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连续两天播放了克勒门文化庆典“美在上海”,曹雷女士深感余意未尽。我们希望一档档地做下去,你们也许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和自己想见的人,有请各位看官慢慢看来……
1912年,蔡元培先生译出“美育”二字。2012年,一个以“美育”为纲的“克勒门文化沙龙”在上海诞生。这支艺术团队最早由作曲家陈钢和已故作家程乃珊发起,汇聚了一批上海文化名人,他们下社区、进高校,去各处讲上海的故事。
掌门人陈钢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克勒门”,为每次活动寻找内容,联络嘉宾;主持人阎华全情投入每次的采访、策划,将自己的工资都投入到了电视拍摄记录中;艺术评论家林明杰为活动出谋划策,为每期活动绘制请柬,将其发展成了每月一次的“克勒门文化沙龙”。这个文化沙龙没有一分钱的经费,全凭志愿者们的奉献。五年来,保持几乎每月一次分享会,在上海的图书馆、社区、学校开展海派文化公益讲座,聚焦上海历史文化,挖掘这座城市的故事,展现这座城市的美好……
正是这样的爱感染了更多人,秦怡、白先勇、梁波罗、陈逸鸣、谭元元、淳子、曹雷、刘广宁、童自荣、陈燕华、王晓鹰、陈村、宋思衡、黄蒙拉……越来越多的文化名人汇聚到了这里,他们不分年龄、不分领域,成为海派文化传承的志愿者。
上海文化沙龙“克勒门”成立五周年特别活动,由艺术人文发展基金会和上海克勒门文化沙龙主办的“Color Shanghai——美在上海”在上海举办,克勒门主办人陈钢、嵇东明、林明杰、阎华,以及众多沪上文化艺术名人悉数到场祝贺。克勒門文化沙龙通过声音、美术、旗袍、京剧、温情和美育六个部分呈现上海的城市文化,展现海纳百川的都市精神。每个部分有开篇演讲、嘉宾互动、节目表演和色彩点亮仪式,以全新的方式展现上海的美。
海上影动
“上海的美术”开讲人是艺术评论家林明杰。访谈嘉宾是画家陈逸鸣和art021的创始人应青蓝,他们共同分享了这城市美术的发展。在钢琴家宋思衡演奏的《月光》下,画家陈家泠现场书写“美在上海”四个大字。
开讲人:林明杰(艺术是都市的密码)
要了解佛罗伦萨这座城市,必须了解文艺复兴的美术。要了解上海这座城市,也要了解海派美术。
海派美术有个非常明显的特征,我们不妨从这件作品入手(任伯年紫砂雕塑)。大家猜猜,这是谁的作品?如果不是早就知道,恐怕很难猜得出。这是海派绘画创始人任伯年用紫砂做的他父亲的塑像。
100多年前的任伯年,已开始尝试探索中西造型艺术结合了。但他高明的是,在他的绘画作品中,你看不出西方绘画技法的痕迹,他把这些都润物无声地融化在中国画传统笔墨中(《苏武牧羊》)。任伯年等开创的海派绘画,揭开了数千年古老文明的中国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序幕。
接下来的一个人更进一步地推动了中国现代美术以及美术教育的进程。我们再看一张照片(刘海粟与巴黎美术学院院长合影)。刘海粟与西方艺术接触,从第一时间起,就采取了大胆吸收但平起平坐的姿态。他用他学到的西方现代绘画技法讴歌他所处在的时代(《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他更打通了欧洲印象派与中国写意画的脉络,赋予了中国画以宏约深美的新气象(《黄山》)。
程十发是新中国培养的最杰出的画家(《歌唱祖国春天》)。他不仅解决了中国画不善于画现代人物的难题,而且他将西方表现主义、野兽派等现代艺术观念融会贯通于深厚的中国画传统中(《梦中的线条》)。自古以来,还没有哪个画家有他画得那么自由,那么变幻莫测。他为后来的中国画家推开了一道通向未来的大门。
我们漫步在上海街头,这座城市每个街角的雕塑也决不会让你感到雷同。虽然我仅选取了当今上海美术的九牛一毛,但想必我们已能领悟出了什么。海派不是派,是海纳百川;海派不是派,是千姿百态;海派不是派,是生生不息。
我曾给一位画家编过一本书,名字叫《艺术是生命的密码》。现在我要说,艺术还是我们这座城市的密码。懂得她,我们就会更懂诞生她的这座城市。
海上花开
海派旗袍,开讲人是上海航天局研究员、全国三八红旗手王真。
二胡演奏家、海派旗袍推广大使马晓晖分享了她对旗袍的理解,在马晓晖的琴声中,请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旗袍的唯一传承人金泰钧先生。
开讲人:王真 (航天人爱旗袍,旗袍的精神)
我是一名航天人,生活中很少有人会把我们和旗袍联系在一起,在这个以男性居多的行业里,甚至有人把我们称为当代“花木兰”。然而我最爱的还是《木兰辞》中的这一段:“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那是多么生动的一段描写!生活中的我们跟所有女人一样,爱美爱旗袍。一直觉得航天梦和旗袍美似乎离得很远,但当我穿起旗袍,慢慢地走近旗袍,竟发现她们之间离得那么近。
做旗袍是件富有仪式感的事情,老裁缝拿着量尺,从上到下36个点,每个动作、细节都有规范,仔细衡量,严格遵守,一丝一毫来不得半点差池。这量体裁衣竟像我们对待航天产品那样准确、严谨、分毫不差。
今年年初,我有幸参加了央视春晚上海分会场的海派旗袍秀节目。这次参加春晚,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奉献。不论是大腕级的明星老师还是普通的旗袍姐妹,都为了这台节目在奉献、在付出,不计较得失,不计较排名,甚至不知道是否会有自己的镜头。天寒地冻中,520名旗袍姐妹们为观众展现出最甜美的笑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用于形容这次海派旗袍秀真是再贴切不过了,舞台上或卫星在轨工作的每一分钟的背后都是岁月的积累或磨砺,是无数人合作和台前幕后默默付出的结果。而我也彻底被旗袍的魅力所折服了。
因为爱旗袍,常让我对它充满好奇。这服装如何到了上海就变成这番模样?通过阅读我了解到中国的女装在清朝前几乎都是上衣下裳,清朝时旗人带来了袍服。辛亥革命后,女性解放,走上街头的女性如何穿得方便成了重要需求,于是旗袍成为最简便的中国连衣裙,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上海是最早的工业城市,开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子们将旗袍穿出了特别的海派味道。西方的剪裁方式,东方的审美眼光,如此中西合璧让一款款旗袍变幻无穷,演绎出了独有的海派风情。瞧,这旗袍背后透出的独立、包容、创造、分寸不正是工作中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吗?
这城市一直有着旗袍情结。我想我们今天穿旗袍、说旗袍,并不是在捕捉什么遥远缥缈的风景,而是在展现一种旗袍精神,这种精神是都市女性的优雅从容,是海派文化的兼容并蓄,更是城市文明的进取开拓。一直以为航天和旗袍离得很远,然而走近却发现他们背后有着相通的精神和内涵,也许有一天我们的航天员能带着旗袍飞上天,让这百年文化积淀的华服在浩瀚的天空中显露芳华!
五周年,其中的汗水与付出,在参与的每一位志愿者心中有着特殊的意义。然而,让更多的人感知自由、开放、海纳百川的上海精神,他们一直在路上。请期待下期:克勒门五周年庆。
1912年,蔡元培先生译出“美育”二字。2012年,一个以“美育”为纲的“克勒门文化沙龙”在上海诞生。这支艺术团队最早由作曲家陈钢和已故作家程乃珊发起,汇聚了一批上海文化名人,他们下社区、进高校,去各处讲上海的故事。
掌门人陈钢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克勒门”,为每次活动寻找内容,联络嘉宾;主持人阎华全情投入每次的采访、策划,将自己的工资都投入到了电视拍摄记录中;艺术评论家林明杰为活动出谋划策,为每期活动绘制请柬,将其发展成了每月一次的“克勒门文化沙龙”。这个文化沙龙没有一分钱的经费,全凭志愿者们的奉献。五年来,保持几乎每月一次分享会,在上海的图书馆、社区、学校开展海派文化公益讲座,聚焦上海历史文化,挖掘这座城市的故事,展现这座城市的美好……
正是这样的爱感染了更多人,秦怡、白先勇、梁波罗、陈逸鸣、谭元元、淳子、曹雷、刘广宁、童自荣、陈燕华、王晓鹰、陈村、宋思衡、黄蒙拉……越来越多的文化名人汇聚到了这里,他们不分年龄、不分领域,成为海派文化传承的志愿者。
上海文化沙龙“克勒门”成立五周年特别活动,由艺术人文发展基金会和上海克勒门文化沙龙主办的“Color Shanghai——美在上海”在上海举办,克勒门主办人陈钢、嵇东明、林明杰、阎华,以及众多沪上文化艺术名人悉数到场祝贺。克勒門文化沙龙通过声音、美术、旗袍、京剧、温情和美育六个部分呈现上海的城市文化,展现海纳百川的都市精神。每个部分有开篇演讲、嘉宾互动、节目表演和色彩点亮仪式,以全新的方式展现上海的美。
海上影动
“上海的美术”开讲人是艺术评论家林明杰。访谈嘉宾是画家陈逸鸣和art021的创始人应青蓝,他们共同分享了这城市美术的发展。在钢琴家宋思衡演奏的《月光》下,画家陈家泠现场书写“美在上海”四个大字。
开讲人:林明杰(艺术是都市的密码)
要了解佛罗伦萨这座城市,必须了解文艺复兴的美术。要了解上海这座城市,也要了解海派美术。
海派美术有个非常明显的特征,我们不妨从这件作品入手(任伯年紫砂雕塑)。大家猜猜,这是谁的作品?如果不是早就知道,恐怕很难猜得出。这是海派绘画创始人任伯年用紫砂做的他父亲的塑像。
100多年前的任伯年,已开始尝试探索中西造型艺术结合了。但他高明的是,在他的绘画作品中,你看不出西方绘画技法的痕迹,他把这些都润物无声地融化在中国画传统笔墨中(《苏武牧羊》)。任伯年等开创的海派绘画,揭开了数千年古老文明的中国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序幕。
接下来的一个人更进一步地推动了中国现代美术以及美术教育的进程。我们再看一张照片(刘海粟与巴黎美术学院院长合影)。刘海粟与西方艺术接触,从第一时间起,就采取了大胆吸收但平起平坐的姿态。他用他学到的西方现代绘画技法讴歌他所处在的时代(《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他更打通了欧洲印象派与中国写意画的脉络,赋予了中国画以宏约深美的新气象(《黄山》)。
程十发是新中国培养的最杰出的画家(《歌唱祖国春天》)。他不仅解决了中国画不善于画现代人物的难题,而且他将西方表现主义、野兽派等现代艺术观念融会贯通于深厚的中国画传统中(《梦中的线条》)。自古以来,还没有哪个画家有他画得那么自由,那么变幻莫测。他为后来的中国画家推开了一道通向未来的大门。
我们漫步在上海街头,这座城市每个街角的雕塑也决不会让你感到雷同。虽然我仅选取了当今上海美术的九牛一毛,但想必我们已能领悟出了什么。海派不是派,是海纳百川;海派不是派,是千姿百态;海派不是派,是生生不息。
我曾给一位画家编过一本书,名字叫《艺术是生命的密码》。现在我要说,艺术还是我们这座城市的密码。懂得她,我们就会更懂诞生她的这座城市。
海上花开
海派旗袍,开讲人是上海航天局研究员、全国三八红旗手王真。
二胡演奏家、海派旗袍推广大使马晓晖分享了她对旗袍的理解,在马晓晖的琴声中,请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旗袍的唯一传承人金泰钧先生。
开讲人:王真 (航天人爱旗袍,旗袍的精神)
我是一名航天人,生活中很少有人会把我们和旗袍联系在一起,在这个以男性居多的行业里,甚至有人把我们称为当代“花木兰”。然而我最爱的还是《木兰辞》中的这一段:“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那是多么生动的一段描写!生活中的我们跟所有女人一样,爱美爱旗袍。一直觉得航天梦和旗袍美似乎离得很远,但当我穿起旗袍,慢慢地走近旗袍,竟发现她们之间离得那么近。
做旗袍是件富有仪式感的事情,老裁缝拿着量尺,从上到下36个点,每个动作、细节都有规范,仔细衡量,严格遵守,一丝一毫来不得半点差池。这量体裁衣竟像我们对待航天产品那样准确、严谨、分毫不差。
今年年初,我有幸参加了央视春晚上海分会场的海派旗袍秀节目。这次参加春晚,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奉献。不论是大腕级的明星老师还是普通的旗袍姐妹,都为了这台节目在奉献、在付出,不计较得失,不计较排名,甚至不知道是否会有自己的镜头。天寒地冻中,520名旗袍姐妹们为观众展现出最甜美的笑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用于形容这次海派旗袍秀真是再贴切不过了,舞台上或卫星在轨工作的每一分钟的背后都是岁月的积累或磨砺,是无数人合作和台前幕后默默付出的结果。而我也彻底被旗袍的魅力所折服了。
因为爱旗袍,常让我对它充满好奇。这服装如何到了上海就变成这番模样?通过阅读我了解到中国的女装在清朝前几乎都是上衣下裳,清朝时旗人带来了袍服。辛亥革命后,女性解放,走上街头的女性如何穿得方便成了重要需求,于是旗袍成为最简便的中国连衣裙,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上海是最早的工业城市,开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子们将旗袍穿出了特别的海派味道。西方的剪裁方式,东方的审美眼光,如此中西合璧让一款款旗袍变幻无穷,演绎出了独有的海派风情。瞧,这旗袍背后透出的独立、包容、创造、分寸不正是工作中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吗?
这城市一直有着旗袍情结。我想我们今天穿旗袍、说旗袍,并不是在捕捉什么遥远缥缈的风景,而是在展现一种旗袍精神,这种精神是都市女性的优雅从容,是海派文化的兼容并蓄,更是城市文明的进取开拓。一直以为航天和旗袍离得很远,然而走近却发现他们背后有着相通的精神和内涵,也许有一天我们的航天员能带着旗袍飞上天,让这百年文化积淀的华服在浩瀚的天空中显露芳华!
五周年,其中的汗水与付出,在参与的每一位志愿者心中有着特殊的意义。然而,让更多的人感知自由、开放、海纳百川的上海精神,他们一直在路上。请期待下期:克勒门五周年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