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需求”牵引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

来源 :大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GDGJ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培养高精尖科技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实现科技强国的途径之一。针对以往存在的单纯讲授式学习、盲目式学术和复现式学位论文等研究生培养问题,本研究提出“关键需求”牵引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旨在将研究生培养过程与“国家需求”以及“市场需求”的关键领域有机衔接,提高研究生培養质量,促进科研成果落地,改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情况。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过程;关键需求;考评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6-0068-02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培养高精尖科技人才的关键环节,是实现科技兴国和科技强国的重要依托。2020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上指出:研究生培养要“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这一重要论述为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指明了总体方向。在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布局人才培养,需要细化人才培养战略,培养“能力精准定位”的高质量人才。本文提出以满足“关键需求”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结合培养目标和教育特点,以“国家需求”为牵引,兼顾“市场需求”,引导研究生以满足社会重大需求和关键技术突破为目标开展学术研究。
  一、“关键需求”牵引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机遇和内涵
  (一)研究生培养模式面临发展新机遇
  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革新背景下,单纯侧重和满足于纯理论教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当下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以往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改进空间,具体体现为存在几组矛盾关系,即讲授式理论学习与研讨式应用学习之间的矛盾、“依此类推”式学术研究和创新型研究之间的矛盾、“填鸭式”学位论文研究与国家亟须领域学位论文研究之间的矛盾,这种现状迫切需要进行基于实际需求的培养模式改进和创新,大力发展研究方向与社会亟需能力适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1]。
  研究生教育是人才培养与国家发展相适应的有机过程,必须坚持为“国家需求”服务的基本理念,兼顾“市场需要”,使研究生培养发挥应有的社会功能,不将简单的获取专业知识、发表论文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应当着重培养独立思考、科学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关键需求”牵引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内涵
  根据研究生培养的国家需求定位与目标,结合未来工作的切实需求以及科研创新发展特点,应将“国家需求”和“市场需求”融入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互为支撑、互相反哺、有机融合。“关键需求”牵引研究生培养模式更注重以“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能力培养:教学方面,在掌握扎实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注重知识传授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论文研究方面,更加注重解决国家和社会关键科技短板问题以及科研创新发展能力的培养。“关键需求”牵引研究生培养模式目标明确,将科学研究、实践探索与国家需求相结合,促进研究成果对接关键领域的实际需求;系统培养研究生感知国家和社会实际需求的能力以及勇于科研创新和攻关的精神;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主动质疑、反思、批判和建构,不断催生出新的应用点,综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锤炼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科学精神[2]。
  二、“关键需求”牵引的研究生培养重点
  (一)切实理解行业“关键需求”的科研方向与工作重点
  研究生一般需要一年时间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为其科研选题奠定专业基础。此时,研究生导师应尽量把握核心的社会需求,围绕社会关键需求,找准研究着力点。在此前提下,导师可将具有现实背景的科研课题进行分解,面向学生分配具体问题,让学生带着思考目标与研究方向融入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学生通过“自主研讨”“学术报告”“文献综述”以及“分课题研究”等形式,将理论与工程实践、社会实践相结合。新生从入学开始进入实验室,或者开展行业调查分析,了解团队的重点研究方向,学习和获取课题组前期研究技术的经验和方法。
  (二)以高水平的教学课程拓宽研究生知识领域
  高质量的研究生课程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课程的高质量教学、课程的合理配置、课程的有效考核是三个关键。当前有些研究生培养单位存在课程设置和科学研究方向不贴合的情形。很多高校硬性规定学生修满学分才可毕业,这容易造成很多研究生为优先修满学分而选择容易通过的课程,而这些课程大多与研究方向无关,对提高专业知识无益。为拓展研究生专业知识水平,高校更加要集中学科领域专业师资队伍制作精品课程,并推荐授课人选,以系、所为单位,把关课程质量;导师应根据研究生培养方向,制定个性化的课程教学计划,利用慕课等平台补足相关领域课程扩展教学资源,鼓励研究生结合自身研究方向、自由学习相关领域课程;相关课程单位要通过研究生课程学习汇报的形式来考核课程学习质量。
  (三)以实践需求为导向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能够反映研究生在本学科专业领域掌握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也反映了研究生灵活运用相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5]。以“关键需求”为牵引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需帮助研究生了解国家亟须发展的关键领域,将研究课题与学科前沿技术发展、科技创新、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聚焦研究重点,并在科研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科研素质和能力。高校应鼓励研究生从实践出发开展针对性研究,让研究生面对疑难问题时,通过资料检索、研究过程溯源及反思、结合科研实践经验解决研究难题;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让学生带着问题到研究所和单位企业交流学习,注重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感受相结合,不断修正研究方法及技术;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国外、国内学术会议,大力开展学术交流,通过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开拓科研思路;鼓励研究生结合自身的课题参加国际、国内的相关领域的科技竞赛,观摩、学习和吸取同行业优秀代表的经验方法;学校还应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请国外、国内相关领域科研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指导,联合培养,向学生传授新思想、新方法。   (四)以高质量选题研究提高论文水平
  学位论文代表着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是检验培养研究生质量的重要内容[3],能够反映研究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水平和灵活运用相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衡量研究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指标[4-5]。按照“关键需求”为牵引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就要指导和帮助研究生努力把国家需求的科研攻关方向和技术创新要求作为学位论文的第一要素,将研究课题与学科前沿技术发展、科技创新、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确定选题方向,提炼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为完成高水平学位论文奠定基础。
  三、“关键需求”牵引培养模式的机制
  (一)设置以本专业“关键需求”为导向的基础课程
  目前研究生一年级专业课或公共课程中,通常包含科技前沿、研究动态之类的课程,但课程内容比较宽泛,很多没有具体到与本专业领域相关的国家亟需的科技创新重点、关键技术难点。为让研究生及时全面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关键需求”,学校特别是导师团队应与科技、教育、经济等部门共同梳理研究,明确一个时期内不同专业领域内科学研究、技术攻关的项目明细,并编印成教学资料供研究生学习了解。同时学校应组织研究生深入与本专业相关的科研院所、企业、市场等,动态了解一定时期内社会和企业对新技术新项目的需求。
  (二)建立以“关键需求”为目标的研究生质量考评机制
  目前,学校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考核,除一年级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必须完成的学分以外,主要考量研究生发表论文的层次和数量,以及授权的专利数量等指标。但是论文的档次和数量以及专利的授权数量,不一定与“关键需求”相吻合,其社会适应性和成果转化的可能性无法估量。因此,高校应在对论文、专利等的考评中增加衡量“关键需求”适应度的指标,引入社会评估机制,由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企业等对研究生论文、专利等科研成果与其自身需求的匹配度给予相应的评价,并将这些评价得分纳入研究生质量考核体系。
  (三)建立“关键需求”牵引的实习实训机制
  高校可以探索设置一个学期左右的研究生实习实训时段。研究生的实习实训应当与本科、专科生的实习实训有较大的区别,应按照“关键需求”牵引的培养模式,根据自身的科研方向和研究课题,深入相关科研院所、企业、市场等,结合这些部门单位的“关键需求”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攻关。学生通过实习实训可以实现两个目标,一是帮助解决科研院所、企业、市场等的技术需求和其他实际问题,二是借助和利用这些部门单位的资源、条件、平台,促进自身的科研和创新。
  四、结语
  “关键需求”牵引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将研究生的培养与国家需求、社会需求密切结合。该模式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创新活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和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该模式的重点是要让研究生了解掌握“关键需求”的具体项目及其发展趋势,要在结合“关键需求”的科研活动中提升自己的科研素质和能力,最终推动高质量研究成果在国家关键需求领域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根顺,包水梅.论研究生教育中探究性教学的实施[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0):8-11.
  [2]姜瀚哲.研究生管理模式创新探索[J].高教学刊,2019(11):45-47.
  [3]李祥,王路路.研究生學术不端行为治理的制度构建与完善[J].高教学刊,2019,51(03):53-59.
  [4]张小云.新时代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2):72-73.
  [5]付延玲.研究生创新潜力开发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01):52-54.
  (荐稿人:徐元俊,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责任编辑:陈华康)
其他文献
摘 要: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内涵建设中存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脱节、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不高、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不强、国际合作交流广度和深度不够、信息化建设水平低等诸多问题。为解决当前问题,本文结合国家“双高计划”的建设要求,尝试从人才培养、教师发展、国际合作、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路径,以期推动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G6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需要把学校发展为集科技服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为一体的教育实体,构建企业和学校为一体的综合办学模式,为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解决当前校企
摘 要:高校学生宿舍是学生生活、成长的重要场所,更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新形势、学生思想新变化和人才需要新要求,本研究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在分析当前现状的基础上,探索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让育人工作与学生管理同频共振,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  中图
“协同共建、合作育人”模式是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陇东学院通过校企合作育人的方式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利用企业的技能人才和高校的教师人才,协同培养的
建党百年来的历史浪潮中,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犹如一盏明灯引领着一代代青年的价值取向,在国家民族发展的关键时刻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对不同时期马
研究创新创业教育对帮助大学生个人就业、提高学院教育质量以及推动国家经济繁荣与社会进步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加大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本文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研究视角,探讨了独立学院现阶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遇到的问题,并以烟台大学文经学院为例,基于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意识的分析,提出了“理论+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与“吸收+训练+内化”能力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随着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入,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就业能力内涵及构建要素进行研究,以问题为导向,探讨双创大赛提升就业能力的理论依据,试图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出通过深化创业大赛与就业能力间的关联、优化课程设置、融入校企双导师、搭建平台加强竞赛成果转化、建立完善运行机制等方式构建双创大赛视域下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路径,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
“伍德—胡萨米”争论让马克思的“正义”思想抬上明面,马克思并没有以“正义”为题著书立说,却能在字里行间窥探其正义思想,在其著作中挖掘其正义思想发展轨迹便成了一项必
中国哲学历经千年发展,内容博大精深,更为重要的是,在众多中国哲学思想之中,蕴藏着很多现代思政教育功能,值得深入挖掘,这对提高思政教育效果而言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中
“课程”是专业体系的高度凝练,深化当前教育教学改革需把落脚点放到一流课程建设上。高校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一流的课程决定了一流人才的培养。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应与本地区、本校特点相结合,在领会其内涵及背景的基础上,按照一流课程的理念和具体要求推动课程改革,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强化实践基地建设,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体现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的有机结合,突出课程育人和实践育人相适应的协同创新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