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语文教师,要想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就必须让每一堂课都有一股“源头活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思想、教学策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积极引进“活水”,把课上“活”,把学生教“活”。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一、利用各种媒体,激活教学内容
对学生来说,语文课本只是教科书而已,不会说话不会动。作为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利用挂图、简笔画,使教学内容“形象”起来;或利用电教器材,如:幻灯机、投影器、录音机、录像机、彩色电视机以及电子计算机等,让教学内容“活”起来,发出“声音”来。这种声画并茂的教科书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有利于学生从低到高、由浅入深、自简单到复杂逐步掌握知识;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其旺盛的求知欲,开启智力,培养创新能力。
二、开放语文课程,引进时代“活水”
开放语文课程就是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归,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强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密切语文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既强调语文教育的生活意义,又强调语文生活的教育意义。这样的语文课才开放而充满活力。教师在使用语文教材的过程中,要把课文作为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基本依据,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实际情况的需要,广闻博采,不断引进时代“活水”来充实课堂内容。如:每堂课拿出五分钟,开设演讲、游戏、讲故事、猜谜语、角色表演等活动;也可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每两周拿出一堂课来交流所学到的奇闻趣事。如此一来,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能在实践中得到运用,课后所学的知识能在课
堂上尽情表现,其学习的积极性便会大大提高。
三、调动多种感官,灵活掌握知识
“眼、耳、口、手、脑”多种感官协同接受知识时,它们能够互相沟通,相辅相成,在大脑皮层上留下较深较清晰的“同一意义”的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即使某一痕迹模糊了、淡忘了,在客观需要的作用下,其他痕迹也会恢复起来,并且催醒已经模糊和淡忘的痕迹,使其重现和复活起来,参加新的知识活动。既然多种感官同时使用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在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充分利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情境渲染、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等方法,尽可能地让学生看、听、说、做、想等同时进行,从而对所学知识留下经久不衰的印象。
四、优化课堂结构,增强学习趣味
如果把教学比作一首乐章,我们追求“起调”扣人心弦,“主弦律”引人入胜和“终曲”余味无穷。首先,一堂课开头数分钟的导语要“起如爆竹”。可介绍一个故事、一副对联、欣赏一幅插图、设置一个悬念、演示一个实验……好的导语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去求知,在课堂引入时就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高潮。其次,要选好“突破口”,教出“新意”。教师顺着课文段落先后,从段首依次分析至篇末,这种教法虽有普遍适用的价值,但是一味拘守,也会湮没某些课文的特色,还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难以生动活泼地发展。设计有新意的教学思路,需要教师以自己的发现,感悟为契机,从课文中选取关键性的语句或问题作为切入口,提纲挈领,一点突破。最后,课堂要“结如鸣钟”。教师可以尝试以点评课文、课文续写、排演课本剧等方法结课。比如点评课文,就是指导学生在充分品读作品的基础上,以片言只语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可以只谈文中的某个细节、某件道具,但要从较新的角度切入、用语简洁优美。这一训练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带动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提高鉴赏能力,从而获得兴味盎然的学习效果。
五、培养师生感情,引起“爱屋及乌”
在学生的学习演变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爱屋及乌”的现象。有些学生喜欢某教师,因而努力学习某教师所教的学科,尽管这些学科他们不那么有兴趣,但是,在“爱屋及乌”的特殊感情的驱动下,他们还是顽强地坚持学习下去,闯过道道难关,直至对该学科发生兴趣,逐步提高其成绩。相反,当一些学生不喜欢某教师时,他们便索性拒绝所教学科的学习,因而学业成绩每况愈下……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这种“爱屋及乌”效应来转化那些对学习丧失信心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同他们打成一片,做他们学习的“贴心人”,不断缩小感情的距离,逐渐恢复他们对学习的信心,使其愉快地投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只要他们稍有点滴进步,教师就给予表扬、鼓舞,让他们体验到取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励他们高高兴兴地坚持下去,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这样,优等生和后进生的距离,就会越来越小,全体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会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丁洪刚
一、利用各种媒体,激活教学内容
对学生来说,语文课本只是教科书而已,不会说话不会动。作为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利用挂图、简笔画,使教学内容“形象”起来;或利用电教器材,如:幻灯机、投影器、录音机、录像机、彩色电视机以及电子计算机等,让教学内容“活”起来,发出“声音”来。这种声画并茂的教科书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有利于学生从低到高、由浅入深、自简单到复杂逐步掌握知识;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其旺盛的求知欲,开启智力,培养创新能力。
二、开放语文课程,引进时代“活水”
开放语文课程就是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归,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强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密切语文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既强调语文教育的生活意义,又强调语文生活的教育意义。这样的语文课才开放而充满活力。教师在使用语文教材的过程中,要把课文作为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基本依据,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实际情况的需要,广闻博采,不断引进时代“活水”来充实课堂内容。如:每堂课拿出五分钟,开设演讲、游戏、讲故事、猜谜语、角色表演等活动;也可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每两周拿出一堂课来交流所学到的奇闻趣事。如此一来,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能在实践中得到运用,课后所学的知识能在课
堂上尽情表现,其学习的积极性便会大大提高。
三、调动多种感官,灵活掌握知识
“眼、耳、口、手、脑”多种感官协同接受知识时,它们能够互相沟通,相辅相成,在大脑皮层上留下较深较清晰的“同一意义”的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即使某一痕迹模糊了、淡忘了,在客观需要的作用下,其他痕迹也会恢复起来,并且催醒已经模糊和淡忘的痕迹,使其重现和复活起来,参加新的知识活动。既然多种感官同时使用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在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充分利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情境渲染、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等方法,尽可能地让学生看、听、说、做、想等同时进行,从而对所学知识留下经久不衰的印象。
四、优化课堂结构,增强学习趣味
如果把教学比作一首乐章,我们追求“起调”扣人心弦,“主弦律”引人入胜和“终曲”余味无穷。首先,一堂课开头数分钟的导语要“起如爆竹”。可介绍一个故事、一副对联、欣赏一幅插图、设置一个悬念、演示一个实验……好的导语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去求知,在课堂引入时就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高潮。其次,要选好“突破口”,教出“新意”。教师顺着课文段落先后,从段首依次分析至篇末,这种教法虽有普遍适用的价值,但是一味拘守,也会湮没某些课文的特色,还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难以生动活泼地发展。设计有新意的教学思路,需要教师以自己的发现,感悟为契机,从课文中选取关键性的语句或问题作为切入口,提纲挈领,一点突破。最后,课堂要“结如鸣钟”。教师可以尝试以点评课文、课文续写、排演课本剧等方法结课。比如点评课文,就是指导学生在充分品读作品的基础上,以片言只语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可以只谈文中的某个细节、某件道具,但要从较新的角度切入、用语简洁优美。这一训练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带动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提高鉴赏能力,从而获得兴味盎然的学习效果。
五、培养师生感情,引起“爱屋及乌”
在学生的学习演变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爱屋及乌”的现象。有些学生喜欢某教师,因而努力学习某教师所教的学科,尽管这些学科他们不那么有兴趣,但是,在“爱屋及乌”的特殊感情的驱动下,他们还是顽强地坚持学习下去,闯过道道难关,直至对该学科发生兴趣,逐步提高其成绩。相反,当一些学生不喜欢某教师时,他们便索性拒绝所教学科的学习,因而学业成绩每况愈下……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这种“爱屋及乌”效应来转化那些对学习丧失信心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同他们打成一片,做他们学习的“贴心人”,不断缩小感情的距离,逐渐恢复他们对学习的信心,使其愉快地投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只要他们稍有点滴进步,教师就给予表扬、鼓舞,让他们体验到取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励他们高高兴兴地坚持下去,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这样,优等生和后进生的距离,就会越来越小,全体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会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丁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