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生本教育的原则。与《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相符,实践证明生本教育对提高课堂效率真的很高效。
关键词 生本教育;提高;小学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F124.6,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8-0101-02
笔者开始接触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是2014年,那一年本人有幸到深圳育才第二小学跟班学习,我看到他们的生本教育体系已经在那里落地开花,单元感受课、问题解决课、经典训练课、知识整理课、专题评研课已形成完整的教学过程,他们的老师在向我们上展示课时,我看到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包括自我挑战能力、合作学习能力、集中表达能力、独立先学能力、表达能力、倾听能力、质疑问难能力、课本看记能力、自批互批能力,本人就有些跃跃欲试的心态。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扶持和推动下,老师们陆陆续续上生本课堂的展示课,学校从2015年开始进行新雷杯、芳草杯生本课堂教学评比,在全校数学教师共同努力下,把小学一至六年级的数学课前小研究作业完成,以电子版的形式发给老师们各取所需。
一、第一学段数学课堂
我们做过低年级的老师都知道,低年级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好动、注意力不集中,集中的时间不长,大约在10分钟左右。针对他们的这些特点,我们首先要做的是:
(一)培养习惯
利用n个21天培养学生的课堂基本习惯。为什么是n个21天呢?因为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要不断重复练习,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21天。课堂基本习惯包括会听、会说、会坐、会看、会写等等。
(二)渗透生本
1.组建学习小组
基本习惯养成后,就可以组建学习小组。制定学习小组的诀窍(1)分组——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一般为6人小组或4人小组。分组时应合理搭配小组成员,根据他们的性格、学习成绩分组。(2)分工——每个组设组长、记录员、监督员、保管员等岗位,实行轮岗制。(3)标识——建立个性化组名、组规、标志牌、组内警言等标识。(4)组长——精心培训组长,小组长基本都是先培训后上岗。(5)管理——要有竞争机制,从发言、合作、次序、卫生等方面进行评分,让小组发挥最大的效果。
2.帮扶走进生本
小组完善后,开始进入小组合作。我们班小组合作学习是从二年级开始的,第一步训练以小组为单位站在讲台上练胆量,第二步以小组为单位叙述趣闻或讲故事,这些可以在课前三分钟不断训练,不断重复,久而久之学生就敢上台表述。第三步培训组长,手把手教他们怎样分工,怎样组织讨论,遇到不同的问题怎样协商;第四步培训声控员告诉他们时时关注小组讨论的声音,他们的声音不能超过老师的声音。第五步设置合理的小研究作业给他们交流,开始一节课是一个问题,慢慢地变成两个问题三个问题。第六步以小组为单位上台汇报,教师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教师对他们讲解的问题适时帮他们补充并进行鼓励。这样训练了一个学期。这个阶段我称为“帮”。
二、第二学段的数学课堂
到了4-5年级,学生的课堂常规已完全形成,不必再整纪律,有时稍为提醒即可。又是他们最平稳时期,没有入学时的不安和毕业班的考试压力,这时是基本训练常规化、序列化最好时期。我们大家都知道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条成功的经验是加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训练。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规定我们数学就四大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数与代数》是重中之重,《图形与几何》是难点。下面我就以《数与代数》中计算教学为例谈谈我是怎样使之变成常规化训练的。
(一)常态
拿到一册的数学课本,如果一个年级有几位数学教师我们就分工合作,主要从课本和教辅中找计算的基础题、变式题、易错题、提高题装订成一个小本,作为课前5分钟的训练。教师不用批改,做完公布答案,互相批改即可。长此训练下去基本能保证班里每个孩子计算过关,当然在计算课教学中一定要讲清楚算理和算法,不仅写得出计算过程还要说得出计算过程。在做好常规训练的同时,生本课堂继续。
(二)《图形与几何》课的生本
《图形与几何》生本课堂,要求选的内容要有合作探究的空间,教师根据学生定的内容设置小研究作业,学生根据小研究作业讨论交流形成结论,教师适当补充,这个阶段称为“放”阶段。老师们都知道到了五年级,很多数学课堂都显得很沉闷,老师提出的问题只有寥寥几个人响应。但是用生本课堂上课学生状态就不一样了,因为是他们自己选的内容,小组成员自己完成的小研究作业,大家都急于想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往往一节课铃声响了孩子们都不愿下课。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小研究作业我是这样设计的: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前小研究
(1)把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变成学過的图形,并说一说:你是沿着什么线剪的?剪成了两个什么图形?通过移一移,拼一拼,拼成了什么图形?
(2)在剪拼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3)用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原来的平形四边形的底比一比,用拼成的长方形的宽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求?用字母公式怎么表示?
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我们学过的长方形。这样的动手学生很感兴趣。第二个问题通过观察发现,形状变了,面积没变。第三个问题通过量一量,比一比,得出结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拼成的长方形的宽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从而自己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学生们由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自己亲身经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推导过程,从而引发他们高度的探究欲望,再加上小组竞争的评价机制,孩子们整节课都处于兴奋状态,回答问题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
以上就是我在1至6年级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实践经验证明生本教学方式真正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
关键词 生本教育;提高;小学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F124.6,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8-0101-02
笔者开始接触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是2014年,那一年本人有幸到深圳育才第二小学跟班学习,我看到他们的生本教育体系已经在那里落地开花,单元感受课、问题解决课、经典训练课、知识整理课、专题评研课已形成完整的教学过程,他们的老师在向我们上展示课时,我看到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包括自我挑战能力、合作学习能力、集中表达能力、独立先学能力、表达能力、倾听能力、质疑问难能力、课本看记能力、自批互批能力,本人就有些跃跃欲试的心态。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扶持和推动下,老师们陆陆续续上生本课堂的展示课,学校从2015年开始进行新雷杯、芳草杯生本课堂教学评比,在全校数学教师共同努力下,把小学一至六年级的数学课前小研究作业完成,以电子版的形式发给老师们各取所需。
一、第一学段数学课堂
我们做过低年级的老师都知道,低年级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好动、注意力不集中,集中的时间不长,大约在10分钟左右。针对他们的这些特点,我们首先要做的是:
(一)培养习惯
利用n个21天培养学生的课堂基本习惯。为什么是n个21天呢?因为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要不断重复练习,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21天。课堂基本习惯包括会听、会说、会坐、会看、会写等等。
(二)渗透生本
1.组建学习小组
基本习惯养成后,就可以组建学习小组。制定学习小组的诀窍(1)分组——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一般为6人小组或4人小组。分组时应合理搭配小组成员,根据他们的性格、学习成绩分组。(2)分工——每个组设组长、记录员、监督员、保管员等岗位,实行轮岗制。(3)标识——建立个性化组名、组规、标志牌、组内警言等标识。(4)组长——精心培训组长,小组长基本都是先培训后上岗。(5)管理——要有竞争机制,从发言、合作、次序、卫生等方面进行评分,让小组发挥最大的效果。
2.帮扶走进生本
小组完善后,开始进入小组合作。我们班小组合作学习是从二年级开始的,第一步训练以小组为单位站在讲台上练胆量,第二步以小组为单位叙述趣闻或讲故事,这些可以在课前三分钟不断训练,不断重复,久而久之学生就敢上台表述。第三步培训组长,手把手教他们怎样分工,怎样组织讨论,遇到不同的问题怎样协商;第四步培训声控员告诉他们时时关注小组讨论的声音,他们的声音不能超过老师的声音。第五步设置合理的小研究作业给他们交流,开始一节课是一个问题,慢慢地变成两个问题三个问题。第六步以小组为单位上台汇报,教师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教师对他们讲解的问题适时帮他们补充并进行鼓励。这样训练了一个学期。这个阶段我称为“帮”。
二、第二学段的数学课堂
到了4-5年级,学生的课堂常规已完全形成,不必再整纪律,有时稍为提醒即可。又是他们最平稳时期,没有入学时的不安和毕业班的考试压力,这时是基本训练常规化、序列化最好时期。我们大家都知道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条成功的经验是加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训练。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规定我们数学就四大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数与代数》是重中之重,《图形与几何》是难点。下面我就以《数与代数》中计算教学为例谈谈我是怎样使之变成常规化训练的。
(一)常态
拿到一册的数学课本,如果一个年级有几位数学教师我们就分工合作,主要从课本和教辅中找计算的基础题、变式题、易错题、提高题装订成一个小本,作为课前5分钟的训练。教师不用批改,做完公布答案,互相批改即可。长此训练下去基本能保证班里每个孩子计算过关,当然在计算课教学中一定要讲清楚算理和算法,不仅写得出计算过程还要说得出计算过程。在做好常规训练的同时,生本课堂继续。
(二)《图形与几何》课的生本
《图形与几何》生本课堂,要求选的内容要有合作探究的空间,教师根据学生定的内容设置小研究作业,学生根据小研究作业讨论交流形成结论,教师适当补充,这个阶段称为“放”阶段。老师们都知道到了五年级,很多数学课堂都显得很沉闷,老师提出的问题只有寥寥几个人响应。但是用生本课堂上课学生状态就不一样了,因为是他们自己选的内容,小组成员自己完成的小研究作业,大家都急于想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往往一节课铃声响了孩子们都不愿下课。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小研究作业我是这样设计的: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前小研究
(1)把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变成学過的图形,并说一说:你是沿着什么线剪的?剪成了两个什么图形?通过移一移,拼一拼,拼成了什么图形?
(2)在剪拼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3)用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原来的平形四边形的底比一比,用拼成的长方形的宽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求?用字母公式怎么表示?
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我们学过的长方形。这样的动手学生很感兴趣。第二个问题通过观察发现,形状变了,面积没变。第三个问题通过量一量,比一比,得出结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拼成的长方形的宽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从而自己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学生们由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自己亲身经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推导过程,从而引发他们高度的探究欲望,再加上小组竞争的评价机制,孩子们整节课都处于兴奋状态,回答问题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
以上就是我在1至6年级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实践经验证明生本教学方式真正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