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今的小学语文课堂,由于受种种因素的限制,一直处于“费时低效”的状态,而随着新课改之风在我国的全面盛行,构建“务实高效”的教学课堂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孜孜不倦的奋斗目标。结合教学经历,对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这一问题阐述几点看法,望能抛砖引玉。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学习兴趣;教学方法;课后作业
课堂是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阵地,所以,我们要把握好课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使教学效益最大化。那么,面对如今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状况,究竟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措施才能全面提升语文教学质量,进而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呢?下面,笔者就从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说明与论述。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高效课堂的基本前提
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乎责任感。”没错,兴趣是促使学生进行一切学习活动的原动力。所以,若想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是一件快乐、有趣的事情,进而以兴致勃勃的心态投入其中,如此,学生才能学得深刻、学得透彻,从而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创造好基本前提。
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时,若我们使用枯燥乏味的语言直接向学生讲述课本中的内容,对于自控力差、注意力不易持久的小学生来说,难以做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一上课,我就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了有关海底世界且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的图片和视频,如在海底游来游去的各种鱼类,安康鱼、灯笼鱼、乌贼、章鱼、海扇贝和海葵、海胆,以及高山、峡谷、森林、草地等等,这种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形式,使传统教学中无法展现的东西栩栩如生地出现在了学生面前,给了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后我继续说道:“同学们,海底的世界够奇妙吧!那么,你能不能像小科学家一样,把这里的奇妙告诉大家呢?下面,就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去对海底世界进行探索!”这样,我通过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逼真和生动的直观情境,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文本内容的阅读和学习中,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灵活采用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决定一节课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所以,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也应不尽相同,只有符合小学生学习特点和教学内容特征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我们的教学收益最大化,这是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关键。
比如,在学习第八册《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深层次的理解,我就将班里学生进行了分组,并向他们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自读课文,找出“我”不想放鱼的句子,并和其他组员一起,选择印象最深刻的两句谈谈自己的感受;(2)找出“我”不想放鱼的原因的语句,并抓住重点词语说说理由;(3)能否根据课文内容,将“我”从钓鱼到放鱼这一过程中的心情变化用合适的词语概括出来,如得意—( )—( )—( );(4)在课文中,找出父亲也被这条鲈鱼诱惑过的句子;(5)若讓你站在父亲的立场,联系生活实际,你会从何角度对父亲坚持放鲈鱼的理由进行阐述;(6)如果你是文中的父亲,当孩子面对这样的诱惑,你会如何告诫你的孩子?然后,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和讨论。这样,我通过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法,一方面使以往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得到了改变,形成了生动活泼的课堂局面,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感知,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这是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关键一点。
三、优化课后作业设计——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保障
课后作业,作为语文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所以,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我们绝不能忽视课后作业这一环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对当前的课后作业设计进行优化,使其以新颖的形式出现,从而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有效的保障。
比如,在学习了《爱是什么颜色》这篇课文之后,我要求学生在课下将自己所认为的爱的颜色用语句描写出来,或者用笔画下来;在学习了《集市与超市》这篇课文之后,我要求学生每人制订一个购物计划,然后和父母一起去购物,并将自己的购物经历记录下来;在学习了《晏子使楚》这篇文言文之后,我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将本篇课文改编成一个小型剧本,然后在课下将剧本中的情节演绎出来……这样,我通过设计多样化、新颖化的课后作业,使学生对做作业产生了兴趣,变得爱做作业、喜欢做作业,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了有效保障。
综上所述,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是小学语文教师目前应该重点研究的课题,我们必须以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为依据,科学选取教学策略,使小学语文在我们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的积极配合下,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高效的教学效果,即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卢世慧.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07).
[2]周艾林.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之我见[J].成功:教育,2012(11).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学习兴趣;教学方法;课后作业
课堂是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阵地,所以,我们要把握好课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使教学效益最大化。那么,面对如今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状况,究竟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措施才能全面提升语文教学质量,进而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呢?下面,笔者就从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说明与论述。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高效课堂的基本前提
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乎责任感。”没错,兴趣是促使学生进行一切学习活动的原动力。所以,若想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是一件快乐、有趣的事情,进而以兴致勃勃的心态投入其中,如此,学生才能学得深刻、学得透彻,从而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创造好基本前提。
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时,若我们使用枯燥乏味的语言直接向学生讲述课本中的内容,对于自控力差、注意力不易持久的小学生来说,难以做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一上课,我就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了有关海底世界且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的图片和视频,如在海底游来游去的各种鱼类,安康鱼、灯笼鱼、乌贼、章鱼、海扇贝和海葵、海胆,以及高山、峡谷、森林、草地等等,这种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形式,使传统教学中无法展现的东西栩栩如生地出现在了学生面前,给了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后我继续说道:“同学们,海底的世界够奇妙吧!那么,你能不能像小科学家一样,把这里的奇妙告诉大家呢?下面,就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去对海底世界进行探索!”这样,我通过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逼真和生动的直观情境,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文本内容的阅读和学习中,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灵活采用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决定一节课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所以,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也应不尽相同,只有符合小学生学习特点和教学内容特征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我们的教学收益最大化,这是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关键。
比如,在学习第八册《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深层次的理解,我就将班里学生进行了分组,并向他们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自读课文,找出“我”不想放鱼的句子,并和其他组员一起,选择印象最深刻的两句谈谈自己的感受;(2)找出“我”不想放鱼的原因的语句,并抓住重点词语说说理由;(3)能否根据课文内容,将“我”从钓鱼到放鱼这一过程中的心情变化用合适的词语概括出来,如得意—( )—( )—( );(4)在课文中,找出父亲也被这条鲈鱼诱惑过的句子;(5)若讓你站在父亲的立场,联系生活实际,你会从何角度对父亲坚持放鲈鱼的理由进行阐述;(6)如果你是文中的父亲,当孩子面对这样的诱惑,你会如何告诫你的孩子?然后,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和讨论。这样,我通过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法,一方面使以往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得到了改变,形成了生动活泼的课堂局面,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感知,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这是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关键一点。
三、优化课后作业设计——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保障
课后作业,作为语文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所以,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我们绝不能忽视课后作业这一环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对当前的课后作业设计进行优化,使其以新颖的形式出现,从而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有效的保障。
比如,在学习了《爱是什么颜色》这篇课文之后,我要求学生在课下将自己所认为的爱的颜色用语句描写出来,或者用笔画下来;在学习了《集市与超市》这篇课文之后,我要求学生每人制订一个购物计划,然后和父母一起去购物,并将自己的购物经历记录下来;在学习了《晏子使楚》这篇文言文之后,我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将本篇课文改编成一个小型剧本,然后在课下将剧本中的情节演绎出来……这样,我通过设计多样化、新颖化的课后作业,使学生对做作业产生了兴趣,变得爱做作业、喜欢做作业,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了有效保障。
综上所述,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是小学语文教师目前应该重点研究的课题,我们必须以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为依据,科学选取教学策略,使小学语文在我们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的积极配合下,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高效的教学效果,即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卢世慧.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07).
[2]周艾林.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之我见[J].成功:教育,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