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词”达“意”, 因“声”求“气”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j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直面苦难》是周国平的哲理散文,其特点当然是哲理性、思辨性、逻辑性。但高中生思维较为欠缺、能力较为薄弱,甚至因为其艰深、晦涩的语言而对阅读兴趣不大。笔者认为,学习哲理散文当然应该理解作者的哲思,但思想是通过语言体现的,哲理散文要上出语文味。我们必须带领学生进入语言的内核,在对语言的辨析中领会思想。
  一、以形象的事例理解抽象的哲理
  记叙类的文章大多形象鲜明,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件、鲜活典型的人物形象寄寓思想,而哲理散文却思想大于形象,多以语意丰富、结构复杂的句式加以表达,这和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认知规律是相反的。所以,我们要借助形象的例子理解抽象的思想,如文中提到的 “社会悲剧”和“自然悲剧”,课堂上学生自己举了革命者、洪水、地震等实例,自然就能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人类或“精神优越”或“冤屈失败”等不同的态度。特别是难点句“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可以举社会上的很多例子(如补充的周国平自己的丧女经历)。总之,教师要针对文体特点,以生动的故事、具象的实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哲理散文的深厚意蕴。这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
  二、抓住语言细节,以“词”达“意”
  1.抓住对比,理解结构和情感取向
  文章运用了“英雄”“众生”, “软弱”“勇敢”,“铁石心肠的强者”“寻常的人们”等对比性的概念,以“英雄”“众生”,“自然”“社会”的对比意欲说明人在面对自然悲剧、寻常苦难时的感受、结局,人类无法再优越,而是“感到生命的卑微”,结局“注定失败”,从而确立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下文探讨人在寻常苦难面前的做法明确对象。
  以“何必用舞台上的绘声绘色,来掩盖生活中的无声无息”这样的对比,感情鲜明地反对美化、炫耀苦难的态度和做法,充分理解寻常人面对苦难时的沉默、懦弱、逃避,更旗帜鲜明地提出“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又一个对比,表明自己对于世俗苦难的同情和理解,站在一个“人”的角度提出了大众的苦难观。我们在这几组对比中读懂了作者的主要阐述对象、主要观点。其实对比既是一种文章的具体写作手法,也是一种立意构思,这也是指导学生阅读和写作的重要途径。
  2.抓住关键句,体会哲学思辨的火花
  句子含义理解题既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又是最能体现作者观点和文字魅力的地方。教师带领学生研读句意丰富、结构复杂的关键句,能够把握文章的核心观点,以小见大,深入语言的内核,以“言”达“意”。
  “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这是一个结构、内涵都很复杂的句子,是作者“苦难观”的重要表达。“软弱的天性”怎么承受?作者偏说还要“勇敢承受”,这种对立统一、辩证的语言表达恰恰是哲学思辨的体现,且前半句是成为“我的兄弟姐妹”的必要条件。“兄弟姐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倾向,这样承受苦难的普通人才是“我的同类”。学生深刻理了解这一关键句,才能体会周国平“世俗的苦难观”。
  关键句也指在文章结构上复杂重要的句子。周国平在《直面苦难》中用了大量的转折句。“可是,面对自然悲剧,我们有什么呢?”转
  向作者要论说的自然悲剧。“我们愤怒,但无处泄愤;——我们反抗,但我们的反抗孤立无助,注定失败。”转向人面对自然悲剧时的态度和结局。还有“只要我活下去,我就仍旧只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进一步论说面对苦难后依然是芸芸众生,可以说重要的转折句都是文意转折的标志。仔细分析这些关键句的句间关系、深刻含义,作者的苦难观就不难理解。哲理散文常用复杂的句式,限定很多的表达恰是作者严密思维、辩证思维的体现。
  三、以哲理散文训练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
  教师不将哲理散文作为教学的重点,是觉得学生达不到这样的高度,像《直面苦难》这样的语录体式的文章,语言、段落的跳跃性很大,表面看来层次性不是那么清晰,但笔者认为其实哲理散文是高中生的思维训练极好的阅读材料。高中生写作时往往观点简单、论证肤浅,高中三年只习得了议论文的框架,思维的脚步没有跟上,语言的能力一般。借由这样的哲理散文我们正好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学生的语言往往是一面倒的,而《直面苦难》作为深刻、辩证的哲理散文,作者辩证统一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肯定否定结伴出现的语体方式,能帮助他们改正简单一元化的思维模式,学会用辩证统一的观点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进而发挥出哲理散文對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的示范作用。
  对于高二学生而言,《直面苦难》既艰深又需要思辨性,但教师不能望而却步。也许这种处理文本的方式还不够成熟和完美,但个人觉得也是一次正视教材中比较难处理、常为我们忽视的文本的机会,只有正视它、走近它,我们才能找到处理教材的更好方法。
其他文献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主要讲述了一个年轻的贵族已婚妇女为了追求真爱而婚外恋但以卧轨自杀为结局的故事。“伸冤在我,我必报应。”正如作者在书的扉页上写下的圣经语录,托尔斯泰的态度已经很明显了:“安娜最后的悲剧是因为她自作自受,上帝自会做出公正的审判。”但是安娜究竟哪里做错了,托尔斯泰并没有直接写明,因为在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是一个在人性与伦理的冲突中矛盾着、对抗着的角色。
期刊
随着“课程标准”的新一轮修订,“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已经成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放眼当下学生的写作现状,浅写作泛滥成灾。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理性、公正的现代公民素养具有重大意义,这在学界已经达成共识。但任何先进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日常教学中,都需要有具体的实施方法。就写作教学来说,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要教给学生具体的思考方法,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知
期刊
时下的高中生作文,多是空话连篇、读之无味的套作,或是无病呻吟、肤浅造作的虚假之作;那些思想深刻或是情真意切的文章少之又少。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是我们的学生缺乏敏感的心灵与细腻的感受?当然不是!我相信孩子的心灵是一片最纯最真的土壤,也是想象力和创造力最肥沃的地方。语文教师要做的只是循着学生的本性,给他们心灵的滋养和情感表达的指引。因此,当学生写作在空洞、僵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来越缺乏真情、不会抒发真
期刊
“陌生化”理论源自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是指把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用偏离或反常的方式表达出来以引起人们注意的一种创作手法。“陌生化”能重新唤起人对事物的兴趣,持续激发人对周遭的探索,不断更新人对世界的感受。这对语文阅读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教师应当立足于学生自读文本的认知,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理解文本,完成和文本、和作者的对话,以多元视角拓宽对文本的阅读感受,同时激发其质疑和探究的
期刊
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培养对象,二是培养方法。因此,培养学生“发展素养”是基本途径,落实“立德育人”才是根本任务,怎样把这个根本任务具体化系统化,这是重点,也是难点,需要一线教师在教学操作层面进行探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把任务的多向性转化为指向性,其中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既是新背景下语文学科教学的要求,又是散文文体教学的追求,通过解读散文之美——语言美、场景美和哲思美,把握文本的
期刊
白居易是中唐诗坛最为璀璨的一颗星。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黑暗的现实主义诗篇,《琵琶行》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叙事诗。在当时,“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此诗主要叙述了一位琵琶女的不幸遭遇,那段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描写,因为有众多生动形象的比喻而精妙绝伦。《琵琶行》虽然是一首叙事诗,但它在抒情艺术上的高超技艺同样不容忽视。只有把握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读懂身
期刊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当学生又一次诵读起《春江花月夜》这首“孤篇盖全唐”的绝世名篇时,这首诗中所渗透的美便让我浮想联翩,不能自持。记不清是第几次教这首诗,也不知道多少次吟诵它,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美感享受,我会把我的这些体验传达给学生,让他们和我一起涵泳,一起感動。《春江花月夜》就像一颗硕大的夜明珠,璀璨的光芒散发出的美让人目不暇接,留连忘返。  一、
期刊
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的确,读书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满足内心的需要,充实自己的生活。生活经验越丰富,读书的欣赏和理解力也就越深广,也就越能领略书中的真味。然而,这些年,中学生阅读能力偏低却是不争的事实。学生的阅读普遍存在着这些问题:一是阅读量太小,阅读时间明显不足,大部分学生每天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有些学生平时几乎不看课外书。二是阅读面狭
期刊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久以来,传统灌输式的阅读教学方式并未从根本上得以变革。普遍存在的现状是,语文教师成为阅读活动的主体,学生反倒成为被动接受的客体。阅读课上,教师往往会根据考点,将一篇完整的文章分解成一道道练习题。学生做完习题后,教师会将参考书或答案上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分析——从字、词、句的理解到文本结构特点、内容要素、语言风格等——转授给学生,学生根据答案记笔记或更正练习。阅读
期刊
《长江三峡》中有丰富的描写内容,作者抓住三峡特点,引经据典,生动描绘,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伟力”。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展开景色描写赏析,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特色时,能够深入理解作品思想内涵,接受更深刻的教育,提升语言赏析品位,这是教师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一、理清写景方向,初步感知文本意境  《长江三峡》第一段是标准的总领,具有设悬用意,“为这样一种大自然的伟力所吸引了”,给读者带来遐想,跟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