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体育课的目的、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然而近年体育课学生损伤率有上升趋势,尤其是慢性损伤不少。可见,探讨如何降低体育课的损伤率、提高体育课的质量、真正完成体育课任务,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一、体育课学生运动损伤率升高的原因
1.师生双方对安全问题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有些教师和学生在体育课中只注重教和学,而忽视安全问题,上课时对要注意的安全事项讲解不清、要求不严。而学生天性活泼好动,麻痹大意因而导致运动损伤。
2.教师上体育课对安全隐患强调不够,要求不严。体育课中的安全隐患隐藏在很多细小的环节中,如迎面接力,教师一定要强调用哪只手交接棒,交棒后的跑动方向;抛实心球时,一定要强调同抛、同捡。这些知识简单,教师不着重指出,学生体会不到,练习时稍一松懈就易造成伤害事故。
3.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隐患不够重视。①技术动作要领掌握不熟练,练习时不按要求做。主要在田径、体操、身体素质练习中,必须按教师要求做,循序渐进,用力大小、快慢,用力顺序、方法等必须掌握好。②保护、帮助不及时,不到位。这类隐患主要隐藏在体操项目中,由于保护帮助过程中站位的时机、方法不正确,学习的难度稍大就会容易受伤。③对抗性项目,学生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动作。主要隐患在游戏、球类项目中。在集体性项目练习中,人员多,对抗激烈,场面热烈,学生积极性高,易激动,学生往往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动作自控力差,碰撞时互相保护能力差,这些都可造成损伤。
4.课的组织不合理,教师之间场地协调不合要求。有的学校由于实际情况,导致场地划分不合理或同场做几种练习,随意穿越投掷区,这些都会引发伤害事故。
5.场地器材不合要求。这样,在学生进行激烈练习时,易导致受伤。
6.课的安排不当。运动时人体机能总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在体育教学中,应将难度大、强度高的练习安排在稳定阶段,如果安排在疲劳阶段就易引起伤害事故。局部负担过大也是课程安排不当的表现。
7.准备活动不充分。这样身体反应及能力就会下降。
8.身体不适,师生过于大意,不控制运动量,体质差的学生容易晕倒,造成伤害。
二、预防措施
1.建立科学的课程结构,规范教学市场
作为管理监督部门的学校,应对课程体系进行严格的审核和评估,避免课程内容的泛滥。在提交新课程的过程中,应逐渐把好关,如教师开课技能、教学大纲的科学性、教学组织等,若条件允许应严格进行开课的试教程序,以保障课程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等。另外,大力鼓励教师进修培训,实现教师与社会发展的接轨,更好地迎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2.加强教师的进修培训,提升教师素质
(1)提升专业思想,强化责任心意识。体育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爱岗敬业,切忌课中擅自离开教学区。教师除了认真备好每一次教学课程外,还须掌握学生、场地、器材和天气情况,以准备好每节课所需的安全措施。上课时的组织方法、练习手段、形式、运动量和强度、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都尽可能与学生实际相符合,从而减少运动损伤现象的发生。
(2)加强专业理论和技术学习。教师应加强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学习,只有从学习中才能巩固、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与先进技术同步。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利用各种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在课中做到游刃有余,减少课中运动损伤的发生。
(3)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同地区、不同教学对象,由于场地、器材、学生水平的不同,教材、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也应有所差别,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3.加强学生自我安全意识教育
(1)加强学生安全知识的介绍和学习。教师在体育课中,加强学生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的知识传授,讲述运动保健知识和运动损伤等方面知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以提高其自我安全意识。为此,学生一方面应学会在练习中遇到意外事故时做自我保护,同时也要学会在练习中给其他学生以保护帮助,从而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2)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学生应养成每天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各项身体素质,从而避免因素质差而引起的运动损伤。
(3)注意课前准备活动和课后的放松练习。准备活动不充分,特别是低温季节,很容易使学生在运动中拉伤韧带、肌肉或扭伤关节。另外,忽视课后的放松练习,疲劳长期积累,特别是局部负荷后未能及时放松、消除疲劳、尽快恢复该部位机能,容易形成劳损,这也是运动损伤现象之一。
三、小结
无论是学校、教师或学生,都应加强体育健康安全意识,从课程设计、教学组织、场地器械等各方面着手监管,预防运动损伤的形成,达到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提高体育文化素养之目的。■
一、体育课学生运动损伤率升高的原因
1.师生双方对安全问题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有些教师和学生在体育课中只注重教和学,而忽视安全问题,上课时对要注意的安全事项讲解不清、要求不严。而学生天性活泼好动,麻痹大意因而导致运动损伤。
2.教师上体育课对安全隐患强调不够,要求不严。体育课中的安全隐患隐藏在很多细小的环节中,如迎面接力,教师一定要强调用哪只手交接棒,交棒后的跑动方向;抛实心球时,一定要强调同抛、同捡。这些知识简单,教师不着重指出,学生体会不到,练习时稍一松懈就易造成伤害事故。
3.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隐患不够重视。①技术动作要领掌握不熟练,练习时不按要求做。主要在田径、体操、身体素质练习中,必须按教师要求做,循序渐进,用力大小、快慢,用力顺序、方法等必须掌握好。②保护、帮助不及时,不到位。这类隐患主要隐藏在体操项目中,由于保护帮助过程中站位的时机、方法不正确,学习的难度稍大就会容易受伤。③对抗性项目,学生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动作。主要隐患在游戏、球类项目中。在集体性项目练习中,人员多,对抗激烈,场面热烈,学生积极性高,易激动,学生往往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动作自控力差,碰撞时互相保护能力差,这些都可造成损伤。
4.课的组织不合理,教师之间场地协调不合要求。有的学校由于实际情况,导致场地划分不合理或同场做几种练习,随意穿越投掷区,这些都会引发伤害事故。
5.场地器材不合要求。这样,在学生进行激烈练习时,易导致受伤。
6.课的安排不当。运动时人体机能总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在体育教学中,应将难度大、强度高的练习安排在稳定阶段,如果安排在疲劳阶段就易引起伤害事故。局部负担过大也是课程安排不当的表现。
7.准备活动不充分。这样身体反应及能力就会下降。
8.身体不适,师生过于大意,不控制运动量,体质差的学生容易晕倒,造成伤害。
二、预防措施
1.建立科学的课程结构,规范教学市场
作为管理监督部门的学校,应对课程体系进行严格的审核和评估,避免课程内容的泛滥。在提交新课程的过程中,应逐渐把好关,如教师开课技能、教学大纲的科学性、教学组织等,若条件允许应严格进行开课的试教程序,以保障课程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等。另外,大力鼓励教师进修培训,实现教师与社会发展的接轨,更好地迎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2.加强教师的进修培训,提升教师素质
(1)提升专业思想,强化责任心意识。体育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爱岗敬业,切忌课中擅自离开教学区。教师除了认真备好每一次教学课程外,还须掌握学生、场地、器材和天气情况,以准备好每节课所需的安全措施。上课时的组织方法、练习手段、形式、运动量和强度、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都尽可能与学生实际相符合,从而减少运动损伤现象的发生。
(2)加强专业理论和技术学习。教师应加强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学习,只有从学习中才能巩固、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与先进技术同步。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利用各种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在课中做到游刃有余,减少课中运动损伤的发生。
(3)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同地区、不同教学对象,由于场地、器材、学生水平的不同,教材、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也应有所差别,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3.加强学生自我安全意识教育
(1)加强学生安全知识的介绍和学习。教师在体育课中,加强学生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的知识传授,讲述运动保健知识和运动损伤等方面知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以提高其自我安全意识。为此,学生一方面应学会在练习中遇到意外事故时做自我保护,同时也要学会在练习中给其他学生以保护帮助,从而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2)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学生应养成每天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各项身体素质,从而避免因素质差而引起的运动损伤。
(3)注意课前准备活动和课后的放松练习。准备活动不充分,特别是低温季节,很容易使学生在运动中拉伤韧带、肌肉或扭伤关节。另外,忽视课后的放松练习,疲劳长期积累,特别是局部负荷后未能及时放松、消除疲劳、尽快恢复该部位机能,容易形成劳损,这也是运动损伤现象之一。
三、小结
无论是学校、教师或学生,都应加强体育健康安全意识,从课程设计、教学组织、场地器械等各方面着手监管,预防运动损伤的形成,达到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提高体育文化素养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