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馆后街小学是东城区一所普通学校,始建于1936年,占地面积仅有2670平方米,勉强挤下三栋陈旧简易的教学楼,操场也只有两个篮球场那么大,一度陷入生源质量与数量的困境。面对困境,我们美术馆后街小学的领导班子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冷静分析、认真思考,最终认识到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艺术教育,于是依托民乐资源,确定了“以美治校——发挥民乐教学的优势,争创艺术教育特色”的目标,在特色中谋生存,在特色中寻发展。
就是这样一所普普通通的学校,在师资、生源、硬件等条件并不优越的背景下,经过多年的努力,随着新课程的发展而日渐成熟,打造出了令家长和社会满意的优质教育。学校先后被评为“东城区实施素质教育特色学校”、“东城区校本课程建设先进学校”,从2003年至今的历届北京市中小学生艺术节中,学校夺得了10余个集体项目的一等奖,获得了亚太地区文化交流作品展示金奖,中国教育电视台全国儿童歌舞剧展示大赛的最高奖,北京市金帆奖,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批准为全国青少年茶文化教育基地。
明确目标 准确定位
我们确定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多年来,我们一直探讨课内外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从北京市举办第一届艺术节开始,我校一直参与其中。2002年6月,我校小鼓队、舞蹈队应邀参加了在厦门鼓浪屿举行的首届海峡两岸音乐舞蹈大联欢活动,学校的艺术教育成果得到了充分展示,这让我们下定决心发展学校的艺术教育,同时我们调查了东城区近一半的幼儿园后发现,让孩子从小接受艺术教育,陶冶美的情操,社会需求量很大。良好的学校艺术教育使我们看到了发展潜力,优秀的教师群体为我们实施艺术特色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社会的关注与需求使我们看到艺术教育的前景,打造学校美育特色,是我校发展的需要,是我们必然的选择。为此我们将“以美治校,挖掘潜力,探索适合师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作为办学理念,提出了“育素质全面、学有所长学生,塑德才兼备教师,办人民满意优质教育”的办学目标,集中构建了以舞蹈团、民乐团、合唱团、戏剧团为主体的学校艺术教育框架,通过课堂教学,开发艺术特色为主题的校本课程,走上合格——规范——特色的继承发展创新之路。
艰苦奋斗 创建特色
1.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在普及中提高
我们引进了专门搞乐团的主管主任,聘请资深的校外艺术专家,培养学校的艺术骨干教师,精心挑选学生。舞蹈、民乐、合唱团的活动在我校轰轰烈烈开展起来。我们在新一年级中尝试开展艺术教育实验,兼学民乐或舞蹈。一年下来,家长们的眼睛亮了,他们看到了新的教育模式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社会轰动了,众多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到我校学习。2003年,我们扩大了实验范围,目前,学校1至6年级都开展了艺术教育实验。如今,民乐、舞蹈、合唱团的学生占全校学生的75%,2008年我们又提出了艺术教育向全校学生辐射的口号,确保每名学生能够至少参加一个课外小组活动,每个班级都有1~2个艺术社团。一批批喜欢跳舞、喜欢唱歌、喜欢演奏、喜欢表演的儿童,插上了艺术的翅膀,扬起了理想的风帆。
2.克服困难,创造条件,营造艺术氛围
学校500多名学生中有近200名是外地务工人员的孩子,想发展艺术教育,实在困难。学校没有排练厅,排练场地受到限制,但我们不等、不靠、不要,师生们把楼道、浴室、办公室、图书室,凡是可以利用的空间全部当作特殊的训练场地。没钱买大型的乐器,我们历尽周折借到手;乐团排练时,老师们一次次把几十件大型乐器搬到排练室,训练课后又将教室恢复原样;民乐团第一次花5000元做的演出服一穿就是5年,它伴随着孩子们一次次走上绚丽的舞台,捧回了市区大赛的多项奖牌。
梅花香自苦寒来,6年多来,我们没条件创条件,没场地挤场地,靠着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带领学生超越自己,挑战极限,小小的学校用博大的胸怀容纳着来自五湖四海追求艺术教育的孩子们。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学校又继续发展了一支上百人的舞蹈团、50多人的合唱团,连年获得市区艺术节一等奖,这些作品最终诞生的地方就是学校的小操场。那是孩子们梦想成真的地方。
依托课改深化特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我们立足课堂,紧紧围绕新的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
“艺术鉴赏”。我们利用每周一的广播时间,在音乐教师、美术教师的带领下,聆听名曲,欣赏名画。通过图片、文字、声响介绍音乐家、画家、器乐知识、绘画技巧,通过介绍艺术名言警句激励陶冶学生。
“艺术课”。为使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焕发出独特的生命力,根据国家颁布的新课程要求,以校本课程建设为突破口,确立了“开发以艺术为主体的校本课程”的思路,开发出少儿茶艺、儿童思维创意画、泥塑、舞蹈、蛋壳画、合唱表演、立体节奏等9门艺术特色校本课程。
艺术节。一年一度的艺术节中,让学生享受童年的幸福,体验成功的快乐,向家长和社会公开演出。近几年,我们举行了“童年美好”、“我们的明天”、“东城的骄傲”、“难忘童年时光”等专场演出,家长们反响热烈。
活动育人 凸现特色
民乐、舞蹈、合唱、表演的学习不仅是艺术教育,更是一种美的教育。我们开展一系列的美育活动,使学生在审视美、欣赏美、学习美、展示美、辨析美、完善美上长足进步。
我们通过养成教育塑造美,通过“对话德育”表现美,通过社会实践体验美,通过班级管理落实美,通过心理教育夯实美。例如,社会实践体验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社会中的美,举办“留住城市的记忆”、“大眼睛笑看2008”摄影展;建立了“小交警社团”,定期开展 “一日小交警”活动;“美后茶艺小社团”的活动更是丰富多彩,学生们在活动中学会奉献美,感受和谐美。
特色办学 师生双赢
我们把美带给每一个孩子,惠及每一名学生,我们努力使孩子人人有才艺,各个有特长,让美植根于孩子们的心灵之中。
美育,使孩子们拥有了更加多彩的童年。几年来,我们培养出了一大批有特长的学生,仅2007年至今,获得市级奖励的学生就达到300多人次,区级奖励200多人次,在全国市区举办的各种文艺展演中有近千人次获奖,许多学生活跃在东城区的金帆乐团中。美育同样推动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几年来,我校艺术团队中涌现了两名蓝天工程导师团导师,区骨干、东城区人民教师各一名,育人奖两名,园丁奖一名,国家茶艺师资格认定考评员一名,有10余位教师参加校本课程的开发,有近一半的教师参与学校美育校本课程专题课题研究,已开发出较为成熟的《蛋壳作画》、《少儿茶艺》、《儿童思维创作画》三本教师指导用书,有三名教师被聘为中国青少年茶文化工作委员会少儿茶艺教材编写组成员,多人获得美育教育论文市级奖项。
回首特色办学的经历,我们清楚地看到,教师需要充分展示才华的空间,学生需要全面发展,更需要学有所长。教师的成长、学生的受益、家长的满意、社会的需求,让我们看到了持续发展的空间。我们会继续用生命的火焰点亮学生的心灵,用美育的魅力燃起学生心中的希望。■
就是这样一所普普通通的学校,在师资、生源、硬件等条件并不优越的背景下,经过多年的努力,随着新课程的发展而日渐成熟,打造出了令家长和社会满意的优质教育。学校先后被评为“东城区实施素质教育特色学校”、“东城区校本课程建设先进学校”,从2003年至今的历届北京市中小学生艺术节中,学校夺得了10余个集体项目的一等奖,获得了亚太地区文化交流作品展示金奖,中国教育电视台全国儿童歌舞剧展示大赛的最高奖,北京市金帆奖,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批准为全国青少年茶文化教育基地。
明确目标 准确定位
我们确定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多年来,我们一直探讨课内外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从北京市举办第一届艺术节开始,我校一直参与其中。2002年6月,我校小鼓队、舞蹈队应邀参加了在厦门鼓浪屿举行的首届海峡两岸音乐舞蹈大联欢活动,学校的艺术教育成果得到了充分展示,这让我们下定决心发展学校的艺术教育,同时我们调查了东城区近一半的幼儿园后发现,让孩子从小接受艺术教育,陶冶美的情操,社会需求量很大。良好的学校艺术教育使我们看到了发展潜力,优秀的教师群体为我们实施艺术特色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社会的关注与需求使我们看到艺术教育的前景,打造学校美育特色,是我校发展的需要,是我们必然的选择。为此我们将“以美治校,挖掘潜力,探索适合师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作为办学理念,提出了“育素质全面、学有所长学生,塑德才兼备教师,办人民满意优质教育”的办学目标,集中构建了以舞蹈团、民乐团、合唱团、戏剧团为主体的学校艺术教育框架,通过课堂教学,开发艺术特色为主题的校本课程,走上合格——规范——特色的继承发展创新之路。
艰苦奋斗 创建特色
1.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在普及中提高
我们引进了专门搞乐团的主管主任,聘请资深的校外艺术专家,培养学校的艺术骨干教师,精心挑选学生。舞蹈、民乐、合唱团的活动在我校轰轰烈烈开展起来。我们在新一年级中尝试开展艺术教育实验,兼学民乐或舞蹈。一年下来,家长们的眼睛亮了,他们看到了新的教育模式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社会轰动了,众多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到我校学习。2003年,我们扩大了实验范围,目前,学校1至6年级都开展了艺术教育实验。如今,民乐、舞蹈、合唱团的学生占全校学生的75%,2008年我们又提出了艺术教育向全校学生辐射的口号,确保每名学生能够至少参加一个课外小组活动,每个班级都有1~2个艺术社团。一批批喜欢跳舞、喜欢唱歌、喜欢演奏、喜欢表演的儿童,插上了艺术的翅膀,扬起了理想的风帆。
2.克服困难,创造条件,营造艺术氛围
学校500多名学生中有近200名是外地务工人员的孩子,想发展艺术教育,实在困难。学校没有排练厅,排练场地受到限制,但我们不等、不靠、不要,师生们把楼道、浴室、办公室、图书室,凡是可以利用的空间全部当作特殊的训练场地。没钱买大型的乐器,我们历尽周折借到手;乐团排练时,老师们一次次把几十件大型乐器搬到排练室,训练课后又将教室恢复原样;民乐团第一次花5000元做的演出服一穿就是5年,它伴随着孩子们一次次走上绚丽的舞台,捧回了市区大赛的多项奖牌。
梅花香自苦寒来,6年多来,我们没条件创条件,没场地挤场地,靠着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带领学生超越自己,挑战极限,小小的学校用博大的胸怀容纳着来自五湖四海追求艺术教育的孩子们。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学校又继续发展了一支上百人的舞蹈团、50多人的合唱团,连年获得市区艺术节一等奖,这些作品最终诞生的地方就是学校的小操场。那是孩子们梦想成真的地方。
依托课改深化特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我们立足课堂,紧紧围绕新的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
“艺术鉴赏”。我们利用每周一的广播时间,在音乐教师、美术教师的带领下,聆听名曲,欣赏名画。通过图片、文字、声响介绍音乐家、画家、器乐知识、绘画技巧,通过介绍艺术名言警句激励陶冶学生。
“艺术课”。为使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焕发出独特的生命力,根据国家颁布的新课程要求,以校本课程建设为突破口,确立了“开发以艺术为主体的校本课程”的思路,开发出少儿茶艺、儿童思维创意画、泥塑、舞蹈、蛋壳画、合唱表演、立体节奏等9门艺术特色校本课程。
艺术节。一年一度的艺术节中,让学生享受童年的幸福,体验成功的快乐,向家长和社会公开演出。近几年,我们举行了“童年美好”、“我们的明天”、“东城的骄傲”、“难忘童年时光”等专场演出,家长们反响热烈。
活动育人 凸现特色
民乐、舞蹈、合唱、表演的学习不仅是艺术教育,更是一种美的教育。我们开展一系列的美育活动,使学生在审视美、欣赏美、学习美、展示美、辨析美、完善美上长足进步。
我们通过养成教育塑造美,通过“对话德育”表现美,通过社会实践体验美,通过班级管理落实美,通过心理教育夯实美。例如,社会实践体验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社会中的美,举办“留住城市的记忆”、“大眼睛笑看2008”摄影展;建立了“小交警社团”,定期开展 “一日小交警”活动;“美后茶艺小社团”的活动更是丰富多彩,学生们在活动中学会奉献美,感受和谐美。
特色办学 师生双赢
我们把美带给每一个孩子,惠及每一名学生,我们努力使孩子人人有才艺,各个有特长,让美植根于孩子们的心灵之中。
美育,使孩子们拥有了更加多彩的童年。几年来,我们培养出了一大批有特长的学生,仅2007年至今,获得市级奖励的学生就达到300多人次,区级奖励200多人次,在全国市区举办的各种文艺展演中有近千人次获奖,许多学生活跃在东城区的金帆乐团中。美育同样推动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几年来,我校艺术团队中涌现了两名蓝天工程导师团导师,区骨干、东城区人民教师各一名,育人奖两名,园丁奖一名,国家茶艺师资格认定考评员一名,有10余位教师参加校本课程的开发,有近一半的教师参与学校美育校本课程专题课题研究,已开发出较为成熟的《蛋壳作画》、《少儿茶艺》、《儿童思维创作画》三本教师指导用书,有三名教师被聘为中国青少年茶文化工作委员会少儿茶艺教材编写组成员,多人获得美育教育论文市级奖项。
回首特色办学的经历,我们清楚地看到,教师需要充分展示才华的空间,学生需要全面发展,更需要学有所长。教师的成长、学生的受益、家长的满意、社会的需求,让我们看到了持续发展的空间。我们会继续用生命的火焰点亮学生的心灵,用美育的魅力燃起学生心中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