单位对我校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的满意率达到了91.6%,其中非常满意16.5%。同时,支持和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开辟自己的人生舞臺,现已有5人实体创业。
主要参考文献
[1]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2]吴晓,覃永晖.论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关系[J].求索,2010(10): 102-103.
[3]吴静子.国内外景观设计学科体系研究 [D].天津:天津大学,2007.
[4]于娜,张航.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J].高等农业教育, 2012(4): 57-59.
项目基金:2013年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2014年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覃永晖(1978-),湖南文理学院城市规划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城乡规划教育。王晶(1981-),湖南文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城乡规划教育。
[收稿日期]201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