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海南黎族合唱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fs6756du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黎族民歌曲调古朴、歌词简洁,并且世代承袭,是黎族文化延续的重要标志之一。黎族合唱曲调多源于黎族民歌,均用黎语演唱,将民族性、原生态的音乐元素与合唱的创编相结合,更加完整地体现了黎族音乐文化的丰富多彩,通过大众更容易接受的合唱这种演唱方式,丰富了黎族民歌的表演形式。本文首先阐述了黎族合唱的特点和发展现状;其次,将从黎族合唱的发展现状、面临的阻碍及发展策略几个方面对其进行阐述。
  [关键词]海南;黎族合唱;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9-0024-02
  海南省是黎族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区,黎族作为海南省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黎族苗族自治州的白沙、保亭、乐东、琼中和昌江等地。黎族合唱曲调多源于黎族民歌,均用黎语演唱,题材大多展现黎族人民独具风格的民俗风情。其中民族性、原生态的音乐元素与合唱的创编相结合,更加完整地体现了黎族音乐文化的丰富多彩,通过大众更容易接受的合唱这种演唱方式,扩大了黎族民歌的受众群体,丰富了黎族民歌的表演形式。但是黎族合唱目前在稳步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阻碍。
  一、海南黎族合唱的发展现状
  (一)黎族合唱的特点
  合唱是由多人构成的一种声乐艺术形式,具有风格和表演形式多样化并且适合多年龄段参与的特点,近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随着合唱的普及及中国本土合唱走向世界,中国多声部民歌也逐渐受到了重视。而民歌合唱具有民族和地域性特点,其中黎族合唱曲调多源于黎族民歌,直接反映了黎族人民生活各方面的丰富内容,是黎族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的集体创作结果。黎族民歌的生成和衍展与黎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从最早的捕鱼、打猎等劳动到田间的耕种;从青年男女的爱恋到谈婚论嫁;从婴儿的诞生到人死终老的祭拜超度,黎族民歌如影随形[1]。由于黎族各个支系之间的生存环境、语言及风俗习惯的差异,黎族民歌也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风格,其题材内容以黎族人民独特的民俗风情为主,歌词内容丰富,均为黎语演唱,而且为了彰显黎族能歌善舞的民族特色,黎族合唱作品大多与肢体语言相结合,使其成为视听一体的具有观赏性的民族合唱。
  由于黎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所以黎族民歌只能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播,所以黎族民歌不仅关乎黎族的音乐,更是黎族文化传承的具象化产物,歌词贴近黎族人民的生活。例如:《久久不见久久见》旋律优美,表现了爱情的缠绵和深切的思念;《舂米谣》节奏欢快、铿锵有力、富有激情地展现了黎族妇女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丰收的喜悦之情;而优美抒情的民歌《挂念》曲调平缓悠长,真实细腻地表达了姑娘对心上人浓浓的爱意。黎族合唱作品大多来自本土民歌,因此黎族合唱也有这些特点,运用海南方言和黎族韵调演唱,内容丰富、意境深远,歌词内容以情歌居多。
  (二)黎族合唱的现存状态
  随着海南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文化环境的逐渐改善以及政府和相关部门对美育的重视,海南省的音乐教育水平和力度都有明显的改善和提升[2]。即便如此,黎族合唱的涉及范围仍然比较小,目前大规模的黎族合唱活动有黎苗族三月三大型祭祀活动、三亚国际合唱艺术周和海南省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等,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加入到黎族合唱的创作领域。其中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海南师范大学的蓝韵合唱团带着《久久不见久久见》《斗牛调》等丰富的经典黎族合唱作品走进海口市保亭中学、文昌市文昌中学、昌江黎族自治县昌江中学等地,为各校师生带来视听盛宴的同时,展现了黎族合唱的多彩魅力,激发更多人对黎族合唱的兴趣和热爱。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还编写了一本《海南黎族歌曲合唱》,书稿中的内容是海南本土的黎族民歌以合唱的形式演绎,主要有《久久不见久久见》《摇篮曲》《斗牛调》等30首经典黎族歌曲,该书的出版对于黎族合唱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相比往年,中小学的合唱教育有了不错的发展和提高,很多中小学都成立了本校的合唱团,例如文昌中学合唱团、海口市第十一小学椰韵合唱团等。2016年东方思源实验中学成立了海南省首个黎族童声合唱团“姑娘果”,2018年参加了第三届三亚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交易会暨“一带一路”国际音乐会,表演惊艳全场。由此可见,海南省黎族合唱在近年来一直稳步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虽然黎族合唱作品的演唱方式扩大了其传播范围,但是黎族合唱在传承发展道路上仍然面临诸多障碍。
  二、海南黎族合唱的传承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专业人才缺失
  黎族合唱不仅涉及合唱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了解民歌和黎族文化,以及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所以,即使合唱的发展势头大好,但是专业的黎族民歌傳承人仍然十分稀缺。2008年6月,黎族民歌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海南省各地虽然有一些优秀的黎族民歌传承人,但是人数太少。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妚大老人已于2018年4月11日离世,她生前被称为“黎族歌后”,虽然目不识丁,但是熟悉34种歌调,可以唱上千首黎族民歌。黎族歌手黄婷丹,她是继王妚大老人之后出现的又一位能用黎族五大方言整体演唱的优秀黎族民歌手,还有黎族“欧欧调”传承人符花金等。
  黎族文化和黎族民歌的传承人中,有很多人很难使用普通话沟通或者不会讲普通话,在调研活动和采集民歌素材的时候必须有翻译,在语言的二次传递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意思的偏差或者出现沟通障碍,有“传”才有“承”,人才的缺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黎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
  (二)黎族语言障碍
  黎族民歌虽然美妙动听,可是近年来会唱黎族民歌的人却越来越少,黎族民歌的传承人也是中年人居多,传承似乎出现了断层。黎族被汉化的痕迹也越发明显,目前很多黎族小朋友不仅不会唱黎族民歌,很多甚至不会说黎话。而黎语本身也十分复杂,分为哈方言、杞方言、润方言、赛方言和美孚方言五大体系。其中哈方言是黎族五种方言中人口最多的一支,约占黎族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主要分布在乐东、陵水、昌江、白沙四个黎族自治县;杞方言人口仅次于哈方言,主要分布在保亭、琼中和五指山;润方言主要居住在白沙黎族自治县的东部,鹦哥岭以北的广大地区;赛方言人口较少,主要分布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和三亚市交界的地区;美孚方言主要分布在昌江下游两岸。黎族内部虽有方言土语的区别,但互相之间可以进行语言交流,其中只有赛方言与其他方言差别较大。   黎族合唱区别于其他合唱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合唱歌曲均用黎语演唱,虽然突出了黎族合唱的自身特点,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黎族与汉族长时间混居,不少黎族已经受到汉化影响,很多黎族后代与汉族一起接受教育,失去语言环境之后很多人已经不会说黎语了。由于黎语本身的复杂以及使用人数过少等问题,这一特征同时也为黎族合唱的发展和传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海南黎族合唱的传承发展策略
  (一)加大学校教育传播力度
  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播方式中最为快速、受众面最广且最为有效的一种。针对黎族合唱的传承,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中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两个方面来进行传播。面向中小学音乐教育最直接的方式是可以在学校开展黎族文化相关课程,包括语言、民歌、服饰等。例如音乐乡土教材的形式,通过加强学生对黎族文化的了解,拓宽黎族合唱的传播范围;并且可以利用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专业的黎族合唱活动,增加学生们对黎族合唱的了解和喜爱,通过黎族合唱曲目的积累既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又在不同程度上对黎族合唱进行了传承。针对大学音乐教育,特别是音乐师范类教育,可以利用既有的学校合唱团排练更多的黎族合唱作品,通过参加比赛、演出等对黎族合唱进行宣传;并且可以针对合唱指挥专业的学生进行黎族合唱指挥的专业培训等。例如海南师范大学的蓝韵合唱团,曾经举办过“黎族合唱专场音乐会”,而且在参加央视“青歌赛”、中国南方合唱艺术周以及海南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所演唱的合唱曲目全部以海南、黎族等内容为主,并且还曾带着黎族合唱作品到爱沙尼亚等国家进行音乐交流。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将黎族传统音乐纳入自己的教育体系中,既传承了文化,又培养了人才,一举两得。
  (二)培养黎族合唱专业人才
  黎族合唱要想蓬勃发展不能仅仅靠着海南本地的人才培养和传承,更需要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来关注和传播。为了更广泛地传承发展黎族文化,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申请了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人才培养资助项目——“黎族合唱指挥艺术人才培养”,旨在吸引更多的高校教师和社会合唱专家来学习黎族合唱指挥技能,培养专业的黎族合唱指挥人才,以达成自上而下的传播效果。该项目分为两期进行,计划以专场黎族合唱音乐会的形式结项,第一期已于4月1日在海南师范大学开班,由著名指挥家、作曲家陈家海担任领衔专家,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专业合唱指挥教师任教,通过对10首经典黎族合唱作品的背景分析、传承人对黎族方言的语言教学和专家的专业合唱指挥知识讲座等内容,对30名经过严格筛选的合唱指挥专业人才进行黎族合唱指挥教学。目的是希望培养出具有指挥技能规范且具备一定黎族文化素养的高素质黎族合唱指挥人才,有助于黎族合唱的传承和发展。海南省的黎族合唱需要發展,离不开这种自上而下的培养项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多开展这种活动,吸引更多热爱合唱、热爱黎族文化的人才,才能使黎族合唱持久发展、黎族文化源远流长。
  结语
  黎族合唱将黎族民歌用合唱的形式进行演绎,而黎族民歌来自于黎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不仅作为歌曲用来表达情感,并且对于没有文字的黎族而言具有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深层意义。黎族合唱将合唱与黎族文化有机结合,具有黎族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所以黎族合唱的发展具有保护黎歌、传承黎族文化的意义。希望可以通过发展黎族合唱,使黎族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更加枝繁叶茂、源远流长。
  
  注释:
  [1]张睿.海南黎族民歌文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201.
  [2]蔡华明.海南中小学合唱发展现状研究[J].戏剧之家,2016(16):219—221.
其他文献
近年来,客家音乐文化研究如火如荼地进行。肖文礼博士《岁时节日体系中的赣南客家仪式音乐研究》一书独出心裁地通过岁时节庆的叙述方式,以具体事象为切入深入分析赣南客家仪
桑树属桑科桑属,为落叶乔木,自古就有"东方自然神木"之称。桑树在古代就开始栽培,它的叶被用来养蚕,蚕长大后"作茧自缚"的茧,是绫罗绸缎的原材料。本文旨在对桑树的6个方面进
采用间接酶联免疫法(ELISA)对棉花胚、花药和小麦旗叶的内源IAA、ABA、Z+ZR 含量测定,表明用ELISA 测定植物内源激素是可靠的。ELISA 能简化分离提取植物材料的步骤,节省供测
[摘 要]音乐是俄罗斯文化的象征。一直以来,俄罗斯的音乐文化建设与音乐教育理念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俄罗斯音乐文化的繁荣景象不仅体现在本民族的社会生活领域,而且还体现在本民族的音乐教育领域。本文通过探究俄罗斯的音乐教育理念,进一步分析俄罗斯普通中小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音乐教育与文化事业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俄罗斯;音乐文化;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
本文认为文化结构包含三个层面:外层是物的部分,即马克思所说的"第二自然",或对象化了的劳动;中层是心物结合的部分,包括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理论、社会组织制度等;核心层是心的
人能永生不死吗?从人类由古至今的种种探索看,无论是肉体层面的永生不死还是精神层面的永生不死,都未见成功。然而用克隆转忆的路径就能实现这个梦想,它的基本构思是:在一个
<正>中医学所谈"水蓄"是指猪,猪是五蓄之一,五行属水,亦称"水兽",《内经》中即有"五蓄为益"的提法。《药性切用》认为:"猪五行属水,为水蓄。"对此认识医家基本是一致的,如《
<正>从1956年起,人工智能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目前,AI的目的是让计算机像人一样思考。那么,当AI学会思考之后,它们将会带给人类什么呢?它们将会怎样影响未来世界?1.人工智能
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诞生十多年了。各种评论它的文章也看了不少了。除了《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江姐》《洪湖赤卫队》等几部经典作品之外,像它那样初演过之后,还
在对主要社交媒体"微信和微信朋友圈、QQ和QQ空间、微博"认知的基础上,归纳出它们之间的差异,企业根据自身产品或服务特点、战略定位、消费者需求可对这些社交媒体进行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