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术鉴赏课程是高中美育课程不可缺少的科目,根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高中美术鉴赏教科书共有五套,分别由人民美术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广东美术出版社、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本文以湘美版《美术鉴赏》其中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为例进行解读,解读的意义在于对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进行初步探索,通过对其内容的解读来说明教学过程需遵循的原则及其方法。
关键词:美术鉴赏;课程模式;教学]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与一般的美术课程性质是一致的,凸显了其视觉性、情感性、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并强调愉悦性。其中视觉性更是区别于其他课程的基本特征。此课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来理解美术家的独特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达到让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万物,培养审美能力和不断探索、创造的精神。
教材是教学理念的具体反映,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必备材料,本课处于全书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作为承上启下的一课,在前两章的基础上,从文化情景和艺术主题入手组织教学内容,分析美术作品创作的内、外因素,并联系到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对艺术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认知和体悟,引导教师强调美术鉴赏方法的获得,便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将文化情景和学科知识相结合。因此,在对本课进行解读时,将着重强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过程。
第一章 对湘教版《美术鉴赏》的认识
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教科书,是由中央美术学院尹吉男教授主编,湖南美术出版社发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自2004年秋开始在实验区投入使用,迄今为止,湘美版鉴赏教科书的使用范围已经覆盖了全国大部分的省(市)和地区。
一、课程编写理念
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教科书的编写理念主要体现在:突破美术史的线性编写方法,以文化发展不同时代的分期和问题研究为编写线索,以生动的主题情境来组织相关内容,显出了人文性质。对美术史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并且加入了必要的学习途径和学习资料,使学生能够多角度、多层面的去探讨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以达到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二、课程设置模式
教材分为上篇和下篇两个模块,以独特的单元与单元式相结合方式编写。全书分为三个单元,上篇包含了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第一单元以介绍美术鉴赏知识为主,第二单元介绍美术的历史发展情况,下篇则是第三单元,选取美术作品与美术家、社会、自然等主题来欣赏美术作品。每课均设置有课前导入、思考与交流、活动建议、相关链接等栏目。书中出现大量社会、自然课题,这体现出湘美版美术教科书对社会、自然内容的重视,将美术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呈现出美术与生活贴近、活泼的面貌,而又不失美术主体,使学生了解美术、了解自然。在具体课题的安排上,通过思考问题、交流讨论和实践探索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面鉴赏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课本中的每一课都安排有相应的辅助学习栏目,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资料,创造了条件,并给教师带来了较多的自主更改空间。通过这些栏目的学习,可以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书中“思考与交流”、“活动建议”、“相关链接”等栏目都是为拓展学生的课堂空间,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安排的。
第二章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内容解读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属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美版《美术鉴赏》中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美术与自我、社会”中的第一课。本文将从它的命题、课程的导入形势、教学内容、练习与活动四个方面进行一一解读。
三、命题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美术家表现世界的独特方式》湘美版鉴赏教科书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也就是命题设计方面可谓是别具匠心,区别于传统的教科书标题设置,改变了传统教科书标题的概念化和学术化,采用的是正、副标题相结合的形式。“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正标题的表达以趣味性强、富有亲和力的语言为主,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术家表现世界的独特方式”——副标题则提出本节课讲授的重点内容,是对正标题的完善。这种正副命题富有趣味性,带有亲和力,丝毫没有影响到语言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四、课程导入形式
课程导入形式被作为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的重要手段,以便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内容的文化情境或问题情境,本课导入以著名荷兰画家埃舍尔的画作《手与球面镜》为线索,围绕此画提出一个让学生关注的趣味性话题:画面中,是艺术家手执球面镜,还是镜中人观看艺术家?由此话题而隐射本课主线“追寻艺术家的视线”,探究艺术家的主观因素,带动学生进入课程学习的同时也能为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留出较大的弹性教学空间。
五、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科书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通过文字和图像符号的形式向学生传递课程的基本信息。教學内容的语言表述方式是区分教科书编写风格的重要指标之一。湘美版鉴赏教科书注重人文背景知识和审美观念的结合。教学内容多是以生动有趣的语言来表达,帮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审美信息。
在《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这一课中,课文提供了四组著名的美术作品用来比较,每组中的两件作品相对应的是大致相同的主题,以通过比较美术作品的方式,来揭示美术作品相同与迥异之处,以此来理解画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了解画家观察和表现世界的不同角度,便于教师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比较,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万物,并形成对待万物的独特方式。本课欲将学生的视点落到“美术家的视线”这个基本点上来,因此,美术作品之间的对比仅仅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本课在文字图片方面分为以下三个模块。
从“情感的投射”来理解:以两组美术作品对比说明,分别是清代金农的《月华图》与荷兰梵高的《星空》,五代卫贤的《高士图》与尼德兰杨·凡·艾克的《阿洛芬尼夫妇像》,通过两组作品对比,要说明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画家在表现相似题材的情况,突出的是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通过寻找这种差异的路径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画家的主观因素,一旦解读到画家的主观因素,其实就是找到了艺术家的视线,学会了欣赏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也就达到了课程设置的目的。 从“同一题材的不同表现”来探索:以同一题材“圣母子”、同一时代“1505年”的著名意大利画家拉斐尔作品《小考佩尔圣母子》和德国画家丢勒作品《圣母子》进行对比,来强调对于同一题材,即使是同一时代,只要地域环境稍有不同,艺术家的着眼点也会迥异。使学生在对比中完成鉴赏目的。
从“相似题材的不同表现”来分析:以法国画家马奈的作品《草地上的午餐》与意大利画家提香的作品《乡间音乐会》做比较,着重强调的是在表现相同题材时,由于艺术家的个人特质不同,而使作品在审美上也呈现出千变万化的面貌。
六、练习与活动
《追寻艺术家的视线》中安排了“思考与交流”和“活动建议”两个实践栏目,“思考与交流”用填空的方式来分析《阿洛芬尼夫妇像》,让学生在寻找画面细节与思考其象征意义的同时,能够体会到画家当时的思想。“活动建议”则是选择两幅雕塑作品《斜倚的女人体》《地中海》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它们均是为帮助学生运用和掌握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理解具体的文化情境和审美语境而设置的。那么,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则可以选择当地具有民俗代表性的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让学生乐享其中的同时学会鉴赏美术作品。
第三章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学方法之我见
教学方法即“教学方法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学双方,也就是教师和学生在互动活动中,采取的一系列手段与方式方法的总和。”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存在于教学中才能体现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导出令人满意的教学结果?只有在方法得当和教学组织完善的前提下才能有满意的效果。本文按照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美术教学论》总结了如下几个教学基本原则:第一,多样性原则,教师在面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时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由于美术教学不仅仅是视觉教学,而是集感觉、听觉、触觉、听觉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因此教学中忌讳长期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第二,灵活性原则,灵活多变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三,教师的主导性原则,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看个人。”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学习兴趣大部分取决老师的引导。第四,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教学方法都要从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的角度进行采用。教师要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身份,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一名组织、引导者,更是学生交流的伙伴,使课堂充满民主、平等、愉快的氛围,做好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达到师生的情感、言语、思维在一条线上。
鲁迅先生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相符,然其力足以深邃人之性情。”美术能以视觉形象的感知让人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万物,培养审美眼光和探索、创造精神,而教師则要竭力培养学生对美的认知的能力,本文通过对《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进行内容解读,得出教材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在有了教材这个载体的情况下,教学才能开展。教师要在熟知教材、了解学生、遵守教学原则的情况下进行教学,为此,对教材中的课题进行内容解读、掌握教学原则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陈永明.南京地区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教科书使用情况调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2]尹吉男.美术鉴赏[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59.
[3]高明编著.美术教学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耿晓慧.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意义[J].维普资讯网.
关键词:美术鉴赏;课程模式;教学]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与一般的美术课程性质是一致的,凸显了其视觉性、情感性、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并强调愉悦性。其中视觉性更是区别于其他课程的基本特征。此课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来理解美术家的独特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达到让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万物,培养审美能力和不断探索、创造的精神。
教材是教学理念的具体反映,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必备材料,本课处于全书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作为承上启下的一课,在前两章的基础上,从文化情景和艺术主题入手组织教学内容,分析美术作品创作的内、外因素,并联系到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对艺术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认知和体悟,引导教师强调美术鉴赏方法的获得,便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将文化情景和学科知识相结合。因此,在对本课进行解读时,将着重强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过程。
第一章 对湘教版《美术鉴赏》的认识
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教科书,是由中央美术学院尹吉男教授主编,湖南美术出版社发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自2004年秋开始在实验区投入使用,迄今为止,湘美版鉴赏教科书的使用范围已经覆盖了全国大部分的省(市)和地区。
一、课程编写理念
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教科书的编写理念主要体现在:突破美术史的线性编写方法,以文化发展不同时代的分期和问题研究为编写线索,以生动的主题情境来组织相关内容,显出了人文性质。对美术史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并且加入了必要的学习途径和学习资料,使学生能够多角度、多层面的去探讨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以达到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二、课程设置模式
教材分为上篇和下篇两个模块,以独特的单元与单元式相结合方式编写。全书分为三个单元,上篇包含了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第一单元以介绍美术鉴赏知识为主,第二单元介绍美术的历史发展情况,下篇则是第三单元,选取美术作品与美术家、社会、自然等主题来欣赏美术作品。每课均设置有课前导入、思考与交流、活动建议、相关链接等栏目。书中出现大量社会、自然课题,这体现出湘美版美术教科书对社会、自然内容的重视,将美术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呈现出美术与生活贴近、活泼的面貌,而又不失美术主体,使学生了解美术、了解自然。在具体课题的安排上,通过思考问题、交流讨论和实践探索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面鉴赏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课本中的每一课都安排有相应的辅助学习栏目,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资料,创造了条件,并给教师带来了较多的自主更改空间。通过这些栏目的学习,可以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书中“思考与交流”、“活动建议”、“相关链接”等栏目都是为拓展学生的课堂空间,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安排的。
第二章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内容解读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属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美版《美术鉴赏》中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美术与自我、社会”中的第一课。本文将从它的命题、课程的导入形势、教学内容、练习与活动四个方面进行一一解读。
三、命题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美术家表现世界的独特方式》湘美版鉴赏教科书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也就是命题设计方面可谓是别具匠心,区别于传统的教科书标题设置,改变了传统教科书标题的概念化和学术化,采用的是正、副标题相结合的形式。“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正标题的表达以趣味性强、富有亲和力的语言为主,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术家表现世界的独特方式”——副标题则提出本节课讲授的重点内容,是对正标题的完善。这种正副命题富有趣味性,带有亲和力,丝毫没有影响到语言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四、课程导入形式
课程导入形式被作为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的重要手段,以便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内容的文化情境或问题情境,本课导入以著名荷兰画家埃舍尔的画作《手与球面镜》为线索,围绕此画提出一个让学生关注的趣味性话题:画面中,是艺术家手执球面镜,还是镜中人观看艺术家?由此话题而隐射本课主线“追寻艺术家的视线”,探究艺术家的主观因素,带动学生进入课程学习的同时也能为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留出较大的弹性教学空间。
五、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科书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通过文字和图像符号的形式向学生传递课程的基本信息。教學内容的语言表述方式是区分教科书编写风格的重要指标之一。湘美版鉴赏教科书注重人文背景知识和审美观念的结合。教学内容多是以生动有趣的语言来表达,帮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审美信息。
在《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这一课中,课文提供了四组著名的美术作品用来比较,每组中的两件作品相对应的是大致相同的主题,以通过比较美术作品的方式,来揭示美术作品相同与迥异之处,以此来理解画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了解画家观察和表现世界的不同角度,便于教师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比较,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万物,并形成对待万物的独特方式。本课欲将学生的视点落到“美术家的视线”这个基本点上来,因此,美术作品之间的对比仅仅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本课在文字图片方面分为以下三个模块。
从“情感的投射”来理解:以两组美术作品对比说明,分别是清代金农的《月华图》与荷兰梵高的《星空》,五代卫贤的《高士图》与尼德兰杨·凡·艾克的《阿洛芬尼夫妇像》,通过两组作品对比,要说明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画家在表现相似题材的情况,突出的是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通过寻找这种差异的路径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画家的主观因素,一旦解读到画家的主观因素,其实就是找到了艺术家的视线,学会了欣赏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也就达到了课程设置的目的。 从“同一题材的不同表现”来探索:以同一题材“圣母子”、同一时代“1505年”的著名意大利画家拉斐尔作品《小考佩尔圣母子》和德国画家丢勒作品《圣母子》进行对比,来强调对于同一题材,即使是同一时代,只要地域环境稍有不同,艺术家的着眼点也会迥异。使学生在对比中完成鉴赏目的。
从“相似题材的不同表现”来分析:以法国画家马奈的作品《草地上的午餐》与意大利画家提香的作品《乡间音乐会》做比较,着重强调的是在表现相同题材时,由于艺术家的个人特质不同,而使作品在审美上也呈现出千变万化的面貌。
六、练习与活动
《追寻艺术家的视线》中安排了“思考与交流”和“活动建议”两个实践栏目,“思考与交流”用填空的方式来分析《阿洛芬尼夫妇像》,让学生在寻找画面细节与思考其象征意义的同时,能够体会到画家当时的思想。“活动建议”则是选择两幅雕塑作品《斜倚的女人体》《地中海》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它们均是为帮助学生运用和掌握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理解具体的文化情境和审美语境而设置的。那么,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则可以选择当地具有民俗代表性的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让学生乐享其中的同时学会鉴赏美术作品。
第三章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学方法之我见
教学方法即“教学方法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学双方,也就是教师和学生在互动活动中,采取的一系列手段与方式方法的总和。”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存在于教学中才能体现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导出令人满意的教学结果?只有在方法得当和教学组织完善的前提下才能有满意的效果。本文按照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美术教学论》总结了如下几个教学基本原则:第一,多样性原则,教师在面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时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由于美术教学不仅仅是视觉教学,而是集感觉、听觉、触觉、听觉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因此教学中忌讳长期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第二,灵活性原则,灵活多变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三,教师的主导性原则,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看个人。”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学习兴趣大部分取决老师的引导。第四,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教学方法都要从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的角度进行采用。教师要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身份,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一名组织、引导者,更是学生交流的伙伴,使课堂充满民主、平等、愉快的氛围,做好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达到师生的情感、言语、思维在一条线上。
鲁迅先生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相符,然其力足以深邃人之性情。”美术能以视觉形象的感知让人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万物,培养审美眼光和探索、创造精神,而教師则要竭力培养学生对美的认知的能力,本文通过对《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进行内容解读,得出教材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在有了教材这个载体的情况下,教学才能开展。教师要在熟知教材、了解学生、遵守教学原则的情况下进行教学,为此,对教材中的课题进行内容解读、掌握教学原则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陈永明.南京地区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教科书使用情况调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2]尹吉男.美术鉴赏[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59.
[3]高明编著.美术教学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耿晓慧.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意义[J].维普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