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础教育是终身学习的起点。笔者根据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观点,结合该县山区教育的现状,尤其是留守儿童之多的现状,总结出当前山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应该奠定的三个基础:一是学会为人与处事,二是掌握知识与技能,三是学会生存与适应。通过论述,笔者希望教育者能帮助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树立坚固的底线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使他们成为一个不危害社会、有公民素养的合格公民,进而成为一个能立足社会、服务社会的真正有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山区留守学生;教育;基础;为人处事;知识技能;生存适应
基础教育被当前国际教育界称为“初始教育”,即是终身学习的起点。来自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观点认为:良好的初始教育是开始终身学习的关键,这种教育应该覆盖儿童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发展,应该保证所有青少年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使他们养成学习新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学会学习。另外,更是针对未来信息化社会提出了教育的“四个支柱”,并认为这是每一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
国家当前的基础教育虽然已有长足的发展,但仍有很多山区的基础教育现状依然是令人那么心酸,那么不堪一提。师资、教学设备、教育教学观念等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之大实在无法形容。尽管如此,但当你看到我们的老师们就是在这样边远的山区里,就是在这样高强度、低待遇的情况下依然孜孜不倦,依然无怨无悔,你就会情不自禁的产生一种情感——崇敬。可是,崇敬归崇敬,现实也要勇于面对。素质教育的春风早已吹及大江南北,我们虽有感受到春风拂面时的一丝丝温暖,却还未能遍及全身。在此,我根据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观点,结合我县山区教育的现状,尤其是留守儿童之多的现状,总结出当前山区留守学生的教育应该奠定的三个基础:一是学会为人与处事,二是掌握知识与技能,三是学会生存与适应。
一、学会为人与处事
这里所说的为人处事只是指一些初步的、基本的素质,例如道德文明、待人接物、处事的态度与方法等。当前山区教育教学的现状确实令人担忧,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可以开除学生,教师不能惩戒学生,班主任也只是“有权教育学生”。在这样的制度下,很多学生甚至是一些家长无视师道尊严,动不动来一句“我告你”,动不动到学校找老师算账、赔钱;学生在校使用手机,上课听MP3、MP4,抽烟喝酒,拉帮结派,聚众打架,携带武器,偷窃抢劫等不良行为(特别是五一九年级)屡见不鲜。面对这些情况,我们的老师们却只能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只能做一些无关痛痒的个别谈话、电访或家访,根本不敢放手管理。或许这些与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有关,但不管怎样,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当竭尽所能管好自己的学校、管好自己的学生,为更多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做最大可能的优质服务。
我们应该教育学生从小就要懂得爱国爱家,懂得尊老爱幼,教育学生要勤做家务、锻炼身体、乐于助人,教育学生要举止文明、礼貌待人,教育学生遇事要冷静果断、处理得当。要使学生学会为人处事,应该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在生活与学习的实践中不断渗透,并且贯穿始终。教师要充分利用班会课或晨会课,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结合身边的实例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断规范学生的各种言行。这样,从小做起,循序渐进,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掌握知识与技能
这里所说的知识与技能是指在小学阶段应该掌握的基本学业知识、生活常识和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的能力。比如书本知识、生活常识、学以致用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思维品质等。
当前山区小学的教学现状尤其是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以应试教育、传统教法为主流的教学形式。观念落后,有教学无改革,甚至有一部分老师连课程标准是什么都不知道,“满堂灌”、“填鸭式”依然流行山区。所幸的是近两三年教改形势有所改观,山区学校也有部分年轻老师正在积极进行教改实验,更新教法,逐步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靠拢。
教师应该善于应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不同的激励措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课内外知识,让学生想学、会学、乐学;在学生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问题,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要不断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在教学中、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学会生存与适应
近年来,“底线”这两个字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当众生喧嚣几乎遮蔽凶手连捅受害者八刀的残暴,当马加爵将屠刀挥向自己的舍友,当留日学子将屠刀刺向自己的母亲,当瘦肉精和染色馒头大行其道,中国社会俨然已经迎来了必须深刻反思的“底线时分”。同时,校园安全事件也呈不断升级趋势,尤其是山区,留守儿童多,经常聚众打架,自杀、他杀、杀人等事件时有发生,初中、高中、大学尤多。这些在各种媒体上都有详细报道,相信大家都有看到或听到。中国的教育也已经到了必须深刻反省和整改的时候了。
其实,这些情况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众、学生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的缺失以及底线教育、挫折教育的缺失。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先生说:“人的一生会面临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底线,有法律的底线、有道德的底线、有人情世故的底线等。而正是由于长期底线教育的缺失,因此遇到困境时行为才会毫无底线约束,比如药家鑫,比如之前福建南平杀童案的凶手等。药案引发我思考的是教育当中一个重要而现在又比较缺失的话题,即我们的教育工作中要对学生进行“底线教育”。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接受底线教育,长大后自然就会具备底线意识,懂得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应该承担“底线教育”的责任。而教育者的使命之一就在于让处在各种情况下的受教育者做出一种适时、适当并适合他自己实际情况的底线选择。”
当前形势下的学生们对于生命宝贵的意识还相当的薄弱,缺乏基本的生存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例如基本生活能力如做饭、洗衣、叠被等、自我保护意识、交通安全意识、辨别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经常可以看到中小学生不顾车辆横过公路、经常出入网吧或游戏机室、跟随社会青年出入娱乐场所、同学之间闹矛盾邀社会青年参与解决、难于适应新环境(包括校园与社会)、难于承受小挫折、不能与同学和亲朋好友很好交流沟通等,这些情况往往导致学生离家出走、心理障碍、身体伤残甚至于枉丢生命。这跟我们当前的教育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密切配合,可是,由于近年来独生子女、留守儿童不断增多,家庭方面对孩子过于溺爱,逐渐缺少挫折教育和对生活能力的培养,不能与学校很好配合;社会方面如网吧、游戏机室、各种通讯设备、娱乐设施、社会无业青年等对在校学生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学校方面由于受各种制度和法律的限制,对学生的管教也只能是表层次的,很多学校和老师都表示无奈。
教师应该教育学生从小就要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基本能力、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使他们增强底线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交通安全意识,适时适地培养他们沟通交流的能力、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同时还要让学生从小就接受一定的底线教育和挫折教育,使他们懂得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该做,懂得对有奖、错要罚,以不断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万丈高楼平地起,教育尤是。义务教育阶段正是学生性格、品质的塑造期与形成期,特别是小学,正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教育者要帮助学生树立坚固的底线意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山区小学虽然条件艰苦,但也要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使我们的后代——祖国的未来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逐漸学会为人与处事,学会生存与适应,成为一个不危害社会的、有公民素养的合格公民,进而成为一个能立足社会、服务社会的真正有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山区留守学生;教育;基础;为人处事;知识技能;生存适应
基础教育被当前国际教育界称为“初始教育”,即是终身学习的起点。来自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观点认为:良好的初始教育是开始终身学习的关键,这种教育应该覆盖儿童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发展,应该保证所有青少年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使他们养成学习新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学会学习。另外,更是针对未来信息化社会提出了教育的“四个支柱”,并认为这是每一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
国家当前的基础教育虽然已有长足的发展,但仍有很多山区的基础教育现状依然是令人那么心酸,那么不堪一提。师资、教学设备、教育教学观念等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之大实在无法形容。尽管如此,但当你看到我们的老师们就是在这样边远的山区里,就是在这样高强度、低待遇的情况下依然孜孜不倦,依然无怨无悔,你就会情不自禁的产生一种情感——崇敬。可是,崇敬归崇敬,现实也要勇于面对。素质教育的春风早已吹及大江南北,我们虽有感受到春风拂面时的一丝丝温暖,却还未能遍及全身。在此,我根据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观点,结合我县山区教育的现状,尤其是留守儿童之多的现状,总结出当前山区留守学生的教育应该奠定的三个基础:一是学会为人与处事,二是掌握知识与技能,三是学会生存与适应。
一、学会为人与处事
这里所说的为人处事只是指一些初步的、基本的素质,例如道德文明、待人接物、处事的态度与方法等。当前山区教育教学的现状确实令人担忧,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可以开除学生,教师不能惩戒学生,班主任也只是“有权教育学生”。在这样的制度下,很多学生甚至是一些家长无视师道尊严,动不动来一句“我告你”,动不动到学校找老师算账、赔钱;学生在校使用手机,上课听MP3、MP4,抽烟喝酒,拉帮结派,聚众打架,携带武器,偷窃抢劫等不良行为(特别是五一九年级)屡见不鲜。面对这些情况,我们的老师们却只能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只能做一些无关痛痒的个别谈话、电访或家访,根本不敢放手管理。或许这些与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有关,但不管怎样,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当竭尽所能管好自己的学校、管好自己的学生,为更多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做最大可能的优质服务。
我们应该教育学生从小就要懂得爱国爱家,懂得尊老爱幼,教育学生要勤做家务、锻炼身体、乐于助人,教育学生要举止文明、礼貌待人,教育学生遇事要冷静果断、处理得当。要使学生学会为人处事,应该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在生活与学习的实践中不断渗透,并且贯穿始终。教师要充分利用班会课或晨会课,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结合身边的实例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断规范学生的各种言行。这样,从小做起,循序渐进,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掌握知识与技能
这里所说的知识与技能是指在小学阶段应该掌握的基本学业知识、生活常识和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的能力。比如书本知识、生活常识、学以致用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思维品质等。
当前山区小学的教学现状尤其是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以应试教育、传统教法为主流的教学形式。观念落后,有教学无改革,甚至有一部分老师连课程标准是什么都不知道,“满堂灌”、“填鸭式”依然流行山区。所幸的是近两三年教改形势有所改观,山区学校也有部分年轻老师正在积极进行教改实验,更新教法,逐步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靠拢。
教师应该善于应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不同的激励措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课内外知识,让学生想学、会学、乐学;在学生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问题,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要不断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在教学中、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学会生存与适应
近年来,“底线”这两个字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当众生喧嚣几乎遮蔽凶手连捅受害者八刀的残暴,当马加爵将屠刀挥向自己的舍友,当留日学子将屠刀刺向自己的母亲,当瘦肉精和染色馒头大行其道,中国社会俨然已经迎来了必须深刻反思的“底线时分”。同时,校园安全事件也呈不断升级趋势,尤其是山区,留守儿童多,经常聚众打架,自杀、他杀、杀人等事件时有发生,初中、高中、大学尤多。这些在各种媒体上都有详细报道,相信大家都有看到或听到。中国的教育也已经到了必须深刻反省和整改的时候了。
其实,这些情况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众、学生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的缺失以及底线教育、挫折教育的缺失。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先生说:“人的一生会面临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底线,有法律的底线、有道德的底线、有人情世故的底线等。而正是由于长期底线教育的缺失,因此遇到困境时行为才会毫无底线约束,比如药家鑫,比如之前福建南平杀童案的凶手等。药案引发我思考的是教育当中一个重要而现在又比较缺失的话题,即我们的教育工作中要对学生进行“底线教育”。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接受底线教育,长大后自然就会具备底线意识,懂得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应该承担“底线教育”的责任。而教育者的使命之一就在于让处在各种情况下的受教育者做出一种适时、适当并适合他自己实际情况的底线选择。”
当前形势下的学生们对于生命宝贵的意识还相当的薄弱,缺乏基本的生存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例如基本生活能力如做饭、洗衣、叠被等、自我保护意识、交通安全意识、辨别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经常可以看到中小学生不顾车辆横过公路、经常出入网吧或游戏机室、跟随社会青年出入娱乐场所、同学之间闹矛盾邀社会青年参与解决、难于适应新环境(包括校园与社会)、难于承受小挫折、不能与同学和亲朋好友很好交流沟通等,这些情况往往导致学生离家出走、心理障碍、身体伤残甚至于枉丢生命。这跟我们当前的教育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密切配合,可是,由于近年来独生子女、留守儿童不断增多,家庭方面对孩子过于溺爱,逐渐缺少挫折教育和对生活能力的培养,不能与学校很好配合;社会方面如网吧、游戏机室、各种通讯设备、娱乐设施、社会无业青年等对在校学生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学校方面由于受各种制度和法律的限制,对学生的管教也只能是表层次的,很多学校和老师都表示无奈。
教师应该教育学生从小就要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基本能力、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使他们增强底线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交通安全意识,适时适地培养他们沟通交流的能力、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同时还要让学生从小就接受一定的底线教育和挫折教育,使他们懂得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该做,懂得对有奖、错要罚,以不断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万丈高楼平地起,教育尤是。义务教育阶段正是学生性格、品质的塑造期与形成期,特别是小学,正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教育者要帮助学生树立坚固的底线意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山区小学虽然条件艰苦,但也要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使我们的后代——祖国的未来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逐漸学会为人与处事,学会生存与适应,成为一个不危害社会的、有公民素养的合格公民,进而成为一个能立足社会、服务社会的真正有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