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京剧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nkkk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剧无疑是看的、听的。但黄裳先生呈现给我们的,却是读。当然,他让我们读的,不是剧本,而是故事。京剧之可作为故事来读,而且令人读之别有一番滋味,全赖黄裳先生对传统京剧艺术体悟之深以及传达文笔之贴切、隽永。一册《彩色的花雨》,是他选取京剧中的二十个故事片断编写成的小书。
  且看开篇第一章《捉放曹》,作者是这样把读者带入剧中的:“曹操纵马在官道上跑,一只兔子猛地从马蹄前横穿而过,钻进荒草堆里去了。曹操一紧缰绳,收住马,嘴里骂了声‘鬼东西!’停下来歇气。豫北平原冬天的傍晚,满眼黄土坡上长着野草,几乎没有树木,只远远有一小片疏林,一轮落日挂在林梢,苍白、毫无血色,就像一个浮肿病人的脸盘。”用语不多,恰如国画中的大写意笔法,交代了场景、人物。熟悉戏剧的人还看出,这里写的不仅仅是自然景物,而且描摹了戏台的布景——戏台上没有任何道具,只天幕上一轮夕阳、几片树影。锣鼓声中,落魄的曹操手执马鞭上了场……作者说这是他从儿童时开始看戏,留下最初的也即最不易忘记的印象。正是这份持久、纯真的感觉铸造了这一段似不经意实则兴味极浓的开场文字。
  儿时看戏,虽听不懂唱词,也不知那极富韵味的道白妙在何处,但多少也能凭借戏中人物的眼神、手势等了解一些他们的喜怒哀乐。记得看梅兰芳的舞台记录片《贵妃醉酒》时,虽不懂这位衣着华丽、娇柔尊贵的娘娘为何还有那么多的愁绪,但还是不由得对她寄予了一腔的同情。特别是看到下腰衔酒的身段时,觉得这醉酒的滋味一定很不好受。这一节,黄裳先生这样描写:杨玉环“摹地看见阶前盛开的盆花,她想去嗅花。她得俯下身子才能亲近那艳丽的花朵,太监宫女们担心地看她摇摇地蹲下身子,”不敢劝阻,不敢搀扶,看她像是走出梦境似的眯着迷离的双眼,知道她确是醉了。……杨玉环就像嗅花似的俯身在盏中啜饮,还衔杯仰身不留下一点余沥。她终于沉沉地醉了。”读到这儿,我实在叹服黄裳先生那贴切入微而又清清爽爽的文字。这出戏本就以做功见长,如此娓娓道来,戏台上婉转、妩媚典雅的一幕顿时幻化在眼前。
  京剧中,张飞的形象粗犷憨直,勾上那漂亮的黑蝴蝶脸,更是拙朴可爱,书中《龙风呈祥》一节,讲到赵云护卫刘备及孙夫人来到长江边,受到装扮成渔夫的张飞的接应,张飞“抚弄着胸前飘拂的长须,跳来跳去招呼这个,又问讯那个,正如一个小孩子。”待到刘备引他与新嫂嫂见面,“老张不禁腼腆起来,他走过去嗫嚅着下拜,孙夫人嫣然一笑,说,‘三弟少礼!’张飞还是第一次看见这般神采飘逸的人物,听到陌生而使人心醉的吴侬软语,老张向身边人做了一个鬼脸,轻轻地学说了句,‘三弟少礼!’”戏台上的一招一式 ,一问一答,都在这叙述中风神凸现,一个与勇猛、憨直相伴的善良而可爱的形象便永远地淹留在读者的心中了。
  讲戏剧故事,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难的是保留那一份韵味、风神。这本小书在熟悉戏剧的人读来,随着戏台上的一句唱腔、一个身段在脑海里借故事文字而获得一份隽永的重温,那会是一番“最是风雨故人来”的喜悦。在不懂戏的人读来,不会是语言干枯、毫无情趣的“剧情简介”,还会因文字的魅力而生出几分好奇,几分亲切,进而愿一窥戏剧堂奥。无论是访旧情或觅新知,这一阵《彩色的花雨》都会令你从心底发出微笑。
  
  (《彩色的花雨》,黄裳著,上海三联书店一九八八年六月第一版,1.60元)
其他文献
面前摆着这本启功先生的新作,淡黄的封面上,一抹隐隐约约的远山,两行悠悠然然的飞雁,衬着作者自署的书名,四个秀美的烫金行楷,满眼给人的是恬淡与高雅,这真让人有理由猜测,书的封面的设计者事先一定是研究了书的内容的,因为当我一气读了书中收录的两百多首诗词铭赞,掩卷之后,一种非花非雾的朦胧感受逐渐在脑中凝成清晰的具象,我分明看见的,便是作者那正如同远山飞雁般恬淡高雅的品格。  记不清在什么时候读唐诗,一句
《禅的世界丛书》三种分别是萧甫斯坦等著《禅与文化》,铃木大拙等著《禅与艺术》,佛洛姆等著《禅与西方世界》,书中收集摘录了上述三人及汉福莱斯、F·卡普拉、艾伦·沃兹、佐佐木夫人、蓝敦·华纳等人有关禅学的文章,本由台湾徐进夫等编译,现北方文艺出版社又转印出来在大陆发行。大体说来,《禅与文化》介绍禅宗本身的篇幅较多,相当于禅宗史加上禅学入门;《禅与艺术》则偏重谈禅对东方绘画、园林、诗歌、建筑、茶道、剑术
关于港英时期香港的政治体制,有各种各样的概括,比如刘兆佳称之为“仁慈独裁制”,这种体制形成了“隔离的官僚政治形态”;英定国(G. B. Endecott)称之为“咨询性政府”;夏利斯(Peter Harris)称之为“无政党的行政国家”;金耀基称之为“行政吸纳政治”;关信基则干脆称之为“非政治化的政治体制”。在这些概括中,最有影响的恐怕是“行政吸纳政治”之说。这个概括不仅影响了后来许多人对港英政治
《读书》近来刊登了一些对解放前的几所名牌大学的回忆,这让我想起了美国哈佛大学三百五十周年校庆。那是一九八六年九月,哈佛曾想邀请美国总统里根参加校庆,但里根示意,若哈佛授予他名誉学位,他将参加。结果哈佛拒绝了里根的要求。当时我国报纸颇赞哈佛此种“牛气”!  还有一个故事:在麦卡锡主义横行的五十年代,麦卡锡和马萨诸塞州长都曾要求哈佛解雇那些有“红色”嫌疑的教授。但遭到当时哈佛校长普希的拒绝。这位校长还
西方人谈中国传统文化    作为中国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总不愿意说太多自己文化的坏话。俗话说的“要面子”,本身即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但从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在总体上又是如此悬殊地落后于西方文化。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来说,内在的炽热民族自尊与外在的冷酷列国它强,既逼迫我们不得不从事中西文化比较,又使得我们在着手这个工作时,沉浸于一个非常难堪的心绪里、置身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中。  这里选择了几位西方
从广袤荒漠上伫立的哈利法塔,到缓缓珠江边婀娜的“小蛮腰”,2015赛季两回合亚冠决赛让这两座高耸入云的地标性建筑有了足球的缘分。分别在两座塔上俯视,呈现出的是截然不同的地貌与景观。阿联酋和中国的足球生态与环境,可能比眼中看到的景色差异更大。  11月,笔者先后在迪拜和广州见证了广州恒大队的第二次亚冠夺冠之旅,其中的见闻与感受并非180分钟比赛和一个制胜进球所能涵盖,冠军和狂喜背后,还有更多值得玩味
《美国人对黑人、犹太人和东方人的态度》一书,是吴泽霖先生六十多年前留学美国时完成的博士论文,讨论的是六十多年前美国的种族问题。  吴先生选择了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在人类生活的地球上,种族是客观的存在,随着封闭局面的打破,群际交往愈益频繁,种族间的互动也日渐增多。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甚至生理上的外显特征也有差异,种族问题的产生就在所难免了。这种情形在向有“人种大熔炉”之称的美国更突出地表现出来。作
读书不该有先入之见。  偏偏已有了先入之见——读张爱玲的《私语》,心中总还记着几年前读过的一本什么书,一种虽不清晰、却很执拗的印象:“张爱玲先生的散文与小说,如果拿颜色来比方,即其明亮的一面是银紫色的,其阴暗的一面是月下的青灰色……是这样一种青春的美,读她的作品,如同在一架钢琴上行走,每一步都发出音乐……她所寻觅的是,在世界上有一点顶红顶红的红色,或是一点顶黑顶黑的黑色,作为她的皈依……”不过,一
葛剑雄教授在《江陵焚书一千四百四十周年祭》(《读书》一九九五年第六期)发了一点新感慨:“有人在评价某些伟人时,往往有意无意地强调他的个人品德,突出他的人情味,或者更时髦一些,用人文精神来加以衡量,我以为不是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至少是相当片面的。”  这使我想起了《卡布斯教诲录》。这本书是生活在波斯中世纪的兹雅尔王朝的王子昂苏尔·玛阿里为他的儿子写的。第四十章《论做宰相》,内容是教导他的孩子,身居高位
“制度决定一切”是在当今社会上非常流行的一种观点。对“制度”的信赖是在对“人治”的批判中发展强化出来的。在反思“十年浩劫”的时候,社会上有一种共识,认为“人治”是造成浩劫的一大原因,而“人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中国人必须改变“人治”的思维方式。与“人治”相对立的是“法治”,“法”是由制度规范的、由“制度”保障的。清官的“人治”是脆弱的,制度才能决定一切。  制度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