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2
【摘要】目的:对食盐加碘浓度对碘缺乏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临床观察,探寻最适合的食盐加碘浓度。方法:随机从来我中心进行正常体检的乡镇居民中抽取60名的作为研究对象,以8-10岁儿童的尿碘水平作为碘营养状况的评价标准。根据食盐加碘浓度的不同,将他们平均分成ABC三组,每组各20例。其中A组的食盐加碘浓度为(15±5)mg/kg,B组对象的食盐加碘浓度为(25±5)kg/kg,C组的的食盐加碘浓度为(35±5)mg/kg。对三组对象进行干预,对比三组对象干预前后的尿碘水平。结果:干预后,A组和B组的尿碘水平分别为186.1和259.5,和干预之前的237.4、288.72相比,有显著下降,且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尿碘水平则无显著变化,干预前后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本地区中,食盐加碘浓度在(15±5)mg/kg时,对于防治碘缺乏病具有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食盐;加碘浓度;碘缺乏病;效果
在临床诊疗中,碘缺乏病简称为IDD(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其典型的病理表现为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的克汀病,都可以通过改变食盐中的碘浓度来进行干预,以达到降低该病的发生率。但是如果食盐中的碘浓度太高,也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为了对食盐加碘浓度对碘缺乏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临床观察,探寻最适合的食盐加碘浓度,我们对60例乡镇居民进行了研究调查,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0年3月-2015年3月来我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乡镇居民中随机抽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食盐加碘浓度的不同,将他们平均分成ABC三组。A组共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为8-10岁,平均年龄为(9.3±0.4)岁。B组共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齡为8-10岁,平均年龄为(9.1±0.5)岁。A组共20例,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为8-10岁,平均年龄为(9.4±0.3)岁。对比三组的性别和年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1.2.1 食盐加碘浓度 A组对象的食盐加碘浓度为(15±5)mg/kg,B组对象的食盐加碘浓度为(25±5)mg/kg,C组对象的食盐加碘浓度为(35±5)mg/kg,干预时间为9个月。
1.2.2 调查方法和指标 (1)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建立专门的碘缺乏病的检测实验室,并联合当地的盐业局、卫生局和各级政府等职能部门,并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做好碘缺乏病的检测和防治工作。(2)为了确保碘盐来源的平均性,所有的加碘食盐都由合川盐化工业有限公司提供,选择实验的仪器设备、试验方法,并确定参与实验的工作人员。(3)在采集尿液标前,告知对象一定要洗手,标本采集量以5毫升为最佳。为了避免尿液样本受到污染,所以在进行采集前一定要告知对象洗手,并于上午完成标本的检测工作。同时为了保证尿液标本的清洁度,在实验过程中还应该做好防尘处理,严格控制实验的环境,对实验器械进行彻底清洁。(4)为了有效解决实验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还需要邀请碘缺乏病的专家来实验室进行技术指导。
1.3 观察指标
使用不同加碘浓度的食盐对当地60例8-10岁的儿童居民进行干预,并对当地食用不同加碘浓度食盐的尿碘水平进行动态监控,对三组对象干预前后的尿碘水平进行对比观察,并对它们对防治碘缺乏病的效果进行评价,以此来确定当地最佳的食盐加碘浓度。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差异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用正负标准差表示,并进行t检验,当P<0.05时,则表明每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后,A组和B组的尿碘水平分别为186.1和259.5,和干预之前的237.4、288.72相比,有显著下降,且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尿碘水平则无显著变化,干预前后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和B
组干预后的尿碘水平对比,A组下降的程度显著高于对于B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3 讨论
人体的碘营养状况是人体营养状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尿碘水平。可以说,尿碘水平是评价碘缺乏病的重要指标。以8-10岁儿童的尿碘水平的平均值作为参照标准,当每升的水碘值超过200μg时就被视为高碘地区,当每升的水碘值小于10μg时,就被视为缺碘地区。根据这一判断标准,我国的碘缺乏情况比较严重。但是由于我国对于食盐加碘浓度对于防治碘缺乏病的相关研究比较少,所以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医学界对此也没有明确结论,所以对食盐加碘浓度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在本组的研究中,食盐中的碘浓度越高,研究对象的尿碘水平值就越高。食盐加碘浓度为(15±5)mg/kg的A组尿碘水平和食盐加碘浓度为(25±5)mg/kg的B组尿碘水平值对比,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A组对象在干预后的尿碘水平值更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TO)制定的合理范围之内,即每升在100-199μg。这一结果充分说明,在本地区中,食盐加碘浓度在(15±5)mg/kg时,对于防治碘缺乏病具有很好的效果,可以在当地进行推广。
人体碘营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全国应根据各地的情况,充分考虑气候、地理、人们的生活习惯等,研究适宜的食盐加碘浓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地人群的营养状况处于正常水平。
参考文献
[1]
余雅.不同食盐加碘浓度防治碘缺乏病效果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9.
[2]张婷.食盐加碘浓度对不同人群碘营养状况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0.
[3]张丽梅.食盐加碘浓度对防治碘缺乏病的影响研究[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06(14):1365-1366.
[4]徐卫民,金行一,何玉芳,等.不同浓度碘盐与人群碘营养状况的关系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2011,08(11):1-4.
[5]胡歆笛,高飞,胡建英.中国居民碘营养健康风险评估[J].生态毒理学报,2012,03(07):285-291.
[6]范义兵,李素梅,陈海婴,等.不同浓度碘盐对人群碘营养状况影响的现场试验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10(19):16-20.
[7]于志恒,刘守军.50年来中国碘缺乏病的发展概述[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37(05):125-127.
【摘要】目的:对食盐加碘浓度对碘缺乏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临床观察,探寻最适合的食盐加碘浓度。方法:随机从来我中心进行正常体检的乡镇居民中抽取60名的作为研究对象,以8-10岁儿童的尿碘水平作为碘营养状况的评价标准。根据食盐加碘浓度的不同,将他们平均分成ABC三组,每组各20例。其中A组的食盐加碘浓度为(15±5)mg/kg,B组对象的食盐加碘浓度为(25±5)kg/kg,C组的的食盐加碘浓度为(35±5)mg/kg。对三组对象进行干预,对比三组对象干预前后的尿碘水平。结果:干预后,A组和B组的尿碘水平分别为186.1和259.5,和干预之前的237.4、288.72相比,有显著下降,且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尿碘水平则无显著变化,干预前后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本地区中,食盐加碘浓度在(15±5)mg/kg时,对于防治碘缺乏病具有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食盐;加碘浓度;碘缺乏病;效果
在临床诊疗中,碘缺乏病简称为IDD(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其典型的病理表现为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的克汀病,都可以通过改变食盐中的碘浓度来进行干预,以达到降低该病的发生率。但是如果食盐中的碘浓度太高,也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为了对食盐加碘浓度对碘缺乏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临床观察,探寻最适合的食盐加碘浓度,我们对60例乡镇居民进行了研究调查,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0年3月-2015年3月来我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乡镇居民中随机抽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食盐加碘浓度的不同,将他们平均分成ABC三组。A组共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为8-10岁,平均年龄为(9.3±0.4)岁。B组共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齡为8-10岁,平均年龄为(9.1±0.5)岁。A组共20例,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为8-10岁,平均年龄为(9.4±0.3)岁。对比三组的性别和年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1.2.1 食盐加碘浓度 A组对象的食盐加碘浓度为(15±5)mg/kg,B组对象的食盐加碘浓度为(25±5)mg/kg,C组对象的食盐加碘浓度为(35±5)mg/kg,干预时间为9个月。
1.2.2 调查方法和指标 (1)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建立专门的碘缺乏病的检测实验室,并联合当地的盐业局、卫生局和各级政府等职能部门,并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做好碘缺乏病的检测和防治工作。(2)为了确保碘盐来源的平均性,所有的加碘食盐都由合川盐化工业有限公司提供,选择实验的仪器设备、试验方法,并确定参与实验的工作人员。(3)在采集尿液标前,告知对象一定要洗手,标本采集量以5毫升为最佳。为了避免尿液样本受到污染,所以在进行采集前一定要告知对象洗手,并于上午完成标本的检测工作。同时为了保证尿液标本的清洁度,在实验过程中还应该做好防尘处理,严格控制实验的环境,对实验器械进行彻底清洁。(4)为了有效解决实验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还需要邀请碘缺乏病的专家来实验室进行技术指导。
1.3 观察指标
使用不同加碘浓度的食盐对当地60例8-10岁的儿童居民进行干预,并对当地食用不同加碘浓度食盐的尿碘水平进行动态监控,对三组对象干预前后的尿碘水平进行对比观察,并对它们对防治碘缺乏病的效果进行评价,以此来确定当地最佳的食盐加碘浓度。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差异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用正负标准差表示,并进行t检验,当P<0.05时,则表明每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后,A组和B组的尿碘水平分别为186.1和259.5,和干预之前的237.4、288.72相比,有显著下降,且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尿碘水平则无显著变化,干预前后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和B
组干预后的尿碘水平对比,A组下降的程度显著高于对于B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3 讨论
人体的碘营养状况是人体营养状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尿碘水平。可以说,尿碘水平是评价碘缺乏病的重要指标。以8-10岁儿童的尿碘水平的平均值作为参照标准,当每升的水碘值超过200μg时就被视为高碘地区,当每升的水碘值小于10μg时,就被视为缺碘地区。根据这一判断标准,我国的碘缺乏情况比较严重。但是由于我国对于食盐加碘浓度对于防治碘缺乏病的相关研究比较少,所以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医学界对此也没有明确结论,所以对食盐加碘浓度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在本组的研究中,食盐中的碘浓度越高,研究对象的尿碘水平值就越高。食盐加碘浓度为(15±5)mg/kg的A组尿碘水平和食盐加碘浓度为(25±5)mg/kg的B组尿碘水平值对比,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A组对象在干预后的尿碘水平值更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TO)制定的合理范围之内,即每升在100-199μg。这一结果充分说明,在本地区中,食盐加碘浓度在(15±5)mg/kg时,对于防治碘缺乏病具有很好的效果,可以在当地进行推广。
人体碘营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全国应根据各地的情况,充分考虑气候、地理、人们的生活习惯等,研究适宜的食盐加碘浓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地人群的营养状况处于正常水平。
参考文献
[1]
余雅.不同食盐加碘浓度防治碘缺乏病效果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9.
[2]张婷.食盐加碘浓度对不同人群碘营养状况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0.
[3]张丽梅.食盐加碘浓度对防治碘缺乏病的影响研究[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06(14):1365-1366.
[4]徐卫民,金行一,何玉芳,等.不同浓度碘盐与人群碘营养状况的关系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2011,08(11):1-4.
[5]胡歆笛,高飞,胡建英.中国居民碘营养健康风险评估[J].生态毒理学报,2012,03(07):285-291.
[6]范义兵,李素梅,陈海婴,等.不同浓度碘盐对人群碘营养状况影响的现场试验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10(19):16-20.
[7]于志恒,刘守军.50年来中国碘缺乏病的发展概述[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37(05):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