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里有个“香菱学诗”的故事。黛玉在教香菱作诗时曾对她说“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诗读一百首,仔细揣摩透了,然后再读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诗,次再把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炀、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
由此看来黛玉平时也很注重阅读。可见,要想写出好文章,必须多读好文章。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所以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它可以提高人的认识,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可以开阔人的视野,丰富人的语言。阅读与写作就如同蜜蜂采百花而后酿蜜一样。没有见多识广、博采众长的“厚积”,就不可能有写作的“薄发”或“多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话充分地说明了阅读对写作的重要作用。那些能文善言的学生无不得益于日常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那些文坛宿将无不是广涉诸子百家、三教九流的典章轶事。可见,没有广泛的阅读就没有精彩的写作。
广泛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写各种体裁的的特点。写作课上,老师指导最多的是写作技巧问题。与其机械地学习一些写作技巧还不如广泛地阅读各种体裁的作品,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它们的写法。我认为,美国中学的做法很值得借鉴。美国大学入学对写作的要求非常高,但很多中学都不设专门的写作课程,而是通过让学生阅读各种体例的作品,写书评等锻炼写作能力。又比如去年在网上讨论比较激烈 的“美国小学生的作文”,在这里我不想探讨中外教育的差异,就只谈谈他们的作文写作。小学生的作文布置成写论文“《怎么看人类文化》《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样大的题目拿给我们的大学生写都是比较困难的,但美国就敢给小学生写,不能不思考他们的学生必定要经过大量的阅读,能纵观历史还要学贯古今。由此可见,广泛的阅读能帮助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写各种体裁的的特点。
广泛的阅读可以积累写作素材。不错,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生活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中学生的作文也应该是生活的反映。但由于中学生这一群体具有其特殊性,他们的学习甚至生活的主要阵地都在学校,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因此,他们不可能像作家一样“行万里路”,长期投身于生活的海洋中去,他们还不可能与社会生活有密切的接触,还不可能去做社会生活的主人。所以我们只好用“读万卷书”来弥补。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囊括了几乎所有的写作题材:关于爱情、友情、亲情的,关于道德伦常、公理正义的……。不但如此,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物种意象、风俗习惯、典故故事,哪一样不能拿来作为我们写作的素材呢?再加上现代社会中的报纸、新闻、杂志中所包含的信息材料,那将是一个多么庞大的素材库啊。占有了大量的素材,何愁文章不丰满充实,有血有肉?哪里还愁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广泛阅读就可以弥补了他们接触社会生活的不足,对作文所需要的“生活”有了一定的认识——间接地从书本上了解了生活现实,为他们的写作提供了所需的材料;同样,阅读多了,积累也就丰富了,学生也不再会有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解决了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知写什么”的问题。
广泛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增强语感。语言能力,可以说是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写作过程中,语言能力较低的学生通常言不达意,想要说的意思或内容难以表达出来或是表达不准确,甚至表达错误。这种现象,其实就是学生语言能力低的表现。而坚持多读一些古今中外名著,那些名家的精彩、生动的语句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语感受的培养实在是大有益处的。受阅读的影响,爱看中国现代名家小说的学生,其作文的语言或多或少都带有那些名家的痕迹,有的如鲁迅的“精警而风趣”,有的如乡土小说家的“质朴中显精妙”,有的如郁达夫的“伤感沉郁”;有的“细腻”,有的“委婉”,有的“清妙”。爱看唐宋诗词的学生,其作文语言则既有模仿李白的“浪漫豪放”,也有学习杜甫的“沉郁顿挫”,还有与李清照的“婉约”、李商隐的“感伤惆怅”等相仿。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大多都吸收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含蓄、隽永、简约、明白等语言风格,并在其作文中有初步的或是简单的体现。由此可见,在阅读中,在对古今中外名著的大量欣赏中,学生可以尽情的在文学海洋中徜徉,体味到文学的奥秘,因而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加强了语言能力,增强了语感。这样,就有效的解决了学生作文中“怎么写”的问题。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帮助学生适合他们阅读的文章,最好是一些名家名篇。还可以建议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文章、段落背诵下来,做到张口即来,脱口而出。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把所读之书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
收稿日期:2010-12-24
由此看来黛玉平时也很注重阅读。可见,要想写出好文章,必须多读好文章。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所以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它可以提高人的认识,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可以开阔人的视野,丰富人的语言。阅读与写作就如同蜜蜂采百花而后酿蜜一样。没有见多识广、博采众长的“厚积”,就不可能有写作的“薄发”或“多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话充分地说明了阅读对写作的重要作用。那些能文善言的学生无不得益于日常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那些文坛宿将无不是广涉诸子百家、三教九流的典章轶事。可见,没有广泛的阅读就没有精彩的写作。
广泛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写各种体裁的的特点。写作课上,老师指导最多的是写作技巧问题。与其机械地学习一些写作技巧还不如广泛地阅读各种体裁的作品,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它们的写法。我认为,美国中学的做法很值得借鉴。美国大学入学对写作的要求非常高,但很多中学都不设专门的写作课程,而是通过让学生阅读各种体例的作品,写书评等锻炼写作能力。又比如去年在网上讨论比较激烈 的“美国小学生的作文”,在这里我不想探讨中外教育的差异,就只谈谈他们的作文写作。小学生的作文布置成写论文“《怎么看人类文化》《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样大的题目拿给我们的大学生写都是比较困难的,但美国就敢给小学生写,不能不思考他们的学生必定要经过大量的阅读,能纵观历史还要学贯古今。由此可见,广泛的阅读能帮助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写各种体裁的的特点。
广泛的阅读可以积累写作素材。不错,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生活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中学生的作文也应该是生活的反映。但由于中学生这一群体具有其特殊性,他们的学习甚至生活的主要阵地都在学校,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因此,他们不可能像作家一样“行万里路”,长期投身于生活的海洋中去,他们还不可能与社会生活有密切的接触,还不可能去做社会生活的主人。所以我们只好用“读万卷书”来弥补。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囊括了几乎所有的写作题材:关于爱情、友情、亲情的,关于道德伦常、公理正义的……。不但如此,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物种意象、风俗习惯、典故故事,哪一样不能拿来作为我们写作的素材呢?再加上现代社会中的报纸、新闻、杂志中所包含的信息材料,那将是一个多么庞大的素材库啊。占有了大量的素材,何愁文章不丰满充实,有血有肉?哪里还愁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广泛阅读就可以弥补了他们接触社会生活的不足,对作文所需要的“生活”有了一定的认识——间接地从书本上了解了生活现实,为他们的写作提供了所需的材料;同样,阅读多了,积累也就丰富了,学生也不再会有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解决了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知写什么”的问题。
广泛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增强语感。语言能力,可以说是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写作过程中,语言能力较低的学生通常言不达意,想要说的意思或内容难以表达出来或是表达不准确,甚至表达错误。这种现象,其实就是学生语言能力低的表现。而坚持多读一些古今中外名著,那些名家的精彩、生动的语句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语感受的培养实在是大有益处的。受阅读的影响,爱看中国现代名家小说的学生,其作文的语言或多或少都带有那些名家的痕迹,有的如鲁迅的“精警而风趣”,有的如乡土小说家的“质朴中显精妙”,有的如郁达夫的“伤感沉郁”;有的“细腻”,有的“委婉”,有的“清妙”。爱看唐宋诗词的学生,其作文语言则既有模仿李白的“浪漫豪放”,也有学习杜甫的“沉郁顿挫”,还有与李清照的“婉约”、李商隐的“感伤惆怅”等相仿。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大多都吸收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含蓄、隽永、简约、明白等语言风格,并在其作文中有初步的或是简单的体现。由此可见,在阅读中,在对古今中外名著的大量欣赏中,学生可以尽情的在文学海洋中徜徉,体味到文学的奥秘,因而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加强了语言能力,增强了语感。这样,就有效的解决了学生作文中“怎么写”的问题。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帮助学生适合他们阅读的文章,最好是一些名家名篇。还可以建议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文章、段落背诵下来,做到张口即来,脱口而出。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把所读之书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
收稿日期:201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