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教改以来,小学科学课堂一直俳徊在效率堪忧的低谷中,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我尝试“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重组教学资源,突破教学限制,改革教学方法,转变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的教学,让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的熏陶、价值观的取向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才能形成课堂的有效教学。
一、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基本前提。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第一个办法或第一位工作,就是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而探究的过程常常伴随着“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收集整理证据,思考与解释,表达与交流”这几个环节。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内容就决定了不同的目标和不同的教学方法,致使教学目标教学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在教学时,我们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不用面面俱到,应突出重点。
例如:在教学《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我通过河流的图片让学生“猜想与假设”河流的上中下游不同大小的岩石成因,“思考与解释”为重点讨论侵蚀和沉积对形成的地形与地貌的影响。实践证明,教学时牢抓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这有的放矢的教学,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重组教学资源,突破教学限制
科学课堂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的整合,而这三个目标是相互影响,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能力的提高,兴趣的培养,科学价值观的体现都是在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中实现的,没有让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历程,把知识、概念直接灌输给学生,是没有生命和活力的;离开前两个目标,没有与前两个目标的整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就好像是空中楼阁,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舍弃任何一个目标都是和要求相违的,不可取,不完善的。所以,我们在预设教学时,能站在三个目标相结合的高度,把各个方面的教学价值融合在一起,善于突破教学限制,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
1、整合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努力避免或减少无效用功,把有限的时间花在刀刃上,力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第6课《做一个生态瓶》和第7课《改变生态瓶》时,我就大胆重组两课内容,在制作生态瓶时,就引入《改变生态瓶》的教学内容:为了让小鱼生活得更快乐,你准备多少毫升水,几根水草,几条鱼?如果水少了一半鱼会有什么反映?学生一边做生态瓶,一边兴趣盎然地展开了研究……又如在三年级下册第一课《 我们知道的磁铁》和第二课《磁铁有磁性》,针对好多学生平时玩过磁铁,对磁铁的很多特性有一定的了解,不用花过多的时间,这一课就能早点结束。当学生谈到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时,我就引入到第二课的教学内容。这样一来,通过重组教学内容,巧妙地将有联系的内容放在一块,不但巧妙地利用旧知学习新知,而且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2、迁移教学方法
科学课中有很多的实验虽然内容不同,但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却一脉相承,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例如在教学《种子发芽实验》时,在定出“实验计划实验方法”这个环节时,我让学生回忆在四年级学过的《溶解》这一课:溶解的快慢与搅拌、温度、切碎三者有关,如果我们要研究搅拌,那么其它的两个条件应是怎样的?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温度、切碎”这两个条件应不变。根据方法的迁移学生很快明白了如何设计温度、空气、水三者对种子发芽的实验。
三、改革教学方法, 转变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可以说这是课堂之基,课堂的灵魂。为此,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自主思考的时间、广阔的探索空间,使学生充分享受探索的自由,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只有这样,学生对内容才能理解得深,对科学概念记忆得更牢,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才能实现,否则,一切都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
1.准备材料 —— 让学生充分实验
在科学课中有很多实验,需要老师下功夫,花很多的时间准备材料,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参与准备材料建设。如《我的水钟》可以让学生自带材料做水钟。动物单元可以让学生寻访小动物们的家,准备一些教学需要的蜗牛、蚯蚓、小鱼。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准备材料,教学时切不可为了自己图一时之便,把学生的探究实验改为教师的演示实验,剥夺学生学习的机会。演示实验代替不了学生实验,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动手能力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都是前者无法给予的,所以教师要勤劳,勤于准备材料,勤于自己观察,勤于实验,为学生能充分实验做好准备。
2.坚持动手——让实践延伸到课外
科学课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聪明的学生常常是心灵手巧,很多的单元设计了学生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动手。例如:“磁铁”单元要求做一个指南针,“沉和浮”单元要求学生造一艘小船,“热”单元有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等。各册各单元基本上都有所要求,特别是三年级“植物的生长变化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要求学生长期观察植物、动物在它们的生命过程中要经历的过程。这些内容需要教师耐心的等待,热切的关注,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而产生畏惧心理时,我们要给予鼓劲与帮助,当通过努力取得成功时要给予表扬与肯定,不以下课铃声为终止。
3.创造机会——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
当代科技的不断创新,完成一项任务往往不是一个人能够胜任的,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教学时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给学生充分自主权,让他们自由交流与合作,相互探讨,由于学生之间知识、能力、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在合作中可以形成互补。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往往是思维相碰撞的结晶,所以,教学时让孩子们去合作与交流,并且让他们在合作与交流中得到鼓励和承认,获得成功与自信。课堂内,教材中很多的实验都是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的,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通过精心预设教学过程,课前充分准备实验材料,课中把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往往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得轻松、扎实,这样就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学远离浮躁,返朴归真。
一、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基本前提。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第一个办法或第一位工作,就是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而探究的过程常常伴随着“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收集整理证据,思考与解释,表达与交流”这几个环节。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内容就决定了不同的目标和不同的教学方法,致使教学目标教学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在教学时,我们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不用面面俱到,应突出重点。
例如:在教学《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我通过河流的图片让学生“猜想与假设”河流的上中下游不同大小的岩石成因,“思考与解释”为重点讨论侵蚀和沉积对形成的地形与地貌的影响。实践证明,教学时牢抓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这有的放矢的教学,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重组教学资源,突破教学限制
科学课堂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的整合,而这三个目标是相互影响,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能力的提高,兴趣的培养,科学价值观的体现都是在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中实现的,没有让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历程,把知识、概念直接灌输给学生,是没有生命和活力的;离开前两个目标,没有与前两个目标的整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就好像是空中楼阁,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舍弃任何一个目标都是和要求相违的,不可取,不完善的。所以,我们在预设教学时,能站在三个目标相结合的高度,把各个方面的教学价值融合在一起,善于突破教学限制,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
1、整合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努力避免或减少无效用功,把有限的时间花在刀刃上,力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第6课《做一个生态瓶》和第7课《改变生态瓶》时,我就大胆重组两课内容,在制作生态瓶时,就引入《改变生态瓶》的教学内容:为了让小鱼生活得更快乐,你准备多少毫升水,几根水草,几条鱼?如果水少了一半鱼会有什么反映?学生一边做生态瓶,一边兴趣盎然地展开了研究……又如在三年级下册第一课《 我们知道的磁铁》和第二课《磁铁有磁性》,针对好多学生平时玩过磁铁,对磁铁的很多特性有一定的了解,不用花过多的时间,这一课就能早点结束。当学生谈到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时,我就引入到第二课的教学内容。这样一来,通过重组教学内容,巧妙地将有联系的内容放在一块,不但巧妙地利用旧知学习新知,而且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2、迁移教学方法
科学课中有很多的实验虽然内容不同,但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却一脉相承,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例如在教学《种子发芽实验》时,在定出“实验计划实验方法”这个环节时,我让学生回忆在四年级学过的《溶解》这一课:溶解的快慢与搅拌、温度、切碎三者有关,如果我们要研究搅拌,那么其它的两个条件应是怎样的?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温度、切碎”这两个条件应不变。根据方法的迁移学生很快明白了如何设计温度、空气、水三者对种子发芽的实验。
三、改革教学方法, 转变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可以说这是课堂之基,课堂的灵魂。为此,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自主思考的时间、广阔的探索空间,使学生充分享受探索的自由,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只有这样,学生对内容才能理解得深,对科学概念记忆得更牢,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才能实现,否则,一切都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
1.准备材料 —— 让学生充分实验
在科学课中有很多实验,需要老师下功夫,花很多的时间准备材料,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参与准备材料建设。如《我的水钟》可以让学生自带材料做水钟。动物单元可以让学生寻访小动物们的家,准备一些教学需要的蜗牛、蚯蚓、小鱼。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准备材料,教学时切不可为了自己图一时之便,把学生的探究实验改为教师的演示实验,剥夺学生学习的机会。演示实验代替不了学生实验,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动手能力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都是前者无法给予的,所以教师要勤劳,勤于准备材料,勤于自己观察,勤于实验,为学生能充分实验做好准备。
2.坚持动手——让实践延伸到课外
科学课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聪明的学生常常是心灵手巧,很多的单元设计了学生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动手。例如:“磁铁”单元要求做一个指南针,“沉和浮”单元要求学生造一艘小船,“热”单元有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等。各册各单元基本上都有所要求,特别是三年级“植物的生长变化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要求学生长期观察植物、动物在它们的生命过程中要经历的过程。这些内容需要教师耐心的等待,热切的关注,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而产生畏惧心理时,我们要给予鼓劲与帮助,当通过努力取得成功时要给予表扬与肯定,不以下课铃声为终止。
3.创造机会——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
当代科技的不断创新,完成一项任务往往不是一个人能够胜任的,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教学时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给学生充分自主权,让他们自由交流与合作,相互探讨,由于学生之间知识、能力、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在合作中可以形成互补。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往往是思维相碰撞的结晶,所以,教学时让孩子们去合作与交流,并且让他们在合作与交流中得到鼓励和承认,获得成功与自信。课堂内,教材中很多的实验都是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的,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通过精心预设教学过程,课前充分准备实验材料,课中把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往往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得轻松、扎实,这样就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学远离浮躁,返朴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