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 很多教师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教育教学反思,而我想说的是我们教师是否也该让学生学会反思?
所谓反思,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利用数学模式进行思考,作出判断,同时指出评价应关注学生‘能否不断反思自己的数学学习过程,并改进学习方法’”.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实现世界数学化”,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也说,“如果没有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益的方面”.
数学中的反思是指对以往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等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的回忆和重新思考,理论告诉我们数学知识的获得大致经过这样一个过程:接受新信息——以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对原有的知识重组,所以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由此我相信学生知识的获得过程离不开其反思的过程,所以教师在自己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我平时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1. 对课堂听课进行反思. 没有反思的听课是被动的、肤浅的,反思老师的讲解,从中学习思考问题的方法,学会捕捉引起反思的问题或提出具有反思价值的见解. 比如我发现有的学生对教学课堂的讲解或板书立即就能反思并质疑或大胆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或对教师的分析思路进行吸收和模仿;有的学生则在课后对课堂老师的讲解、板书提出问题. 同学们讨论质疑等进行综合评价和整理,吸收他们认为有益的部分,对还有疑惑的地方或和同伴讨论或请教老师.
2. 对作业进行反思. 我常常要求学生,作业完成后,对结论的正确性进行检验或提出疑问,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或更佳解法,能否对一问题的题设或结论进行变式,能否把当前的命题推广到一般情况,进一步考虑问题题设的充分性及结论的精确性. 另外我还要求学生对自己作业的书写格式、解题办法、正确率及教师的批语等每天都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及时讨论和订正,更重要的是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我还定期或不定期地将优秀作业让全班同学互相传阅,不需太多的语言,我相信每名学生都会在自己心里进行不同程度的反思.
3. 对试卷进行反思. 我要求学生对试卷进行几个不同时期的反思,首先是对试卷完成后立即反思,对解题过程、书写格式及结论的正确性进行检验;然后是试卷发下来后对老师的批阅、评价、讲解、分析等进行反思,我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这究竟是粗心造成的还是自己对知识的掌握不够?选择题和判断题即使做对了也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看看是自己真正掌握了还是碰运气选对了;最后是对以往的试卷相比,反思自己是进步了还是后退了,比较试卷的难易程度,比较成绩的高低,比较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进行反思. 现代信息加工学告诉我们,知识的获得同时取决于学习的策略,故教师也要注意到学生反思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我常看到聪明的学生学习不踏实,对学习蜻蜓点水,而有的智力一般的学生看上去一直在努力,但没有什么明显进步,这就是他们的问题:“老师,我一直在努力为什么总考不及格?”、“老师,我也做了很多题为什么无效?”、“老师,我上课也听懂了为什么自己做就不会了?”等等. 我告诉他们是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不够科学,“你们常常只顾做老师布置的一些题目,但从不想为什么,比如练习册上指出的重点难点你们有多少人看过?你们总是急于求成,自己想当然,却不知道已经与知识点脱钩了,这样脱离了知识点去解题犹如迷途的羔羊……,你们有的同学太容易满足了,一次作业或一张试卷的成功固然让人欣喜,但并不代表永远的成功,记住一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
所以我让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就交流和反思自己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比如反思自己复习工作做得怎么样,解题是否经常具有盲目性,自己的学习方法与其他同学的区别在哪儿,我让那些数学学得轻松,成绩优良的学生将学习方法在全班总结和交流. 这些学生来自于班级群体,彼此间学习条件相近,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会在群体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使大家感到可信、易学. 通过学习方法和习惯的交流,建立学生间学习信息的沟通渠道,引导学生自己反思学习过程,逐步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良好习惯.
反思是一种习惯和意识,不断反思才会不断进步. 因此我让班里每名学生准备一个数学周记或日记本,时间不限,随时交随时批阅,给他们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如课堂上教师示范解题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到但未与教师交流的问题,作业中对某些习题不同解法的探讨,学习情感体验的感受等都可以通过日记的形式宣泄出来、记录下来,它使师生之间有了一个互相了解、交流的固定桥梁.
总之,反思学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 作为教师要让学生把反思学习养成一种习惯,使之成为人生发展的一种基本技能. 通过反思可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通过反思可以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产生新的发现;通过反思还能使学生全面了解、分析学习中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进而对思想和行为进行调整. 这样,不良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就能得以改进,成功之处则继续发扬光大,从而激起学生更高的学习热情,这正是新课标所要求的“能对知识的学习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自我评判和调控”.
有人说,“习惯强化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人格”,学生在具有了一定的反思习惯后,其他的好习惯也会逐渐培养起来,我们教师应该抓住这个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培养学生受用终身的反思的习惯,毕竟获得成功是每一名学生的渴望,而帮助学生成功则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义务.
所谓反思,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利用数学模式进行思考,作出判断,同时指出评价应关注学生‘能否不断反思自己的数学学习过程,并改进学习方法’”.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实现世界数学化”,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也说,“如果没有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益的方面”.
数学中的反思是指对以往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等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的回忆和重新思考,理论告诉我们数学知识的获得大致经过这样一个过程:接受新信息——以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对原有的知识重组,所以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由此我相信学生知识的获得过程离不开其反思的过程,所以教师在自己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我平时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1. 对课堂听课进行反思. 没有反思的听课是被动的、肤浅的,反思老师的讲解,从中学习思考问题的方法,学会捕捉引起反思的问题或提出具有反思价值的见解. 比如我发现有的学生对教学课堂的讲解或板书立即就能反思并质疑或大胆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或对教师的分析思路进行吸收和模仿;有的学生则在课后对课堂老师的讲解、板书提出问题. 同学们讨论质疑等进行综合评价和整理,吸收他们认为有益的部分,对还有疑惑的地方或和同伴讨论或请教老师.
2. 对作业进行反思. 我常常要求学生,作业完成后,对结论的正确性进行检验或提出疑问,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或更佳解法,能否对一问题的题设或结论进行变式,能否把当前的命题推广到一般情况,进一步考虑问题题设的充分性及结论的精确性. 另外我还要求学生对自己作业的书写格式、解题办法、正确率及教师的批语等每天都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及时讨论和订正,更重要的是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我还定期或不定期地将优秀作业让全班同学互相传阅,不需太多的语言,我相信每名学生都会在自己心里进行不同程度的反思.
3. 对试卷进行反思. 我要求学生对试卷进行几个不同时期的反思,首先是对试卷完成后立即反思,对解题过程、书写格式及结论的正确性进行检验;然后是试卷发下来后对老师的批阅、评价、讲解、分析等进行反思,我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这究竟是粗心造成的还是自己对知识的掌握不够?选择题和判断题即使做对了也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看看是自己真正掌握了还是碰运气选对了;最后是对以往的试卷相比,反思自己是进步了还是后退了,比较试卷的难易程度,比较成绩的高低,比较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进行反思. 现代信息加工学告诉我们,知识的获得同时取决于学习的策略,故教师也要注意到学生反思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我常看到聪明的学生学习不踏实,对学习蜻蜓点水,而有的智力一般的学生看上去一直在努力,但没有什么明显进步,这就是他们的问题:“老师,我一直在努力为什么总考不及格?”、“老师,我也做了很多题为什么无效?”、“老师,我上课也听懂了为什么自己做就不会了?”等等. 我告诉他们是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不够科学,“你们常常只顾做老师布置的一些题目,但从不想为什么,比如练习册上指出的重点难点你们有多少人看过?你们总是急于求成,自己想当然,却不知道已经与知识点脱钩了,这样脱离了知识点去解题犹如迷途的羔羊……,你们有的同学太容易满足了,一次作业或一张试卷的成功固然让人欣喜,但并不代表永远的成功,记住一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
所以我让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就交流和反思自己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比如反思自己复习工作做得怎么样,解题是否经常具有盲目性,自己的学习方法与其他同学的区别在哪儿,我让那些数学学得轻松,成绩优良的学生将学习方法在全班总结和交流. 这些学生来自于班级群体,彼此间学习条件相近,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会在群体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使大家感到可信、易学. 通过学习方法和习惯的交流,建立学生间学习信息的沟通渠道,引导学生自己反思学习过程,逐步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良好习惯.
反思是一种习惯和意识,不断反思才会不断进步. 因此我让班里每名学生准备一个数学周记或日记本,时间不限,随时交随时批阅,给他们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如课堂上教师示范解题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到但未与教师交流的问题,作业中对某些习题不同解法的探讨,学习情感体验的感受等都可以通过日记的形式宣泄出来、记录下来,它使师生之间有了一个互相了解、交流的固定桥梁.
总之,反思学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 作为教师要让学生把反思学习养成一种习惯,使之成为人生发展的一种基本技能. 通过反思可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通过反思可以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产生新的发现;通过反思还能使学生全面了解、分析学习中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进而对思想和行为进行调整. 这样,不良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就能得以改进,成功之处则继续发扬光大,从而激起学生更高的学习热情,这正是新课标所要求的“能对知识的学习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自我评判和调控”.
有人说,“习惯强化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人格”,学生在具有了一定的反思习惯后,其他的好习惯也会逐渐培养起来,我们教师应该抓住这个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培养学生受用终身的反思的习惯,毕竟获得成功是每一名学生的渴望,而帮助学生成功则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