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学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当前,世界许多知名的中学都将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中学发展战略之一,课堂教学效率越来越受到各中学的重视。文章认为,从当前我国中学微课教学发展的现状来看,如何在规模日趋扩大的同时,保持教育质量的提升,保持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中学微课教学发展面临的一个大挑战。这一挑战关乎到国家中学微课教学整体质量的提升,关乎到一个中学的生存和发展。构建以生为本的中学微课教学效率提升模式,有利于中学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 中学微课 课堂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6-0168-01
一、新课程背景下微课在中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过分看重设施条件建设而忽视学生微课能力培养的倾向
在当前一些教育评价体系的设计中,由于政府主管部门的主导,评价相关组织者既是组织中的裁判员,也是组织中的运动员。这一身份,导致评价过程中出现评估结果造假现象层出不穷。在评价内容的设定上,评估组织者在评估过程中可能更容易看到的是中学的基础设施、科研设备、教学条件等外在的条件建设,而对中学在教育教学条件上的软实力没有充分的考量和评价,某种程度上,存在过分看重定量评价而忽视定性评价的倾向,这也造成评估导向的日趋“物质化”。
(二)存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学微课教学中“创新能力”的无目标化
目前,大多数中学缺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专职教师,即使一些中学有专职的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教师,其专业能力和水平也是十分有限的。加之,近年来,中学在进教师、补充新鲜血液方面资源不多,教师水平一直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线上。很多专业好的教师,因循守旧,不愿意花大力气开设课堂教学效率课程。同时,由于中学建设资金有限,加之政府在此方面的投入不足。中学不可能将并不充足的资金大量投入到课堂教学效率建设之中。另外,一些中学在课堂教学工作方面没有正规的系统的管理规章制度,课堂教学工作在中学的发展规划中几乎没有体现。这些微观的管理制度的缺陷,导致中学宏观层面对课堂教学工作没有目标,给中学微课教学效率带来严重阻力和消极影响。
二、新课程背景下提升中学微课教学效果的具体措施
(一)要建立有利于微课教学效率提升的课堂教学课程体系,加大教学和科研结合力度
微课课程的设置是一个中学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关键。从微课课程方面来看,一是应该在中学的微课课程设置上进一步拓宽微课课程专业的口径。要建立宽口径、重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科学合理的分配和布局选修微课课程、必修微课课程的比例,合理布局基础理论微课课程、基础微课课程等,进一步加重学生培养微课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二是应该积极围绕国家和区域社会发展以及科技进步的战略要求,在知识体系的更新上,在学生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补充上要做到及时和准确,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与时俱进的、具有强烈时代性的微课课程教学内容。三是要打破固有的各微课课程专业之间的建设壁垒,通过开展跨微课课程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提升学生各方面的专业知识素养,通过交叉微课课程环境的营造,启发诱导学生,在思考专业领域问题时,利用更加广阔的思维,使学生的课堂教学效率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的培养。
(二)推动管理过程的科学化与制度化,做好以生为本的中学微课教学质量评价的考核工作
中学微课教学质量的评价系统十分复杂,关系到中学管理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以生为本的中学微课教学质量评价的终极目的是要建立一个评估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优劣的建设标准,从而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然而,由于评价者是社会中的人,受到评价者在价值取向、个人喜好、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在评价考核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由于个人思维的定势而造成的对评价考核的影响。因此,在推进以生为本的中学微课教学质量评价的过程中,要形成制度化、科学化的评价管理体系,相关的评价机构应该独立于被评价中学之外。
(三)构建以生为本的中学微课教学评价体系
合理科学的中学微课教学效率将会全方位收集和处理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相关信息,通过相关信息的分析处理,形成一个诊断意见,促进中学办学质量的提升,最终实现学生培养质量的飞跃,给社会提供优秀的人才资源,这是一个良性的由评价到提升的系统循环。某种程度上来说,以生为本的中学微课教学效率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前提,其最终的落脚点也是要促进学生质量、学校质量的整体提升。
三、小结
要站在学校发展和国家社会发展的全局和高度来谋划微课教学效率,学校的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教课程研、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等方面都始终要围绕创新人才的课堂教学效率培养来展开。中学微课的课堂教学效率则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课堂教学效率水平,旨在着眼于未来,通过培养优秀的学生来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建立中学微课教学效率提升体系,将是中学建设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李巧芳,杨文美.我国微课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0).
[2]曹殿波,薛苏秦.“微课”实践中亟待厘清的四个基本问题[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05).
[3]李小刚,王运武,马德俊,靳素丽.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
责任编辑:彭海多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 中学微课 课堂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6-0168-01
一、新课程背景下微课在中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过分看重设施条件建设而忽视学生微课能力培养的倾向
在当前一些教育评价体系的设计中,由于政府主管部门的主导,评价相关组织者既是组织中的裁判员,也是组织中的运动员。这一身份,导致评价过程中出现评估结果造假现象层出不穷。在评价内容的设定上,评估组织者在评估过程中可能更容易看到的是中学的基础设施、科研设备、教学条件等外在的条件建设,而对中学在教育教学条件上的软实力没有充分的考量和评价,某种程度上,存在过分看重定量评价而忽视定性评价的倾向,这也造成评估导向的日趋“物质化”。
(二)存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学微课教学中“创新能力”的无目标化
目前,大多数中学缺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专职教师,即使一些中学有专职的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教师,其专业能力和水平也是十分有限的。加之,近年来,中学在进教师、补充新鲜血液方面资源不多,教师水平一直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线上。很多专业好的教师,因循守旧,不愿意花大力气开设课堂教学效率课程。同时,由于中学建设资金有限,加之政府在此方面的投入不足。中学不可能将并不充足的资金大量投入到课堂教学效率建设之中。另外,一些中学在课堂教学工作方面没有正规的系统的管理规章制度,课堂教学工作在中学的发展规划中几乎没有体现。这些微观的管理制度的缺陷,导致中学宏观层面对课堂教学工作没有目标,给中学微课教学效率带来严重阻力和消极影响。
二、新课程背景下提升中学微课教学效果的具体措施
(一)要建立有利于微课教学效率提升的课堂教学课程体系,加大教学和科研结合力度
微课课程的设置是一个中学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关键。从微课课程方面来看,一是应该在中学的微课课程设置上进一步拓宽微课课程专业的口径。要建立宽口径、重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科学合理的分配和布局选修微课课程、必修微课课程的比例,合理布局基础理论微课课程、基础微课课程等,进一步加重学生培养微课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二是应该积极围绕国家和区域社会发展以及科技进步的战略要求,在知识体系的更新上,在学生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补充上要做到及时和准确,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与时俱进的、具有强烈时代性的微课课程教学内容。三是要打破固有的各微课课程专业之间的建设壁垒,通过开展跨微课课程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提升学生各方面的专业知识素养,通过交叉微课课程环境的营造,启发诱导学生,在思考专业领域问题时,利用更加广阔的思维,使学生的课堂教学效率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的培养。
(二)推动管理过程的科学化与制度化,做好以生为本的中学微课教学质量评价的考核工作
中学微课教学质量的评价系统十分复杂,关系到中学管理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以生为本的中学微课教学质量评价的终极目的是要建立一个评估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优劣的建设标准,从而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然而,由于评价者是社会中的人,受到评价者在价值取向、个人喜好、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在评价考核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由于个人思维的定势而造成的对评价考核的影响。因此,在推进以生为本的中学微课教学质量评价的过程中,要形成制度化、科学化的评价管理体系,相关的评价机构应该独立于被评价中学之外。
(三)构建以生为本的中学微课教学评价体系
合理科学的中学微课教学效率将会全方位收集和处理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相关信息,通过相关信息的分析处理,形成一个诊断意见,促进中学办学质量的提升,最终实现学生培养质量的飞跃,给社会提供优秀的人才资源,这是一个良性的由评价到提升的系统循环。某种程度上来说,以生为本的中学微课教学效率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前提,其最终的落脚点也是要促进学生质量、学校质量的整体提升。
三、小结
要站在学校发展和国家社会发展的全局和高度来谋划微课教学效率,学校的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教课程研、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等方面都始终要围绕创新人才的课堂教学效率培养来展开。中学微课的课堂教学效率则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课堂教学效率水平,旨在着眼于未来,通过培养优秀的学生来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建立中学微课教学效率提升体系,将是中学建设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李巧芳,杨文美.我国微课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0).
[2]曹殿波,薛苏秦.“微课”实践中亟待厘清的四个基本问题[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05).
[3]李小刚,王运武,马德俊,靳素丽.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
责任编辑:彭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