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013-01
南京市百家湖中学是南京市和江宁区劳动与技术教育窗口校之一。多年来,在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过程中,我们本着育人为本的原则,在丰富学生劳动体验,培养学生技术素养的同时,善于抓住劳动与技术课程育人的“闪光点”,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点燃学生生命的激情,培育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润物细无声”地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
一、以人为本、贴近学生,提高劳动与技术教育育人的全面性
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学生的发展愿望和多样化的需求,是提高学校教育吸引力,增强其感染力的内在要求。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是道德品质、技术意识、创新意识与人文意识相互作用的统一。它的作用区间虽然只在基础教育阶段,但它的影响将延伸到以后的各个学段。因此,学校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在课程目标定位上,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技术素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为核心,注重把课堂教学与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促使学生追求自我完善,获得整体全面发展,为他们选择未来人生路线提供更理性和更宽阔的知识领域和思想境界;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应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取向,既要突出烹饪、花卉种植、工艺制作、家庭装饰、家用电器、摄影等实用技术的学习,又要引导学生追踪本学科最新领域的进展和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如无土栽培、遗传工程、电子工程等高新技术;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力求通过讨论式教学、研究式学习、项目团队活动等学习、活动方式,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体验过程,掌握方法,发展能力。实践证明,作为新课程下基础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载体,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有效开展对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心健康水平,无疑具有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
二、联系实际、注重实践,增强劳动与技术教育育人的针对性
认识来源于实践,立足于学生所处的现实世界,联系实际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既能够拓展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渠道,也容易提高劳动与技术教育的针对性。劳动与技术教育因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发展性、生动性和时代性,而凸显特殊的育人功能。利用劳动与技术教育这一平台,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例如,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学生劳动意识淡薄、生活技能日益退化的现象,可组织学生参加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生产劳动、劳动技能竞赛等,让他们在感受劳动和技术学习乐趣和意义的同时,端正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三、突出特色、深化内涵,提升劳动与技术教育育人的实效性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特色,是指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别于其他课程的风格、独到的育人理念以及在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的特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涵,是指围绕学校育人的本质属性而进行的平台建设和能力建设,旨在提高劳动与技术教育育人的能力与水平。就两者的关系来看,内涵发展是特色形成的基础,而特色又是内涵发展的结果与体现。
我校地处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多年来,学校在创建劳动与技术教育特色、深化勞动与技术教育内涵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例如,我们根据校园、社区与家庭环境的特点,开发了园艺校本课程,不仅自编了园艺读本,还开设了园艺选修课。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以技术学习为主线,以家庭和社会为服务对象”,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园艺教学活动,如花卉种植、花卉市场调查、家庭美化、小区绿化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美化了家庭生活与社区环境,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展现了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用、美育价值。
四、加强引导、培养队伍,把握劳动与技术教育育人的主导权
劳动与技术教育既是学校弘扬社会主流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也是师生思想交流与信息沟通的重要平台。而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劳技教师队伍,是加强校园思想文化的主阵地建设,发挥劳动与技术教育育人功能,把握育人的主导权的关键。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在方法上应做到:一是健全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的领导体制,加强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规划和组织领导,建立劳动与技术课程建设的工作队伍,确保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二是加强对劳技教师的师德、教风的教育,使他们都能以良好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从严治教,认真履行教学岗位职责;三是通过研讨工作方法、交流工作经验、观摩教学活动等系列校本教研活动,进一步提高劳技教师队伍的整体工作水平,从根本上提高学校劳技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新课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事业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劳技教材,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这就要求每位劳技教师敢于正视困难,知难而进,通过不断的实践、反思,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使教学过程充满艺术的魅力。
五、完善制度、科学管理,建立劳动与技术教育育人的长效机制
完善的制度是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的重要基础,科学的管理是劳动与技术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抓住这两个关键问题,建立长效发展机制,一是要健全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规章制度,如宣传制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教师培养制度、实践室(基地)建设制度等,以制度规范课程实施的进程,避免教学的随意性;二是要建立“分级负责、按块管理”的课程管理体系,做到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综合运用法律、技术等手段,努力形成规范有序的教育教学秩序;三是要科学规划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构建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四是要制定和完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对教学条件、教学对象、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监控;五是要统筹考核过程与结果,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设计能力、参与意识等进行更为客观的评价;六是要形成从教材研发、项目实施到课后评价的研究体系,使学校劳动与技术课程走上持续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廖哲勋.课程发展规律与育人为本的课程设计观[J].课程、教材、教法,1999(5).
[2]孙智昌.发挥劳技教育优势 积极开展创新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9(6).
[3]蒋志峰.从人脑功能发展看劳动技术教育[J].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1999(3).
[4]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南京市百家湖中学是南京市和江宁区劳动与技术教育窗口校之一。多年来,在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过程中,我们本着育人为本的原则,在丰富学生劳动体验,培养学生技术素养的同时,善于抓住劳动与技术课程育人的“闪光点”,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点燃学生生命的激情,培育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润物细无声”地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
一、以人为本、贴近学生,提高劳动与技术教育育人的全面性
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学生的发展愿望和多样化的需求,是提高学校教育吸引力,增强其感染力的内在要求。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是道德品质、技术意识、创新意识与人文意识相互作用的统一。它的作用区间虽然只在基础教育阶段,但它的影响将延伸到以后的各个学段。因此,学校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在课程目标定位上,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技术素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为核心,注重把课堂教学与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促使学生追求自我完善,获得整体全面发展,为他们选择未来人生路线提供更理性和更宽阔的知识领域和思想境界;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应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取向,既要突出烹饪、花卉种植、工艺制作、家庭装饰、家用电器、摄影等实用技术的学习,又要引导学生追踪本学科最新领域的进展和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如无土栽培、遗传工程、电子工程等高新技术;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力求通过讨论式教学、研究式学习、项目团队活动等学习、活动方式,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体验过程,掌握方法,发展能力。实践证明,作为新课程下基础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载体,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有效开展对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心健康水平,无疑具有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
二、联系实际、注重实践,增强劳动与技术教育育人的针对性
认识来源于实践,立足于学生所处的现实世界,联系实际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既能够拓展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渠道,也容易提高劳动与技术教育的针对性。劳动与技术教育因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发展性、生动性和时代性,而凸显特殊的育人功能。利用劳动与技术教育这一平台,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例如,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学生劳动意识淡薄、生活技能日益退化的现象,可组织学生参加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生产劳动、劳动技能竞赛等,让他们在感受劳动和技术学习乐趣和意义的同时,端正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三、突出特色、深化内涵,提升劳动与技术教育育人的实效性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特色,是指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别于其他课程的风格、独到的育人理念以及在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的特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涵,是指围绕学校育人的本质属性而进行的平台建设和能力建设,旨在提高劳动与技术教育育人的能力与水平。就两者的关系来看,内涵发展是特色形成的基础,而特色又是内涵发展的结果与体现。
我校地处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多年来,学校在创建劳动与技术教育特色、深化勞动与技术教育内涵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例如,我们根据校园、社区与家庭环境的特点,开发了园艺校本课程,不仅自编了园艺读本,还开设了园艺选修课。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以技术学习为主线,以家庭和社会为服务对象”,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园艺教学活动,如花卉种植、花卉市场调查、家庭美化、小区绿化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美化了家庭生活与社区环境,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展现了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用、美育价值。
四、加强引导、培养队伍,把握劳动与技术教育育人的主导权
劳动与技术教育既是学校弘扬社会主流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也是师生思想交流与信息沟通的重要平台。而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劳技教师队伍,是加强校园思想文化的主阵地建设,发挥劳动与技术教育育人功能,把握育人的主导权的关键。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在方法上应做到:一是健全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的领导体制,加强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规划和组织领导,建立劳动与技术课程建设的工作队伍,确保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二是加强对劳技教师的师德、教风的教育,使他们都能以良好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从严治教,认真履行教学岗位职责;三是通过研讨工作方法、交流工作经验、观摩教学活动等系列校本教研活动,进一步提高劳技教师队伍的整体工作水平,从根本上提高学校劳技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新课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事业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劳技教材,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这就要求每位劳技教师敢于正视困难,知难而进,通过不断的实践、反思,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使教学过程充满艺术的魅力。
五、完善制度、科学管理,建立劳动与技术教育育人的长效机制
完善的制度是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的重要基础,科学的管理是劳动与技术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抓住这两个关键问题,建立长效发展机制,一是要健全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规章制度,如宣传制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教师培养制度、实践室(基地)建设制度等,以制度规范课程实施的进程,避免教学的随意性;二是要建立“分级负责、按块管理”的课程管理体系,做到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综合运用法律、技术等手段,努力形成规范有序的教育教学秩序;三是要科学规划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构建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四是要制定和完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对教学条件、教学对象、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监控;五是要统筹考核过程与结果,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设计能力、参与意识等进行更为客观的评价;六是要形成从教材研发、项目实施到课后评价的研究体系,使学校劳动与技术课程走上持续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廖哲勋.课程发展规律与育人为本的课程设计观[J].课程、教材、教法,1999(5).
[2]孙智昌.发挥劳技教育优势 积极开展创新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9(6).
[3]蒋志峰.从人脑功能发展看劳动技术教育[J].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1999(3).
[4]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