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山水画的艺术风格探析

来源 :美与时代·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e12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元代山水画对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作为“元四家”之首的黄公望,他的艺术风格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此,主要通过黄公望的山水作品分析他不同的艺术风格,并分析这些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以及对后世山水画的影响
  关键词:黄公望;山水画;艺术风格
  中国山水画博大精深,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得到发展,隋唐时期成熟,宋代达到顶峰。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不同的艺术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不断推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在元代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山水画家改变了宋代山水画面貌,把山水画推向了新的高峰。其中黄公望对山水独具特色的理解使他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有关黄公望的研究主要是对他的作品《富春山居图》进行分析,如:王宁的《黄公望艺术风格赏析》主要通过《富春山居图》赏析黄公望的艺术特色,陈学书的《山水画艺术风格转捩中的黄公望》论述了不同时代对黄公望的影响。笔者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主要分析黄公望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通过设色和笔墨探讨黄公望的两种艺术风格。
  一、黄公望艺术风格形成原因
  黄公望是元代著名的画家,字子久,号大痴道人。黄公望少年时非常聪明,之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很强的参政欲望,但是他的仕途坎坷,结束了仕途生活后黄公望开始学画,通过自己的学习与老师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那么他的艺术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呢?
  首先受到了元代社会政治的影响。12世纪以来蒙古族不断进行侵略与征战,占领了亚欧大陆,建立了自己的封建帝国,但是其不重视人才的选拔,而且蒙古族贵族拥有统治权力,施行民族歧视政策,科举制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受到了严重的影响[1]。基于此,生活在元代的黄公望受到歧视,元顺帝至元年间被牵连入狱,这些社会政治背景的变化对他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打击,也一定程度上促使他在绘画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社会政治影响成为他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之一。
  其次,师法古人是黄公望艺术风格形成的另一个原因。根据资料记载,赵孟左右(兆页)首先对黄公望绘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赵孟左右(兆页)“每至武林(杭州),必停桡赤埠,徘徊慧因(寺)”[2]。黄公望在杭州任职期间常常在西湖边游走,西湖以南的慧因高丽寺就是他游走的地方,所以这很有可能就是他和赵孟左右(兆页)相识的地方,大约元贞元年(1295年)到至大三年(1310年)在杭州时受业于赵孟左右(兆页)。赵孟左右(兆页)号松雪道人,而黄公望曾题“松雪斋中小学生”[3],可见黄公望曾跟随赵孟左右(兆页)学画。由于对江南山水有独特的感受,他对董源与巨然的山水画有深入研究,所以也受到了董、巨的影响。董、巨的风格在宋代没有受到重视,而黄公望的山水画中继承了董、巨的披麻皴,并且主要运用长披麻皴,从他的作品《富春山居图》《丹崖玉树图》可以看出运用了这种方法。黄公望将董、巨的技法和自己的艺术修养融合形成了更能打动人的一种艺术风格。
  最后,他的自身经历以及道家思想对他的作品风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黄公望非常崇尚道家思想,他经常打坐、深思,寻找内心的自然和安静,这种思想精神的修炼使他的绘画风格表现出一种平淡、空灵、质朴的境界,他在《写山水诀》中也指出:“作画大要,去邪、甜、俗、赖四字。”[4]黄公望大半生为道士,道家思想对他的绘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他的作品《天池石壁图》《九峰雪霁图》《富春山居图》等可以体现出道家思想对他的影响。其中《九峰雪霁图》是黄公望晚年时的作品,描绘的是江南松江一带九座道教名山的雪景图。这幅作品峰峦错落,用笔大胆又有创新,通过留白和線条勾勒相结合表现出一种简洁轻快的景象。他表现山石也与以往画家注重皴擦的方式不同,山石留出大片空白而将近处流水与远处的天空用浓墨渲染,用这种“借地为雪”的创作手法巧妙地表现出积雪的厚重感[5]。从作品中可以看出画家内心复杂的情感,大雪纷飞的雪天有难得的寂静,这种天气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但是自然的真实又给他一种生活中少有的幽静与空灵,让晚年的黄公望因景而生情,这种情感变化让他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一些反思,为创作这幅作品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黄公望山水画的艺术风格
  (一)平淡天真的浅绛风格
  浅绛风格是中国山水画的一种表现方式,运用水墨勾勒再施以浅浅的赭石色。在五代和两宋时期许多画家都对这种浅绛山水画风格进行了尝试,如董源、巨然、范宽、郭熙、马夏等。到了元代,赵孟左右(兆页)和钱选对这种绘画方式也有一定的运用,但是他们的研究还不够完善。黄公望浅绛山水画摆脱了前人运用石青、石绿设色的传统模式,用植物色中的螺青代替,形成了以赭石色为主的风格[6]。另外,黄公望在作画时将藤黄和墨配合起来使用,同时加入螺青,使画面有了冷暖对比。
  黄公望的《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是他浅绛风格具有代表性的山水画作品。《天池石壁图》绢本设色,纵139.4厘米,横57.3厘米,画面构图繁密,描绘的是天池山美景,采用高远的构图方法,给观赏者一种俯视的感觉。首先是左下方的三棵松树高耸挺拔,农舍、村落掩映在葱郁的树木下,画面中部高坡悬崖错落分布,山石大小形态各不相同,显示了天池石壁的雄秀美姿。整幅作品的突出之处是营造出一种笔简景繁的感觉,画中的树木运用横点,山石做披麻皴,在线条的处理上显得非常自然流畅,有起有落,变化多端。设色上主要采用浅绛法,画面整体用赭石打底,把墨和石青、石绿相结合,冷暖互补,表现出了山中的幽趣。
  (二)淡逸柔和的披麻皴风格
  黄公望山水画的笔墨语言通过学习王维和董巨的披麻皴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披麻皴技法主要用来在山水画中表现山石的结构与肌理。黄公望的披麻皴技法用笔巧妙变化多端,运用长披麻皴和短披麻皴,在董源开创的披麻皴技法上增加了侧峰、托峰、顶峰用笔[7]。他的山石以干枯的线条勾勒,以淡墨和稀疏的线条形成对比,同时他注重中锋用笔,墨分五色,因此他的整个画面厚重而凝练但又不缺清新淡雅的感觉。   黄公望的作品大多以平远法构图,在现实生活中他注重观察自然山川,然后将山川的脉络不断提炼,再现了江南土山的秀丽风光,以富春山等江南地区风景为主。《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运用披麻皴技法的代表作品,描绘了富春江一带的旖旎风光,在清代被焚烧为两段,分别为《剩山图》《无用师卷》。这幅画从构思到创作花费了黄公望大约七年的时间,他经常游走于富春江两岸,亲身感受它的美貌并把它汇集到画卷中,采用长卷的形式,全景式和小景构图相互结合,整幅画构图显得非常和谐,画面中山峦、村舍、树木疏密有致,变化丰富。画面以淡墨为主,浓淡干湿并用,墨色极富变化。画面中的山坡岩石用笔简洁,以勾勒为主,山峰采用勾勒与皴擦相结合的手法,以长披麻皴为主,用笔婉转自如,用墨干湿浓淡相容。水纹用较浓的枯墨勾勒,画面中的树木浓墨湿墨相结合,树干用没骨法,树叶或勾或点,充分体现了黄公望用笔浑厚老成同时又有柔美、秀逸之气的笔墨特点。
  三、黄公望山水画对后世山水画的影响
  黄公望对南宋山水画的影响深远,彻底改变了南宋院体画的传统,使南宋山水画开创了新的风貌。黄公望非常重视董源与巨然的山水画,并且推崇董、巨的山水画风格使他们的山水画成为画坛的主流。黄公望的实践经历对后人有很大影响。到元代末期,董源在画坛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一大宗师。
  黄公望对明清山水画的影响也非常大,明清两代大多数画家都临习过黄公望的作品。董其昌在《富春山居图》题跋中写道“吾师乎,吾师乎”[8],由此可见董其昌对黄公望的崇拜。黄公望对明清山水画影响首先表现在绘画理论上,他认为山水画应讲求随机应变,整幅作品要协调统一,主张以墨为主色为辅,二者要相互统一。其次表现在设色上,以淡着色为主要面目,在浅绛画法中墨与色进行了巧妙对比。最后,在笔墨上推动了明清山水笔墨形式的发展,黄公望追求平淡天真的境界对明清山水画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总之,黄公望对明清山水有很强的影响力。
  四、结语
  通过对黄公望艺术风格的研究,笔者更加深入理解了艺术风格这一概念。一个艺术家艺术风格的形成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观方面与自己的性格气质、学识修养等有很大的关系,客观方面受生活经历、社会背景、民族发展的影响。不同艺术家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所以艺术风格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一个優秀的艺术家只有在创作中表现出与前人不同的艺术风格才会被人们认识,艺术家艺术风格的形成对艺术家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主要对黄公望艺术风格进行探究,黄公望艺术风格的形成不仅和他自身因素有关,同时也受到了社会政治背景以及他所学习的画家的影响。通过对黄公望山水画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他的山水画具有两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浅绛画法表现出平淡天真的画风,披麻皴表现出淡逸柔和的画风。
  参考文献:
  [1]杜哲森.中国绘画断代史:元代绘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96-97.
  [2]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修订版.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100-103.
  [3]薛永年.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50-53.
  [4]陈瑞燕,谷雨.黄公望绘画理论及对明清山水画创作的影响[J].兰台世界,2015(7):140-141.
  [5]唐健钧.黄公望山水画平台说及平台考[J].美术观察,2001(10):99.
  [6]许可.千古一“富春”和黄公望的山水画[J].荣宝斋,2012(8):6-47.
  [7]王忠年.新编芥子园—浅绛山水[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88.
  [8]洪再新.中国美术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78.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古典绘画是我国的国粹,不仅能表现我国文化精髓,更能让我们认识与了解古代风俗、历史、政治等。在现今跨界的视阈之下,通过对文化观念的整合与输出,用动画的方式将古典绘画艺术重新演绎,或将其与工业、商业等跨界融合,创作艺术衍生品是一种潮流。以中国古典绘画的转译与衍生为切入点,探讨传统之于当代的价值与意义。古典绘画艺术所蕴含的多元价值如何被整合与发掘,如何通过动画与艺术衍生品等方式再次被输出,使受
摘要:白描是指用最简洁概括的笔墨,不加任何色彩的烘托渲染,进而描绘出生动鲜活形象的手法。它既强调线条的气韵生动,又注重形体的结构形象,同时又能体现出画者的思想、情感、观念。白描作为中国画的基础,无论是在柔和细腻的工笔画中,还是在肆意挥洒的写意绘画中,其所表现的文化内涵、底蕴都是不可代替的。不论国画艺术的发展方向、手法、造型是怎么样的,白描艺术始终都是学习中国画的基础。通过探究白描艺术从古至今的发展
摘 要:近年来高校学术不端现象呈高发态势,非正当的学术研究、发表行为日益危害正当的学术研究活动。高校学术不端现象在论文作者身上表现突出,主要有剽窃、伪造、篡改实验数据,不当署名、一稿多投、重复发表,买卖论文、由他人代写等。高校学术不端现象的生成机理是多维度、深层次的,是社会因素、个人因素以及管理体制上的漏洞共同作用的结果。为维护学术研究正常秩序、重塑学术道德,需要加强治理高校学术不端现象:秉持整体
摘要:工笔花鸟画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也是我国传统绘画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线条作为工笔花鸟画中一种非常关键的构成要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线条的合理化运用对于工笔花鸟画的发展也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基于此,针对工笔花鸟画中的线条展开具体的探讨,分析了线条在工笔花鸟画中的重要性,阐述了线条在工笔花鸟画中的运用原则,进而简要探究了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工笔花鸟画中的线描艺术。  关键词:工笔花鸟画
摘要:绘画空间是画家们长期以来痴迷表现的对象,从古至今,中国传统花鸟画的空间观影响着历代画者。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西方绘画艺术观念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使得当代工笔花鸟画家对绘画空间也有了独特的个人见解。重叠作为空间中的重要组成元素,能够使画面产生独特的视觉效果,可以尝试将其应用于新工笔画的实践研究当中。通过阐述绘画空间的概念和绘画空间的基本构图规则,分析了重叠在绘画空间中的应用,探讨了重叠在绘画空间中
为促进辽宁省法院民事再审工作“上台阶,创一流”,有效解决民事再审审判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进一步提升民事再审工作质效,提高民事再审法官的审判业务能力,7月19日-23日,辽
期刊
摘 要:党内法规评估作为党内法规治理机制的核心内容,既是发现立规不足、矫正执规偏差、提升施规实效的实践重点,也是理论界学术争鸣的关注焦点。通过对比分析中央与地方党内法规评估制度内容和重庆市两次党内法规评估工作,发现其实践需求与理论供给之间存在学理之“体”和实然之“用”错位的情况,主要表现为“多元参与”和“责任相关”的主体构成差异、“条文要素”和“时空条件”对象选择差异、“宏观全面”和“举要删芜”的
摘要:园林作为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唐代王维《辋川图卷》的萌兴,到宋代李公麟《龙眠山庄图》、元代赵孟左右(兆页)《百尺梧桐轩图》的发展,至明代中期吴门画派走向繁荣,并持续至今。在传统园林山水画中,画家将个体的认识与感受融入具体客观物象的描绘,通过主观笔墨宣泄于物的表达,来营造园林山水画中的意境氛围。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表征下是与园林山水画一样的心灵投影,二者所遵循的审美与创作准则是具有趋同性的
作者简介:  黄尚兰,华南师范大学学生。研究方向:數字媒体艺术。
期刊
摘 要:现如今,“银发浪潮”扑面而来,老龄化已经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养老服务面临更大的挑战,对于大部分老年人来说,选择合适的养老方式对于他们后半生来说是举足轻重的一件事。如何在当下的社会中选择一条合适的道路是值得探究的。未来老龄化社区的互助交流是极为合适的一种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养老需求的道路选择之一,它不仅是一种方式,更应该成为一种状态,这种养老方式不仅能够让老人们舒心、子女们安心,更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