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文章在指出扩大内需是保持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动力的基础上,提出了扩大内需应采取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内需 消费 经济增长 对策
1.扩大内需是保持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动力
判断经济形势的好坏,不仅要看经济增长速度,更要看 影响 经济增长的因素。从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进出口贸易)来看,外贸进出口总额2005年已达到1.4万亿美圆,顺差1000多亿美圆;投资率由1980年改革开放初期的34.9%上升到2004年的44.2%,同期消费率则由65.4%下降到53.0%;在居民消费构成中,城镇居民所占比重由38.4%上升到59.5%, 农村 居民则由61.6%下降到40.5%。对于相比高速增长的进出口贸易和固定资产投资率,消费增长相对滞后,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不旺的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1持续扩大进出口贸易的外部不确定因素在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得到了空前发展,导致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从1980年的不到10%提高到2008年的70%,特别是近几年,每年都要提高10个百分点,这在世界各国中是绝无仅有的。如果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将远远偏离正常水平。同时,国际上一些不稳定因素在增加,如安全、高油价、美圆汇率走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强化等 问题 ,都会增加我国扩大进出口贸易的难度。作为正在崛起的经济贸易大国,在重视国际市场的同时,必须要重视国内市场和内销,以及早化解潜在的风险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冲击。
1.2宏观调控将制约投资的过度膨胀
国外学者在研究印度能否超过中国时指出,中国快速增长主要由外国直接投资推动,而未来的发展最终还要取决于本国资源的调动,从长远看印度比中国更具潜力。此报告并非空口无凭。我国最近5年的投资率始终维持在40%左右,2008年更是达到了44.2%,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偏高15个百分点以上。过高的投资率带来了煤电油运的紧张和重要原材料供求状况进一步加剧,造成新的生产过剩、失业人口增加,已危及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增长。
1.3扩大内需应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
按照经济学的一般原理,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而且,从大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来看,一般都是以消费为“马车头”,投资和出口为两翼。但从我国的情况看,却是典型的投资推动型增长模式,消费反倒成为经济增长的“软肋”。众所周知,消费是最终需求,投资只是中间需求,消费上不去,投资是不能持久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逐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这是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 的战略角度来说的,在 目前 情况下,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比增加投资更重要。
2.扩大内需的对策及建议
200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我国目前正处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阶段,国民储蓄率高,市场潜力巨大,决定了我国需要、也有条件依靠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在当前投资高增长、贸易增长形式亟待转变的情况下,扩大国内需求是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持久源泉。
2.1增加居民收入收入
与消费在一般情况下是成正比的,有了收入就要消费,反过来,消费就会促进生产和销售,另一些人的收入也就增加了,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因此,随着 经济 的 发展 ,逐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刺激消费的前提。一是要积极扩大就业,要及时制定相应政策,引导 社会 资金投向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拓宽就业渠道。就业是民生之本,有就业才有收入。二是要培育中等收入阶层。从各国经验看,中等收入阶层是支撑一国消费进步的主导力量,因而中等收入阶层能否正常扩展也就成为约束一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而我国现在低收入阶层队伍太大,高收入阶层队伍又太小,远没有形成一个橄榄型的社会结构,要想办法大力培育中等收入阶层,升级他们的消费结构。三是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我国13亿人口中8亿多是农民,而占人口近60%的农民只占居民消费的40%,这与农民普遍收入不高有关。自1997年以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只有4%,最低的年份只有2.1%,仅相當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的一半,且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如果农民购买力不足,内需是很难真正扩大的,只有8亿农民腰袋鼓了,才会释放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
2.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特别是十五大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 目前 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 问题 ,如:城市社保覆盖范围不够宽,社保基金筹措困难,失业人数增加较多, 农村 社保刚刚起步,等等。居民消费不旺,与其说是与对未来收入不确定有关,不如说与我国当前还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关。要打消人们增加消费的顾虑,就必须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要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二是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是要多渠道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基金,为开展社会保险提供切实的财力支持;四是加快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制度;五是低标准、广覆盖、大 网络 地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2.3拓宽消费领域
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状况的重要指标是恩格尔系数。根据联合国教课文组织划定的40%~50%的小康标准,我国整体上已于2002年步入小康阶段,也即衣食无忧。根据这种情况,我们要适时引导居民把需求重点转向住、行、 教育 、文化娱乐、 旅游 等方面,同时加快发展 现代 物流业和新型消费方式,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如住房、汽车、通讯网络器材等,以推动消费结构升级。这些年我国住宅、汽车、旅游等领域出人意料的增长带来的经济效益完全可以证明这一点。
2.4更新消费观念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普遍不高,又长期受传统观念和低工资、低消费的 影响 ,对自身的消费总是采取自我抑制的办法,有的人不仅要考虑自己的生活,还要考虑对子女的经济补贴等,用于自身的消费不多。“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就是这种消费观的写照。从消费观念来看,我国整体上属于节俭型社会。据英国《经济学家》周刊指出, 中国 不仅是国家,而且是个人及家庭的世界储蓄冠军,中国人平均将其50%的收入储蓄起来,而德国人和美国人储蓄占收入的比例仅为20%和14%,这从我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不断刷新记录中就可以看出(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由1980年占当年GDP的8.8%,上升到2000年的72%,2010年更是达到了88.6%),这么庞大的储蓄额,既是好事,更是一个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因此,更新消费观念,懂消费、敢消费、会消费势在必行,于己、于社会、于国家都有利。
2.5改善消费环境
目前,我国的消费环境还不十分理想,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不知坑害了多少农民兄弟;假冒伪劣食品、虚假医疗广告不知让多少人上当受骗;最近几年过高的商品住宅、教育、医疗费又不知阻挡了多少人的消费欲望。要让大多数家庭都能上得起学,看得起病,住得起房,放心安全地去消费,就要改善这些制约消费的不良环境。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重点打击食品、药品行业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把有些部门过高的费用降下来,为老百姓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使人们敢于消费、放心消费,从而形成充沛的内需动力,“烧旺”消费市场。
(作者单位: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北安市分公司)
【关键词】 内需 消费 经济增长 对策
1.扩大内需是保持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动力
判断经济形势的好坏,不仅要看经济增长速度,更要看 影响 经济增长的因素。从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进出口贸易)来看,外贸进出口总额2005年已达到1.4万亿美圆,顺差1000多亿美圆;投资率由1980年改革开放初期的34.9%上升到2004年的44.2%,同期消费率则由65.4%下降到53.0%;在居民消费构成中,城镇居民所占比重由38.4%上升到59.5%, 农村 居民则由61.6%下降到40.5%。对于相比高速增长的进出口贸易和固定资产投资率,消费增长相对滞后,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不旺的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1持续扩大进出口贸易的外部不确定因素在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得到了空前发展,导致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从1980年的不到10%提高到2008年的70%,特别是近几年,每年都要提高10个百分点,这在世界各国中是绝无仅有的。如果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将远远偏离正常水平。同时,国际上一些不稳定因素在增加,如安全、高油价、美圆汇率走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强化等 问题 ,都会增加我国扩大进出口贸易的难度。作为正在崛起的经济贸易大国,在重视国际市场的同时,必须要重视国内市场和内销,以及早化解潜在的风险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冲击。
1.2宏观调控将制约投资的过度膨胀
国外学者在研究印度能否超过中国时指出,中国快速增长主要由外国直接投资推动,而未来的发展最终还要取决于本国资源的调动,从长远看印度比中国更具潜力。此报告并非空口无凭。我国最近5年的投资率始终维持在40%左右,2008年更是达到了44.2%,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偏高15个百分点以上。过高的投资率带来了煤电油运的紧张和重要原材料供求状况进一步加剧,造成新的生产过剩、失业人口增加,已危及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增长。
1.3扩大内需应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
按照经济学的一般原理,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而且,从大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来看,一般都是以消费为“马车头”,投资和出口为两翼。但从我国的情况看,却是典型的投资推动型增长模式,消费反倒成为经济增长的“软肋”。众所周知,消费是最终需求,投资只是中间需求,消费上不去,投资是不能持久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逐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这是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 的战略角度来说的,在 目前 情况下,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比增加投资更重要。
2.扩大内需的对策及建议
200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我国目前正处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阶段,国民储蓄率高,市场潜力巨大,决定了我国需要、也有条件依靠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在当前投资高增长、贸易增长形式亟待转变的情况下,扩大国内需求是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持久源泉。
2.1增加居民收入收入
与消费在一般情况下是成正比的,有了收入就要消费,反过来,消费就会促进生产和销售,另一些人的收入也就增加了,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因此,随着 经济 的 发展 ,逐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刺激消费的前提。一是要积极扩大就业,要及时制定相应政策,引导 社会 资金投向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拓宽就业渠道。就业是民生之本,有就业才有收入。二是要培育中等收入阶层。从各国经验看,中等收入阶层是支撑一国消费进步的主导力量,因而中等收入阶层能否正常扩展也就成为约束一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而我国现在低收入阶层队伍太大,高收入阶层队伍又太小,远没有形成一个橄榄型的社会结构,要想办法大力培育中等收入阶层,升级他们的消费结构。三是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我国13亿人口中8亿多是农民,而占人口近60%的农民只占居民消费的40%,这与农民普遍收入不高有关。自1997年以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只有4%,最低的年份只有2.1%,仅相當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的一半,且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如果农民购买力不足,内需是很难真正扩大的,只有8亿农民腰袋鼓了,才会释放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
2.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特别是十五大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 目前 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 问题 ,如:城市社保覆盖范围不够宽,社保基金筹措困难,失业人数增加较多, 农村 社保刚刚起步,等等。居民消费不旺,与其说是与对未来收入不确定有关,不如说与我国当前还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关。要打消人们增加消费的顾虑,就必须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要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二是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是要多渠道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基金,为开展社会保险提供切实的财力支持;四是加快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制度;五是低标准、广覆盖、大 网络 地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2.3拓宽消费领域
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状况的重要指标是恩格尔系数。根据联合国教课文组织划定的40%~50%的小康标准,我国整体上已于2002年步入小康阶段,也即衣食无忧。根据这种情况,我们要适时引导居民把需求重点转向住、行、 教育 、文化娱乐、 旅游 等方面,同时加快发展 现代 物流业和新型消费方式,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如住房、汽车、通讯网络器材等,以推动消费结构升级。这些年我国住宅、汽车、旅游等领域出人意料的增长带来的经济效益完全可以证明这一点。
2.4更新消费观念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普遍不高,又长期受传统观念和低工资、低消费的 影响 ,对自身的消费总是采取自我抑制的办法,有的人不仅要考虑自己的生活,还要考虑对子女的经济补贴等,用于自身的消费不多。“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就是这种消费观的写照。从消费观念来看,我国整体上属于节俭型社会。据英国《经济学家》周刊指出, 中国 不仅是国家,而且是个人及家庭的世界储蓄冠军,中国人平均将其50%的收入储蓄起来,而德国人和美国人储蓄占收入的比例仅为20%和14%,这从我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不断刷新记录中就可以看出(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由1980年占当年GDP的8.8%,上升到2000年的72%,2010年更是达到了88.6%),这么庞大的储蓄额,既是好事,更是一个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因此,更新消费观念,懂消费、敢消费、会消费势在必行,于己、于社会、于国家都有利。
2.5改善消费环境
目前,我国的消费环境还不十分理想,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不知坑害了多少农民兄弟;假冒伪劣食品、虚假医疗广告不知让多少人上当受骗;最近几年过高的商品住宅、教育、医疗费又不知阻挡了多少人的消费欲望。要让大多数家庭都能上得起学,看得起病,住得起房,放心安全地去消费,就要改善这些制约消费的不良环境。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重点打击食品、药品行业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把有些部门过高的费用降下来,为老百姓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使人们敢于消费、放心消费,从而形成充沛的内需动力,“烧旺”消费市场。
(作者单位: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北安市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