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当前高校的学生对生命认识的现状出发,对高校开设《生命伦理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进行了论述。对这门课程的由来、发展以及开设本课程后将对高校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由此对科学发展而起的推动作用有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生命伦理学 大学课程 人文教育 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特别是医药类专业高校,越来越需要培养同时具有一定的人文科学知识、自然科学基础、学习好较深厚的医学基础理论、掌握较熟练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各种创新人才。对于医学、药学学生来讲,他们从事的是直接或者间接面对人体,面对死亡的事业,而且生命科学理论的快速发展和人体本身的复杂性,导致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科学问题的机会很多。对此,只有加强对学生进行生命伦理学的教育,使他们从进入医学、药学领域开始就懂得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才能使他们在生命科学的学习和不断深入中具备更好的工作能力。因此,在大学的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必须对学生强化生命伦理学的教育[1]。
生命伦理学(Bioethics)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源于美国,最早是由威斯康星大学生物学家波特在他的著作《生命伦理学:通往未来的桥梁》中提出的。他的定义是用生命科学来改善生命的质量,是“争取生存的科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生命伦理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全新的多学科(包括生物学、医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的学术领域。我国的生命伦理学在20世纪70年代末起步,经过近30年的发展,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2]目前生命伦理学在我国大学不少都有开设,一些中学也有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它与生命科学紧密相联,主要是在面对生死时考虑“应该”或“不应该”的问题,关注的核心或焦点是生命与死亡,是人的本性和本质,尤其是在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中人们不断提出什么是生命,什么是死亡,什么是人的尊严、人的价值等问题的时候,就必须对学生的生命伦理道德进行引导强化。所以,生命伦理学是现代生命科学与医学相互交叉、汇合的表现和产物,也是典型的“与时俱进”的学科。
大学生本应该是对生命非常尊重,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个群体,但近几年来,通过不断出现的各类大学生自杀、伤害别人或是动物生命之类的案例来看,当前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对生命伦理问题的了解和思考,表现出各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心态,甚至对自杀这样的对自己生命完全不负责任的极端做法也多少有点见怪不怪,也就更谈不上对其他的生命有什么尊重了。有研究机构进行的专项调查表明,大部分的大学生有过极度低落情绪,但其中只有不到10%的人寻求过帮助,而如果靠自己无法解决这样的心理问题,很有可能会选择伤害自己生命的方式去结束问题[3]。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长期以来,我国大学中主要专注于对技能和专业的培养,而对生命教育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二是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各种价值观的冲击,尤其是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种思想体系通过各种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三是目前整个社会环境中的浮躁心理,对成功观的扭曲,使部分的学生失去了对生命的必要理解和尊重。因此,对在校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珍惜、尊重生命的态度,增强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发展健全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实就教育本身来讲,也一直强调要重视在教育的过程中对人性的关怀,如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仅从这一点出发,我们也应在大学中开设生命伦理教育课程,加强对学生人性、道德、情感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教育和培养,这样也就慢慢地培养出了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重视。我们应该通过对大学生的生命伦理教育,使他们认识到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生命的唯一性,并意识到只有将生命与社会融合起来,才能使自己生命的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同时,开设生命伦理学,可以帮助学生从伦理道德的高度加强对生命的认识,直接地提升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从而学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善待他人。
生命伦理学还可以通过上课指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我国传统教育做法在高等教育中过分强调专业性,而忽视了人文教育。很多的大学生接触到的是极为有限的知识世界,甚至主要是通过自己的阅读来补充自己社会、人生、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这就造成部分大学生,思维方式流于简单,过于技术化,只知有科学发明创造而不屑于考虑人性关怀[4]。尤其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一些不正确的成功观更加冲淡了高校的人文教育,从而造成青年一代精神家园的荒芜。
随着生物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上涌现出的伦理问题也越来越多。以人为贵、人命至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古希腊留下了人的存在是万物存在的尺度等箴言。尤其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高举人的旗帜,用人性反抗神性,倡导自由平等博爱,谱写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段辉煌篇章。然而,在实际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却出现了漠视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当作机器和工具等令人不安的“异化”现象[5]。从一般的学术思潮和社会思潮来看,也是重事实知识轻价值判断,重工具理性轻价值理性,也可以说重科技轻人文,重物质轻精神。这种状况引起了人们的深刻忧虑和反思。在知识经济或新经济初见端倪的时候,知识经济不仅仅是高科技的经济,它同时还是服务经济、团队协作的经济、人的地位和价值上升的经济。因此,价值观与高科技同样重要,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共同铸造新的世界。“科技以人为本”,这一广为传扬的广告语,正反映了人的地位上升的时代潮流。
生命伦理学面对的是人,当然要重视人、尊重人。生命伦理学的四大原则,其核心和灵魂,就是维护人的利益,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行善、自主、不伤害、公正,都是针对人而言的,都是围绕人而展开的。生命伦理学界已达成共识:当科学研究与人的利益发展冲突时,应以人的利益居先。最近,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总协调人柯林斯博士[6]在访问中国时也明确指出:任何科学行为都要以尊重人的自由和尊严为前提。美国前卫生福利部长沙拉拉博士也说得很好:“我们决不能创造出一个个人的染色体图被用于剥夺个人工作及医疗保险权利的世界。我们决不能创造一个医学领域的重大突破成为扩大富人与穷人之间问题鸿沟的因素的世界。至关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创造一个医学科学遥遥领先于医学伦理,抑或医学科学使我们基本的人道观、公正观及价值观黯然失色的世界。”[6]病人权利意识的觉醒,病人权利运动的兴起也昭示我们,人的地位上升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有多么密切。
而作为今后社会发展中坚力量的青年大学生们,也只有在具备了正确的生命伦理观之后才有可能认可以上观念,同时,要使他们认识到生命的不可逆转性,从而在生命的实践中开始对如何对待自身和他人生命的思考,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努力中真正把对人的生命的尊重放在技术进步的前面,使技术为人服务,让社会更加人性化。这也是大学对学生思想引导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参考文献
[1]黄敏丽,“敬畏生命”伦理思想在临床教学中的渗透和强化[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年09期.
[2]李慧勤,周家荣.生命伦理学对生命教育的意义[J].云南教育·视界,2009年第3期.
[3]赵阿华.《当代大学生伦理问题的现状及其价值引导系列研究》研究报告,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4]袁昌兵.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浅析[J].教育心理研究,2008,14.
[5]吴新颖,何迎春,卢利亚.论21世纪生命伦理学的发展[J].湖南社会科学,2004.3.
[6]沈铭贤.生命伦理学正在走近我们.《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年01期.
【关键词】生命伦理学 大学课程 人文教育 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特别是医药类专业高校,越来越需要培养同时具有一定的人文科学知识、自然科学基础、学习好较深厚的医学基础理论、掌握较熟练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各种创新人才。对于医学、药学学生来讲,他们从事的是直接或者间接面对人体,面对死亡的事业,而且生命科学理论的快速发展和人体本身的复杂性,导致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科学问题的机会很多。对此,只有加强对学生进行生命伦理学的教育,使他们从进入医学、药学领域开始就懂得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才能使他们在生命科学的学习和不断深入中具备更好的工作能力。因此,在大学的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必须对学生强化生命伦理学的教育[1]。
生命伦理学(Bioethics)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源于美国,最早是由威斯康星大学生物学家波特在他的著作《生命伦理学:通往未来的桥梁》中提出的。他的定义是用生命科学来改善生命的质量,是“争取生存的科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生命伦理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全新的多学科(包括生物学、医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的学术领域。我国的生命伦理学在20世纪70年代末起步,经过近30年的发展,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2]目前生命伦理学在我国大学不少都有开设,一些中学也有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它与生命科学紧密相联,主要是在面对生死时考虑“应该”或“不应该”的问题,关注的核心或焦点是生命与死亡,是人的本性和本质,尤其是在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中人们不断提出什么是生命,什么是死亡,什么是人的尊严、人的价值等问题的时候,就必须对学生的生命伦理道德进行引导强化。所以,生命伦理学是现代生命科学与医学相互交叉、汇合的表现和产物,也是典型的“与时俱进”的学科。
大学生本应该是对生命非常尊重,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个群体,但近几年来,通过不断出现的各类大学生自杀、伤害别人或是动物生命之类的案例来看,当前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对生命伦理问题的了解和思考,表现出各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心态,甚至对自杀这样的对自己生命完全不负责任的极端做法也多少有点见怪不怪,也就更谈不上对其他的生命有什么尊重了。有研究机构进行的专项调查表明,大部分的大学生有过极度低落情绪,但其中只有不到10%的人寻求过帮助,而如果靠自己无法解决这样的心理问题,很有可能会选择伤害自己生命的方式去结束问题[3]。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长期以来,我国大学中主要专注于对技能和专业的培养,而对生命教育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二是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各种价值观的冲击,尤其是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种思想体系通过各种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三是目前整个社会环境中的浮躁心理,对成功观的扭曲,使部分的学生失去了对生命的必要理解和尊重。因此,对在校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珍惜、尊重生命的态度,增强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发展健全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实就教育本身来讲,也一直强调要重视在教育的过程中对人性的关怀,如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仅从这一点出发,我们也应在大学中开设生命伦理教育课程,加强对学生人性、道德、情感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教育和培养,这样也就慢慢地培养出了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重视。我们应该通过对大学生的生命伦理教育,使他们认识到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生命的唯一性,并意识到只有将生命与社会融合起来,才能使自己生命的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同时,开设生命伦理学,可以帮助学生从伦理道德的高度加强对生命的认识,直接地提升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从而学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善待他人。
生命伦理学还可以通过上课指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我国传统教育做法在高等教育中过分强调专业性,而忽视了人文教育。很多的大学生接触到的是极为有限的知识世界,甚至主要是通过自己的阅读来补充自己社会、人生、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这就造成部分大学生,思维方式流于简单,过于技术化,只知有科学发明创造而不屑于考虑人性关怀[4]。尤其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一些不正确的成功观更加冲淡了高校的人文教育,从而造成青年一代精神家园的荒芜。
随着生物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上涌现出的伦理问题也越来越多。以人为贵、人命至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古希腊留下了人的存在是万物存在的尺度等箴言。尤其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高举人的旗帜,用人性反抗神性,倡导自由平等博爱,谱写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段辉煌篇章。然而,在实际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却出现了漠视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当作机器和工具等令人不安的“异化”现象[5]。从一般的学术思潮和社会思潮来看,也是重事实知识轻价值判断,重工具理性轻价值理性,也可以说重科技轻人文,重物质轻精神。这种状况引起了人们的深刻忧虑和反思。在知识经济或新经济初见端倪的时候,知识经济不仅仅是高科技的经济,它同时还是服务经济、团队协作的经济、人的地位和价值上升的经济。因此,价值观与高科技同样重要,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共同铸造新的世界。“科技以人为本”,这一广为传扬的广告语,正反映了人的地位上升的时代潮流。
生命伦理学面对的是人,当然要重视人、尊重人。生命伦理学的四大原则,其核心和灵魂,就是维护人的利益,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行善、自主、不伤害、公正,都是针对人而言的,都是围绕人而展开的。生命伦理学界已达成共识:当科学研究与人的利益发展冲突时,应以人的利益居先。最近,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总协调人柯林斯博士[6]在访问中国时也明确指出:任何科学行为都要以尊重人的自由和尊严为前提。美国前卫生福利部长沙拉拉博士也说得很好:“我们决不能创造出一个个人的染色体图被用于剥夺个人工作及医疗保险权利的世界。我们决不能创造一个医学领域的重大突破成为扩大富人与穷人之间问题鸿沟的因素的世界。至关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创造一个医学科学遥遥领先于医学伦理,抑或医学科学使我们基本的人道观、公正观及价值观黯然失色的世界。”[6]病人权利意识的觉醒,病人权利运动的兴起也昭示我们,人的地位上升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有多么密切。
而作为今后社会发展中坚力量的青年大学生们,也只有在具备了正确的生命伦理观之后才有可能认可以上观念,同时,要使他们认识到生命的不可逆转性,从而在生命的实践中开始对如何对待自身和他人生命的思考,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努力中真正把对人的生命的尊重放在技术进步的前面,使技术为人服务,让社会更加人性化。这也是大学对学生思想引导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参考文献
[1]黄敏丽,“敬畏生命”伦理思想在临床教学中的渗透和强化[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年09期.
[2]李慧勤,周家荣.生命伦理学对生命教育的意义[J].云南教育·视界,2009年第3期.
[3]赵阿华.《当代大学生伦理问题的现状及其价值引导系列研究》研究报告,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4]袁昌兵.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浅析[J].教育心理研究,2008,14.
[5]吴新颖,何迎春,卢利亚.论21世纪生命伦理学的发展[J].湖南社会科学,2004.3.
[6]沈铭贤.生命伦理学正在走近我们.《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