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应重在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点燃生命的火焰,激发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应有大语文教学营造;应在教师的引领下有目的的探寻;应在诗词中感悟;应在中外名著中求索。使孩子们在阅读中开阔视野,丰富心灵,改变气度,提升格局,从而爱上阅读。
【关键词】阅读 点燃 火焰
兴趣是驱动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是推动阅读教学有效性提高的重要基础。可见,教育的要义不仅仅是教给孩子一些具体的知识,而是如何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心有境界行则正,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丰富孩子心灵,提升孩子人生境界的利器;爱读书的孩子差不下。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让学生在阅读的海洋中畅游,进而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奠定基础。
让阅读唤醒孩子的灵魂,点燃起孩子生命的火焰,唤起孩子们对生命、生活、学习的爱,照亮孩子前行的路。孩子们自然会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孩子才能踏入学习的快车道,才能在兴趣的引领下进行大量的阅读,才会被更多的书籍吸引,汲取其中的有用知识,领悟其中的真谛,使学生终身受益,这样学生的读书能力就会不断提高。那么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怎样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点燃孩子的生命火焰呢?
一、用大语文教学营造诗意和远方,点燃孩子生命的火焰
我们初中语文现在使用的是统编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曾明确表态:改编后的统编语文教材,在以后的高考中将会有15%的考生做不完试卷,并且政史地,甚至理化生试卷中也要加大阅读题的量。这样看来,现在的语文教学,如果仅以语文课本为教材连中高考都应付不了,更不要说满足孩子们日益增长的求知欲了,至于有效地培养孩子们多方面的能力就更是无稽之谈了。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要反观教材、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中高考形势,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重新审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教学策略进行优化,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即除了教材内的内容之外,教师还应拓展范围,选择更多适合学生的课外材料,供学生选择性阅读,从而使孩子们感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皆语文,学习中更要不间断地进行阅读,唯有如此,才能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养。
让孩子们学习语文的方法活起来、形式多起来;让孩子们的视野开阔起来;让孩子们的知识在阅读中融会贯通起来;让孩子们的人文情怀在阅读中深厚起来。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中我是这样进行阅读教学的:先以单元主旨为教学主导思想,以本单元中的某一篇课文为介质,进行精讲精练,学完课文后和孩子们一起总结本篇课文的学习方法,然后让孩子们用总结出的学习方法去学习本单元的其他课文。教学过程中老师适时向孩子们推荐和介绍与本单元课文相关的作家作品,让孩子们课下去读。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比较注重训练孩子们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技能。根据课文内容和段落特点有时进行限时阅读:要求孩子们在规定的时间里读完一定的内容,并能说出从中捕获的信息;有时跳读:抓关键词、主要信息、重点句段;有时品读:品味和赏析精彩语段。正如叶圣陶所言:“教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我是想通过这样的训练传授学生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水平,进而让学生享受到阅读的快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轻松地投入到阅读中,并真正走进阅读的世界。
二、让孩子们在教师的昭示中寻找诗意和远方,燃亮孩子们孩子们生命的火焰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且这个阶段的他们活泼好动、常常躁动不安,是非观念也不够强,往往会人云亦云———墙头草随风倒。因此,老师的引领和指导对孩子们三观的形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非常适合初中生学习,都是专家精心选取出来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正能量,在教书的同时育人。引导孩子们在阅读中汲取力量,逐步理正三观,完善自我,勾画出自己的人生蓝图。
例如,在《黄河颂》这篇课文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课堂之初我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黄河大合唱》的音频,营造出了雄壮澎湃的课堂氛围,让孩子们谈听《黄河大合唱》时的心理感受;紧接着进行配乐朗读,读完再让孩子们回答“读完本文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有学生说:“我听过这首曲子,我知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有学生说:“我知道黄河在亚洲平原。”还有学生说:“黄河哺育了中華民族。”等等,学生的积极回答使课堂氛围非常活跃,接着我引入这篇课文,给学生播放了课文的范读视频,并配以音乐,同时提出问题,“听听看,你听到了什么?结束之后给大家说一说。”这样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认真听,听完课文录音,孩子们争前恐后的发言:“我听出了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我听到了作者对黄河的歌颂之声”,“我听出了课文的朗读节奏”。小结之后,我让孩子们画出课文的朗读节奏,让孩子们再次朗读课文,回答:作者仅仅是在赞美黄河吗?如果不是,那他还在赞美什么?此时,听到有学生大声说道:“在赞美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我又追问道“那么,课文中的黄河具有什么性,她象征了什么?”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课文用了象征的手法,黄河象征了中华民族。”我最后总结说:“孩子们,我们都是华夏儿女,不能辜负祖国对我们的期望,我们定会将黄河精神发扬光大。让我们再一次站在高山之巅,对着黄河母亲唱出我们21世纪青年心中最美的赞歌吧!”孩子们再次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整堂课朗读贯穿始终,琅琅书声充满教室,课堂在诗意和远方的召唤中徐徐降下帷幕,给人余音绕梁的感觉。
如,教学《邓稼先》一文时,课堂上我力求凸显邓稼先忠党爱国的伟大情怀,坚强的一直和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中我把“两弹元勋”“我不能走”“永恒的骄傲”几节作为教学重点,目的使孩子们受到思想的洗礼,为孩子们精神殿堂的构建添砖加瓦,让孩子们切实感受到人活着绝对不是为了吃饭,千呼万唤来到这个世界上走一遭,总该留下一点什么;一个人只有将个人命运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连,生命才具有永恒的价值。从而唤醒孩子们的心灵,使其与文本主人公的心灵得以沟通。让孩子们真切的感受到:祖国今天的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是多么的不易。 三、让孩子们在诗词中感悟诗意和远方,燃旺孩子们探究人生真谛的火焰
我有一个惯例,每节语文课前,要求孩子们在黑板上抄一首自己最喜欢的课本外的古诗词,以五言或七言为主,也可是以小令和小曲。全体孩子轮流抄,一人一天。要求黑板上抄诗的孩子必须能讲出自己所抄的诗的意思和读出字词的准确读音。上课的第一件事就是全体孩子齐声连读三遍抄在黑板左上角的诗词,读完后抄诗人讲解诗意,讲完后全班再深情的读一遍,才开始上新课。知识在于积累,文化在于沉淀,情感在于培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要每天坚持,长此以往,整个初中三年的时间,学生便可以学到很多的古诗词,便能有很大的收获。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当孩子们古诗词的积累达到一定数量时,孩子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定会发生质的飞跃。
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定期组织学生对所学古诗词内容进行整理,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想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分享,可得到多角度的理解,对学生深刻理解诗词含义有促进作用。另外,在学生分享交流之后,教师可给学生播放诗句中的画面、景色,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天门中断楚江开”这一句,仅仅让学生看这教材中的插图,很难感受到作者的情怀,教师如果能为学生播放其中的画面,则可让学生感受到天门山的雄起壮观和降水浩荡奔流的气势,从而加深学生对诗意的领悟,洗礼学生的心灵,启迪智慧,提升格局。
四、让孩子们在中外名著中寻找诗意和远方,壮大孩子们的生命火焰
五谷喂养躯体,书籍滋养精神。教育是烛火,照亮他人,光明世界;教师是心灵的建筑师,构建人的精神大厦;教学是桥梁,连接过去与未来。一个个的初中生都是对世界充满好奇与挑战的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传授学生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把孩子们培养成既具有专业知识能力又具有博大人文情怀的健康向上的现代人。为此,在教学中我很少直接对孩子们进行说教(我认为直接说教会引起孩子们的逆反心理),常常是結合课文内容,让孩子们通过评价课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自我教育。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时,我主要抓住其中的精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不以物喜”这两句进行重点分析,以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伟大抱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又如在教学《示儿》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感悟陆游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我重点从“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一诗句进行讲解,以达到让学生了解古诗深层含义的目的。
不仅如此,我还结合《语文教学大纲给》要求和初中孩子们的特点,每学期开学和放假时都给孩子们开出读书单目;规定孩子们坚持每天阅读十五分钟,每学期每人读书不少于五本;每学期在开学初期、中期、末期分别举行读书交流会。让孩子们分享阅读所获,向大家推荐好书。和孩子们分享读书之乐,我也乐此不疲。并顺势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书籍,如《苏菲的世界》《城南旧事》《撒哈拉故事》《居里夫人》《史铁生自选集》《我的生活:海伦·凯勒》《麦田里的守望者》等,以让学生从阅读中汲取力量与智慧,使其内心变得丰润强大。
总之,阅读是一条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坦途,是一本万利的事;阅读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阅读在悄然无声的改变人的容貌和格局;阅读是点亮生命之火的干柴,是汲取精神食粮的源泉。读书是福,孩子们爱上阅读吧!
作者简介:杨文玉(1966-),女,汉族,甘肃瓜州人,本科学历,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第二中学)
【关键词】阅读 点燃 火焰
兴趣是驱动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是推动阅读教学有效性提高的重要基础。可见,教育的要义不仅仅是教给孩子一些具体的知识,而是如何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心有境界行则正,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丰富孩子心灵,提升孩子人生境界的利器;爱读书的孩子差不下。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让学生在阅读的海洋中畅游,进而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奠定基础。
让阅读唤醒孩子的灵魂,点燃起孩子生命的火焰,唤起孩子们对生命、生活、学习的爱,照亮孩子前行的路。孩子们自然会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孩子才能踏入学习的快车道,才能在兴趣的引领下进行大量的阅读,才会被更多的书籍吸引,汲取其中的有用知识,领悟其中的真谛,使学生终身受益,这样学生的读书能力就会不断提高。那么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怎样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点燃孩子的生命火焰呢?
一、用大语文教学营造诗意和远方,点燃孩子生命的火焰
我们初中语文现在使用的是统编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曾明确表态:改编后的统编语文教材,在以后的高考中将会有15%的考生做不完试卷,并且政史地,甚至理化生试卷中也要加大阅读题的量。这样看来,现在的语文教学,如果仅以语文课本为教材连中高考都应付不了,更不要说满足孩子们日益增长的求知欲了,至于有效地培养孩子们多方面的能力就更是无稽之谈了。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要反观教材、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中高考形势,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重新审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教学策略进行优化,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即除了教材内的内容之外,教师还应拓展范围,选择更多适合学生的课外材料,供学生选择性阅读,从而使孩子们感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皆语文,学习中更要不间断地进行阅读,唯有如此,才能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养。
让孩子们学习语文的方法活起来、形式多起来;让孩子们的视野开阔起来;让孩子们的知识在阅读中融会贯通起来;让孩子们的人文情怀在阅读中深厚起来。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中我是这样进行阅读教学的:先以单元主旨为教学主导思想,以本单元中的某一篇课文为介质,进行精讲精练,学完课文后和孩子们一起总结本篇课文的学习方法,然后让孩子们用总结出的学习方法去学习本单元的其他课文。教学过程中老师适时向孩子们推荐和介绍与本单元课文相关的作家作品,让孩子们课下去读。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比较注重训练孩子们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技能。根据课文内容和段落特点有时进行限时阅读:要求孩子们在规定的时间里读完一定的内容,并能说出从中捕获的信息;有时跳读:抓关键词、主要信息、重点句段;有时品读:品味和赏析精彩语段。正如叶圣陶所言:“教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我是想通过这样的训练传授学生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水平,进而让学生享受到阅读的快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轻松地投入到阅读中,并真正走进阅读的世界。
二、让孩子们在教师的昭示中寻找诗意和远方,燃亮孩子们孩子们生命的火焰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且这个阶段的他们活泼好动、常常躁动不安,是非观念也不够强,往往会人云亦云———墙头草随风倒。因此,老师的引领和指导对孩子们三观的形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非常适合初中生学习,都是专家精心选取出来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正能量,在教书的同时育人。引导孩子们在阅读中汲取力量,逐步理正三观,完善自我,勾画出自己的人生蓝图。
例如,在《黄河颂》这篇课文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课堂之初我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黄河大合唱》的音频,营造出了雄壮澎湃的课堂氛围,让孩子们谈听《黄河大合唱》时的心理感受;紧接着进行配乐朗读,读完再让孩子们回答“读完本文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有学生说:“我听过这首曲子,我知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有学生说:“我知道黄河在亚洲平原。”还有学生说:“黄河哺育了中華民族。”等等,学生的积极回答使课堂氛围非常活跃,接着我引入这篇课文,给学生播放了课文的范读视频,并配以音乐,同时提出问题,“听听看,你听到了什么?结束之后给大家说一说。”这样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认真听,听完课文录音,孩子们争前恐后的发言:“我听出了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我听到了作者对黄河的歌颂之声”,“我听出了课文的朗读节奏”。小结之后,我让孩子们画出课文的朗读节奏,让孩子们再次朗读课文,回答:作者仅仅是在赞美黄河吗?如果不是,那他还在赞美什么?此时,听到有学生大声说道:“在赞美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我又追问道“那么,课文中的黄河具有什么性,她象征了什么?”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课文用了象征的手法,黄河象征了中华民族。”我最后总结说:“孩子们,我们都是华夏儿女,不能辜负祖国对我们的期望,我们定会将黄河精神发扬光大。让我们再一次站在高山之巅,对着黄河母亲唱出我们21世纪青年心中最美的赞歌吧!”孩子们再次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整堂课朗读贯穿始终,琅琅书声充满教室,课堂在诗意和远方的召唤中徐徐降下帷幕,给人余音绕梁的感觉。
如,教学《邓稼先》一文时,课堂上我力求凸显邓稼先忠党爱国的伟大情怀,坚强的一直和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中我把“两弹元勋”“我不能走”“永恒的骄傲”几节作为教学重点,目的使孩子们受到思想的洗礼,为孩子们精神殿堂的构建添砖加瓦,让孩子们切实感受到人活着绝对不是为了吃饭,千呼万唤来到这个世界上走一遭,总该留下一点什么;一个人只有将个人命运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连,生命才具有永恒的价值。从而唤醒孩子们的心灵,使其与文本主人公的心灵得以沟通。让孩子们真切的感受到:祖国今天的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是多么的不易。 三、让孩子们在诗词中感悟诗意和远方,燃旺孩子们探究人生真谛的火焰
我有一个惯例,每节语文课前,要求孩子们在黑板上抄一首自己最喜欢的课本外的古诗词,以五言或七言为主,也可是以小令和小曲。全体孩子轮流抄,一人一天。要求黑板上抄诗的孩子必须能讲出自己所抄的诗的意思和读出字词的准确读音。上课的第一件事就是全体孩子齐声连读三遍抄在黑板左上角的诗词,读完后抄诗人讲解诗意,讲完后全班再深情的读一遍,才开始上新课。知识在于积累,文化在于沉淀,情感在于培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要每天坚持,长此以往,整个初中三年的时间,学生便可以学到很多的古诗词,便能有很大的收获。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当孩子们古诗词的积累达到一定数量时,孩子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定会发生质的飞跃。
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定期组织学生对所学古诗词内容进行整理,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想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分享,可得到多角度的理解,对学生深刻理解诗词含义有促进作用。另外,在学生分享交流之后,教师可给学生播放诗句中的画面、景色,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天门中断楚江开”这一句,仅仅让学生看这教材中的插图,很难感受到作者的情怀,教师如果能为学生播放其中的画面,则可让学生感受到天门山的雄起壮观和降水浩荡奔流的气势,从而加深学生对诗意的领悟,洗礼学生的心灵,启迪智慧,提升格局。
四、让孩子们在中外名著中寻找诗意和远方,壮大孩子们的生命火焰
五谷喂养躯体,书籍滋养精神。教育是烛火,照亮他人,光明世界;教师是心灵的建筑师,构建人的精神大厦;教学是桥梁,连接过去与未来。一个个的初中生都是对世界充满好奇与挑战的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传授学生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把孩子们培养成既具有专业知识能力又具有博大人文情怀的健康向上的现代人。为此,在教学中我很少直接对孩子们进行说教(我认为直接说教会引起孩子们的逆反心理),常常是結合课文内容,让孩子们通过评价课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自我教育。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时,我主要抓住其中的精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不以物喜”这两句进行重点分析,以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伟大抱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又如在教学《示儿》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感悟陆游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我重点从“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一诗句进行讲解,以达到让学生了解古诗深层含义的目的。
不仅如此,我还结合《语文教学大纲给》要求和初中孩子们的特点,每学期开学和放假时都给孩子们开出读书单目;规定孩子们坚持每天阅读十五分钟,每学期每人读书不少于五本;每学期在开学初期、中期、末期分别举行读书交流会。让孩子们分享阅读所获,向大家推荐好书。和孩子们分享读书之乐,我也乐此不疲。并顺势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书籍,如《苏菲的世界》《城南旧事》《撒哈拉故事》《居里夫人》《史铁生自选集》《我的生活:海伦·凯勒》《麦田里的守望者》等,以让学生从阅读中汲取力量与智慧,使其内心变得丰润强大。
总之,阅读是一条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坦途,是一本万利的事;阅读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阅读在悄然无声的改变人的容貌和格局;阅读是点亮生命之火的干柴,是汲取精神食粮的源泉。读书是福,孩子们爱上阅读吧!
作者简介:杨文玉(1966-),女,汉族,甘肃瓜州人,本科学历,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