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变目前户籍不自由的前提是建立大体公平的社会保障体制,大力发展商业保险,由行政主导的向大城市配置的社会资源改由市场主导。
希望上海户籍改革一步到位的人士要失望了,终极版的户籍新政出台,被证明是新版的严格的技术移民政策。
2月23日,上海居住证转户籍试行办法出台,“新政”规定,“居住证转户籍”应当同时符合5个条件:持上海市居住证满7年,参加上海市城镇社会保险满7年,持证期间依法在上海缴纳所得税,在上海被聘任为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且专业及工种对应,无违法犯罪及其他不良记录者。
这5个条件说到底是两大条件:一是有稳定的长期收入,以参加上海市城镇社保、以在上海缴纳7年社保作为门槛;二是有一技之长,被聘为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且专业及工种对应。如此一来,在上海目前将近450万的领取居住证的人口中,只有40多万领取的是人才居住证。而普通居住证,只参加综合保险,而不参加城镇社会保险的人,都被排除在外。
此举表面上明显不公,将多数居住证持有者排除在户籍申领者之外,但不公平的背后隐含了此前更为深刻的不公,也暗含了制度性改进的积极含义。
按照公平理论,城乡之间不应该存在门槛,居民有权实现宪法规定的迁徙自由,现代公民没有人会对此存有异义,但这在目前的中国无法实现。在承认公平的必要性的同时,我们不得不看到目前的财政状况、目前的制度水平难以逾越现实的不公平。户口维系着目前的就业、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福利待遇链”,只要不斩断这根链条,不把隐藏在户口之后的劳动、人事、教育、医疗与社会保障等诸多社会福利与户口脱钩,户籍改革就无法落到实处,大城市户口就可以待价而沽。
并且,随着教育、文化、经济资源日益向大城市集中,大城市户口的含金量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别的不说,大城市的最低工资与中小城市不同,社会保障线与中小城市不同,而相关的医保等公共产品城乡之间更是天差地别。如果不在全国建立统一的社保,如果不能实现社保异地转账,如果社会资源继续向大城市倾斜,要彻底实现户籍地自由变更,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梦想。改变目前户籍不自由的前提是建立大体公平的社会保障体制,大力发展商业保险,由行政主导向大城市配置的社会资源改由市场主导。
上海市政府明码标价借鉴了香港等地的移民经验,捅破了一层户籍溢价的窗户纸。之所以说上海户籍新政有积极意义,是因为相比于其他城市而言,上海毕竟有一条明确的界线,让人看到户籍天梯的最高标准在哪里,有明确的门槛比含含糊糊的不开放、没门槛要好,更比那些主张冻结户籍、不允许移民的做法要高明得多。前者是口头的公平派,实践中的地方本位主义,后者则纯粹停留在画地为牢的阶段,比小农社会的思想都不如。
当然,还有更好的办法实现相对公平。目前实行技术移民,何为技术人才标准由政府制订,但政府的标准未必能够涵盖市场急需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人,如果马云还在当中学教师,他能够顺利进入京沪等大城市吗?肯定不行。在上海定居了七年以上的拥有居住证的人,他们年年为上海缴纳税收,并且雇用员工在一定人数以上,这样的人就可以被视为对上海有突出贡献的人——与其由政府让软性指标控制,还不如让市场标准说话。
中国户籍改革已近20年,但户籍改革迄今为止并未有实质性突破,说明在这十几年中我国的社会福利、保障等没有能够实现均等化,随着资源的倾斜还有限制性政策还潮的可能。
当此之际,社会需要脚踏实地的改革,让城市户籍溢价最终消失,让户籍失去存在的福利依据,而不是一步到位,实现激进举措。
(作者系知名财经博客作者,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
希望上海户籍改革一步到位的人士要失望了,终极版的户籍新政出台,被证明是新版的严格的技术移民政策。
2月23日,上海居住证转户籍试行办法出台,“新政”规定,“居住证转户籍”应当同时符合5个条件:持上海市居住证满7年,参加上海市城镇社会保险满7年,持证期间依法在上海缴纳所得税,在上海被聘任为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且专业及工种对应,无违法犯罪及其他不良记录者。
这5个条件说到底是两大条件:一是有稳定的长期收入,以参加上海市城镇社保、以在上海缴纳7年社保作为门槛;二是有一技之长,被聘为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且专业及工种对应。如此一来,在上海目前将近450万的领取居住证的人口中,只有40多万领取的是人才居住证。而普通居住证,只参加综合保险,而不参加城镇社会保险的人,都被排除在外。
此举表面上明显不公,将多数居住证持有者排除在户籍申领者之外,但不公平的背后隐含了此前更为深刻的不公,也暗含了制度性改进的积极含义。
按照公平理论,城乡之间不应该存在门槛,居民有权实现宪法规定的迁徙自由,现代公民没有人会对此存有异义,但这在目前的中国无法实现。在承认公平的必要性的同时,我们不得不看到目前的财政状况、目前的制度水平难以逾越现实的不公平。户口维系着目前的就业、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福利待遇链”,只要不斩断这根链条,不把隐藏在户口之后的劳动、人事、教育、医疗与社会保障等诸多社会福利与户口脱钩,户籍改革就无法落到实处,大城市户口就可以待价而沽。
并且,随着教育、文化、经济资源日益向大城市集中,大城市户口的含金量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别的不说,大城市的最低工资与中小城市不同,社会保障线与中小城市不同,而相关的医保等公共产品城乡之间更是天差地别。如果不在全国建立统一的社保,如果不能实现社保异地转账,如果社会资源继续向大城市倾斜,要彻底实现户籍地自由变更,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梦想。改变目前户籍不自由的前提是建立大体公平的社会保障体制,大力发展商业保险,由行政主导向大城市配置的社会资源改由市场主导。
上海市政府明码标价借鉴了香港等地的移民经验,捅破了一层户籍溢价的窗户纸。之所以说上海户籍新政有积极意义,是因为相比于其他城市而言,上海毕竟有一条明确的界线,让人看到户籍天梯的最高标准在哪里,有明确的门槛比含含糊糊的不开放、没门槛要好,更比那些主张冻结户籍、不允许移民的做法要高明得多。前者是口头的公平派,实践中的地方本位主义,后者则纯粹停留在画地为牢的阶段,比小农社会的思想都不如。
当然,还有更好的办法实现相对公平。目前实行技术移民,何为技术人才标准由政府制订,但政府的标准未必能够涵盖市场急需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人,如果马云还在当中学教师,他能够顺利进入京沪等大城市吗?肯定不行。在上海定居了七年以上的拥有居住证的人,他们年年为上海缴纳税收,并且雇用员工在一定人数以上,这样的人就可以被视为对上海有突出贡献的人——与其由政府让软性指标控制,还不如让市场标准说话。
中国户籍改革已近20年,但户籍改革迄今为止并未有实质性突破,说明在这十几年中我国的社会福利、保障等没有能够实现均等化,随着资源的倾斜还有限制性政策还潮的可能。
当此之际,社会需要脚踏实地的改革,让城市户籍溢价最终消失,让户籍失去存在的福利依据,而不是一步到位,实现激进举措。
(作者系知名财经博客作者,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