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的课堂提问作为一种传统教学手段,是教师最熟悉、使用最频繁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所采取的行为方式必须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进步或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可以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有利于学生形成有效思维,促进教学最优化。而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师提问浅显、琐碎缺乏整体性和序列性,忽视对学生行为的分析等一些问题,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观察可以了解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所谓课堂观察是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辅助工具,在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本次观察对象为四、五年级语文课共四节,主要任务是观察与记录。根据教师提问的难易梯度、对学生回答的等待时间、反馈情况三方面,采集整节课上教师的所有提问及教师的理答情况,以做出客观准确的分析与研究。经统计,四节课教师的总提问数为252个,平均每节课达到了惊人的63个。通过对观察所得的原始资料进行汇总与分析,发现以下问题:
一、教师提问的难易程度把握不准、提问欠缺整体性。
教师的提问中有难度、整体性的问题少,容易的、无意义的、细小零碎的问题多。其中容易和无意义的问题共占60.33%,甚至反复出现一些问题或是口头禅。提问没有难度和整体性,造成低效提问数量增加,势必造成学生思维迟缓,不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浪费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剥夺了学生思考、朗读的时间,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教师提问后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们往往思维敏捷,口才一流,却忽视了学生的反应情况。这四节课总体来说课堂节奏过快,平均每分钟要提约1.6个问题,没有留给学生读书感悟的时间,学生忙于应付,无暇思考,思维停留于浅表层次,无法向纵深方向发展;面对学生不够理想的回答状况,教师势必要进行诸如“再想一想?”“还有吗?”之类的不断追问与提醒,导致问题数量增加,也导致提问支离破碎,成为低效的提问。
怎样避免低效提问,使教师的提问走向有效呢?
1.研读文本,把握提问的难易程度和整体性
教师研读教材的深度对提问的有效性起着决定性影响,有效提问要关注课文的关键处,要留心课文的言外之意,深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以正确把握提问的难易程度和整体性。如六年级语文《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最简单的解读为讲了一个故事,成人读者还可以分析当时的社会状况。而对于学生,最重要的是,希冀通过这个故事的学习,喜欢上中国古典名著。那么该怎样解读文本,有效提问,才能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符合学生的阅读需要呢?教师可通过对文本中主要人物形象的解读,感悟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设计提问从而建立起学生对作品的向往和喜爱。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教学此课时,就以“_______的林冲”和“_______的洪教头”为线索展开提问。循着这一填空,学生对林冲这个人物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
这样的提问貌似简单,却抓住了文本中作者的情感主线,把林冲彬彬有礼、谦逊忍让、机智沉稳、武艺高强和洪教头傲慢无礼、狂妄自大、鲁莽急躁、花拳绣腿的形象鲜活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把性格相对的两个人放在一起比较,使双方的人物品格更加鲜明、突出,完成了一次深度的小说人物形象解读。阅读作品成为学生和小说人物的一种精神相遇,成为一种诉诸内心深处的审美响应,学生怎能拒绝这样一部引起心灵共鸣的作品呢!
2.研究规律,注重提问的技巧性
教师的备课不仅是备文本,更要备学生,了解学情也是提高课堂提问效率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学会提问,注重操作的技巧性,力求做到三点:(1)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2)提问面要广,不能局限于几个学生;(3)教师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做出调整。例如,薛法根老师在教学《心田上的百合花》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株怎样的百合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来。学生交流后,薛老师提出了另一个核心问题:是什么力量使这株百合花开出了第一朵花呢?薛老师深入把握文本实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只有两个:这是一株怎样的百合花?是什么力量使这株百合花开出了第一朵花呢?这两个问题的学习感悟多以学生交流、教师点评为主,薛老师没有将核心问题分解成很多琐碎的问题,而是在学生无法独立解决问题时才进行适当的点拨性提问,通过这种暗示性的提问旁敲侧击,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整堂课的提问干净利落,富有实效。
这样的课堂除却了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省去了不必要的言词,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整堂课围绕两个中心问题展开,问题解决了,课也上完了。这样的提问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很有探究的价值,对学生而言是跳一跳可摘得的苹果,对教学而言是统领全课的一条线索。
课堂观察可以了解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所谓课堂观察是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辅助工具,在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本次观察对象为四、五年级语文课共四节,主要任务是观察与记录。根据教师提问的难易梯度、对学生回答的等待时间、反馈情况三方面,采集整节课上教师的所有提问及教师的理答情况,以做出客观准确的分析与研究。经统计,四节课教师的总提问数为252个,平均每节课达到了惊人的63个。通过对观察所得的原始资料进行汇总与分析,发现以下问题:
一、教师提问的难易程度把握不准、提问欠缺整体性。
教师的提问中有难度、整体性的问题少,容易的、无意义的、细小零碎的问题多。其中容易和无意义的问题共占60.33%,甚至反复出现一些问题或是口头禅。提问没有难度和整体性,造成低效提问数量增加,势必造成学生思维迟缓,不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浪费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剥夺了学生思考、朗读的时间,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教师提问后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们往往思维敏捷,口才一流,却忽视了学生的反应情况。这四节课总体来说课堂节奏过快,平均每分钟要提约1.6个问题,没有留给学生读书感悟的时间,学生忙于应付,无暇思考,思维停留于浅表层次,无法向纵深方向发展;面对学生不够理想的回答状况,教师势必要进行诸如“再想一想?”“还有吗?”之类的不断追问与提醒,导致问题数量增加,也导致提问支离破碎,成为低效的提问。
怎样避免低效提问,使教师的提问走向有效呢?
1.研读文本,把握提问的难易程度和整体性
教师研读教材的深度对提问的有效性起着决定性影响,有效提问要关注课文的关键处,要留心课文的言外之意,深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以正确把握提问的难易程度和整体性。如六年级语文《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最简单的解读为讲了一个故事,成人读者还可以分析当时的社会状况。而对于学生,最重要的是,希冀通过这个故事的学习,喜欢上中国古典名著。那么该怎样解读文本,有效提问,才能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符合学生的阅读需要呢?教师可通过对文本中主要人物形象的解读,感悟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设计提问从而建立起学生对作品的向往和喜爱。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教学此课时,就以“_______的林冲”和“_______的洪教头”为线索展开提问。循着这一填空,学生对林冲这个人物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
这样的提问貌似简单,却抓住了文本中作者的情感主线,把林冲彬彬有礼、谦逊忍让、机智沉稳、武艺高强和洪教头傲慢无礼、狂妄自大、鲁莽急躁、花拳绣腿的形象鲜活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把性格相对的两个人放在一起比较,使双方的人物品格更加鲜明、突出,完成了一次深度的小说人物形象解读。阅读作品成为学生和小说人物的一种精神相遇,成为一种诉诸内心深处的审美响应,学生怎能拒绝这样一部引起心灵共鸣的作品呢!
2.研究规律,注重提问的技巧性
教师的备课不仅是备文本,更要备学生,了解学情也是提高课堂提问效率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学会提问,注重操作的技巧性,力求做到三点:(1)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2)提问面要广,不能局限于几个学生;(3)教师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做出调整。例如,薛法根老师在教学《心田上的百合花》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株怎样的百合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来。学生交流后,薛老师提出了另一个核心问题:是什么力量使这株百合花开出了第一朵花呢?薛老师深入把握文本实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只有两个:这是一株怎样的百合花?是什么力量使这株百合花开出了第一朵花呢?这两个问题的学习感悟多以学生交流、教师点评为主,薛老师没有将核心问题分解成很多琐碎的问题,而是在学生无法独立解决问题时才进行适当的点拨性提问,通过这种暗示性的提问旁敲侧击,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整堂课的提问干净利落,富有实效。
这样的课堂除却了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省去了不必要的言词,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整堂课围绕两个中心问题展开,问题解决了,课也上完了。这样的提问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很有探究的价值,对学生而言是跳一跳可摘得的苹果,对教学而言是统领全课的一条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