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中国与东盟各国经济贸易上的往来加大,研究CAFTA的文献不断增加。文章对CAFTA的经济效应的文献综述展开讨论,并从不同的角度总结了CAFTA带来的经济效应。
关键词:CAFTA 经济效应 综述
自2000年9月,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四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上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建议以来,研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文献很多,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必要性、可行性、重点难点及具体的对策措施等);二是中国和东盟各国一些具体领域的合作(环境、资源、农业、第三产业等);三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双边贸易效应及在美国或日本的贸易效益等)。本文重点对中国-东盟自由区建立的双边经济效应的相关研究展开讨论,参考文献来源于2002年之后的学者研究。
一、关于CAFTA静态效应的相关研究
关于CAFTA静态效应的相关研究,可以总结为以下方面。
(一)关于CAFTA静态效应形式的相关研究
大多数文献论证了CAFTA可以实现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也有一些还指出其他形式的静态效应(如增大GDP、改善贸易条件等)。
1、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形式
李占卫、李皖南(2004)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出口商品与产业结构上相似性极大且在相关领域均有比较优势,所以中国与东盟均可以从CAFTA中获得很大的利益来实现贸易创造效应。
宋岩、侯铁珊(2006)认为贸易创造效应是基于比较成本优势;而贸易转移效应是由于人为的差别贸易待遇所致,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贸易的自由发展。
沈璟璟(2007)将东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使用1×2(一种产品,两个国家)模型分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静态效应。贸易产品从不具备世界绝对优势和具备世界绝对优势两个方面分析得出成员国间只会产生贸易创造效应而不会产生贸易转移效应。
陈雯(2009)运用引力模型的单国模式分析得出,CAFTA对中国与东盟的进出口有贸易创造效应,而且对中国从东盟进口的推动作用大于对中国向东盟出口的推动作用。这是因为东盟拥有丰富的资源,其对中国的供给角色重于需求角色。
2、其他静态效应形式
刘卓林(2004)认为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进出口商品在世界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很小,不大可能影响商品的价格,所以,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贸易量的增加无疑会带来很多利益,也就是“双赢局面”。
张慧明(2005)在其硕士论文中表明降低关税将使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贸易量显著增长,并因此拉动双方的GDP增长。胡学伟(2005)通过GTAP模型的模拟发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在众多方面给中国和东盟国家带来良好的经济效应:一是各成员国福利都将得到福利收益;二是自由贸易区各成员国的GDP都将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三是各成员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将大幅提高;四是贸易条件将因为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而得到改善;五是各成员国服务业的出口将大幅增加,贸易结构趋于完善。
(二)关于CAFTA静态效应大小的相关研究
关于CAFTA静态效应程度的大小,相关文献基本上保持以下两种态度。
1、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贸易转移效应的相关研究
张帆(2002)认为CAFTA带来的贸易转移效应不大,而贸易创造效应有很大的潜力。郑小梅(2003)、郭丽娜(2005)与张娟娟(2006)从理论上分析得知CAFTA会带来贸易创造、贸易转移效应,但是贸易转移效果则不会很明显。
王静(2005)认为不可能造成很大的贸易转移效应。同时,国际直接投资就会比较均衡地分布到东盟各国和中国。
王学柏、李荣林(2006)和肖开文(2006)在其硕士论文中论述得出,中国和东盟的产品虽然存在一定的竞争性,但大多数是异质性产品之间的竞争,从而说明双方的贸易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另一方面,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后,区内贸易将不断扩大,贸易创造效应明显,贸易转移效应不明显。
蒋菡芙(2007)在其硕士论文中通过区域内贸易比重法、巴拉萨模型等实证研究方法对CAFTA的静态效应进行检验,从整体而言,CAFTA有利于获得贸易创造效应,但效应有限。而中国与东盟双方的贸易又都很难替代各自与区外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因此没有产生显著的贸易转移效应。
崔奇峰(2008)认为CAFTA建立后,因撤除较高壁垒获得的贸易创,而贸易转移效应不会很大。
2、贸易转移效应大于贸易创造效应的相关研究
陈汉林、涂艳(2007)通过建立两个引力模型探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之后中国的静态贸易效应,得出贸易转移效应大于贸易创造效应。
徐婧(2008)在其博士论文中研究得出CAFTA的贸易效应包括贸易扩大、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贸易扩大减去贸易转移等于贸易创造;在总体贸易效应方面,东盟五国的贸易扩大和贸易创造都比中国大,且贸易转移也比中国大,其中CAFTA对中国和东盟五国的贸易效应差异主要体现在贸易转移效应。
(三)评述
综上可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带来的静态效应既有贸易创造也有贸易转移,并且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贸易转移效应,CAFTA对中国和东盟各国都能带来利益及便利,因为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互补性大于他们之间的竞争性。
二、关于CAFTA动态效应的相关研究
在CAFTA动态效应方面,相关文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关于CAFTA动态效应形式的研究
张帆(2002)认为CAFTA带来的政策预期效应、壁垒落差效应和市场扩大效应,将会促进区外资金的大量流入和区内国家间相互投资的增长。且促进区内的产业布局的合理化以及产业内部专业化分工的发展。
汤跃跃、张毓雄(2005)研究认为CAFTA的动态经济效益包括贸易进一步扩大,投资不断增加,要素流动性增强三个方面。
沈璟璟(2007)与冯煜、龚晓莺(2008)研究得出,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的状况下,中国加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会带来竞争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和结构优化效应及投资刺激效应。
刘广慧(2007)从比较优势的角度研究得出,CAFTA创造的动态效应包括促进竞争和刺激投资,改善中国的出口市场,拓展中国资源、能源的进口渠道,拓宽中国对东南亚的贸易市场,使中国占有亚洲经济区域化的先机,提高中国在国际经济贸易谈判中的谈判能力。
(二)关于CAFTA规模经济效应的研究
郭丽娜(2005)认为CAFTA会导致区内市场扩大效应(或规模经济效应)、竞争效应与投资效应。
宋岩、侯铁珊(2006)认为CAFTA成立以后,中国和东盟各国之间产品的贸易既存在着竞争性又存在互补性的特点。CAFTA可以把原来分散的小市场结成统一的大市场,使企业摆脱市场规模的限制,并获得稳定的市场,实现规模经济。
许光、王利荣(2007)提出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似,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存在着明显的互补性,从长期来看,这种互补型产业的发展也可以带动成员国企业的资金投入,从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徐婧(2008)运用贸易比重指数、贸易强度指数和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对CAFTA成立后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流量的变化进行实证研究得出,CAFTA成立后,中国和东盟五国的双边进出口贸易流量都有所上升,其中中国从东盟五国的进口增幅高于中国向东盟五国的出口增幅。相比中国向东盟五国的出口, CAFTA对中国从东盟五国的进口具有较大的扩大效应。同时,CAFTA对不同的东盟国家影响不同,菲律宾和泰国向中国出口的增幅较大,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向中国出口的增幅较小。
(三)关于CAFTA投资效应的研究
李东红(2004)、余倩倩(2005)、张宏、蔡彤娟(2007)与王婵(2008)认为投资效应表现为资本流动在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区内成员对区内成员的资本流动,二是区外成员对区内成员的资本流动。
李占卫、李皖南(2004)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得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带来的投资效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扩大了外资投资的市场,使成员国之间的任何企业可以以较低成本投资其他成员国;二是提高了资源整合力度,使成员国之间优化配置、降低成本。
余倩倩(2005)得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直接投资动态效应是指自由贸易区的形成与发展在长期内对成员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效应,主要包括政策预期效应、壁垒落差效应及市场扩大效应。
肖开文(2006)在其硕士论文中论述了产业的转移方向为把东盟国家分为四个层次,中国应成为工业制成品贸易型国家,即印度尼西亚、泰国,最大的出口对象;中国应与农业及原料贸易型国家,即越南、柬埔寨、老挝、文莱、缅甸,结成全面垂直贸易合作伙伴关系。
(四)关于CAFTA竞争效应的研究
张丽莉(2008)建立博弈模型得出,均衡是中国和东盟各国都出口同种产品,而不是根据比较优势来进行国际贸易,所以结果是一方受益必然导致另一方遭受损失,即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是相互竞争的。
刘世胜(2007)在其硕士论文中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图表分析的方法发现,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农产品、化工产品、机电制品和光学医疗设备方面存在着产业内贸易;中国和东盟在资源型产品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上具有互补性;双边贸易竞争激烈的领域在农产品、初级化工产品和机电产品。
陶广胜(2008)认为中国与东盟各国经济大体上处于相同的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较为相似,在贸易结构、出口市场等方面存在竞争性;同时,中国与东盟各国在资源禀赋方面存在差异,部分产品上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五)评述
综上可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以带来的动态效应诸如以上所论述的市场扩大效应、规模效应、投资效应、竞争效应等等,只是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期表现的形式不一样而已。在今后的发展时期,CAFTA可能又会带来新的其他的效应,并且对CAFTA的综合效应的研究也将会加大。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徐婧.CAFTA对中国和东盟贸易扩大效应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8(10).
2、刘卓林.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东盟的经济效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4(4).
3、蒋菡芙.基于货物贸易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效应研究[D].中南大学,2007.
4、陈黎明.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效应、问题及其对策[D].华中科技大学,2007.
5、崔奇峰.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效应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08(11).
6、张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与投资效应分析湖南大学[J].经贸关系,2002(5).
7、林剑文.试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创造”效应[J].北方经贸,2004(10).
8、顾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8.
9、陈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研究──基于引力模型“单国模式”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9(1).
10、庄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践效应、现存问题及中国的策略[J].世界经济研究,2009(4).
11、陈汉林,涂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中国的静态贸易效应——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5).
关键词:CAFTA 经济效应 综述
自2000年9月,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四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上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建议以来,研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文献很多,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必要性、可行性、重点难点及具体的对策措施等);二是中国和东盟各国一些具体领域的合作(环境、资源、农业、第三产业等);三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双边贸易效应及在美国或日本的贸易效益等)。本文重点对中国-东盟自由区建立的双边经济效应的相关研究展开讨论,参考文献来源于2002年之后的学者研究。
一、关于CAFTA静态效应的相关研究
关于CAFTA静态效应的相关研究,可以总结为以下方面。
(一)关于CAFTA静态效应形式的相关研究
大多数文献论证了CAFTA可以实现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也有一些还指出其他形式的静态效应(如增大GDP、改善贸易条件等)。
1、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形式
李占卫、李皖南(2004)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出口商品与产业结构上相似性极大且在相关领域均有比较优势,所以中国与东盟均可以从CAFTA中获得很大的利益来实现贸易创造效应。
宋岩、侯铁珊(2006)认为贸易创造效应是基于比较成本优势;而贸易转移效应是由于人为的差别贸易待遇所致,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贸易的自由发展。
沈璟璟(2007)将东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使用1×2(一种产品,两个国家)模型分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静态效应。贸易产品从不具备世界绝对优势和具备世界绝对优势两个方面分析得出成员国间只会产生贸易创造效应而不会产生贸易转移效应。
陈雯(2009)运用引力模型的单国模式分析得出,CAFTA对中国与东盟的进出口有贸易创造效应,而且对中国从东盟进口的推动作用大于对中国向东盟出口的推动作用。这是因为东盟拥有丰富的资源,其对中国的供给角色重于需求角色。
2、其他静态效应形式
刘卓林(2004)认为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进出口商品在世界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很小,不大可能影响商品的价格,所以,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贸易量的增加无疑会带来很多利益,也就是“双赢局面”。
张慧明(2005)在其硕士论文中表明降低关税将使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贸易量显著增长,并因此拉动双方的GDP增长。胡学伟(2005)通过GTAP模型的模拟发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在众多方面给中国和东盟国家带来良好的经济效应:一是各成员国福利都将得到福利收益;二是自由贸易区各成员国的GDP都将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三是各成员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将大幅提高;四是贸易条件将因为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而得到改善;五是各成员国服务业的出口将大幅增加,贸易结构趋于完善。
(二)关于CAFTA静态效应大小的相关研究
关于CAFTA静态效应程度的大小,相关文献基本上保持以下两种态度。
1、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贸易转移效应的相关研究
张帆(2002)认为CAFTA带来的贸易转移效应不大,而贸易创造效应有很大的潜力。郑小梅(2003)、郭丽娜(2005)与张娟娟(2006)从理论上分析得知CAFTA会带来贸易创造、贸易转移效应,但是贸易转移效果则不会很明显。
王静(2005)认为不可能造成很大的贸易转移效应。同时,国际直接投资就会比较均衡地分布到东盟各国和中国。
王学柏、李荣林(2006)和肖开文(2006)在其硕士论文中论述得出,中国和东盟的产品虽然存在一定的竞争性,但大多数是异质性产品之间的竞争,从而说明双方的贸易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另一方面,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后,区内贸易将不断扩大,贸易创造效应明显,贸易转移效应不明显。
蒋菡芙(2007)在其硕士论文中通过区域内贸易比重法、巴拉萨模型等实证研究方法对CAFTA的静态效应进行检验,从整体而言,CAFTA有利于获得贸易创造效应,但效应有限。而中国与东盟双方的贸易又都很难替代各自与区外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因此没有产生显著的贸易转移效应。
崔奇峰(2008)认为CAFTA建立后,因撤除较高壁垒获得的贸易创,而贸易转移效应不会很大。
2、贸易转移效应大于贸易创造效应的相关研究
陈汉林、涂艳(2007)通过建立两个引力模型探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之后中国的静态贸易效应,得出贸易转移效应大于贸易创造效应。
徐婧(2008)在其博士论文中研究得出CAFTA的贸易效应包括贸易扩大、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贸易扩大减去贸易转移等于贸易创造;在总体贸易效应方面,东盟五国的贸易扩大和贸易创造都比中国大,且贸易转移也比中国大,其中CAFTA对中国和东盟五国的贸易效应差异主要体现在贸易转移效应。
(三)评述
综上可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带来的静态效应既有贸易创造也有贸易转移,并且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贸易转移效应,CAFTA对中国和东盟各国都能带来利益及便利,因为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互补性大于他们之间的竞争性。
二、关于CAFTA动态效应的相关研究
在CAFTA动态效应方面,相关文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关于CAFTA动态效应形式的研究
张帆(2002)认为CAFTA带来的政策预期效应、壁垒落差效应和市场扩大效应,将会促进区外资金的大量流入和区内国家间相互投资的增长。且促进区内的产业布局的合理化以及产业内部专业化分工的发展。
汤跃跃、张毓雄(2005)研究认为CAFTA的动态经济效益包括贸易进一步扩大,投资不断增加,要素流动性增强三个方面。
沈璟璟(2007)与冯煜、龚晓莺(2008)研究得出,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的状况下,中国加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会带来竞争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和结构优化效应及投资刺激效应。
刘广慧(2007)从比较优势的角度研究得出,CAFTA创造的动态效应包括促进竞争和刺激投资,改善中国的出口市场,拓展中国资源、能源的进口渠道,拓宽中国对东南亚的贸易市场,使中国占有亚洲经济区域化的先机,提高中国在国际经济贸易谈判中的谈判能力。
(二)关于CAFTA规模经济效应的研究
郭丽娜(2005)认为CAFTA会导致区内市场扩大效应(或规模经济效应)、竞争效应与投资效应。
宋岩、侯铁珊(2006)认为CAFTA成立以后,中国和东盟各国之间产品的贸易既存在着竞争性又存在互补性的特点。CAFTA可以把原来分散的小市场结成统一的大市场,使企业摆脱市场规模的限制,并获得稳定的市场,实现规模经济。
许光、王利荣(2007)提出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似,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存在着明显的互补性,从长期来看,这种互补型产业的发展也可以带动成员国企业的资金投入,从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徐婧(2008)运用贸易比重指数、贸易强度指数和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对CAFTA成立后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流量的变化进行实证研究得出,CAFTA成立后,中国和东盟五国的双边进出口贸易流量都有所上升,其中中国从东盟五国的进口增幅高于中国向东盟五国的出口增幅。相比中国向东盟五国的出口, CAFTA对中国从东盟五国的进口具有较大的扩大效应。同时,CAFTA对不同的东盟国家影响不同,菲律宾和泰国向中国出口的增幅较大,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向中国出口的增幅较小。
(三)关于CAFTA投资效应的研究
李东红(2004)、余倩倩(2005)、张宏、蔡彤娟(2007)与王婵(2008)认为投资效应表现为资本流动在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区内成员对区内成员的资本流动,二是区外成员对区内成员的资本流动。
李占卫、李皖南(2004)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得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带来的投资效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扩大了外资投资的市场,使成员国之间的任何企业可以以较低成本投资其他成员国;二是提高了资源整合力度,使成员国之间优化配置、降低成本。
余倩倩(2005)得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直接投资动态效应是指自由贸易区的形成与发展在长期内对成员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效应,主要包括政策预期效应、壁垒落差效应及市场扩大效应。
肖开文(2006)在其硕士论文中论述了产业的转移方向为把东盟国家分为四个层次,中国应成为工业制成品贸易型国家,即印度尼西亚、泰国,最大的出口对象;中国应与农业及原料贸易型国家,即越南、柬埔寨、老挝、文莱、缅甸,结成全面垂直贸易合作伙伴关系。
(四)关于CAFTA竞争效应的研究
张丽莉(2008)建立博弈模型得出,均衡是中国和东盟各国都出口同种产品,而不是根据比较优势来进行国际贸易,所以结果是一方受益必然导致另一方遭受损失,即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是相互竞争的。
刘世胜(2007)在其硕士论文中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图表分析的方法发现,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农产品、化工产品、机电制品和光学医疗设备方面存在着产业内贸易;中国和东盟在资源型产品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上具有互补性;双边贸易竞争激烈的领域在农产品、初级化工产品和机电产品。
陶广胜(2008)认为中国与东盟各国经济大体上处于相同的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较为相似,在贸易结构、出口市场等方面存在竞争性;同时,中国与东盟各国在资源禀赋方面存在差异,部分产品上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五)评述
综上可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以带来的动态效应诸如以上所论述的市场扩大效应、规模效应、投资效应、竞争效应等等,只是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期表现的形式不一样而已。在今后的发展时期,CAFTA可能又会带来新的其他的效应,并且对CAFTA的综合效应的研究也将会加大。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徐婧.CAFTA对中国和东盟贸易扩大效应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8(10).
2、刘卓林.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东盟的经济效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4(4).
3、蒋菡芙.基于货物贸易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效应研究[D].中南大学,2007.
4、陈黎明.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效应、问题及其对策[D].华中科技大学,2007.
5、崔奇峰.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效应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08(11).
6、张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与投资效应分析湖南大学[J].经贸关系,2002(5).
7、林剑文.试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创造”效应[J].北方经贸,2004(10).
8、顾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8.
9、陈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研究──基于引力模型“单国模式”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9(1).
10、庄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践效应、现存问题及中国的策略[J].世界经济研究,2009(4).
11、陈汉林,涂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中国的静态贸易效应——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