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11月26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公布了“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这标志着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为什么要探月
世界上许多国家为什么把眼光盯住月球?联合国签署的《月球条约》规定,月球不属于任何国家,但允许各国开发利用。这意味着“谁先利用,谁先获益”,为此,世界上有空间研究能力的国家,竞相展开探月行动。
月球的魅力在哪里?科学家解释说,月球保持着原始状态,对月球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月球表面空气极为稀薄,在月面建立天文台,可极大地提高天文观测能力;月球直接承受太阳的辐射,是开展空间物理化学实验和生命科学实验的理想场所……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月球探测是太空探测的起点,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体现,中国理应在这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月球探测工程是一项多学科、高科技集成的系统工程。这一工程的实施,将推进航天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促进中国进入空间的能力不断提高。
2007年10月24日,中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月球探测工作。
探测取得初步成果
“嫦娥一号”卫星安装了CCD立体相机、激光高度计等8种探测仪器,从多方面对月球进行探测。
“嫦娥一号”在环月飞行期间,主要任务是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的物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球土壤厚度和地月空间环境。其中前3项是国外没有进行过的项目,第4项是我国首次获取8万千米以外的空间环境参数。
“嫦娥一号”传回的月面图像
“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正是由卫星上的CCD立体相机获得的。这幅月面图像图幅宽约280千米,长约460千米。图像覆盖区域属月球高地,分布有大小不同、形态、结构和形成年代各不同的撞击坑。
随后,CCD相机又对月球背面进行了成像探测,并获取月球背面部分区域的影像图。影像图显示的是月球背面一个典型的辐射线撞击坑形貌,坑沿直径约30千米,从撞击坑中心放射状抛射大量高亮物质。它的形成年代通常较晚。
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围绕地球的公转周期一致,在地球上人类永远看不到月球背面。因此,这次公布的两幅月球背面部分区域影像图具有重要意义。这两幅图包括月球背面一个典型的辐射线撞击坑和万户撞击坑。
建设“能源储存库”
中国探月工程分三步走,第一步是“绕”,就是绕月飞行,全国了解月球;第二步是“落”,即发射携带月球车的月球软着陆器,对月球进行实地考察;第三步是“回”,也就是发射小型采样返回舱,采集关键性月球样品返回地球,进行系统深入研究。
在顺利完成上述三步工作的基础上,中国将实施载人登月探测,并将与有关国家共建月球基地,利用月球上的能源,为全人类服务。
月球上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资源非常丰富。如可用来生产水、液氧燃料等资源的钛铁矿有100万亿吨以上。地球上稀缺的铀、稀土等,在月球上也相当充足。月球表面土壤中蕴藏着几百万吨的氦-3,这是一种高效、清洁、安全的核聚变燃料,1吨的氦-3所产生的电量,足以供全人类使用1年。月球上丰富的硅、铝、铁等金属资源,同样是未来地球矿产资源的巨大储存库。
未来的月球空间站
通过月球探测,人类将真正了解月球;在月球建立空间站,将它作为进入更遥远空间的转运站;尝试“离开地球家园”,开辟新的生存空间。
友情提示
“嫦娥”探月,是人类探月的一个新起点。人类探月的最终目的,是广泛而深入地了解月球,利用这个天体造福全人类。
发言:
笔处自然形成龙头,象征中国航天如巨龙腾空而起,落笔的是一群自由飞翔的和平鸽构成,表达了中国和平利用空间的美好愿望。
收藏夹:
人类探月历程
1958-1976年,美国和前苏联共发射83个无人月球探测器。
1969年7月16日,美国发射第一艘登月飞船“阿波罗11号”,实现了人类登月的梦想。
1990年1月24日,日本发射“飞天”月球探测器。
1998年1月6日,美国发射“月球勘探者”探测器。
2003年9月27日,欧洲第一个月球探测器“Smart-1号”成功发射。
2007年9月14日,日本发射“月亮女神”绕月探测卫星。
2007年10月24日,中国发射“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
为什么要探月
世界上许多国家为什么把眼光盯住月球?联合国签署的《月球条约》规定,月球不属于任何国家,但允许各国开发利用。这意味着“谁先利用,谁先获益”,为此,世界上有空间研究能力的国家,竞相展开探月行动。
月球的魅力在哪里?科学家解释说,月球保持着原始状态,对月球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月球表面空气极为稀薄,在月面建立天文台,可极大地提高天文观测能力;月球直接承受太阳的辐射,是开展空间物理化学实验和生命科学实验的理想场所……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月球探测是太空探测的起点,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体现,中国理应在这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月球探测工程是一项多学科、高科技集成的系统工程。这一工程的实施,将推进航天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促进中国进入空间的能力不断提高。
2007年10月24日,中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月球探测工作。
探测取得初步成果
“嫦娥一号”卫星安装了CCD立体相机、激光高度计等8种探测仪器,从多方面对月球进行探测。
“嫦娥一号”在环月飞行期间,主要任务是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的物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球土壤厚度和地月空间环境。其中前3项是国外没有进行过的项目,第4项是我国首次获取8万千米以外的空间环境参数。
“嫦娥一号”传回的月面图像
“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正是由卫星上的CCD立体相机获得的。这幅月面图像图幅宽约280千米,长约460千米。图像覆盖区域属月球高地,分布有大小不同、形态、结构和形成年代各不同的撞击坑。
随后,CCD相机又对月球背面进行了成像探测,并获取月球背面部分区域的影像图。影像图显示的是月球背面一个典型的辐射线撞击坑形貌,坑沿直径约30千米,从撞击坑中心放射状抛射大量高亮物质。它的形成年代通常较晚。
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围绕地球的公转周期一致,在地球上人类永远看不到月球背面。因此,这次公布的两幅月球背面部分区域影像图具有重要意义。这两幅图包括月球背面一个典型的辐射线撞击坑和万户撞击坑。
建设“能源储存库”
中国探月工程分三步走,第一步是“绕”,就是绕月飞行,全国了解月球;第二步是“落”,即发射携带月球车的月球软着陆器,对月球进行实地考察;第三步是“回”,也就是发射小型采样返回舱,采集关键性月球样品返回地球,进行系统深入研究。
在顺利完成上述三步工作的基础上,中国将实施载人登月探测,并将与有关国家共建月球基地,利用月球上的能源,为全人类服务。
月球上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资源非常丰富。如可用来生产水、液氧燃料等资源的钛铁矿有100万亿吨以上。地球上稀缺的铀、稀土等,在月球上也相当充足。月球表面土壤中蕴藏着几百万吨的氦-3,这是一种高效、清洁、安全的核聚变燃料,1吨的氦-3所产生的电量,足以供全人类使用1年。月球上丰富的硅、铝、铁等金属资源,同样是未来地球矿产资源的巨大储存库。
未来的月球空间站
通过月球探测,人类将真正了解月球;在月球建立空间站,将它作为进入更遥远空间的转运站;尝试“离开地球家园”,开辟新的生存空间。
友情提示
“嫦娥”探月,是人类探月的一个新起点。人类探月的最终目的,是广泛而深入地了解月球,利用这个天体造福全人类。
发言:
笔处自然形成龙头,象征中国航天如巨龙腾空而起,落笔的是一群自由飞翔的和平鸽构成,表达了中国和平利用空间的美好愿望。
收藏夹:
人类探月历程
1958-1976年,美国和前苏联共发射83个无人月球探测器。
1969年7月16日,美国发射第一艘登月飞船“阿波罗11号”,实现了人类登月的梦想。
1990年1月24日,日本发射“飞天”月球探测器。
1998年1月6日,美国发射“月球勘探者”探测器。
2003年9月27日,欧洲第一个月球探测器“Smart-1号”成功发射。
2007年9月14日,日本发射“月亮女神”绕月探测卫星。
2007年10月24日,中国发射“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