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父母(组诗)

来源 :参花(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ir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致老爸
  儿时,我爬过最高的山
  是爸爸宽阔的肩膀
  从小,心中最美的发型
  是爸爸的短发
  那时,在外公家的我
  日子过得很慢
  最大的惊喜,就是哪一天
  能见到爸妈的身影
  爸爸撑满了我理想的天空
  种田、测量、书法、打灶,无所不能
  村里村外有口皆碑
  那时的我,虽不懂什么叫文化
  却一心只希望
  有一天,能像爸爸一样
  做一个“锯树员”
  如今,我早已人到中年
  岁月改变了一切
  也改变了爸爸的样子
  爸爸渐渐老了,也渐渐变得沉默
  虽然消散了青春的韶华
  可他生命的温暖
  已然铸就我
  人生金灿灿的回忆
  今晨的朝阳,在小树间
  洒下斑驳的光影,一如
  爸爸一路给我的爱,生生不息
  我就是这样一步步
  在爸爸伟岸的身影下前行
  无论走到哪里,处处都有
  爸爸殷切的期盼
  父爱如山,不是简单的风和日丽
  而是栉风沐雨的艰辛,是恩德
  回首一生,爸爸的目光
  就像天山上那汪清幽的湖水
  伴着霞光的映照,以独有的宁静
  将我的一生紧紧包裹
  为我退去人生不时战栗的寒意
  激励我一路跋涉,伴我云风万里
  用平淡中透彻生命的心绪
  陪我一起走过那些年,那些事
  直到永远,无问东西
  注:儿时误以为技术员是“锯树员”。
  母爱
  岁月流淌一天
  母爱就放大一圈
  罩住我眼中的大江南北
  五岳三川
  惊艳了天宇
  融化了心房
  化作儿女一生的守望
  儿时起的每一个脚印
  成年后的每一段波澜
  都连着您
  温暖的港湾与慈祥的目光
  存我泪水,助我前行
  给我力量
  您的光芒永远闪耀在
  我走过的街巷
  我一生的岁月静好
  都有您在负重前行
  在您用母爱撑起的帆舟上
  是您,用单薄的身躯
  为我挡风遮雨,助我劈风斩浪
  而您所经历的风霜
  早已悄悄溅起,您的白发
  渐行渐远的我
  也已扬起生命的春帆
  无论到哪里
  您,都是我一生的舵长
  送给妈妈的话
  母爱,在我心中
  就是一点一点,从儿时
  攒起的温暖
  妈妈的样子,就像静夜
  一直悬挂的明月,永远年轻
  一路走来,妈妈
  也曾青春秀丽
  隽永的文笔,无可匹敌
  妈妈的美,总是洋溢在
  孩子明净温润的心底
  无数个夜晚,我会在脑海
  回味儿时缠着妈妈的情景
  就像电影中,孩子苦苦寻觅
  山谷间草帽飘落的踪迹
  在妈妈面前,我从未觉得自己长大
  一路走来,妈妈的爱
  永远像我跋涉烟雨时的蓑衣
  人生,就这样在妈妈的呵护下前行
  眼中,满是母爱大树下
  清凉的树荫
  妈妈也会老
  可我却不愿,妈妈脸上留着
  一丝沧桑的光影
  因为那里肯定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
  村庄故去,物是人非
  虽然见您招手时
  我已逝去曾经稚嫩的微笑
  可心底,卻依旧留着儿时的温馨
  我依旧是您的那个,淘气的孩子
  妈妈的白发,挡不住明媚的流年
  苍白的文字,道不尽妈妈的爱意
  我总是无奈地
  在光阴的更替中陪着妈妈变老
  岁月的长河,流淌着恒久的缠绵
  月是儿时明,照我赤子心
  我要和妈妈在灯下
  聊着说不完的话语,往事尘烟中
  永远浮现着,清清流年
  作者简介:李进,笔名井桐云风,系南京诗词学会第六届理事,在各类省级期刊发表诗词上百首。
  (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其他文献
我们十几个做戏剧工作的老同志,退休以后情意绵绵,常相约在市文联聚会。清茶一杯,亲切交流,谈不完的往事,吐不尽的心声。   我记得2006年6月19日上午,我们这十几个老戏剧工作者正在文联聚谈,忽然传来噩耗:很有实力的越剧剧作家、颇有见解的戏剧评论家傅骏,昨晚突感心脏不适,急送医院救治,没想到抢救无效离世远去,享年75岁。他的逝去,我们震惊、悲痛,群体中痛失了一位知心伙伴。   我想起1951年
期刊
1951年出生的车鹏飞,曾随上山下乡的潮流来到了黑龙江,在一家军垦农场砖瓦厂工作时,手臂不慎被卷入粉碎机,左手便落下永远的伤残。然而,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回到上海一面治疗一面跟画家任书博先生学书画,不久任师又将车鹏飞推荐给著名山水画大家陆俨少,名师引路加上自身的爱好与追求,让他最终以独具个人特色的山水画出现于海上画坛。   回望来路,车鹏飞的“画缘”宛如命定,但其中波折,却是冷暖自知。“我小时候
期刊
“爱党、爱祖国、爱人民,问问自己,在心中的分量到底占多少?”在最近全市文艺工作者艺风艺德专题培训班上,“七一勋章”获得者、作曲家吕其明抛出了这么个问题,引起在座文艺工作者的思考。  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举办的2021年全市文艺工作者艺风艺德专题培训班近日在市委党校开班。培训班汇聚了来自上海文化娱乐领域有代表性和社会影响力的近200位人士,通过专题讲课
期刊
两行无形的脚印  烙在树荫下  两颗心在沉默里  悄悄地手舞足蹈  偶尔对视的瞬间  浓浓的深情  闪电似的穿过身体  两行无形的脚印  烙在小城里  菜篮子里装满了黄昏  厨房的炉火里  燃烧着生命的过往  窗外夕阳正浓  茉莉花茶杯里  映满了南北东西  两行无形的脚印  烙在蓝天下的岸边  手牵着白云  画出来一个房子  过一个儿时的家家  调皮的浪花来了  可是从此  从此脚印便烙在心里 
期刊
近年来,我陆续看到活跃在社会上的一些作家、编剧写下的有关上海永福路52号的文稿。1973年—1993年,他们曾在那里为上影创作过剧本,留下了各种各样的回忆。上影在闹中取静的环境中为他们提供了有利于创作的各种硬件,上影的领导和编辑们忘我地为他们“做嫁衣”的精神,特别让他们难忘。事过三四十年了,他们大多已成了名人,有的还给我写信,打听曾为其做过编辑的编辑们的情况。我告诉他们:“走了!”让他们唏嘘不已。
期刊
老底子听大人讲,在铁路上工作是捧上了铁饭碗,而在银行里工作则是捧上了金饭碗。所以我从小就对在银行工作的爷叔阿姨,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现在梳理一下那些年自己跑银行的往事,发现倒也蛮有意思。     小辰光印象中的银行   小辰光我对银行充满一种神秘感。我总觉得银行是不能随随便便进出的,它不像小菜场、百货商店,侬呒啥事体就是勿买啥东西,也可以进去兜一圈,看看野眼。银行是银行!侬不存钞票勿取钞票,
期刊
发现母亲的柔弱、胆小,是我读小学四五年级时。  那天,我放学回家,见厨房附近围了不少人。我家厨房是独立的小房子,后面连着猪舍和冲凉房。  厨房旁边的空地上,新挖了用于建房子的地基。母亲正跟一个男人在争论什么。  那男人怒发冲冠,青筋暴露:“我的地盘我作主,喜欢怎么挖就怎么挖,谁也阻拦不了我!”  母亲面红耳赤,小声争论:“做人总得讲道理,要过得自己也过得别人。你把地基挖得这么近,叫我们以后怎样通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