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纳博科夫是近现代俄罗斯著名的小说家,越界界是渗透在纳博科夫几乎所有文学创作中的独特现象。纳博科夫越界的想象,绝不仅仅局限于地理疆界意义上的跨越,更多的是表现在不同维度和层面上的交叉融合,具体来说分别有此岸与彼岸的越界、时间与空间的越界、文学与其他学科的越界、文本空间与记忆空间的越界、俄语与英语语言文化的越界。
【关键词】纳博科夫;越界;想象
在此岸与彼岸的越界中,纳博科夫将作家的创作与彼岸神秘的力量紧密联系起来,既认为此岸作家的创作受彼岸世界某种精神力量的控制,又认为此岸作家创作与彼岸的神秘力量创造有很大的相通之处。理解纳博科夫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相互交融的思想,是理解纳博科夫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文体越界可分为内部文体越界、外部文体越界和综合性文体越界三类。内部文体越界是指在一种文体中出现了其它文学体裁的文体特征尤其是惯用表达手段,如诗歌化的小说语言,散文化的诗歌语言。外部文体越界是指杂糅了文学体裁和非文学体裁的文体特征尤其是惯用表达手段而形成的文体的跨越现象。综合性文体越界则指的是综合其它文学体裁和非文学体裁的文体特征尤其是惯用表达手段而形成的文体的跨越现象。后现代文学作品中有大量文本中出现了综合运用小说语言、诗歌语言、专业术语、日常口语等这样的现象。
客观上来讲,文体发展的规律决定了各种文类不可能永远并行不悖地发展下去。 各种文学样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都各自获得了自身完整的理论和美学体系,这是文学及文学理论发展的结果,却又反过来制约了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文学文体分类逐渐的明细化和狭窄化与创作主体的文学表达愿望之间的矛盾就需要有一个途径来解决。作家刘恪这样说过:“文体是前人规定好了的传统审美规范,更多的仰仗操作层面的东西去完成,文体自身的各种规则都是一种限制,一种对言说的限制。对个体写作无疑便是一种影响的焦虑,或形式作为形式的牢笼。往往创新是要求人们提供新的范型,你一开始便在旧文体的控制下创新无疑是带着枷锁镣铐跳舞,使得创新一开始便钻进死胡同。……文体整合便是要取消文体森严壁垒的界限,把各类语体特色综合、冲融,极大限度拓展语言自身的魅力,真正回归到一种个人言说的自由。”在刘恪看来,无论从个人言说自由还是审美的角度来看,作家必须通过文体整合、取消文体界限来突破文体自身的各种规范规则才能更充分地通过文学作品传达自己,展现文学之美。
在时间与空间的越界中,除了我们常见的时空跳跃之外,纳博科夫时空观中特别突出的一点是空间化的时间观。纳博科夫认为时间并不是物理意义的流逝,而是心理意义的反映。当意识停留在某一时刻,时间就幻化成空间的图案。因此,在纳博科夫的小说里,传统的线性叙述方式被共时性的空间叙述结构所代替,线性的时间幻化成空间化的图画。
在文学与其他学科的越界中,蝴蝶与象棋这两种事物是影响纳博科夫文学创作的重要因素,它们深深地融合在其文学创作的血液里。这不仅体现在其作品中存在着大量关于蝴蝶与象棋的题材,更体现在其文学创作观念、写作风格和表现手法上。此外,纳博科夫还有意识地将文学与物理学等其他学科沟通起来。
在文本空间与记忆空间的越界中,记忆是纳博科夫实现越界的基本手段。纳博科夫所谓的记忆,并不是单纯的对过去的回忆,而是穿梭于过去、现实甚至未来之间的创造性记忆,因此,作为纳博科夫记忆主体的彼得堡,实际上是纳博科夫用言语艺术在记忆与想象的空间中搭建起来的崭新的建筑。
在俄语与英语语言文化的越界中,纳博科夫从容自如地在俄语与英语之间穿梭,这一点尤其典型地表现在纳博科夫对自己俄文作品的英文自译当中。纳博科夫的自译作品不仅仅涉及语言转换问题,更体现了纳博科夫在俄语和英语语言文化之间的跨越。在纳博科夫的文学创作中,上述各种越界往往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水乳交融地融为一体。纳博科夫文学创作中之所以会出现如此之多的越界现象,既同他坎坷而独特的人生经历有关,还与他崇尚自由独立的个性及其意识先决论思想有关。
纳博科夫把文学艺术的终极价值关怀重点放在了文本结构自身的美学价值和人类精神自由上,少了许多俄罗斯文学传统中占据主流的社会意义和道德追问,这也正是为早期俄侨批评家所诟病的。但外界的评价并不足以让特立独行的纳博科夫改变自己的观念,在他眼中,艺术本身所包含的人类特有的创造冲动才是文学作品安身立命的价值所在,对作品形式的探索和个体意义的追寻才是自己的理想。使他提笔书写的就是他内心的创造冲动,而不是任何别的什么。使他的作品不朽的就是其艺术,而不是任何别的什么。
纳博科夫所推崇的独特形诸于语言、结构、文体等,而这些经过他魔法师一样的处理使得一篇篇主题并不见奇的文章成为传世经典。考察作品之内的故事情节的冲突是次要的,重要的部分在作品之外,无论作家采用什么样的手法来创作自己的作品,他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以最大的真实性来表达内心对外物的感受和认识。而这里的真实是读者要经过作者制造的道道虚幻的艺术之门才能与作者在“审美的狂喜”相遇。
综上所述,在客观和主观因素共同作用下,被英美文艺批评界定位为“20世纪杰出的文体学家” 的纳博科夫就这样自然地作出了不拘泥已有规范的文体选择。纳博科夫以他独特的姿态永远留在了世界文学的历史长廊之中,对于他倍受关注又倍受争议的作品所作出的任何分析都只能是一种尝试,这或许正是他和他的作品的魅力所在,这也决定了他的研究者们充满挑战的现在和未来。
基金项目:黑河学院2014年校课题: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项目编号:RWY201411。
参考文献:
[1]祝志春. 你是我的世界——电影《山楂树之恋》与《泰坦尼克号》的爱情文化解读[J]. 作家, 2011(20):207-208.
[2]祝志春. 博弈:消费时代的文化症状[J]. 文学界:理论版, 2011(1):267-268.
[3]祝志春. 民族精神与主题的悖论——诺贝尔文学奖视域下莫言与赫塔·穆勒比较研究[J]. 黑河学院学报, 2014, 5(1):67-69.
【关键词】纳博科夫;越界;想象
在此岸与彼岸的越界中,纳博科夫将作家的创作与彼岸神秘的力量紧密联系起来,既认为此岸作家的创作受彼岸世界某种精神力量的控制,又认为此岸作家创作与彼岸的神秘力量创造有很大的相通之处。理解纳博科夫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相互交融的思想,是理解纳博科夫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文体越界可分为内部文体越界、外部文体越界和综合性文体越界三类。内部文体越界是指在一种文体中出现了其它文学体裁的文体特征尤其是惯用表达手段,如诗歌化的小说语言,散文化的诗歌语言。外部文体越界是指杂糅了文学体裁和非文学体裁的文体特征尤其是惯用表达手段而形成的文体的跨越现象。综合性文体越界则指的是综合其它文学体裁和非文学体裁的文体特征尤其是惯用表达手段而形成的文体的跨越现象。后现代文学作品中有大量文本中出现了综合运用小说语言、诗歌语言、专业术语、日常口语等这样的现象。
客观上来讲,文体发展的规律决定了各种文类不可能永远并行不悖地发展下去。 各种文学样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都各自获得了自身完整的理论和美学体系,这是文学及文学理论发展的结果,却又反过来制约了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文学文体分类逐渐的明细化和狭窄化与创作主体的文学表达愿望之间的矛盾就需要有一个途径来解决。作家刘恪这样说过:“文体是前人规定好了的传统审美规范,更多的仰仗操作层面的东西去完成,文体自身的各种规则都是一种限制,一种对言说的限制。对个体写作无疑便是一种影响的焦虑,或形式作为形式的牢笼。往往创新是要求人们提供新的范型,你一开始便在旧文体的控制下创新无疑是带着枷锁镣铐跳舞,使得创新一开始便钻进死胡同。……文体整合便是要取消文体森严壁垒的界限,把各类语体特色综合、冲融,极大限度拓展语言自身的魅力,真正回归到一种个人言说的自由。”在刘恪看来,无论从个人言说自由还是审美的角度来看,作家必须通过文体整合、取消文体界限来突破文体自身的各种规范规则才能更充分地通过文学作品传达自己,展现文学之美。
在时间与空间的越界中,除了我们常见的时空跳跃之外,纳博科夫时空观中特别突出的一点是空间化的时间观。纳博科夫认为时间并不是物理意义的流逝,而是心理意义的反映。当意识停留在某一时刻,时间就幻化成空间的图案。因此,在纳博科夫的小说里,传统的线性叙述方式被共时性的空间叙述结构所代替,线性的时间幻化成空间化的图画。
在文学与其他学科的越界中,蝴蝶与象棋这两种事物是影响纳博科夫文学创作的重要因素,它们深深地融合在其文学创作的血液里。这不仅体现在其作品中存在着大量关于蝴蝶与象棋的题材,更体现在其文学创作观念、写作风格和表现手法上。此外,纳博科夫还有意识地将文学与物理学等其他学科沟通起来。
在文本空间与记忆空间的越界中,记忆是纳博科夫实现越界的基本手段。纳博科夫所谓的记忆,并不是单纯的对过去的回忆,而是穿梭于过去、现实甚至未来之间的创造性记忆,因此,作为纳博科夫记忆主体的彼得堡,实际上是纳博科夫用言语艺术在记忆与想象的空间中搭建起来的崭新的建筑。
在俄语与英语语言文化的越界中,纳博科夫从容自如地在俄语与英语之间穿梭,这一点尤其典型地表现在纳博科夫对自己俄文作品的英文自译当中。纳博科夫的自译作品不仅仅涉及语言转换问题,更体现了纳博科夫在俄语和英语语言文化之间的跨越。在纳博科夫的文学创作中,上述各种越界往往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水乳交融地融为一体。纳博科夫文学创作中之所以会出现如此之多的越界现象,既同他坎坷而独特的人生经历有关,还与他崇尚自由独立的个性及其意识先决论思想有关。
纳博科夫把文学艺术的终极价值关怀重点放在了文本结构自身的美学价值和人类精神自由上,少了许多俄罗斯文学传统中占据主流的社会意义和道德追问,这也正是为早期俄侨批评家所诟病的。但外界的评价并不足以让特立独行的纳博科夫改变自己的观念,在他眼中,艺术本身所包含的人类特有的创造冲动才是文学作品安身立命的价值所在,对作品形式的探索和个体意义的追寻才是自己的理想。使他提笔书写的就是他内心的创造冲动,而不是任何别的什么。使他的作品不朽的就是其艺术,而不是任何别的什么。
纳博科夫所推崇的独特形诸于语言、结构、文体等,而这些经过他魔法师一样的处理使得一篇篇主题并不见奇的文章成为传世经典。考察作品之内的故事情节的冲突是次要的,重要的部分在作品之外,无论作家采用什么样的手法来创作自己的作品,他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以最大的真实性来表达内心对外物的感受和认识。而这里的真实是读者要经过作者制造的道道虚幻的艺术之门才能与作者在“审美的狂喜”相遇。
综上所述,在客观和主观因素共同作用下,被英美文艺批评界定位为“20世纪杰出的文体学家” 的纳博科夫就这样自然地作出了不拘泥已有规范的文体选择。纳博科夫以他独特的姿态永远留在了世界文学的历史长廊之中,对于他倍受关注又倍受争议的作品所作出的任何分析都只能是一种尝试,这或许正是他和他的作品的魅力所在,这也决定了他的研究者们充满挑战的现在和未来。
基金项目:黑河学院2014年校课题: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项目编号:RWY201411。
参考文献:
[1]祝志春. 你是我的世界——电影《山楂树之恋》与《泰坦尼克号》的爱情文化解读[J]. 作家, 2011(20):207-208.
[2]祝志春. 博弈:消费时代的文化症状[J]. 文学界:理论版, 2011(1):267-268.
[3]祝志春. 民族精神与主题的悖论——诺贝尔文学奖视域下莫言与赫塔·穆勒比较研究[J]. 黑河学院学报, 2014, 5(1):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