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园音乐活动是幼儿自主表现、自主创新的方式和途径。幼儿是天生的艺术家,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而想象是游戏的前提,我们应该营造氛围,让幼儿在音乐游戏中展开想象和创造的翅膀,并让他们分享彼此在想象中得到的快乐。在音乐游戏活动中,教师将“教”与“玩”看成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大胆放手让幼儿“玩”,既会提高教师 “教”的有效性,又会让幼儿在教师的“教”过程中不断获取知识。
关键词:幼儿音乐;游戏活动;“教”与“玩”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2-24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6-0112-02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和创造美。”因此,在幼儿音乐活动中,我们应抓住幼儿爱玩好动的天性,将幼儿喜爱的游戏形式有效地融入音乐活动中,寓教于“玩”,正确处理音乐活动中 “教”“玩”二者的关系,把幼儿音乐活动中“教”与“玩”有效融合,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一、重教轻玩的填鸭模式
在歌唱活动中往往遵循着这样的模式“教师范唱一遍—幼儿轻唱一遍—幼儿表演唱一遍”。特别是在表演唱环节,看似是幼儿自主讨论为歌曲创编动作,其实只不过是幼儿是在“被编创”的过程,最终幼儿表演还是“整齐划一”的。它仅仅是为了达成教师活动计划中某一目标,照着教师教学活动设计的预设目标进行流水作业。这样固守传统、传统不变的教学模式已经不断地影响幼儿个性的发展,阻碍幼儿创造力和美学感受力的提升。例如中班韵律活动“跟我来做操”,它的活动难点是“鼓励幼儿感受歌曲旋律及内容,自主创编动作”。许多教师在解决这一难点时,常常是以师幼讨论的形式,按歌曲的乐句或小节共同创编动作;接着,教师完整示范创编的动作;最后,幼儿跟随教师和着音乐舞蹈。显然,目标中的“自主”二字并未得到有效的解决,幼儿的集体创编、律动仅仅只是教师功利化完成任务的指定过程。这样教师在组织音乐课堂教学中,在活动设计、引导和互動上,需要进一步改善,给予幼儿更为轻松的活动氛围,更多感受、体验、创作、表现的机遇与空间。
二、音乐活动的“教”与“玩”
集中教育活动和自主游戏是幼儿学习发展的主要途径,前者更注重教师教学活动的“目标、计划、成效”,后者更注重活动中幼儿的“感受、表达、创造”。幼儿的“学”是源于教师的“教”,更加注重引导性。在自主游戏中,幼儿的“学”是以自然投入、自主参与、兴趣玩乐为前提的,更加注重自主性。在音乐活动中,如果只重视教学训练,误把训练幼儿音乐技能技巧,掌握相关音乐材料等当作相应能力的培养,即把音乐教学活动简化为教幼儿唱几首歌或跳几个舞就算完成任务,这表明教师缺乏对幼儿学习和认知发展的认识,对幼儿音乐活动目标的真正内涵缺乏深入理解,没有把握幼儿音乐学习的方式和特点,忽视了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亲身体会和感受,这样“假音乐、轻幼儿、无感受”的活动形式,显然是不合理、不科学的。
三、教与玩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感受游戏,激“趣”教育
在幼儿音乐活动中,要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教师首先应该为幼儿创设一个具有相应艺术内容的体验环境。
案例一:小班歌唱活动“打电话”。引入活动时,创设两个娃娃打电话的情境表演,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激发幼儿兴趣的同时,帮助幼儿初步了解打电话的方法、对话方式、电话礼仪等,为接下来学习歌词、歌曲环节做铺垫。
案例二:中班歌唱活动“欢迎来我家做客”。我们可以尝试在活动室里布置几间小动物的家,幼儿在类似小森林的情境中,席地而坐聆听小动物们带来的歌曲。在轻松、自然的游戏情境中,幼儿自主理解、感受歌曲并学唱歌曲。
案例三:大班音乐活动“解放军进行曲”。抓住幼儿崇拜解放军的兴趣点,利用幼儿善于表演的特点,整个活动以幼儿扮演解放军贯穿始终。活动中以解放军出发打仗的故事情节,引导幼儿逐步理解歌曲内容,懂得区分歌曲旋律的强弱,感受进行曲雄壮有力的音乐旋律和节奏。
以上三个活动中,有创设幼儿们喜爱的游戏情境,有结合幼儿们爱玩的娱乐游戏,有幼儿们扮演自己崇拜的角色表演游戏等。它们的设计都是从活动的教育内容出发,让幼儿感受游戏,使原本死板、无趣的流程式活动显得更加有趣,激“趣”教育的有效结合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游戏学习,激“活”教育
幼儿教育活动分为五大领域,而这五大领域就像五个兄弟,它们是不可分割、紧密联系的整体。因此各领域相互渗透的教育互动,是一个整体性、生活化的音乐活动的必要因素。
案例一:小班韵律活动“我爱洗澡”。教师准备脸盆、娃娃、香皂等,扮演妈妈配着音乐给娃娃洗澡。这帮助幼儿学会了用身体的不同部位随音乐舞蹈,让幼儿了解了洗澡的基本动作。其中既有音乐领域的内容,又有健康领域的内容。
案例二:中班歌唱活动“欢迎来我家做客”。在轻松、自然的游戏情境中自主感受理解音乐,随后结合数学活动中图形配对的技能,以“小动物派送好朋友邀请卡”的形式,开展“邀请朋友”的歌唱游戏。在游戏中幼儿进一步感受音乐,巩固歌唱。在邀请好朋友到小动物家后,两两合作自由表演唱歌曲,体验朋友交往、同伴合作歌唱的乐趣。整个环节不仅让幼儿学会了相关的歌唱技能,同时还帮助幼儿巩固了“物品匹配”“交往合作”等其他领域的本领。
案例三:大班音乐欣赏活动“野蜂飞舞”。在幼儿初步欣赏歌曲后,通过故事了解曲子中的动物形象,随后以“谁是带头人的”游戏,让幼儿再次感受音乐旋律、节奏变化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幼儿相互配合的能力,让幼儿拥有集体荣誉感,无形中将理论化的社会领域知识与欢快、轻松的音乐活动有效结合,有效实现了领域间的相互渗透。
活动中领域间的渗透是相互的,它充实了活动内容,活跃了幼儿思维,促进了幼儿的整体发展,有效地达成了活动目标。这便是游戏学习,激“活”教育的具体体现。 (三)游戏创作,激“进”教育
所谓音乐无年龄,每个幼儿都是艺术家、创作家。因此教师不能忽略、低估幼儿的音乐建构能力。在音乐活动中融入游戏,激发幼儿自由想象创作,可促进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提高。
案例一:小班歌唱活动“我爱我的小动物”。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歌曲内容,鼓励幼儿在初步学会歌唱的基础上,替换歌曲中的动物名称及叫声仿编歌曲。在不断的仿编活动中,幼儿很自然地学会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并且不断更新、替换的歌词内容也激发了幼儿参与演唱的积极性。
案例二:中班音乐活动“水果总动员”。歌曲说唱部分的学习是整个活动的难点,我们可以尝试将娱乐游戏“击鼓传花”运用到活动中。教师提供各种不同的水果,幼儿选择一种水果编入歌曲,与同伴一起和着音乐传递水果,说唱部分以一问一答的形式集体创编,从而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案例三:大班音乐活动“兔子和狼”。歌曲改编自一首流行歌曲,部分幼儿熟悉歌曲旋律,很快就朗朗上口。此时可以考虑加入一个歌曲创编环节,继续以分角色扮演兔子和狼的游戏形式,改编故事情节、歌词内容,大胆创作、表演出一首属于自己的流行歌曲。
三个活动虽是在不同的年龄段开展的,但教师都给了幼儿一个自主创编的空间,让幼儿开始在集中教育活动中自主、大胆地游戏创作,激“进”了单一的音乐教育活动。
(四)游戏活动,激“创”教育
音乐游戏的核心是音乐,因为音乐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进一步发展幼儿想象与创造的空间,充实音乐形象,充分提升幼儿的创造力。
案例一:通过启发式的提问,可以引导幼儿运用原有经验去理解音乐内容,引发幼儿的想象思考,提高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在小班音乐游戏“熊出没”中,教师通过提问:“这段音乐的节奏听起来怎么样?这段音乐有什么变化?哪句是‘光头强’在走,哪句是‘熊大、熊二’在模仿走?”……诸如此类,让幼儿在教师的提问引导下,开始主动感知音乐。同时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在教师的启发提问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展开想象的翅膀,提高幼儿的音乐创造力,带领幼儿沿着预设的目标前行,到达想象的巅峰,让幼儿都能参与其中,习得自乐。
案例二:興趣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营养剂。一个幼儿对音乐游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会不断地在活动中开动脑筋,获得有关的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创造力。例如,大班教师在音乐游戏“小鸡也疯狂”中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结合音乐创编故事:“黄鼠狼夺走了小鸡的蛋,小鸡想做一件疯狂的事,你们猜一猜是什么事?”疑问式发问激发了幼儿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幼儿在接下来的环节中能主动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充分自主想象。强烈的学习兴趣是活动顺利进行的推手,通过音乐游戏活动过程,促使幼儿注意力集中、情绪高昂,积极参与各个环节。
案例三:良好的环境是激发幼儿兴趣、维持幼儿探索热情和发展创造力的前提。只有不断地给幼儿提供刺激性、有助于发散思维的环境,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创造力。良好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准备和心理环境。在音乐游戏中应该给幼儿游戏提供充足的材料和道具,确保幼儿游戏的顺利进行。例如,在大班音乐游戏“打地鼠”中,幼儿通过空气锤感知音乐重音,体验打地鼠的乐趣。对幼儿的创造性表达,教师应该多鼓励和表扬,启发幼儿继续想象创造,保护幼儿的创造热情。
以上三个音乐游戏活动,不但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了过多教授音乐理论知识、花费过多的精力去讲解游戏规则的教学方式,而且注重保护幼儿的创造兴趣,因而促进了幼儿创造力逐渐提升。
幼儿学习的动力是“快乐”,“玩”是幼儿获得快乐的主要途径。只有把握住幼儿的兴趣点,合理有效地将自主化、游戏化的活动形式融入音乐活动中,才能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因此,我们要给幼儿足够的自主空间,合理看待“教”与“玩”之间的关系,将二者有效结合,让幼儿玩中学,学中乐,在音乐游戏中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王 洛.浅谈渗透于幼儿园艺术领域中环保教育的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48):21-22.
[2]戈 柔.浅谈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活动案例的思考[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5(11):43-45.
关键词:幼儿音乐;游戏活动;“教”与“玩”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2-24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6-0112-02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和创造美。”因此,在幼儿音乐活动中,我们应抓住幼儿爱玩好动的天性,将幼儿喜爱的游戏形式有效地融入音乐活动中,寓教于“玩”,正确处理音乐活动中 “教”“玩”二者的关系,把幼儿音乐活动中“教”与“玩”有效融合,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一、重教轻玩的填鸭模式
在歌唱活动中往往遵循着这样的模式“教师范唱一遍—幼儿轻唱一遍—幼儿表演唱一遍”。特别是在表演唱环节,看似是幼儿自主讨论为歌曲创编动作,其实只不过是幼儿是在“被编创”的过程,最终幼儿表演还是“整齐划一”的。它仅仅是为了达成教师活动计划中某一目标,照着教师教学活动设计的预设目标进行流水作业。这样固守传统、传统不变的教学模式已经不断地影响幼儿个性的发展,阻碍幼儿创造力和美学感受力的提升。例如中班韵律活动“跟我来做操”,它的活动难点是“鼓励幼儿感受歌曲旋律及内容,自主创编动作”。许多教师在解决这一难点时,常常是以师幼讨论的形式,按歌曲的乐句或小节共同创编动作;接着,教师完整示范创编的动作;最后,幼儿跟随教师和着音乐舞蹈。显然,目标中的“自主”二字并未得到有效的解决,幼儿的集体创编、律动仅仅只是教师功利化完成任务的指定过程。这样教师在组织音乐课堂教学中,在活动设计、引导和互動上,需要进一步改善,给予幼儿更为轻松的活动氛围,更多感受、体验、创作、表现的机遇与空间。
二、音乐活动的“教”与“玩”
集中教育活动和自主游戏是幼儿学习发展的主要途径,前者更注重教师教学活动的“目标、计划、成效”,后者更注重活动中幼儿的“感受、表达、创造”。幼儿的“学”是源于教师的“教”,更加注重引导性。在自主游戏中,幼儿的“学”是以自然投入、自主参与、兴趣玩乐为前提的,更加注重自主性。在音乐活动中,如果只重视教学训练,误把训练幼儿音乐技能技巧,掌握相关音乐材料等当作相应能力的培养,即把音乐教学活动简化为教幼儿唱几首歌或跳几个舞就算完成任务,这表明教师缺乏对幼儿学习和认知发展的认识,对幼儿音乐活动目标的真正内涵缺乏深入理解,没有把握幼儿音乐学习的方式和特点,忽视了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亲身体会和感受,这样“假音乐、轻幼儿、无感受”的活动形式,显然是不合理、不科学的。
三、教与玩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感受游戏,激“趣”教育
在幼儿音乐活动中,要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教师首先应该为幼儿创设一个具有相应艺术内容的体验环境。
案例一:小班歌唱活动“打电话”。引入活动时,创设两个娃娃打电话的情境表演,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激发幼儿兴趣的同时,帮助幼儿初步了解打电话的方法、对话方式、电话礼仪等,为接下来学习歌词、歌曲环节做铺垫。
案例二:中班歌唱活动“欢迎来我家做客”。我们可以尝试在活动室里布置几间小动物的家,幼儿在类似小森林的情境中,席地而坐聆听小动物们带来的歌曲。在轻松、自然的游戏情境中,幼儿自主理解、感受歌曲并学唱歌曲。
案例三:大班音乐活动“解放军进行曲”。抓住幼儿崇拜解放军的兴趣点,利用幼儿善于表演的特点,整个活动以幼儿扮演解放军贯穿始终。活动中以解放军出发打仗的故事情节,引导幼儿逐步理解歌曲内容,懂得区分歌曲旋律的强弱,感受进行曲雄壮有力的音乐旋律和节奏。
以上三个活动中,有创设幼儿们喜爱的游戏情境,有结合幼儿们爱玩的娱乐游戏,有幼儿们扮演自己崇拜的角色表演游戏等。它们的设计都是从活动的教育内容出发,让幼儿感受游戏,使原本死板、无趣的流程式活动显得更加有趣,激“趣”教育的有效结合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游戏学习,激“活”教育
幼儿教育活动分为五大领域,而这五大领域就像五个兄弟,它们是不可分割、紧密联系的整体。因此各领域相互渗透的教育互动,是一个整体性、生活化的音乐活动的必要因素。
案例一:小班韵律活动“我爱洗澡”。教师准备脸盆、娃娃、香皂等,扮演妈妈配着音乐给娃娃洗澡。这帮助幼儿学会了用身体的不同部位随音乐舞蹈,让幼儿了解了洗澡的基本动作。其中既有音乐领域的内容,又有健康领域的内容。
案例二:中班歌唱活动“欢迎来我家做客”。在轻松、自然的游戏情境中自主感受理解音乐,随后结合数学活动中图形配对的技能,以“小动物派送好朋友邀请卡”的形式,开展“邀请朋友”的歌唱游戏。在游戏中幼儿进一步感受音乐,巩固歌唱。在邀请好朋友到小动物家后,两两合作自由表演唱歌曲,体验朋友交往、同伴合作歌唱的乐趣。整个环节不仅让幼儿学会了相关的歌唱技能,同时还帮助幼儿巩固了“物品匹配”“交往合作”等其他领域的本领。
案例三:大班音乐欣赏活动“野蜂飞舞”。在幼儿初步欣赏歌曲后,通过故事了解曲子中的动物形象,随后以“谁是带头人的”游戏,让幼儿再次感受音乐旋律、节奏变化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幼儿相互配合的能力,让幼儿拥有集体荣誉感,无形中将理论化的社会领域知识与欢快、轻松的音乐活动有效结合,有效实现了领域间的相互渗透。
活动中领域间的渗透是相互的,它充实了活动内容,活跃了幼儿思维,促进了幼儿的整体发展,有效地达成了活动目标。这便是游戏学习,激“活”教育的具体体现。 (三)游戏创作,激“进”教育
所谓音乐无年龄,每个幼儿都是艺术家、创作家。因此教师不能忽略、低估幼儿的音乐建构能力。在音乐活动中融入游戏,激发幼儿自由想象创作,可促进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提高。
案例一:小班歌唱活动“我爱我的小动物”。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歌曲内容,鼓励幼儿在初步学会歌唱的基础上,替换歌曲中的动物名称及叫声仿编歌曲。在不断的仿编活动中,幼儿很自然地学会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并且不断更新、替换的歌词内容也激发了幼儿参与演唱的积极性。
案例二:中班音乐活动“水果总动员”。歌曲说唱部分的学习是整个活动的难点,我们可以尝试将娱乐游戏“击鼓传花”运用到活动中。教师提供各种不同的水果,幼儿选择一种水果编入歌曲,与同伴一起和着音乐传递水果,说唱部分以一问一答的形式集体创编,从而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案例三:大班音乐活动“兔子和狼”。歌曲改编自一首流行歌曲,部分幼儿熟悉歌曲旋律,很快就朗朗上口。此时可以考虑加入一个歌曲创编环节,继续以分角色扮演兔子和狼的游戏形式,改编故事情节、歌词内容,大胆创作、表演出一首属于自己的流行歌曲。
三个活动虽是在不同的年龄段开展的,但教师都给了幼儿一个自主创编的空间,让幼儿开始在集中教育活动中自主、大胆地游戏创作,激“进”了单一的音乐教育活动。
(四)游戏活动,激“创”教育
音乐游戏的核心是音乐,因为音乐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进一步发展幼儿想象与创造的空间,充实音乐形象,充分提升幼儿的创造力。
案例一:通过启发式的提问,可以引导幼儿运用原有经验去理解音乐内容,引发幼儿的想象思考,提高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在小班音乐游戏“熊出没”中,教师通过提问:“这段音乐的节奏听起来怎么样?这段音乐有什么变化?哪句是‘光头强’在走,哪句是‘熊大、熊二’在模仿走?”……诸如此类,让幼儿在教师的提问引导下,开始主动感知音乐。同时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在教师的启发提问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展开想象的翅膀,提高幼儿的音乐创造力,带领幼儿沿着预设的目标前行,到达想象的巅峰,让幼儿都能参与其中,习得自乐。
案例二:興趣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营养剂。一个幼儿对音乐游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会不断地在活动中开动脑筋,获得有关的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创造力。例如,大班教师在音乐游戏“小鸡也疯狂”中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结合音乐创编故事:“黄鼠狼夺走了小鸡的蛋,小鸡想做一件疯狂的事,你们猜一猜是什么事?”疑问式发问激发了幼儿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幼儿在接下来的环节中能主动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充分自主想象。强烈的学习兴趣是活动顺利进行的推手,通过音乐游戏活动过程,促使幼儿注意力集中、情绪高昂,积极参与各个环节。
案例三:良好的环境是激发幼儿兴趣、维持幼儿探索热情和发展创造力的前提。只有不断地给幼儿提供刺激性、有助于发散思维的环境,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创造力。良好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准备和心理环境。在音乐游戏中应该给幼儿游戏提供充足的材料和道具,确保幼儿游戏的顺利进行。例如,在大班音乐游戏“打地鼠”中,幼儿通过空气锤感知音乐重音,体验打地鼠的乐趣。对幼儿的创造性表达,教师应该多鼓励和表扬,启发幼儿继续想象创造,保护幼儿的创造热情。
以上三个音乐游戏活动,不但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了过多教授音乐理论知识、花费过多的精力去讲解游戏规则的教学方式,而且注重保护幼儿的创造兴趣,因而促进了幼儿创造力逐渐提升。
幼儿学习的动力是“快乐”,“玩”是幼儿获得快乐的主要途径。只有把握住幼儿的兴趣点,合理有效地将自主化、游戏化的活动形式融入音乐活动中,才能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因此,我们要给幼儿足够的自主空间,合理看待“教”与“玩”之间的关系,将二者有效结合,让幼儿玩中学,学中乐,在音乐游戏中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王 洛.浅谈渗透于幼儿园艺术领域中环保教育的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48):21-22.
[2]戈 柔.浅谈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活动案例的思考[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5(11):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