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琴书中的人物形象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sj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徐州琴书属于我国曲艺中的琴书类,是全国三大琴书之一。随着现代社会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受西洋管乐等因素影响竞争,徐州琴书出现了从事徐州琴书相关活动的专业人员较少、受众群体较少等现状。本文以琴书作品《丹桂飘香》为例,结合发展与传承等方面进行讲述与研究。
  【关键词】徐州琴书;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一、徐州琴书的表演形式
  徐州琴书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与别的曲艺门类中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一人分饰多角,人物角色跳进跳出,可旁白也可角色本身,这也是琴书艺术中特有的魅力。表演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单人档、对档、多人档。
  单人档:一人敲扬琴或自拉坠胡,部分艺人边打脚梆边演唱。
  双人档:一人敲扬琴,另一人拉坠琴。一般多为夫妻档,女演员负责敲琴打板饰演姑娘、少妇等角色;男演员饰演老翁、书生等角色。双人档也是观众最常见的一种演出形式。
  多人档:分角坐唱,生旦净末丑分行,书中角色人物一人饰,其余人物其他饰演,少则三五人,多则七八人,甚至更多。扬琴居中其余人围琴而坐,手持乐器参加伴奏,轮到自己角色时,放下手中乐器演唱。
  徐州琴书的伴奏乐器除了用扬琴外,还有坠琴、琵琶、古筝、三弦等乐器,有的还尝试加上了大提琴。基本以扬琴作为主要伴奏,其他乐器给予配合,形成多声部,你呼我应、承上启下,与唱腔形成你繁我简、你简我繁的关系。
  琴书,以书为主,伴奏乐器只是辅助,演员自弹自唱,为自己伴奏,伴奏也是为了“喘口气”,观众们听累了、演员们唱累了,来段过门、间奏,缓和一下气氛。表演形式在大局上不变,这是一种较为程式化的艺术,但在细节上还是随着时代潮流、人的审美而进行细微变化。
  二、徐州琴书的人物形象——以《丹桂飘香》为例
  在徐州琴书中人物形象一般分为两类:讲述家长里短的小人物或者是名著中的名人。《丹桂飘香》中编剧以徐州琴书的形式向观众展现人物内心的细致描写,体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是一部弘扬主旋律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以下是人物簡介及剧情:
  王桂花:辛苦工作一辈子的农民,为了女儿忙碌操劳,直至得了肝坏死,在这种情况下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也要让女儿去上大学。从台词、舞台表现中充分体现身为母亲对女儿无私的爱与奉献。
  田大昌:同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忙忙碌碌半辈子,终于女儿考上清华大学。就在此时得知老伴患了肝病,需要20万来做手术,如同一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一时间老田不知如何是好。
  田晓丹:得知自己考上清华而母亲却患了肝病。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毅然决然地为母亲献肝脏,挽救了母亲的生命。
  在唱腔设计上,保持了徐州琴书原有的韵味,又不完全拘泥于传统,使之更能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在剧情发展到高潮阶段,坠胡的演奏运用滑、挑、打、抹的技法,活灵活现,还原了现场的画面感。
  三、徐州琴书的继承、创新及发展
  曲艺作为中国最具有民间色彩的表演艺术,在中国整个文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现在的一些“音乐人”往往瞧不起我们所谓的民间艺术,殊不知那些所谓的“民间艺术”其实在当时的年代,他们一点都不“民间”。飞速的发展使人们来不及停顿下来,回味那些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艺术,反而淡忘了那些民族历史的种种文化符号,有些甚至模糊、奄奄一息、走向衰落,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一)徐州琴书目前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徐州琴书生存状况很不乐观。年事已高的老艺人不能登台;中年艺人因为各种原因纷纷改行,而年轻人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愿意从事这一境况不佳的艺术职业。对徐州琴书的宣传相对较少,而国外的文化却大肆宣传,许许多多的年轻人“崇洋媚外”,从而导致许多的徐州市民都不知道琴书,给徐州琴书的发展带来了难度。以至于徐州艺术学院的琴书专业也无人报考,因而停止教学。笔者认为,导致徐州琴书之所以在某些程度上被慢慢淡忘、无人欣赏,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语言的问题
  笔者身为徐州本地人,在写这篇文章时曾听歌舞团的一位老师这样唱到“太阳出西落在了东”,第一遍时并没有听清歌词是什么,“出西”二字语调本是11,而到了徐州方言却变成了33,会在听的时候产生错觉“太阳除夕落在了东”,使人不知所云。不仅如此,徐州话的语音问题也是词曲创编过程中的一大难点,既要保证曲调的优美,又要保证唱出的音调与徐州方言融合,而徐州琴书的演唱学习者,就一定要会说徐州话,才能地道地演唱,如果是外地人去学习、去传承,更是难上加难。
  徐州地处江苏以北,属于北方,不像南方的“吴侬软语”那样柔和,语调更多。笔者曾问及很多外地人:“你们认为徐州话如何”,他们大概讲到几点“基本可以听的懂就是语调太硬、太kua”,甚至部分人认为不好听。用这种少部分人认为是”难听”的语言进行琴书演唱表演,相信一般难以接受,更别谈欣赏二字了。
  2.场地的问题
  目前,能给徐州琴书艺人提供演出的只有人民舞台和潘安湖湿地公园这两个场地,有的场地座椅年久失修,来看演出的人少;有的只是旅游景点,游客走马观花地看两眼。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人情愿去看一场电影,都不愿意花钱买票看演出,并且来看演出的几乎都是60岁左右的退休老人,几乎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只有少数搞民间音乐的学生及年轻学者来观看演出。几年前,徐州市委书记在云龙湖畔建了一个曲艺茶馆,不过因为人均消费过高、地方偏僻、知道的人少,所以渐渐地演出越来越少,现在就留给社会上的一些艺术团体使用了。
  就在去年,艺人们通过对《雷雨》的改编,进行了一个内部的试演,演出时长接近一个半小时,观众就是歌舞团的工作人员等,反响相当不错,获得了领导及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但可惜没有对外公演,不过相信推广后一定会给观众留下对于徐州琴书不一样的印象。   3.传承形式的问题
  许多不了解徐州琴书的人大概不知道,琴书采用的是口耳相传的传承形式,而且不仅徐州琴书,部分中国民族民间的艺术也是这样,以口耳相传的形式进行学习与传承。相信许多学音乐的同学们心中一定有疑惑,没有谱子该如何去学习并演唱呢?没错,他们的传承基本上是老师录唱本,学生拿着老师录好的音频资料,回去自己一句一句地听反复进行着模唱,直至最后学成。我认为这种学习方式存在弊端,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家曾说过:“我在同一部作品的每一次演奏都是不同的”,在这种情况下,我想老师的每一次演唱也都不同。曲艺这类形式,虽然是程式化的内容,但在唱腔中有着千万般的变化,各种的腔调、韵、装饰音……都是其谱面无法充分表达的元素。好在近两年创作的新本子也有了大概的谱子,演员也会在其基础上进行二度的创作。
  (二)在创新中发展
  徐州琴书的艺术文化财富不仅属于徐州,更是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面临一门艺术何去何从的关键时期,我们首先应该意识到它的历史地位以及该如何去创新并体现出它应有的、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其地位不容小觑,它见证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是岁月留下的痕迹;而创新不仅仅是在创编词曲、改本子等方面,更是一种素质的养成,是我们如何保持并维持他顽强生命力的问题,使其拥有一批具有艺术修养、创造力以及热爱并关心徐州琴书事业的群体,这是保持徐州琴书艺术生命力的基本条件,也是徐州琴书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所以,为了保护徐州琴书,有关部门采取了相关的一些措施。从2002年开始,开始招收学员,成立了“徐州琴书保护中心”和“徐州琴书研究会”,加大创作经费的投入实施,在前期工作基础上,保护单位正拟加强对著名老艺人、经典书目等相关资料的收集、录像、整理、存档工作,建立起完善的徐州琴书资料库;每两年召开一次徐州琴书学术研讨会,提升理论研究水平;在徐州艺校开办徐州琴书专业培训班,培养后备人才;尽快出版《徐州琴书》系列丛书等,努力使徐州琴书的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在编曲方面,除了保留原有的韵味之外,还要适当地吸收其他的地方曲种剧种的音乐元素,这样不仅保留了徐州琴书的独特味道,又在整个唱段中给人新颖的感觉。
  四、结语
  徐州琴书是徐州的文化标签之一,不能提到徐州总是说徐州是兵家必争之地、五省通衢等古老的概念,也要随著时代潮流适时地注入新鲜血液。曲艺是见证了中国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流淌过的印记,是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特殊传承载体,给五千年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我们”做了见证;它的存在,不仅为其他艺术提供了文字体裁,而且深刻地影响并培育了中国人的艺术审美情趣及精神气质。当然,也表现为它与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主要特征。
  参考文献:
  [1]于雅琳.传承中的继承、继承中的创新[J].中国音乐(季刊),2011(1).
  [2]魏云彩.论徐州琴书的“精气神”[J].艺术百家,2002(3).
  [3]于雅琳.徐州琴书传承途径拓展与思考[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2011(9).
  作者简介:韩瑞瑶(1995-),女,汉族,江苏徐州,硕士在读,江苏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音乐表演(声乐)。
其他文献
【摘要】有效运作美术馆,美术馆管理者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美术馆的资源上。资源是美术馆发挥其功能的基础。美术馆拥有刚性资源,如美术馆建筑、经济能力、人力资源(员工)、设施设备及藏品,公立和国家的美术馆通常都由政府投资和规范;另外,它还有柔性资源,如管理、运作系统、学术准则、社会人文背景和公众团体,这些主要是由美术馆来支配。  【关键词】柔性资源;高效力;志愿者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
【摘要】本文以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汝阳刘毛笔为例,运用文化艺术人类学理论,分析传统手工艺汝阳刘制笔工艺的文化价值,采用田野考察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思想和观念,对汝阳刘毛笔传统手工艺产业的现状及战略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探索出一条非物質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给出有效传承和品牌振兴的策略,以实现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鄂倫春族是生活在黑龙江省的少数民族之一,鄂伦春民歌在少数民族音乐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然而,鄂伦春族音乐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正确、有质量地传承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在本文中,笔者尝试以《鄂伦春小唱》为例,对三个不同版本进行分析解读,力图对鄂伦春民歌进行分析。  【关键词】鄂伦春;民歌;调式调性;旋律;节奏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摘要】随着博物馆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教育在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博物馆逐步成为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更是宣传推介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现阶段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的社会教育现状,就如何把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引向社会需要,使博物馆成为青少年学习的重要场所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社会教育;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266
【摘要】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讲究民以食为天,然而饮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的高低。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中,北宋是相对富裕的王朝,其国都东京城的市民阶层的饮食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市民阶层饮食水平最高峰的历史时期。《东京梦华录》一书是本朝人以回忆的方式所撰写的本朝历史,其中记载的市井饮食可以充分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东京梦华录;饮食;北宋
【摘要】鉴于高校思政工作的特殊性需要,网络思政教育的创新性需要,以及学界关注的理论发展性需要等,加强对高校“红色微信公众号”的建设研究极为重要。本文基于对在校大学生使用微信公众号情况和对“红色微信公众号”认知、使用情况的调研,结合某高校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平台后台相关数据分析结果,总结出在校大学生使用校园微信公众号的一般特征及目前“红色微信公众号”内容及议程设置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建议策略:一是强化主
【摘要】古希腊文化,是世界古典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人们总说,后世的西方文化就是对古希腊文化的继承,对欧洲的历史文化方方面面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希腊文化后期的衰败,使整个西方文化进入到了中世纪时期,在西方社会眼中,文史学家绝不愿回忆的“黑暗时代”。而在我看来,古希腊文化这颗耀眼星辰的陨落,是偶然,也是必然,历史发展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但现今我们从历史发展的轨迹中,可以有所总结古希腊文化衰败的
【摘要】佛山祖庙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佛山的文化根脉,既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地,也是佛山的民间信仰中心;作为一座专题博物馆,如何保护好祖庙古建筑群及其珍贵的文物遗存是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全面分析了佛山祖庙文物遗存的特点及保存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文物遗存保护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佛山祖庙;文物遗存;文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佛山祖庙位居佛山城市中心腹地,始建于北宋元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国书法中“象”“意”“法”的哲学渊源,并通过对《礼器碑》《开通褒斜道碑》中的这三个要素进行分析,探索临习这两个作品的正确方法,并举一反三,最终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找到临习碑刻的恰当的分析方法。  【关键词】象;意;法;碑刻;临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哲学里的“象”不同于西方哲学里的“象”是客观事物的表象,而是沟通自然与人的桥梁。“象”具备了一定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反映时代特点的新词、流行语。中日韩三国作为邻国,文化发展紧密相连,在政治、文化、生活方面有很多共性。本文通过比较中日韩三国的社会现象及背景,分析在这种环境下各国产生的新词、流行语的文化内涵及特征。  【关键词】新词;流行语;中日韩;社会现象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一、“就业难”问题凸显  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工作岗位骤减,“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