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最近的《华尔街日报》网络版上,转载了这样一篇评论文章,《标准化,扼住中国经济喉咙》,引起我的深思。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这些年中,“标准化”正成为一个制约腾飞和进步的重要因素。同时,太多经济实体的发展案例告诉我们,“专利”影响的只是一个或若干个企业,而“标准”能影响甚至能决定一个企业的前途、行业的兴衰,甚至是一个国家的竞争力。 神马扼住中国经济的喉咙?“标准化”确实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重要因素。
何谓“标准化”?
一提“标准化”,可能有很多人会一头雾水,这多半是被专业化给忽悠了。其实,在中国历史上,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实行“度同衡、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就是一个“标准化”的过程,它让中国的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到了解放前,军阀割据,阎锡山在山西修筑窄轨铁路就是搞自己的标准。后来据当地人说,这个“标准”对后来抗日以及限制日本掠夺山西资源还起到了作用。
所以可以说,标准化其实是“人制定的游戏规则”。如果用英国韦伯斯特百科辞典的界定来说,就是人们为了在一定范围内重视某种活动,获得最佳秩序,而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它包括制定、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
它在经济中的广泛应用应当是在西方工业革命之后。标准化是工业化的基础,它使生产力空前提高,商品极大丰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世界市场由此形成。为保证世界市场有序运行,从技术层面看,就需要在国际贸易中制定一个为各方所能接受的游戏规则,这就是国际标准。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标准化一方面成为推动技术进步、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发展的有效工具,另一方面也成为西方大国谋取垄断利益、获取“非价格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手段。上世纪70年代,德国生产的磁带录音机在西欧市场一直处于垄断地位,德国利用标准问题极力阻止美国磁带录音机染指德国市场。美国则采用迂回战术,使美国的磁带标准成为ISO国际标准,如此顺利闯入德国市场。
而当今世界已进入由标准规范市场、制约市场的时代,控制国际标准是应对世界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因此从世界范围来看,谁掌握了更多的标准,谁就掌握了更多的现在和未来;谁缺失了标准,谁就没有话语权,没有更好的发展机会。这个问题太重要了,以至于疏忽了这个问题,标准化问题可以扼住国家经济发展的喉咙。
世界经济史与现代管理学更是清晰揭示:一流的国家/企业制定标准。二流的国家/企业开发专利。三流的国家/企业制造产品。长期以来,美国ANSI标准、日本JIS标准、德国DIN标准,英国BS标准、法国NF标准均已被世界公认为先进标准,并被众多的国家采用。诸多富可敌国的跨国企业通过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不断强化自己对相关产业链的控制,获取超额利润,美国高通公司就是一个例子。高通在CDMA移动通信领域拥有国际标准,而该国际标准镶嵌着高通1400多项专利,因此高通不仅从产品销售中获得巨大收益,而且专利收益更加庞大,占到公司收入的80%。国际标准与众多专利使高通在国际移动通信市场处于巨无霸地位,至今仍如日中天。 所以,在西方大国把“标准”作为一种谋取垄断利益或获取“非价格竞争优势”的手段。
标准,导致中国企业上演悲剧
前面说到,专利往往只影响一个或若干个企业,而标准则能影响整个行业,因此,它所涉及的利益可直接体现为国家利益。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的技术与专利成为标准,谁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
改革开放,中国参与国际分工,众多企业乃至越来越多的行业成为跨国资本国际分工链条的一部分,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但是,多年来“世界工厂”基本是按照外国(主要是定单来源国)的标准进行生产。当世界经济一帆风顺时,“中国制造”行销世界,物美价廉受到世人赞誉甚至依赖。但当世界经济遭遇不测或进口国因国内政治需要而转移视线时,“中国制造”往往成为替罪羔羊,经济大国乃至一些小国都可以用不断修改的标准对“中国制造”发难问罪。北京奥运会之前,西方刮起的“中国制造”有毒风,使玩具、食品、牙膏等被纷纷召回,相关中资企业遭受重创,中国形象受损。如此清晰地显示出中国缺乏国际标准之痛。
早就有媒体披露,那一轮“中国制造”危机,更多是西方借机生事,想在北京奥运会给中国增添光彩前“修理”一下中国。更重要的是,西方的跨国公司利用中国在标准问题上的软肋,实施标准卡位战,获取垄断利益,抑制中国的发展。中国生产了全世界50%的DVD,造就了金正、新科等业内DVD知名品牌,但是该行业却一直背负沉重的知识产权“十字架”,中资企业每年要向6C联盟(六家外国厂商利用专利达成的联盟)缴纳巨额专利技术转让费,由此沦为外国品牌的加工厂。为了持续从中国DVD生产中抽取利润,2008年12月日本东芝与NEC公司提出新一代DVD标准“HDDVD”,不仅取得国际“DVD论坛”支持,而且被确定为新的通用标准。这意味着面世不久的拥有中国自己知识产权的下一代DVD产品EVD,仍有可能继续向这些持有并不断刷新标准的外国公司缴纳一定额度的专利费。当然,DVD悲剧不是中国企业第一幕,也不是最后一幕悲剧。面对西方大国和跨国企业的标准杀手锏,缺少国际标准和标准发言权的中国企业,似乎只能束手待毙。提供世界上几乎最廉价的劳动力,大量消耗着不可再生的资源。让社会持续承受着铺天盖地的污染。而跨国公司往往只需一纸镶嵌专利的标准,就可以抽走绝大部分利润。一台中国制造的MP3售价79美元,仅专利费就有45美元,中资企业纯利只有1.5美元。
由于规则制定与解释主要掌握在西方大国手中,因此标准不仅可以当矛,也可以做盾,越来越多标准成为西方大国限制“中国制造”进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中国: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西方大国在不断刷新传统领域国际标准的同时,将目光更多地投向新领域国际标准的争夺;一是集中在健康、安全、环境等社会公益性领域;二是集中在信息、生物、纳米与新能源等高技术领域。例如,日本把没被各国重视的发展残疾人、老年人、弱势群体技术作为国际标准竞争的重点。据日本调研结果,欧美日老年人、残疾人约占20%,潜藏着数百亿美元的“通用产品”之商机。
作为一个新兴大国,一个拥有庞大人力资源与巨大市场资源优势的大国,中国在公益性领域与高技术领域都有巨大潜力,有能力将更多的自己的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这就需要一个清晰的关于“标准化”的战略。譬如,一些企业如华为、宝钢与海尔都有出类拔萃的表现,但在西方大国都已明确颁布国家标准化工作战略并投入大量资源的同时,中国则相形见绌,国家和企业的标准化工作缺乏整体的规划和指导。2009年6月,全美亚洲研究所发布的特别报告《标准就是力量——中国国家标准战略制定中的技术、机构和政治》中尖锐地指出,中国由于技术实力薄弱,组织机构条块分割严重,导致各种利益集团互相倾轧,从而使标准战略一致实施的连贯性极为困难。正是由于应对不力,中国的标准化建设越来越不适应世界标准争夺日趋激烈的态势,行家们分析,中国在标准化问题上可谓“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因此,在多数情况下,中国只能被动地执行国外或国际标准,中国面向国际市场的制造与服务当然要受制于人。
所以,中国必须加快国家标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工作,为国家、行业和企业各个层面的标准化进行细致规划,确保资源投入的有效进行。国际社会的标准化有两大思路:一是欧洲、日本,倾向于依靠正式的国际标准化组织来制定标准,二是美国,侧重于依靠以市场为导向的标准工作组和企业联盟来制定标准。中国作为新兴大国,能否在兼顾欧美标准化思路的同时,走出第三条发展道路,值得尝试。
中国应利用自己的巨大市场优势,努力将自己的标准放大、上升为国际标准。在这一点上,俄罗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凡是去过俄罗斯的,都知道必须去习惯当地的“标准”。不然就别想在俄罗斯做生意,别想全面进入俄罗斯市场。
现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并且增长最快的市场。诸多世界级的跨国企业纷纷诞生,在家电、汽车、中医药、中餐、浙东白鹅等产业,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或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市场,因此没有理由相关领域内的龙头企业不去制定自己的标准。毕竟市场份额的占有率多少在根本决定了市场主动权大小。
“标准化”是产业化的基础,也只有标准化,才能产业化、工业化,专业服务化,才能获得更多更好的经济效益。不过,我们也应当注意到,世界是多样的,物质或组织在“本”上的一些细微差别,往往在“末”上就有显著差异。这也是一种蝴蝶效应,如何平衡是企业需要考虑的。
西方的技术标准化是技术理性在社会生活中的泛化,人已经沦为标准化技术组织的工具。标准化正令整个社会成为技术控制的社会,使人的社会本质与社会价值出现严重异化。因此,在中国努力夺取更多国际标准的同时也不应忽视一点:标准化不是一切,多元社会需要个性化与柔性化,这也许是后工业真正到来后,标准化进程所带来的新思维。
(本文作者系高级记者、评论家)
何谓“标准化”?
一提“标准化”,可能有很多人会一头雾水,这多半是被专业化给忽悠了。其实,在中国历史上,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实行“度同衡、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就是一个“标准化”的过程,它让中国的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到了解放前,军阀割据,阎锡山在山西修筑窄轨铁路就是搞自己的标准。后来据当地人说,这个“标准”对后来抗日以及限制日本掠夺山西资源还起到了作用。
所以可以说,标准化其实是“人制定的游戏规则”。如果用英国韦伯斯特百科辞典的界定来说,就是人们为了在一定范围内重视某种活动,获得最佳秩序,而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它包括制定、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
它在经济中的广泛应用应当是在西方工业革命之后。标准化是工业化的基础,它使生产力空前提高,商品极大丰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世界市场由此形成。为保证世界市场有序运行,从技术层面看,就需要在国际贸易中制定一个为各方所能接受的游戏规则,这就是国际标准。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标准化一方面成为推动技术进步、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发展的有效工具,另一方面也成为西方大国谋取垄断利益、获取“非价格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手段。上世纪70年代,德国生产的磁带录音机在西欧市场一直处于垄断地位,德国利用标准问题极力阻止美国磁带录音机染指德国市场。美国则采用迂回战术,使美国的磁带标准成为ISO国际标准,如此顺利闯入德国市场。
而当今世界已进入由标准规范市场、制约市场的时代,控制国际标准是应对世界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因此从世界范围来看,谁掌握了更多的标准,谁就掌握了更多的现在和未来;谁缺失了标准,谁就没有话语权,没有更好的发展机会。这个问题太重要了,以至于疏忽了这个问题,标准化问题可以扼住国家经济发展的喉咙。
世界经济史与现代管理学更是清晰揭示:一流的国家/企业制定标准。二流的国家/企业开发专利。三流的国家/企业制造产品。长期以来,美国ANSI标准、日本JIS标准、德国DIN标准,英国BS标准、法国NF标准均已被世界公认为先进标准,并被众多的国家采用。诸多富可敌国的跨国企业通过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不断强化自己对相关产业链的控制,获取超额利润,美国高通公司就是一个例子。高通在CDMA移动通信领域拥有国际标准,而该国际标准镶嵌着高通1400多项专利,因此高通不仅从产品销售中获得巨大收益,而且专利收益更加庞大,占到公司收入的80%。国际标准与众多专利使高通在国际移动通信市场处于巨无霸地位,至今仍如日中天。 所以,在西方大国把“标准”作为一种谋取垄断利益或获取“非价格竞争优势”的手段。
标准,导致中国企业上演悲剧
前面说到,专利往往只影响一个或若干个企业,而标准则能影响整个行业,因此,它所涉及的利益可直接体现为国家利益。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的技术与专利成为标准,谁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
改革开放,中国参与国际分工,众多企业乃至越来越多的行业成为跨国资本国际分工链条的一部分,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但是,多年来“世界工厂”基本是按照外国(主要是定单来源国)的标准进行生产。当世界经济一帆风顺时,“中国制造”行销世界,物美价廉受到世人赞誉甚至依赖。但当世界经济遭遇不测或进口国因国内政治需要而转移视线时,“中国制造”往往成为替罪羔羊,经济大国乃至一些小国都可以用不断修改的标准对“中国制造”发难问罪。北京奥运会之前,西方刮起的“中国制造”有毒风,使玩具、食品、牙膏等被纷纷召回,相关中资企业遭受重创,中国形象受损。如此清晰地显示出中国缺乏国际标准之痛。
早就有媒体披露,那一轮“中国制造”危机,更多是西方借机生事,想在北京奥运会给中国增添光彩前“修理”一下中国。更重要的是,西方的跨国公司利用中国在标准问题上的软肋,实施标准卡位战,获取垄断利益,抑制中国的发展。中国生产了全世界50%的DVD,造就了金正、新科等业内DVD知名品牌,但是该行业却一直背负沉重的知识产权“十字架”,中资企业每年要向6C联盟(六家外国厂商利用专利达成的联盟)缴纳巨额专利技术转让费,由此沦为外国品牌的加工厂。为了持续从中国DVD生产中抽取利润,2008年12月日本东芝与NEC公司提出新一代DVD标准“HDDVD”,不仅取得国际“DVD论坛”支持,而且被确定为新的通用标准。这意味着面世不久的拥有中国自己知识产权的下一代DVD产品EVD,仍有可能继续向这些持有并不断刷新标准的外国公司缴纳一定额度的专利费。当然,DVD悲剧不是中国企业第一幕,也不是最后一幕悲剧。面对西方大国和跨国企业的标准杀手锏,缺少国际标准和标准发言权的中国企业,似乎只能束手待毙。提供世界上几乎最廉价的劳动力,大量消耗着不可再生的资源。让社会持续承受着铺天盖地的污染。而跨国公司往往只需一纸镶嵌专利的标准,就可以抽走绝大部分利润。一台中国制造的MP3售价79美元,仅专利费就有45美元,中资企业纯利只有1.5美元。
由于规则制定与解释主要掌握在西方大国手中,因此标准不仅可以当矛,也可以做盾,越来越多标准成为西方大国限制“中国制造”进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中国: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西方大国在不断刷新传统领域国际标准的同时,将目光更多地投向新领域国际标准的争夺;一是集中在健康、安全、环境等社会公益性领域;二是集中在信息、生物、纳米与新能源等高技术领域。例如,日本把没被各国重视的发展残疾人、老年人、弱势群体技术作为国际标准竞争的重点。据日本调研结果,欧美日老年人、残疾人约占20%,潜藏着数百亿美元的“通用产品”之商机。
作为一个新兴大国,一个拥有庞大人力资源与巨大市场资源优势的大国,中国在公益性领域与高技术领域都有巨大潜力,有能力将更多的自己的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这就需要一个清晰的关于“标准化”的战略。譬如,一些企业如华为、宝钢与海尔都有出类拔萃的表现,但在西方大国都已明确颁布国家标准化工作战略并投入大量资源的同时,中国则相形见绌,国家和企业的标准化工作缺乏整体的规划和指导。2009年6月,全美亚洲研究所发布的特别报告《标准就是力量——中国国家标准战略制定中的技术、机构和政治》中尖锐地指出,中国由于技术实力薄弱,组织机构条块分割严重,导致各种利益集团互相倾轧,从而使标准战略一致实施的连贯性极为困难。正是由于应对不力,中国的标准化建设越来越不适应世界标准争夺日趋激烈的态势,行家们分析,中国在标准化问题上可谓“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因此,在多数情况下,中国只能被动地执行国外或国际标准,中国面向国际市场的制造与服务当然要受制于人。
所以,中国必须加快国家标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工作,为国家、行业和企业各个层面的标准化进行细致规划,确保资源投入的有效进行。国际社会的标准化有两大思路:一是欧洲、日本,倾向于依靠正式的国际标准化组织来制定标准,二是美国,侧重于依靠以市场为导向的标准工作组和企业联盟来制定标准。中国作为新兴大国,能否在兼顾欧美标准化思路的同时,走出第三条发展道路,值得尝试。
中国应利用自己的巨大市场优势,努力将自己的标准放大、上升为国际标准。在这一点上,俄罗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凡是去过俄罗斯的,都知道必须去习惯当地的“标准”。不然就别想在俄罗斯做生意,别想全面进入俄罗斯市场。
现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并且增长最快的市场。诸多世界级的跨国企业纷纷诞生,在家电、汽车、中医药、中餐、浙东白鹅等产业,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或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市场,因此没有理由相关领域内的龙头企业不去制定自己的标准。毕竟市场份额的占有率多少在根本决定了市场主动权大小。
“标准化”是产业化的基础,也只有标准化,才能产业化、工业化,专业服务化,才能获得更多更好的经济效益。不过,我们也应当注意到,世界是多样的,物质或组织在“本”上的一些细微差别,往往在“末”上就有显著差异。这也是一种蝴蝶效应,如何平衡是企业需要考虑的。
西方的技术标准化是技术理性在社会生活中的泛化,人已经沦为标准化技术组织的工具。标准化正令整个社会成为技术控制的社会,使人的社会本质与社会价值出现严重异化。因此,在中国努力夺取更多国际标准的同时也不应忽视一点:标准化不是一切,多元社会需要个性化与柔性化,这也许是后工业真正到来后,标准化进程所带来的新思维。
(本文作者系高级记者、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