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炭对旱地红壤理化性状和作物产量的持续效应

来源 :水土保持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zaiyigeshi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江西进贤旱地红壤为供试土壤,连续3a观测施用生物质炭(0t/hm2,2.5t/hm2,5t/hm2,10t/hm2,20t/hm2,30t/hm2和40t/hm2)后土壤容重、孔隙度、饱和导水率、土壤pH、有机碳、阳离子交换量及油菜和红薯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生物质炭连续3a降低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孔隙度和土壤饱和导水率,提升了土壤pH,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和阳离子交换量;油菜和红薯产量均随生物质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且红薯产量增幅大于油菜。随种植年限的延长,作物产量增幅越大。高施用量(40t/hm2)处理在旱地红壤上的改良效果和增产效应最好,施用生物质炭后第3a其土壤容重下降了0.17g/cm3,土壤孔隙度和饱和导水率分别增加了11.71%和126.57%,土壤pH、有机碳和阳离子交换量分别提高了7.25%,47.88%和44.61%,油菜和红薯产量分别增加了1.23t/hm2和14.83t/hm2。在连续3a内,旱地红壤施用生物质炭对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维持作物增产具有持续效应,为生物质炭在红壤地区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德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得益于促进早前期投融资的支持措施,归纳起来有以下特点:财政资助更加关注产学研结合和发挥市场力量,公私合作帮助科技型企业启动,间接支持与直接支持相结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水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水产业是我国的主要产业之一,目前水产养殖已经基本解决了三农问题,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在市场需求不断增大
破坏性创新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创新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该理论站在全新的视角系统阐述了企业如何通过破坏性创新以赢得长期竞争优势.受到了企业家和学者们的普遍
教育乃国之根本。大学校园是莘莘学子知识和文化汇集的殿堂。大学的精髓在于其文化,学校的文化底蕴能够很大程度上反映其凝聚力。随着教育理念和教育思维的不断发展和转变,人
本文以关联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不同文学体裁的汉、英语文章为语料,从人类逻辑角度分析新信息导入方式。通过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民间文学体裁、新兴文学体裁节选语段的
为克服Arnold变换的周期性的缺点,提出一种基于Arnold分层循环变换与混沌映射的数字图像加密算法。对图像从里到外不同范围的各层进行Arnold变换,使得层与层之间的置乱相互干扰,达到打乱Arnold周期性的目的;在对灰度值二进制分割循环移动后,根据账篷映射的公式,利用相邻的灰度值确定当前灰度值的变化,使得图像的变换和本身关联紧密。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克服了Arnold变换的周期性缺点,对图像
将玉米秸秆在300℃和500℃下裂解制备生物质炭,再按照一定比例(0%,5%,10%,15%)与NPK化肥混合制成颗粒状生物质炭复混肥料,通过盆栽试验,比较不同生物质炭复混肥对玉米和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