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丢书”折射对不读书的焦虑

来源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ven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演员艾玛·沃特森将自己喜欢的书放在地铁的角落,并在书里夹有留言纸条,以此来推广地铁阅读和全民读书,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日前,为鼓励人们在互联网时代多读书,分享阅读的快乐,演员黄晓明在北京开展中国版“地铁丢书”。诸多演艺界和文化界人士也在北上广等地的地铁上开展“丢书大作战”。中国版“地铁丢书”,一时在微信朋友圈里刷屏,网友纷纷表示要前去“捡书”。
  值得玩味的是,这个活动在网络上引来了诸多吐槽。很多人以为这只是一场秀,甚至是一种营销。无论是活动大张旗鼓地展开,还是网民对“作秀”“炒作”的质疑,都展现了这个时代的读书焦虑。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閱读量7.84本,欧美国家年人均阅读量约为16本,北欧国家更达到年均24本。而在活动发起国英国,这一数字更是高达64本。(资料来源:人民网、新华网)
  ■微言大义:今天,更多的人变成了手机控、低头族。“地铁丢书”就像一块石子,能激起幾点阅读的浪花,让一些人的目光回到书本上,这至少不是坏事,何必苛责。
  ■适用话题:读书;抬起头来;宽容……
其他文献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题记  五年前我第一次来到北京时,正值冬天。走出火车站,看到夕阳恰恰吻近山峦,远处的胡同和小巷沐浴在霞光里,一片温暖的绛红。  我拖着行李走在仄窄的巷子里,一路蜿蜒曲折,漫长而使人心生倦意,终于抵达住址:崇文门外大街 12 号。眼前的楼房陈旧而矮小,一楼是一家照相馆,门前的牌匾已模糊不清,“相”字早已褪下了鲜红的色调。我呼唤着父母,转身逗弄着照相馆房檐下的鹦
六小龄童年近六旬,却有一头乌黑油亮、向后梳理得一丝不苟的头发,根根有精神。  在接受采訪时,记者打趣他:“许多人在您这样的年纪都开始长白发了,但您的一头黑发,却使您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了不少,这‘顶上功夫’是怎么炼成的?”  “勤洗头,多锻炼,同时也注意摄入一些对头发生长有益的食物。”六小龄童说。  “这么说来,您很在意保持这么一头好的黑发,是吗?”  “是的,因为别人可以留白发,我不能留啊。”  
三月的雨,连续不断地吟唱着冬与春之间的歌,待它停息时,春天便已驻足。  清风在一个个水洼中打转,雨渐渐来到地面,像柳絮般飘到人们的脸颊上。地面积起的雨洼变成了孩子们鞋底下的乐园——“啪嗒”一声响,水花四溅,震得杏花飘散,浮在水洼的涟漪上,泛起雨的回响。  “哈哈,哈哈……”孩子们撑着伞,笑着打闹,不知谁不小心一推,“噗通”,一个孩子跌进水坑,但这并没有阻碍到他们的天真快乐——“哈哈……”依然是笑声
2018年7月10日,著名慈善家田家炳先生去世,享年99岁。  田家炳先生是鼎鼎有名的慈善家,虽然他的捐赠数额不是最多,但他的捐赠数额占到了自己总资产的80%,这一点在国内鲜有人匹敌。截至去年6月,田家炳在全国范围内累计捐助了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19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大约1800间乡村学校图书室。以“田家炳”命名的学校或学院遍及全国所有省级行政区,他因此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
大学毕业后,浙江小伙子袁江磊选择了去非洲贝宁支教。两年的生活让他爱上了那个地方,当地人的淳朴热情不止一次地感动了他。同时,乡村生活的贫困与不便也让他痛心不已,怎么才能用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呢?  2016年9月,他跨上自行车,从贝宁启程,骑行16000公里,途经16个国家,于2017年8月回到中国。临行前,他的骑行计划被媒体报道,一家公司便主动与他达成了“骑行一公里,赞助一美元”的协议。回到中国后,
哎,卫生间里散发出一阵浓浓的发酸发馊的汗臭味,似魔鬼一般缠绕着我,慢慢地侵入我的鼻子,摧残着我的味蕾,使我的胃翻江倒海,想要把五脏六腑都吐出来。  我连忙叫爸爸妈妈,可喊到嗓子都快哑了,也没人吱一声。哦,我忘了,他们去医院看望生病的朋友了。我心急如焚,这是要臭死我的节奏啊!怎么办?怎么办?不如我把衣服洗了,这既清洁了家中气味,又能博得父母的表扬,对,做个乖乖宝,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我架起洗衣盆,
转眼写了十年的幻想小说,做了六年的幻想杂志主编,出版了约莫二十本幻想作品,可面对媒体的采访,仍要回答那个我总想逃过去的问题:“为什么要幻想呢?”  是啊,为什么呢?虽然明知此生万千梦想中的99%会在岁月中破灭消逝,如阳光下华丽的肥皂泡一样,为什么还总是放不开?  躲不过,我便跟媒体讲了一个不沾边的故事。2006年,我去天津探望画家张旺,别后在火车站旁的麦当劳里小坐候车。离我不远处坐着三个聋哑女孩,
冬至,寒风凛冽的傍晚,塘川街街边公园的长椅上,躺着一个年迈的打工者,疲惫地睡着了。  他,约摸六十来岁,身穿一件粗棉布料的黑外套,里面套了一件暗灰色的男式高领上衣,下身穿着一件极薄的秋裤。脚上,是一双开裂的破旧运动鞋,如张开嘴巴的饥饿鳄鱼,任凭寒风丝丝灌入。他的手呢,一半缩在袖子里,一半露在外面,因寒风而变得紫红,一道道红红的裂口在他手上绽开。面色灰红,大约是常年烈日直射的结果。眼袋耷拉着,被岁月
总是有那么一瞬,永远地烙在我的心上。说不清缘由,只是有暖暖的幸福感慢慢涌上心头。  小时候的记忆是从海边的那个城市、那个家开始的。记忆中对爸爸的印象很淡,他好像常年在外,很少回来。风中弥漫着淡淡的咸味。我上小学了,我喜欢那少得可怜的作业。但我不喜欢回家后那空虚的感觉。  小区里面翻单杠,为什么别的小朋友都有爸爸在身旁保护,而我却没有?“六一”学校放假,商场里的亲子活动,我和妈妈永远都因为人数不够而
一  想到今年是自己三十多年来第一次独自过春节,她心里就有点如释重负的感觉。  多少年了,这是她第一次置身春节返乡大潮之外。终于熬出来了,她感到一种解脱,觉得身轻如燕。所有与春节回家相关的事物,比如买礼物,比如走亲戚,要给家人带哪些药,担心药是否有假,等等,都不用再烦恼了。  当然,她同时也有点罪恶感,因为是父亲不在了,家散了,才不需回去的。难道父亲在时每年的回家就不愉快吗?难道家散了就一身轻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