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一种启发式数学方法,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提问效果如何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而决定提问效果的根本因素在于如何把握课堂提问的技巧。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笔者的体会如下:
一、问题设计要紧扣教学重点、难点
每个教学单元都有其重点、难点,每堂课提问应该围绕这些重点、难点进行。比如:在讲直线方程的一般式时,首先要回顾直线方程的前两种形式——点斜式、两点式。在提问时,我侧重了点斜式和两点式的局限性,以突出重点。知识是无边的海洋,不突出重点、难点,舍本求末,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片面追求所谓课堂气氛活跃,就不能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问题要有启发性
课堂提问,深浅要适宜,在教学实践中,问题设计有两个极端:一是问题大而玄,如检查性提问时,上节课我们讲了什么内容?学生感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从何答起;二是问题细而明,学生不假思索。“是”与“非”脱口而出,且一语道破。这两个极端有共同的弊病:不能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前者大而玄,无法回答,相对地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后者细而明,告诉了答案,学生不动脑更是勿庸讳言,两者都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因此设计问题应紧扣教学重点、难点,靠船下篙,让多数学生跳一下就能摘到树上的果子,这样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其智力。
三、问题要面向大多数
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每堂课的主旨。有的教师提问偏重于几个学生,多数学生干瞪眼。笔者听过一堂课,—个学生课上竟被提问六次。这样做的结果:一是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二是不利于组织教学。俗话说:“闲则生非”,学生不参与教学活动,他们必然要做其他的事,比如闲聊、做小动作、看课外书,从而影响授课效果。所提的问题要精挑细选,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并且难易适中,面向全体学生,以中等水平学生的接受能力为主,适当兼顾优、差生,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通过回答向题有所收获。
四、问题要以旧带新,有利于巩固新知识
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各学科知识系统性很强,前面知识掌握不牢,继续学习就难以深入。比如在重温旧知识的基础上,传授新知识,学生就会易于理解和接受。如在讲圆的标准方程时回顾初中时圆的定义: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轨迹)。进而启发学生利用刚学过的求曲线方程的方法得到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2。
五、问题要有梯度
六、学生回答时教师须认真听,以便及时批评正误
学生答题囿于自己的阅历和思维能力,难免出现偏颇,教师在听答时,要有耐心,态度要和蔼,不能急躁;要让学生说完,允许学生有预想外的答案,并要容忍回答中的一些不当和错误之处;不要重复学生的错误答案,不要急于有错必纠而轻易打断学生的话,引起思考中断,这样最后才能做出中肯的批判和补充。这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全面正确的知识,而且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答题的积极性。
总之,课堂提问的方法还有很多,本文难以一一罗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如何“导”呢?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如何指点?这里包含一个艺术性的问题,加强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性,在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在今天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重视课堂提问的技巧性,善加指点,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问题设计要紧扣教学重点、难点
每个教学单元都有其重点、难点,每堂课提问应该围绕这些重点、难点进行。比如:在讲直线方程的一般式时,首先要回顾直线方程的前两种形式——点斜式、两点式。在提问时,我侧重了点斜式和两点式的局限性,以突出重点。知识是无边的海洋,不突出重点、难点,舍本求末,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片面追求所谓课堂气氛活跃,就不能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问题要有启发性
课堂提问,深浅要适宜,在教学实践中,问题设计有两个极端:一是问题大而玄,如检查性提问时,上节课我们讲了什么内容?学生感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从何答起;二是问题细而明,学生不假思索。“是”与“非”脱口而出,且一语道破。这两个极端有共同的弊病:不能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前者大而玄,无法回答,相对地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后者细而明,告诉了答案,学生不动脑更是勿庸讳言,两者都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因此设计问题应紧扣教学重点、难点,靠船下篙,让多数学生跳一下就能摘到树上的果子,这样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其智力。
三、问题要面向大多数
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每堂课的主旨。有的教师提问偏重于几个学生,多数学生干瞪眼。笔者听过一堂课,—个学生课上竟被提问六次。这样做的结果:一是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二是不利于组织教学。俗话说:“闲则生非”,学生不参与教学活动,他们必然要做其他的事,比如闲聊、做小动作、看课外书,从而影响授课效果。所提的问题要精挑细选,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并且难易适中,面向全体学生,以中等水平学生的接受能力为主,适当兼顾优、差生,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通过回答向题有所收获。
四、问题要以旧带新,有利于巩固新知识
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各学科知识系统性很强,前面知识掌握不牢,继续学习就难以深入。比如在重温旧知识的基础上,传授新知识,学生就会易于理解和接受。如在讲圆的标准方程时回顾初中时圆的定义: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轨迹)。进而启发学生利用刚学过的求曲线方程的方法得到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2。
五、问题要有梯度
六、学生回答时教师须认真听,以便及时批评正误
学生答题囿于自己的阅历和思维能力,难免出现偏颇,教师在听答时,要有耐心,态度要和蔼,不能急躁;要让学生说完,允许学生有预想外的答案,并要容忍回答中的一些不当和错误之处;不要重复学生的错误答案,不要急于有错必纠而轻易打断学生的话,引起思考中断,这样最后才能做出中肯的批判和补充。这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全面正确的知识,而且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答题的积极性。
总之,课堂提问的方法还有很多,本文难以一一罗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如何“导”呢?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如何指点?这里包含一个艺术性的问题,加强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性,在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在今天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重视课堂提问的技巧性,善加指点,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