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级别的观摩课、优质课、研讨课、示范课、评优课应运而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精品”课。但是,笔者在听了大量的英语公开课(其中包括观看教学VCD片)后,心里总会不由自主地感到一些困惑:公开课是在上课吗?
现象一:幕后导演显威力
在一些公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不管授课教师抛出何种形式的问题,我们这些听课者都不用担心没人回答,因为总有人会把它接住,并顺顺利利地解答出来。可见那些学生个个是小神童,百问不倒。我们在惊讶之余也总会感叹自己所教的学生为何没像他们那样聪明。当然授课教师也不用担心课堂上学生卡壳、出现冷场的情况。一堂课下来,顺顺畅畅、圆圆满满,让人觉得授课教师整堂课设计得很好,学生的素质也特别高。如:有位教师在上“Toy shop”时,教师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较好,但在这节课要结束时,教师设计了一个拓展性的交际活动——让学生模仿Toy shop的会话,在“文具店”“服装店”“水果店”“饮料店”“食品店”等相似场景中,自编对话,现场表演。为了防止冷场,教师课前做了渗透与铺垫,到了表演的时候学生表达自如,表情动作都很到位,近乎完美。但是,内行人一看就知道,有人为加工过的痕迹,明显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反思】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课堂的真正活力不在于教学活动是否完美,而在于是否真实。教师应该尊重教学规律,相信学生的创造力,放手让学生去说,即使他们在表达上有一些语言错误,但并不影响信息的有效传达。我觉得这种有缺憾的语言更具真实感。
现象二:活动热闹收效微
在教完水果类单词后,一位教师在巩固环节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把全班学生分成8个小组,分别用8种水果给小组命名,然后在小组之间展开拔河比赛,最后评出“大力水果奖”,奖励他们各种水果,并一一上台用英语展示他们的奖品,如“This is my apple/orange…”。整个课堂气氛热烈,但活动后学生还是没能熟练地说出各种水果名称。这位教师并不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活动形式很好,创意很新颖,但在运用上很遗憾。由于学生在拔河比赛的过程中只注重结果,而忽视了语言知识的训练过程,形式没有为内容服务,从而导致活动缺乏语言知识作支撑,使活动失去了意义。
【反思】其实同样的活动,如果教师稍作调整,教学效果可能会迥然不同。在学生拔河时,教师可以让台下的学生用英语为他们各自的小组或喜欢的小组呐喊助威,如印一pie、apple,加油!……这样学生边拔河边巩固单词,语言知识目标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得以顺利达成,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现象三:整合不当失本色
有位教师在教授完“颜色”的英语名称时,在运用图片进行单词和句型教学后,巩固环节设计了“听音涂色”的活动,这样就得花费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给一些图片着色,使后半节课几乎成了美术课。学生的着色活动完全脱离了英语语言的实践,而教师也未能适时通过画画来引导学生巩固语言知识,从而偏离了教学目标。
【反思】新课程采用活动的途径,通过表演、唱歌、游戏、竞赛、猜谜和画画等小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初步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任何活动都应是为了学生获得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设计的,如果缺少了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应有的教学目标指向,采用的教学活动偏离了英语教学的目标,再好的教学形式也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应善于将教学活动与语言活动结合起来。像这种脱离了语言实践的学科渗透是不可取的,不是真正的学科整合。其实在巩固环节教师可采用“变魔术”的游戏:教师拿出六瓶清水,对学生说老师要施展魔术让清水改变颜色,同时请学生猜猜会是什么颜色。学生只需说出颜色:It’s red\vel-low、blue\green、black.总之,无论教师运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都要考虑到教学活动的目标,使活动不仅富有情趣,而且富有实效。
现象四:依赖课件失技能
有位教师在上“feelings”时,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本课的知识点有“happy,sad,tired,angry,sick”及句型“Are you happy?”课前授课教师搜集了很多精彩的迪斯尼卡通让学生体会这些描述感觉的形容词。由于画面非常精美,动感十足,教师每点击一次鼠标,教室里总会“哇”声一片,可以说学生被这妙趣横生的图片吸引住了。然而到了后面的练习环节,学生却说不出几个单词,基本上除了会用happy,其他的都会混淆。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学生们只顾着看动画,忘记了要记单词。
“feelings”这节课我也上过,记得当时我只是用粉笔随手在黑板上画了几个脸谱,让学生用中文来猜测它们的心情如何,接着引入单词,最后让学生一人画另一人问“Are you?”教学效果很好,大部分学生都能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反思】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简笔画渐渐退出了我们的课堂。事实上,简笔画作为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功,和多媒体相比,有它自身的优势:其一,它用笔简练,形象简洁,能以最简单的线条准确勾勒出事物的特征;其二,在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即讲即画,拥有信息传递的可动性和容量的可控性,应用十分方便。根据这些特点,对于一些常见的、熟悉的、易混淆的形象,我们完全可以用简笔画来展示,这样可以避免那些新颖、花哨、动感的外在因素对学生思维的干扰,从而让学生去关注真正需要思考的英语元素、英语内涵。上述案例中,学生的注意力被那些精美的画面所吸引,自然对物体的特征少了几分比较,对知识的学习少了几分关注。
现象五:依纲据案轻生成
有位教师在上“Seasons”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观赏了有关四季的美丽图片,接着想引导学生说出“The spring is green. The summer is red. The autumn is yellow. The winter is white.”
当大部分同学说出“The spring is green.”时,突然有位小男孩站了起来并大声说:“I don’t think the spring is green.”那声音仿佛是平地起惊雷,一下子打破了课堂的安静氛围,授课教师也一下子变了脸色,转向其他学生问:“Do you think the spring is green?”“Yes,we do.”全班只剩下这个学生独自在一旁嘟囔:“春天不是有许多桃花吗?桃花是粉红色的,怎么春天是绿色的呢?”
这课堂上的小插曲一晃而逝,但小男孩那受伤的眼神却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后来与该教师QQ才知道,原来她的本意是想让学生说出四季的颜色后引出小诗,而她也提前制作好了相应的幻灯片来配合讲解这首小诗,学生的突然发问,让她根本来不及调整PPT。
【反思】我们在与学生交流时,很多时候不是在课前就能够完全预知的,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或删除内容,或增补内容。我们应该让PPT成为激发和显现课堂对话过程及成果的重要手段,而不应让PPT来决定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其实案例中小男孩的声音应该成为一个很好的生成,只要教师稍加引导。但由于教师只关注自己播放的课件,使这个生成遗憾地消失了。从这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在浮华追求教学时髦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一些基本的课堂调控能力在不知不觉中被多媒体给操纵了。
现象一:幕后导演显威力
在一些公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不管授课教师抛出何种形式的问题,我们这些听课者都不用担心没人回答,因为总有人会把它接住,并顺顺利利地解答出来。可见那些学生个个是小神童,百问不倒。我们在惊讶之余也总会感叹自己所教的学生为何没像他们那样聪明。当然授课教师也不用担心课堂上学生卡壳、出现冷场的情况。一堂课下来,顺顺畅畅、圆圆满满,让人觉得授课教师整堂课设计得很好,学生的素质也特别高。如:有位教师在上“Toy shop”时,教师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较好,但在这节课要结束时,教师设计了一个拓展性的交际活动——让学生模仿Toy shop的会话,在“文具店”“服装店”“水果店”“饮料店”“食品店”等相似场景中,自编对话,现场表演。为了防止冷场,教师课前做了渗透与铺垫,到了表演的时候学生表达自如,表情动作都很到位,近乎完美。但是,内行人一看就知道,有人为加工过的痕迹,明显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反思】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课堂的真正活力不在于教学活动是否完美,而在于是否真实。教师应该尊重教学规律,相信学生的创造力,放手让学生去说,即使他们在表达上有一些语言错误,但并不影响信息的有效传达。我觉得这种有缺憾的语言更具真实感。
现象二:活动热闹收效微
在教完水果类单词后,一位教师在巩固环节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把全班学生分成8个小组,分别用8种水果给小组命名,然后在小组之间展开拔河比赛,最后评出“大力水果奖”,奖励他们各种水果,并一一上台用英语展示他们的奖品,如“This is my apple/orange…”。整个课堂气氛热烈,但活动后学生还是没能熟练地说出各种水果名称。这位教师并不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活动形式很好,创意很新颖,但在运用上很遗憾。由于学生在拔河比赛的过程中只注重结果,而忽视了语言知识的训练过程,形式没有为内容服务,从而导致活动缺乏语言知识作支撑,使活动失去了意义。
【反思】其实同样的活动,如果教师稍作调整,教学效果可能会迥然不同。在学生拔河时,教师可以让台下的学生用英语为他们各自的小组或喜欢的小组呐喊助威,如印一pie、apple,加油!……这样学生边拔河边巩固单词,语言知识目标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得以顺利达成,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现象三:整合不当失本色
有位教师在教授完“颜色”的英语名称时,在运用图片进行单词和句型教学后,巩固环节设计了“听音涂色”的活动,这样就得花费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给一些图片着色,使后半节课几乎成了美术课。学生的着色活动完全脱离了英语语言的实践,而教师也未能适时通过画画来引导学生巩固语言知识,从而偏离了教学目标。
【反思】新课程采用活动的途径,通过表演、唱歌、游戏、竞赛、猜谜和画画等小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初步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任何活动都应是为了学生获得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设计的,如果缺少了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应有的教学目标指向,采用的教学活动偏离了英语教学的目标,再好的教学形式也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应善于将教学活动与语言活动结合起来。像这种脱离了语言实践的学科渗透是不可取的,不是真正的学科整合。其实在巩固环节教师可采用“变魔术”的游戏:教师拿出六瓶清水,对学生说老师要施展魔术让清水改变颜色,同时请学生猜猜会是什么颜色。学生只需说出颜色:It’s red\vel-low、blue\green、black.总之,无论教师运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都要考虑到教学活动的目标,使活动不仅富有情趣,而且富有实效。
现象四:依赖课件失技能
有位教师在上“feelings”时,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本课的知识点有“happy,sad,tired,angry,sick”及句型“Are you happy?”课前授课教师搜集了很多精彩的迪斯尼卡通让学生体会这些描述感觉的形容词。由于画面非常精美,动感十足,教师每点击一次鼠标,教室里总会“哇”声一片,可以说学生被这妙趣横生的图片吸引住了。然而到了后面的练习环节,学生却说不出几个单词,基本上除了会用happy,其他的都会混淆。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学生们只顾着看动画,忘记了要记单词。
“feelings”这节课我也上过,记得当时我只是用粉笔随手在黑板上画了几个脸谱,让学生用中文来猜测它们的心情如何,接着引入单词,最后让学生一人画另一人问“Are you?”教学效果很好,大部分学生都能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反思】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简笔画渐渐退出了我们的课堂。事实上,简笔画作为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功,和多媒体相比,有它自身的优势:其一,它用笔简练,形象简洁,能以最简单的线条准确勾勒出事物的特征;其二,在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即讲即画,拥有信息传递的可动性和容量的可控性,应用十分方便。根据这些特点,对于一些常见的、熟悉的、易混淆的形象,我们完全可以用简笔画来展示,这样可以避免那些新颖、花哨、动感的外在因素对学生思维的干扰,从而让学生去关注真正需要思考的英语元素、英语内涵。上述案例中,学生的注意力被那些精美的画面所吸引,自然对物体的特征少了几分比较,对知识的学习少了几分关注。
现象五:依纲据案轻生成
有位教师在上“Seasons”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观赏了有关四季的美丽图片,接着想引导学生说出“The spring is green. The summer is red. The autumn is yellow. The winter is white.”
当大部分同学说出“The spring is green.”时,突然有位小男孩站了起来并大声说:“I don’t think the spring is green.”那声音仿佛是平地起惊雷,一下子打破了课堂的安静氛围,授课教师也一下子变了脸色,转向其他学生问:“Do you think the spring is green?”“Yes,we do.”全班只剩下这个学生独自在一旁嘟囔:“春天不是有许多桃花吗?桃花是粉红色的,怎么春天是绿色的呢?”
这课堂上的小插曲一晃而逝,但小男孩那受伤的眼神却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后来与该教师QQ才知道,原来她的本意是想让学生说出四季的颜色后引出小诗,而她也提前制作好了相应的幻灯片来配合讲解这首小诗,学生的突然发问,让她根本来不及调整PPT。
【反思】我们在与学生交流时,很多时候不是在课前就能够完全预知的,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或删除内容,或增补内容。我们应该让PPT成为激发和显现课堂对话过程及成果的重要手段,而不应让PPT来决定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其实案例中小男孩的声音应该成为一个很好的生成,只要教师稍加引导。但由于教师只关注自己播放的课件,使这个生成遗憾地消失了。从这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在浮华追求教学时髦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一些基本的课堂调控能力在不知不觉中被多媒体给操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