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应用型本科大学系属于大学范畴,因此也具有大学的人文精神。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的问题有人文知识缺乏、科学道德素质较低、沉溺虚拟世界及理念弱化等。要解决这类问题,学校应提高辅导员自身人文素质;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加强通识教育;营造人文氛围,构建精神家园;使高校成为学生的精神团契,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辅导员;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精神家园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11-0111-03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与大学人文精神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社会教育发展的产物,有其存在发展的必要性。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产生了新的需要、新的需求。重要的是,它为地方经济发展培育相关人才,具有重大的社会责任。有论者指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这就要求大学不能仅培养有高深学问的精英人才,而且要培养工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1]可见,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为传统高校发展开出了一条路,还满足了社会对更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政府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诸多委员均认为,这次转型并不是容易之事,但却是现阶段必须要做的事。尽管如此,我们仍然需要认清的是,这些重要性并不代表应用型本科院校是特立独行的,它依然属于大学范畴,它的发展与管理仍然在大学的价值取向与规范之内。
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另辟蹊径,提出了独特的办学思想,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成长,被确立为国家层面的教育战略方针。但这种近乎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取向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其中最为人所忧虑的问题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人文精神的衰退,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欠缺。
应用型本科院校里,实用精神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到人才培养方案等各个方面,几乎无孔不入,传承已久的大学精神日渐消散。新的办学模式在创建之初依赖于社会需求,以此来得到社会支持和生存前提;但它的长远发展却离不开遵循大学的内在逻辑,遵守价值约束的标准。各种类型的大学实践路径不同,却殊途同归:秉持大学传统价值,守望大学核心精神,培育学生作为知识分子应有的人文素养。这是由大学内在固有的属性决定的。因为不管是什么样类型的大学,它的使命之一都是育人。
事实上,虽然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实用性的人才,但是大学知识是超越实用技术的精神,大学是人文精神价值的统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既要变革,通过变革立足社会,服务社会;也要守护,不能丢掉大学的本身使命。这一问题不独应用型大学才有,但是应用型大学在这方面更为欠缺。本文所探讨的就是在这一的背景下,为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精神,身为大学教育重要环节之一的辅导员所能达成的目标与路径。
(二)大学的人文精神内涵
大学具有终极价值关怀教化的功能,大学的首要使命是培养有文化修养的人。人文教化是一个人获得进入社会的必备资格。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大学生才是大学真正的为社会服务的价值。大学人文精神的统一是大学和学生发展的内在保证。简单的知识传授加上崭新大楼并不是大学的本质因素。大学人文精神的衰退,是現代人文精神缺失危机的结果,也是它的原因。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质的规定性,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融合。大学教育应当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理念,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构建。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无论是确立教育理念、加强教学改革和建设、完善政策体系,抑或探索人文素质教育新途径、建设校园文化的实施,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辅导员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并在学习生活中引导学生如何学会思维、学会认知、学会成长,使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质,彰显和孕育了大学的人文精神。这种活动贯穿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日常管理、校园文化、服务等各个方面。
虽然辅导员为了推进学生人文素养,所要面对的是现实层面的种种限制,是大众文化的负面效应,但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依然是必要可行的。大而言之,其是向大学人文精神的回归;小而言之,是使人成为人的成人教育。因此要对此有足够的重视,协调好学校、教师自身及学生之间的关系,借鉴传统文化优秀成果,并参与到时代变革和学校改革的大背景中。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辅导员的工作包括人文素质教育,而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普遍存在功利主义过重、重技术轻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的现象,导致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依据有关课题的研究成果[2],综合本人从事这一工作的实际调查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所表现出的主要问题有人文知识缺乏、科学道德素质较低、沉溺虚拟世界以及理念弱化等问题。
1.思想素质不高,道德观念淡薄,缺乏责任感。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责任伦理亦即公民道德,公民履行责任保证了现代社会的有序运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更看重个体价值的实现,以自己为中心,不关注他人,不关注公共领域的大问题,渐至沦入道德虚无主义。公共领域其实也隐含对个体意义世界的关怀。对责任担当的缺失也导致每一个个体落入被漠视的悲观境地。
2.人文知识欠缺。多数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知识素养,在碎片化的现代生活中追寻感官的快乐,拒绝深入阅读,沉溺于虚拟世界的刺激,不再探寻历史深处的奥义,不再和先哲伟人对话交流,在图像化和转瞬即逝的现代社会里甚至以消解意义为乐。
3.理性思维能力不够,心理素质较差。一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与人的交往中,缺乏人文理性;自主生活能力弱,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较差,成长中的困惑较多;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在困难和打击面前容易走极端;缺乏创新精神,进取心较差;热衷于谋划个人的生活,随波逐流,缺乏独立精神和批判意识。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展,大批应用型本科院校或新建或升格成立。学校的转型发展对辅导员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人们都认为辅导员主要是做思想政治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的,忽略了辅导员作为教师的育人职能。辅导员在从事本职工作的同时,也必然会参与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中。
辅导员要努力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之中,建立起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教育模式。目前应用型院校辅导员大都是理工科出身,存在重理工、轻文史的倾向,对于从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工作也许会感到先天不足。但是育人意味着人的全面教育与培养。辅导员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具有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并且能够将其内化于自身的工作魅力之中。但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总体水平不一定能达到这些要求。
同时,校园文化不利于辅导员开展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工作,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欠缺人文方面的内容。学校的工作考核也给辅导员带来了无形的压力,辅导员的工作成绩难以通过硬性指标考核出来。这些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因此要发挥校园文化对人文素质教育和熏陶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之外,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思想观念的误区。人们往往强调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大学教育被转化为一种职业训练,从而使得学生缺乏最基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科学常识。对学生的培养走向了完全迎合市场经济法则的另一个极端——衡量一个学生的标准不是他的综合素质,而是获得更高经济回报的能力。素质教育失去了可靠的组织保证和实施规则。
二是功利化的价值倾向。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影响着甚至左右着社会的价值取向。纵观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科设置,可以发现缺乏人文社会学科与理工学科相互渗透、缺乏人文素质教育几乎是通病。实用成为大学的最大特征,急功近利成为大学发展的主要弊端。
三是教育体制的不合理。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培养缺乏人文素质教育的回旋余地。课程设置片面性强,科技课程比例过大,学生缺乏自主选择权。[3]学校要逐步建立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标准,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時,要激发起学生热爱知识、崇尚真理的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情怀和人文理性。
三、辅导员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
(一)加强自身素质,创新教育方法
辅导员要具备独立的批判意识和人文关怀精神,努力促进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进而为当代中国大学教育贡献力量。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应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教育方法,增强创新意识。
1.坚定信念,提高思想政治素养。辅导员要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认真加强理论学习,坚定政治立场。辅导员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高尚的道德素质以及高度的事业心。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才能把握正确的方向,融入时代的洪流,真正成为大学生成才的带路人。
2.主动学习,提高知识水平。努力学习各种社会科学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较高的人文素养,成为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关注时事,利用新媒体平台了解学生的意识形态动向,真正地贴近学生的所思所想。在学生工作中多做调查,注重理论研究。
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行政干部。要实现辅导员在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方面的作用,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在辅导员的任用和晋升制度等方面着手,改革管理机制。从辅导员岗位要求及辅导员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强辅导员的培养。通过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使他们成为人文素养培养工作的行家里手。
(二)渗透传统文化,注重通识教育
人文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其中关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关怀等方面的精髓,是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重要的资源。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中,要注重我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能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增进大学生的智慧,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通过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提升大学生精神境界,对于化解学生信仰危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要以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进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进程。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加强通识教育。一般认为,通识教育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主张,自由人受教育的目的是发展理性和心智以探求真理,它以受教育者不为生计所迫为前提,以自由地进行纯理论的“沉思”为理想。[4]通识教育泛指人文学科的素质教育,其构成了提升人文素质的基本方式。人文精神和技能培养并不是背道而驰的,而是互相融合,互相支撑的。专业教育使学生做好从事某种职业的准备,通识教育使学生建立人的主体性,实现自我解放。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培养专业知识深厚,专业技能强,又具备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高级人才。建立人的主体价值与实现人的工具性价值合而为一。
(三)营造人文氛围,建构精神家园
大学是学生的生活家园,学生要具有充满人文光辉的世界眼光,坚守人文精神和文化传统,承担起构筑精神家园的使命。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仅是人才的加工坊,更要发挥其文化功能,继承和发扬大学传统,使其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辅导员要引领大学生形成自身独特的气质和风格,培育和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精神,做到特色育人、全面育人、文化育人,构建有特色的大学文化环境。
大学生是有精神追求、自我创造性的存在,精神家园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基本构成要素。当代大学生精神家园建设是弘扬中华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和家园是人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根本要素,是人生存发展过程中的自觉构建,是人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归宿。辅导员要发挥自己的岗位优势,积极地参与学生的成长与人生塑造,给学生以意义、信念和终极价值关怀为内核的精神文化体系以积极指引。 (四)精神团契,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辅导员在学校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功能,服务于学生团体,将他们凝聚在一起成为他们的精神共同体。社会转型中的学生会感到孤独迷茫,渴望精神交流。辅导员作为學生的团契,凸显了师生人文的精神契合特性。这一人文共同体有着人文理想主义的精神,也有着深深的学校建设现实根基。
近期,各高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提高学生人文精神素养。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高校的重要一部分,有着庞大的学生数量。辅导员作为高校的宣传工作者,要将学生引导到政治认同上,这就需要注意工作方法灵活多样,并且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不要生搬硬套。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网络社交媒体成了辅导员获取学生信和思想动态的重要渠道。辅导员要着力提高自己及学生的正确的思想取向,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准确地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问题。
四、结语
培育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现代教育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造成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辅导员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创新教育方式,发挥团队合力,树立尽职尽责的信念,在工作中既要服务学生,也要实现自己的价值,为教育事业做贡献。
[ 注 释 ]
[1] 潘懋元,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5):35-38.
[2] 姜键.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Z].教育部规划课题(批准号:FIB060377),2009.
[3]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R].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2013.
[4]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 参 考 文 献 ]
[1] 尤西林著:人文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甘阳编.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3] 胡显章编.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大学理念与人文精神[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 柳贡慧编.应用型大学发展国际化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2011.
[5] 吴小英著.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刘凤华]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辅导员;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精神家园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11-0111-03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与大学人文精神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社会教育发展的产物,有其存在发展的必要性。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产生了新的需要、新的需求。重要的是,它为地方经济发展培育相关人才,具有重大的社会责任。有论者指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这就要求大学不能仅培养有高深学问的精英人才,而且要培养工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1]可见,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为传统高校发展开出了一条路,还满足了社会对更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政府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诸多委员均认为,这次转型并不是容易之事,但却是现阶段必须要做的事。尽管如此,我们仍然需要认清的是,这些重要性并不代表应用型本科院校是特立独行的,它依然属于大学范畴,它的发展与管理仍然在大学的价值取向与规范之内。
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另辟蹊径,提出了独特的办学思想,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成长,被确立为国家层面的教育战略方针。但这种近乎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取向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其中最为人所忧虑的问题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人文精神的衰退,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欠缺。
应用型本科院校里,实用精神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到人才培养方案等各个方面,几乎无孔不入,传承已久的大学精神日渐消散。新的办学模式在创建之初依赖于社会需求,以此来得到社会支持和生存前提;但它的长远发展却离不开遵循大学的内在逻辑,遵守价值约束的标准。各种类型的大学实践路径不同,却殊途同归:秉持大学传统价值,守望大学核心精神,培育学生作为知识分子应有的人文素养。这是由大学内在固有的属性决定的。因为不管是什么样类型的大学,它的使命之一都是育人。
事实上,虽然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实用性的人才,但是大学知识是超越实用技术的精神,大学是人文精神价值的统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既要变革,通过变革立足社会,服务社会;也要守护,不能丢掉大学的本身使命。这一问题不独应用型大学才有,但是应用型大学在这方面更为欠缺。本文所探讨的就是在这一的背景下,为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精神,身为大学教育重要环节之一的辅导员所能达成的目标与路径。
(二)大学的人文精神内涵
大学具有终极价值关怀教化的功能,大学的首要使命是培养有文化修养的人。人文教化是一个人获得进入社会的必备资格。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大学生才是大学真正的为社会服务的价值。大学人文精神的统一是大学和学生发展的内在保证。简单的知识传授加上崭新大楼并不是大学的本质因素。大学人文精神的衰退,是現代人文精神缺失危机的结果,也是它的原因。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质的规定性,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融合。大学教育应当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理念,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构建。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无论是确立教育理念、加强教学改革和建设、完善政策体系,抑或探索人文素质教育新途径、建设校园文化的实施,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辅导员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并在学习生活中引导学生如何学会思维、学会认知、学会成长,使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质,彰显和孕育了大学的人文精神。这种活动贯穿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日常管理、校园文化、服务等各个方面。
虽然辅导员为了推进学生人文素养,所要面对的是现实层面的种种限制,是大众文化的负面效应,但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依然是必要可行的。大而言之,其是向大学人文精神的回归;小而言之,是使人成为人的成人教育。因此要对此有足够的重视,协调好学校、教师自身及学生之间的关系,借鉴传统文化优秀成果,并参与到时代变革和学校改革的大背景中。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辅导员的工作包括人文素质教育,而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普遍存在功利主义过重、重技术轻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的现象,导致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依据有关课题的研究成果[2],综合本人从事这一工作的实际调查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所表现出的主要问题有人文知识缺乏、科学道德素质较低、沉溺虚拟世界以及理念弱化等问题。
1.思想素质不高,道德观念淡薄,缺乏责任感。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责任伦理亦即公民道德,公民履行责任保证了现代社会的有序运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更看重个体价值的实现,以自己为中心,不关注他人,不关注公共领域的大问题,渐至沦入道德虚无主义。公共领域其实也隐含对个体意义世界的关怀。对责任担当的缺失也导致每一个个体落入被漠视的悲观境地。
2.人文知识欠缺。多数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知识素养,在碎片化的现代生活中追寻感官的快乐,拒绝深入阅读,沉溺于虚拟世界的刺激,不再探寻历史深处的奥义,不再和先哲伟人对话交流,在图像化和转瞬即逝的现代社会里甚至以消解意义为乐。
3.理性思维能力不够,心理素质较差。一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与人的交往中,缺乏人文理性;自主生活能力弱,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较差,成长中的困惑较多;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在困难和打击面前容易走极端;缺乏创新精神,进取心较差;热衷于谋划个人的生活,随波逐流,缺乏独立精神和批判意识。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展,大批应用型本科院校或新建或升格成立。学校的转型发展对辅导员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人们都认为辅导员主要是做思想政治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的,忽略了辅导员作为教师的育人职能。辅导员在从事本职工作的同时,也必然会参与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中。
辅导员要努力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之中,建立起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教育模式。目前应用型院校辅导员大都是理工科出身,存在重理工、轻文史的倾向,对于从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工作也许会感到先天不足。但是育人意味着人的全面教育与培养。辅导员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具有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并且能够将其内化于自身的工作魅力之中。但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总体水平不一定能达到这些要求。
同时,校园文化不利于辅导员开展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工作,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欠缺人文方面的内容。学校的工作考核也给辅导员带来了无形的压力,辅导员的工作成绩难以通过硬性指标考核出来。这些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因此要发挥校园文化对人文素质教育和熏陶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之外,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思想观念的误区。人们往往强调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大学教育被转化为一种职业训练,从而使得学生缺乏最基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科学常识。对学生的培养走向了完全迎合市场经济法则的另一个极端——衡量一个学生的标准不是他的综合素质,而是获得更高经济回报的能力。素质教育失去了可靠的组织保证和实施规则。
二是功利化的价值倾向。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影响着甚至左右着社会的价值取向。纵观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科设置,可以发现缺乏人文社会学科与理工学科相互渗透、缺乏人文素质教育几乎是通病。实用成为大学的最大特征,急功近利成为大学发展的主要弊端。
三是教育体制的不合理。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培养缺乏人文素质教育的回旋余地。课程设置片面性强,科技课程比例过大,学生缺乏自主选择权。[3]学校要逐步建立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标准,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時,要激发起学生热爱知识、崇尚真理的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情怀和人文理性。
三、辅导员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
(一)加强自身素质,创新教育方法
辅导员要具备独立的批判意识和人文关怀精神,努力促进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进而为当代中国大学教育贡献力量。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应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教育方法,增强创新意识。
1.坚定信念,提高思想政治素养。辅导员要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认真加强理论学习,坚定政治立场。辅导员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高尚的道德素质以及高度的事业心。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才能把握正确的方向,融入时代的洪流,真正成为大学生成才的带路人。
2.主动学习,提高知识水平。努力学习各种社会科学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较高的人文素养,成为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关注时事,利用新媒体平台了解学生的意识形态动向,真正地贴近学生的所思所想。在学生工作中多做调查,注重理论研究。
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行政干部。要实现辅导员在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方面的作用,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在辅导员的任用和晋升制度等方面着手,改革管理机制。从辅导员岗位要求及辅导员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强辅导员的培养。通过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使他们成为人文素养培养工作的行家里手。
(二)渗透传统文化,注重通识教育
人文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其中关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关怀等方面的精髓,是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重要的资源。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中,要注重我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能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增进大学生的智慧,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通过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提升大学生精神境界,对于化解学生信仰危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要以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进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进程。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加强通识教育。一般认为,通识教育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主张,自由人受教育的目的是发展理性和心智以探求真理,它以受教育者不为生计所迫为前提,以自由地进行纯理论的“沉思”为理想。[4]通识教育泛指人文学科的素质教育,其构成了提升人文素质的基本方式。人文精神和技能培养并不是背道而驰的,而是互相融合,互相支撑的。专业教育使学生做好从事某种职业的准备,通识教育使学生建立人的主体性,实现自我解放。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培养专业知识深厚,专业技能强,又具备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高级人才。建立人的主体价值与实现人的工具性价值合而为一。
(三)营造人文氛围,建构精神家园
大学是学生的生活家园,学生要具有充满人文光辉的世界眼光,坚守人文精神和文化传统,承担起构筑精神家园的使命。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仅是人才的加工坊,更要发挥其文化功能,继承和发扬大学传统,使其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辅导员要引领大学生形成自身独特的气质和风格,培育和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精神,做到特色育人、全面育人、文化育人,构建有特色的大学文化环境。
大学生是有精神追求、自我创造性的存在,精神家园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基本构成要素。当代大学生精神家园建设是弘扬中华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和家园是人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根本要素,是人生存发展过程中的自觉构建,是人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归宿。辅导员要发挥自己的岗位优势,积极地参与学生的成长与人生塑造,给学生以意义、信念和终极价值关怀为内核的精神文化体系以积极指引。 (四)精神团契,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辅导员在学校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功能,服务于学生团体,将他们凝聚在一起成为他们的精神共同体。社会转型中的学生会感到孤独迷茫,渴望精神交流。辅导员作为學生的团契,凸显了师生人文的精神契合特性。这一人文共同体有着人文理想主义的精神,也有着深深的学校建设现实根基。
近期,各高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提高学生人文精神素养。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高校的重要一部分,有着庞大的学生数量。辅导员作为高校的宣传工作者,要将学生引导到政治认同上,这就需要注意工作方法灵活多样,并且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不要生搬硬套。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网络社交媒体成了辅导员获取学生信和思想动态的重要渠道。辅导员要着力提高自己及学生的正确的思想取向,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准确地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问题。
四、结语
培育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现代教育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造成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辅导员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创新教育方式,发挥团队合力,树立尽职尽责的信念,在工作中既要服务学生,也要实现自己的价值,为教育事业做贡献。
[ 注 释 ]
[1] 潘懋元,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5):35-38.
[2] 姜键.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Z].教育部规划课题(批准号:FIB060377),2009.
[3]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R].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2013.
[4]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 参 考 文 献 ]
[1] 尤西林著:人文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甘阳编.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3] 胡显章编.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大学理念与人文精神[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 柳贡慧编.应用型大学发展国际化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2011.
[5] 吴小英著.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