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化学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墙养其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知识、技能的迁移能力。近年的高考试题的政革实现了由基础型向基础——能力型的转变,重点考查学生性应用知识的涉及环境、医药、能源、材料等各领域的新问题的信息迁移题(简称信息题)的分量逐年增加,约占40%。其它基础型试题也开始注意抽象分析、概括等能力的考查。
关键词:双基;知识框架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104-01
一、加强“双基”的教学
化学基础知识包括: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知识、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等内容,是构成化学学科体系的基本要素。化学基本技能包括实验技能和运算技能,是中学化学能力发展的基石。学生在学习中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越多越牢固,就越能促进已学知识的顺利的迁移,因为越是基本的知识、技能与其它知识共同的因素就越多,而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因素,是产生学习迁移的基本条件。指导学生加强“双基”学习是必要的,可为有效的学习迁移创造条件。
(一)对比分析,掌握知识的内漏和外延,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引导学生重视教材,重视基础知识。目前普通高中通行的高中化学必修本内容偏浅,学生往往一看就会,客易产生轻视教材基础知识的心理。应通过各种方式如阅读指导、针对性的变式练习、归纳小结等挖掘教材涵义,丰富教材内容。对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尤其应抓住其本质、弄清其确立奈件、明确其使用范围。如:卤素单质熔沸点随原子序数增大而升高,而碱金属熔、沸则随原子序数增大而降低,若死记硬背西搞反,如果引导学生根据物质熔、沸点的决定因素是组成晶体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再分析卤素单质和碱金属组成微粒的差别,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就历历在目了。卤素单质是分子晶体,熔沸点高低决定于分子间作用力;碱金属是金属晶体,熔沸点决定于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金属键)。弄清这些后学生再去认识IVA、VA单质的熔、沸点就容易了。
重视典型性的解题方法、技巧、规律的总结。学生知识应用主要是完成作业,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反映在解题能力上。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渗透进解题方法和技巧的内容,提供给学生可操作(模仿) 的有效的解题模式,是使学生知识的迁移到更高水平的前提,是提高学生解题效率的重要方法,如作物质检验或鉴别题的取样、溶解、操作、现象、结论、化学方程式的六步曲都会使学生举一隅而反三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技能性知识和基础知识是教学中应同步传授而不可分的方面。
(二)建设知识框架使知识有序化、网络化以增强记忆,便于应用时检索、提取。“智力不是别的,而是一个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人的知识体系是由各学科知识共同构造而成,而各学科知识体系又由一些彼此间联系的知识网块组成。知识体系的结构越科学,规律性越强,其功能就越完备,其同化新知、调动旧知、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
化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它正处于从定性向定量转变、从描述性向规律化演进之中。中学化学涉及的是本学科最基础的概念、理论和最常用的实验知识和技能以及日常生活、生产、学习实贱常见的物质,大部分知识以描述性为主,需要学生记忆的事实、材料较多。如《元素化合物》学习中抓知识主线,抓物质间转化关系网络;有机物学习中抓官能团性质,抓典型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气体实验室制法学习中按反应原理→试剂状态、反应条件→发生装置→干燥、净化装置→收集装置→验满方法→尾气吸收装置等环节进行认识。学生头脑里这样的网块多了,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知识的融汇贯通自然会使知识迁移的水平大大提高。
二、提高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
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于能否迅速发现新知识的本质特点,准确地进行分类,把它纳入巳有的知识体系中去。这就要求学生努力提高对已有知识的概括水平,概括水平越高就越能用巳有知识去理解新课题。显然教学生如何概括结论比教给学生具体的知识叙述更为重要。据现代教学论,概括是把抽象过程获得的那些本质的属性、特性和方面等一般规定性结合或排列组合成为整体,形成关于对象的一般规定的踪合统一的认识,并进而把这种认识推广到同类事物,把握同类事物的共同性和一般性。可见,概括能使所获知识更完整,更深刻。
分析是对问题对象的存在情景、属性、功能进行解剖研究,并抓住本质进行类化的思维加工过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缺乏分析能力难于把巳有知识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去,如学生学完“羧酸(含官能团-COOH)的性质和苯酚(含官能团与-OH相连)的性质”给出练习“有何性质?”很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其原因就是缺乏对新问题的解剖认识,不能从官能团性质的角度来把握物质的性质。
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是保证知识的迁移的基本能力,是教学中须重视培养的。
三、防止思维定势的负迁移,促进思维定势的正迁移
思维定势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和模式。在学习中,如果解决同类问题,思维定势可起到积极的作用,产生正迁移效果,如果解决不同问题,则可能起消极作用,产生负迁移效果,例如:学生巳知“铁与盐酸和稀硫酸反应会生咸H2”遇到新问题“铁与硝酸反应如何?”如果受旧知识干扰,(盐酸、硫酸、硝酸均为强酸)学生会迅迅速得出“生成H2”的错误答案,即产生负迁移。但学完“乙醇的消去反应生成乙烯”,问:“丙醇消去反应生成产物?”学生答丙烯,此为正迁移。要防止思维定势的负迁移,促进正迁移,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使学生明白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树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念。
四、进行学习指导
心理学实验证明,在教师指导下的练习量越大,一般说越有可能产生积极迁移的效果。指导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确立目标,并选择正确的学习迁移方法。平时教学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学生分阶段提出要求,高一、高二、高三各年级能力训练吝有侧重点;在教学注意分层落实和分类指导,对同班级不同水平的学生应有不同的层次要求,使每一个学生面临的都是可以企及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式教学,给学生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注意讲、思、练相结合;尽量采取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思维策略训练;抓好总结、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概括、分析问题;抓好新旧知识的对比认识和相互渗透,不要赭猴子掰包谷”。
关键词:双基;知识框架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104-01
一、加强“双基”的教学
化学基础知识包括: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知识、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等内容,是构成化学学科体系的基本要素。化学基本技能包括实验技能和运算技能,是中学化学能力发展的基石。学生在学习中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越多越牢固,就越能促进已学知识的顺利的迁移,因为越是基本的知识、技能与其它知识共同的因素就越多,而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因素,是产生学习迁移的基本条件。指导学生加强“双基”学习是必要的,可为有效的学习迁移创造条件。
(一)对比分析,掌握知识的内漏和外延,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引导学生重视教材,重视基础知识。目前普通高中通行的高中化学必修本内容偏浅,学生往往一看就会,客易产生轻视教材基础知识的心理。应通过各种方式如阅读指导、针对性的变式练习、归纳小结等挖掘教材涵义,丰富教材内容。对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尤其应抓住其本质、弄清其确立奈件、明确其使用范围。如:卤素单质熔沸点随原子序数增大而升高,而碱金属熔、沸则随原子序数增大而降低,若死记硬背西搞反,如果引导学生根据物质熔、沸点的决定因素是组成晶体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再分析卤素单质和碱金属组成微粒的差别,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就历历在目了。卤素单质是分子晶体,熔沸点高低决定于分子间作用力;碱金属是金属晶体,熔沸点决定于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金属键)。弄清这些后学生再去认识IVA、VA单质的熔、沸点就容易了。
重视典型性的解题方法、技巧、规律的总结。学生知识应用主要是完成作业,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反映在解题能力上。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渗透进解题方法和技巧的内容,提供给学生可操作(模仿) 的有效的解题模式,是使学生知识的迁移到更高水平的前提,是提高学生解题效率的重要方法,如作物质检验或鉴别题的取样、溶解、操作、现象、结论、化学方程式的六步曲都会使学生举一隅而反三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技能性知识和基础知识是教学中应同步传授而不可分的方面。
(二)建设知识框架使知识有序化、网络化以增强记忆,便于应用时检索、提取。“智力不是别的,而是一个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人的知识体系是由各学科知识共同构造而成,而各学科知识体系又由一些彼此间联系的知识网块组成。知识体系的结构越科学,规律性越强,其功能就越完备,其同化新知、调动旧知、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
化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它正处于从定性向定量转变、从描述性向规律化演进之中。中学化学涉及的是本学科最基础的概念、理论和最常用的实验知识和技能以及日常生活、生产、学习实贱常见的物质,大部分知识以描述性为主,需要学生记忆的事实、材料较多。如《元素化合物》学习中抓知识主线,抓物质间转化关系网络;有机物学习中抓官能团性质,抓典型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气体实验室制法学习中按反应原理→试剂状态、反应条件→发生装置→干燥、净化装置→收集装置→验满方法→尾气吸收装置等环节进行认识。学生头脑里这样的网块多了,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知识的融汇贯通自然会使知识迁移的水平大大提高。
二、提高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
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于能否迅速发现新知识的本质特点,准确地进行分类,把它纳入巳有的知识体系中去。这就要求学生努力提高对已有知识的概括水平,概括水平越高就越能用巳有知识去理解新课题。显然教学生如何概括结论比教给学生具体的知识叙述更为重要。据现代教学论,概括是把抽象过程获得的那些本质的属性、特性和方面等一般规定性结合或排列组合成为整体,形成关于对象的一般规定的踪合统一的认识,并进而把这种认识推广到同类事物,把握同类事物的共同性和一般性。可见,概括能使所获知识更完整,更深刻。
分析是对问题对象的存在情景、属性、功能进行解剖研究,并抓住本质进行类化的思维加工过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缺乏分析能力难于把巳有知识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去,如学生学完“羧酸(含官能团-COOH)的性质和苯酚(含官能团与-OH相连)的性质”给出练习“有何性质?”很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其原因就是缺乏对新问题的解剖认识,不能从官能团性质的角度来把握物质的性质。
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是保证知识的迁移的基本能力,是教学中须重视培养的。
三、防止思维定势的负迁移,促进思维定势的正迁移
思维定势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和模式。在学习中,如果解决同类问题,思维定势可起到积极的作用,产生正迁移效果,如果解决不同问题,则可能起消极作用,产生负迁移效果,例如:学生巳知“铁与盐酸和稀硫酸反应会生咸H2”遇到新问题“铁与硝酸反应如何?”如果受旧知识干扰,(盐酸、硫酸、硝酸均为强酸)学生会迅迅速得出“生成H2”的错误答案,即产生负迁移。但学完“乙醇的消去反应生成乙烯”,问:“丙醇消去反应生成产物?”学生答丙烯,此为正迁移。要防止思维定势的负迁移,促进正迁移,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使学生明白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树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念。
四、进行学习指导
心理学实验证明,在教师指导下的练习量越大,一般说越有可能产生积极迁移的效果。指导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确立目标,并选择正确的学习迁移方法。平时教学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学生分阶段提出要求,高一、高二、高三各年级能力训练吝有侧重点;在教学注意分层落实和分类指导,对同班级不同水平的学生应有不同的层次要求,使每一个学生面临的都是可以企及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式教学,给学生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注意讲、思、练相结合;尽量采取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思维策略训练;抓好总结、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概括、分析问题;抓好新旧知识的对比认识和相互渗透,不要赭猴子掰包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