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85后女生的非典型小日子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twl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很多人听说我毕业后也不找个正儿八经的工作,就在一个农场窝着,认为我是吃苦了,认为我钱不够花,甚至“可以断定你目前的处境并不好,至少没有过上你想要的生活吧。”(这是我妈给我写的邮件里的原话)我每次听到这样的话,就心里偷笑。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罗逸,
  东北师范大学2011届毕业生,
  现为北京小毛驴农民农场实习生。
  
  我不吃肉,不用手机,不看电视,不是“果粉”,不喝可乐,不用任何化妆品、护肤品、洗发水、沐浴露,不染发烫发,也不打算买房买车,唯一富有时代特征的行为是发微博,但不是“微博控”。我还一度想要扔掉电脑,但结合实际情况,不用电脑就没有饭吃。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小女孩看到她妈妈每次做鱼都要把鱼头和鱼尾巴切下来,她长大后自己做鱼时,也不假思索地把鱼头和鱼尾巴切下来。突然有一天,她想:为什么每次都要切鱼头鱼尾巴呢?她去问她妈妈,她妈妈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你外婆就是这样做鱼的。她又去问她外婆,她外婆回答:没有什么原因,只是那时候锅太小了,放不下那么大的鱼。
  大多数人都在程序化地“切鱼头鱼尾”,他们从没想过为什么要这样做,若真碰到有人告诉他,可以不那么做,他要么会告诉你:我一直是这么做的,我爸爸、我爷爷都是这么做的;要么质疑:可以这样吗?不行怎么办?别人笑我怎么办?
  
  实验法
  
  我过去的22年生命就是这样过来的,程序化地走下一步,程序化地做着别人都在做的事情,从来不问为什么,从来不敢想别的活法。当我正要自动完成人生的另一个“下一步” 时,我停住了。这一次,我想自己说了算,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我进行了各种“实验”,按照自己设想的方式生活。我的“实验”证明了,不是每次都要“少数服从多数”,大多数人做的事情不一定就是合理的、适合自己的。
  大学毕业,看到同学们当老师的当老师,读研的读研,进电台的进电台,出国的出国,我却并不觉得这些选项中有我满意的答案,只好随便找了份外贸工作先干着。
  有一小段时间,我也看着外贸同行的收入眼红,打算在这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了几个月,我认为我没必要继续在这行混了,原因如下:一、不是做生意的料,对钱和数字不敏感;二、不需要这么多钱;三、所接触的环境没有文化气息,和我想要的浪漫、诗意生活差太远。
  我第一时间填写了一个农场的实习生申请表格,最后如愿以偿地干起了农场刊物的文字编辑工作。在卸下种种思想负担后,我的生活开始变得美妙,思想有了自由。我随心所欲地看我想看的文章、书籍,写我喜欢的文章。在学校的时候,特别是大学之前,繁重的学习压力让我没有什么时间思考,也没有什么时间看课外书。现在,我总是会想办法为自己留出一点点空闲,让我的感悟变成文字,慢慢地流淌出来。这是我生活中莫大的幸福时刻。
  我开始庆幸我吊儿郎当地度过了大学四年。我不像好学生那样上很多课,听讲座,自己看书,跑去听别的老师的课,谈恋爱……这些事,在我看来比上课重要。大学最大的收获是遇到几个像样的老师,看了自己想看的书,谈了一场比较靠谱的恋爱。毫不夸张地说,这些老师、书还有恋爱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有些人抱怨自己的大学太差,老师太烂,大学生活太空虚,我比较知足,我觉得我几乎已经从大学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
  
  做减法
  
  尽管在农场可以找到一大群“臭味相投”的同伴,但是出了农场,就会遭到很多人的不理解。在他们看来,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去做和“农”字沾边的事,就是不务正业。
  我丝毫不在意别人怎么看,继续着追寻我想要的生活。当我第一次在农场听到“半农半X”这个概念时,我在心里说,对,就是这个!这个模式既满足个人的“桃花源”农耕理想,又在当下社会有一个合理的位置。
  为什么要回归乡土,回归劳动?很多人向往城市,而从小长在城市的我,却发现城市不能提供给我一个理想的生活模式。从小到大我没干过什么活,家里不需要我做饭、做家务。对我来说,所有想要的东西,只要去超市,付钱,就可以得到。我从没想过我们每天所依赖的粮食、蔬菜是怎么种出来的、什么时候收获的,也从来不知道这些东西多少钱一斤、价格的高低和农民有什么关系。
  我终于补上了小时候欠缺的劳动课程:除草、采摘、配菜、做早饭、洗碗、打扫卫生、做月饼……这些每个人都应该会的基本技能我做起来都是笨手笨脚的,我耐着性子从头学习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虽说小时候我们就学过,但直到我活到23岁,我才真正感受到不但“粒粒皆辛苦”,而且“万事皆辛苦”。农场也提供了我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让我大脑里的词汇由赚钱、购物、买房、成功转变为植物、虫子、土地、太阳。在农场经历了夏秋冬,我也慢慢地知道了什么菜是什么时候收的,这种欣喜就有如随着岁月的增长,你会洞悉到心上人什么时候会干什么事。在北方的冬季,我宁可每天只吃萝卜白菜,我也不愿去买什么黄瓜、西红柿、茄子这些只喜欢在夏天快乐地疯长的蔬菜。我知道在这冬季,被人强行种出来的黄瓜、西红柿很不高兴,土地也很不高兴。
  我不吃肉,不用手机,不看电视,不是“果粉”,不喝可乐,不用任何化妆品、护肤品、洗发水、沐浴露,不染发烫发,也不打算买房买车,唯一富有时代特征的行为是发微博,但不是“微博控”。我还一度想要扔掉电脑,但结合实际情况,不用电脑就没有饭吃。
  劳动的习惯从农场工作延伸到了我的生活,我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做馒头、做酒糟、做泡菜、做酵素等等,并尽可能地自己去做每一顿饭,尽可能去学习被都市人遗忘的传统手工艺。连我自己也想象不到,原来从不碰厨房的锅碗瓢盆、不问柴米油盐的我,居然现在如此“勤快”。每一次动手,都是创造。我随意修改某个小步骤,得到不同的结果:每次做出来的馒头形状不一样、味道不一样;每次的酒糟也是各有风情;相同的食材,不同的组合,又是一道新菜。我像一个孩子一样好奇地观察食物从生到熟的变化,又像一个艺术家随性创作食物烹饪方法。
  
  爱地球集市
  
  因为我不喜欢使用添加了大量化学成分的日化用品,这些东西既危害人体健康,又造成了大量环境污染。于是我到处找纯天然、无添加产品。后来我找到了主要经营茶籽粉、无患子洗涤剂、手工皂等天然清洁剂及一些天然护肤品的一个品牌,成为这个品牌的代理商。我干脆开了个淘宝店,起名叫“爱地球集市”,想把它开成一个为乐活族、环保族提供价廉物美的天然产品的店铺。
  开淘宝店对于我这种笨手笨脚的人来说,也挺不容易,刚开始什么都不会,要装修店面、上传产品、做推广、维护店铺,而且要学习很多电子商务的知识。那段时间从睁眼到闭眼这段时间都是守着电脑上“淘宝”这所大学。我进行了反思,这样下去,我会成为电子商务专家,而不是我想做的“生活家”。我很快从繁琐的淘宝数据研究中脱身出来。现在我的淘宝店在没经过任何刻意推广的情况下,仍有一些顾客会光顾,信誉从零升到四心,有种无心插柳的意趣。
  当然,后期我连这些纯天然产品都很少用了:除了洗衣服,我的皮肤和头发都可以用清水洗。因为没有化学洗涤剂的侵害,我也不需要用额外的润肤霜、保湿霜来保养皮肤。
  因此,对于我的网店顾客,除了告诉他们环保产品是化学洗涤剂、化学护肤品很好的替代品,更推荐他们简单的生活方式:你也可以像我一样,通过改变饮食、改变生活方式,减少对洗涤剂的依赖,比如完全不用洗面奶、沐浴露等,如果你一时难以适应,你可以買我店铺的东西做过渡期的使用。人总有购物的冲动,商家也希望客户多买自己的产品。但我希望在购买任何东西前,包括环保产品,都三思而行,买你真正需要的东西。并且尽量买离你的所在地近的店铺,减少运输的消耗。
  责任编辑:方丹敏
其他文献
“我是四川绵阳人,父亲是一名军人,从小我就觉得军人英武帅气。2008年5·12大地震,绵阳是重灾区,我和家人幸免于难。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是一群穿着迷彩绿的人帮助我们重拾希望、重建家园,我第一次体会到人民子弟兵的含义。2009年高考时,我毅然填报了北京交通大学国防生。”张记瑞说。  一声哨响,张记瑞快跑着归队集合。这是三月的一个周日,寒意笼罩的清晨,北京交通大学的操场上出现一群绿色的身影,他们口号
几位大学生来家做客。我住在北京西郊,一居室的小屋,开门就可以看见全部。Jerry特别好奇:为什么老师这么小的屋子,可以五脏俱全,甚至还养了花草小鱼。她翻开我的衣橱,发现里面没几件衣服;又打开冰箱,发现里面没几盘吃的;又仔细检查我的小书桌,发现除了台灯后面挂着“Yes, I can”三个字外,没啥可看的。她问:“那么,您怎么处理生活和工作呢?”    这没秘密可言,我就是生活达人。对我而言,时间就是
绿头鸭、金花鼠、蜻蜓、松鼠、豆娘、赤麻鸭……是王放和吴尉泷镜头里的主角。在他们看来,这些校园里生活着的动物懂得学子们的迷茫、焦虑、寂寞与沮丧。北大的动物大家庭向新生say hi,向老生say take care,向不老不新的大二大三生say come on, we are here with you!  吴尉泷喜欢摄影,经常背着相机在校园里头转。有一次突然看见金花鼠了,他惊喜地跟着拍了几天。他发现
移花接木海景图  2011年6月23日傍晚,北京突然雷电交加暴雨如注,我看到微博中有网友发了几张颇为震撼的“海景图”。其中有一张大望路积水导致车辆被淹没的图片。“车辆都被淹没得只剩个顶了,这积水得有多深。”我心想。就当时的雨量来说,这张图确实让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甚至有网友调侃说要来北京“看海”。我身在北京,觉得雨虽然下得很大,但还不至于那么夸张,我当即决定去外面看看到底是什么情况。  此时天色很
在中国,大家总是这样介绍我:“这是王可,她是哈佛的毕业生。”最普遍的回应是:“你能去哈佛读书,一定是最优秀最聪明的学生。”我一直以来都在思考:从社会大众和媒体钦定的最好的大学毕业,被界定为“最优秀和最聪明”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我是一个学术奇才吗?这意味着我可以轻而易举获得一份报酬丰厚、地位高贵的工作吗?这意味着我被列为社会精英,智力高人一等吗?根据我的个人观察,许多人都会这样说,他们的确也这样
想一想那些年我身边的女汉子们,真是感慨良多,有时候甚至觉得都没有她们爷们。女汉子绝对是个神奇的生物,卖的了萌耍得来酷,明明是姐却自称是爷。如今,有些女汉子已经散落天涯了,不过我想对她们唱一句歌表达我的心意——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我的梦里,我的心里,我蹩脚的文字里。  D是我的一个好朋友,其实女娃本身姿色不差,算得上一个美人坯子,可就是不喜欢化妆,从来不会,让她学也不学,关于护肤方面的知识我竟然
两次走出来的人都灭绝了    我是研究气候的,让我们从气候的角度来看看人类是怎么发展到现在,怎么一代一代变成了现代的人。这其中有几个关键阶段,走出非洲是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  从前我们总觉得中国人应该是北京猿人的后代——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大约50万年前,实际上当然是有关系的,但是我们并不是北京猿人的直系、直接的后代。有了DNA研究后,通过它便能知道我们现在的人,跟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是从什
范曾先生国画别开生面,注重诗魂书骨,他文学修养尤其是诗才升华了他的国画创作。  在南开大学跟随范曾先生读博士的几年间,难以忘记的是茶余饭后,游历之间,先生每每出对联让命作。一天晚饭后,我与范先生散步,顺便到米景扬先生宅一坐。范先生见壁上悬挂着张大千书法横幅“镂烟剪云”,让我对下联。我即对曰“悬素操觚”,先生拿过纸来,续成七言对联,曰:“悬素操觚思大朴;镂烟剪云意不群。”记忆深刻的2001年7月22
各种分水岭  大一一年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讲就是适应的一年,适应大学要独立的生活,适应大学“快餐式”的学习,适应不要太自私的人际交往,适应19、20岁需要的情感满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等等。  大部分学生大一会参与各类与学生工作相关的活动。进入大二似乎就是分水岭了,因为从高校学生组织的人员配备来讲,基本干部都是大一和大二的学生,相当于贮备干部。而且大二将会是成为高校学生组织主要干部的关键期。因此,参加社团
年初和几个朋友聚会时,谈到导师,一个朋友非常肯定地说,“导师根本没用” ,还举证无论是国内就职外企时,还是在国外上学时,都曾被安排过导师,而事实上,一年到头,要么很难约见,要么即使固定时间见面,透过简短接触,也很难真正了解彼此,因而谈何指导和帮助?他的这番话,貌似有理有据。可是大家要明白,导师也只是一个工具,而真正的差别,在于使用工具的人。  回首在国外读书这几年,深感幸运,如果要排序的话,来自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