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机械制造基础》是高校机械类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当前《机械制造基础》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分析了该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并提出了教学改革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 《机械制造基础》 问题 改进意见 教学改革
《机械制造基础》是高校机械类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装备制造和机械加工行业高级技术人才必须具备的理论基础。但是,当前的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并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对当前《机械制造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改进意见,以实现《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
一、《机械制造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编写存在逻辑混乱和教学体系陈旧。
我国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继承前苏联专业培养的模式,教材内容庞杂而涉及多个学科,由原来的工程材料学、热处理及热加工、机械加工与特种加工等几门课程合并而来。[1]随着社会的进步,教材内容需要不断变化。虽然原有的体系被打破,但系统的课程体系并没有建立起来,并存在编写逻辑错误的情况。
(二)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
在教学理念上仍着重强调知识传授,在教学方法是以灌输式为主,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在教学考评上以笔试考试为主,并不能突出教学的实践特色。
(三)对金工实习重视不够。
高素质的技术性人才必须能够应对生产一线的突发问题。因此必须加大《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实习课程的比例。专业课程的教学贴近生产才能使学习不被局限在理论知识的之内。
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
(一)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机械类基础理论的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应该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科研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熟悉本门课程,并能够熟练地解析教材,针对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来安排教学;其次要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能够在满足教学的同时不断地充实自己,并参与本门课程的科研开发和工艺革新的探讨以丰富教学内容;最后要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积极参加操作技能培训,使自己成为教学水平高和操作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人才。
(二)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教师的头脑。
进行教学改革,就是要勇于打破传统的束缚,以新的教学理念推进教学模式的不断变革,并寻求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完美结合。首先,反思“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师生互动,通过讨论式、问题式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能力,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欲。其次,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探究,以达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目的。最后,在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的相关措施
(一)精选课程内容,大胆取舍以突出重点;注重意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课程内容繁杂、编排逻辑绪乱和课时少、任务重的学科特点学,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删繁就简,以“必需、够用”为度,强调实用性、综合性。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线,以现有教材为参考,结合实际、灵活运用,精选内容、突出重点,合理安排课时。在具体教学中可将某些章节有机地结合,还可将分散的内容有目的地进行类比讲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意穿插本课程的学科发展史,结合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对机械加工的影响来增强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注重实习等相关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实习教学一般由“安全教育、讲授新课、巡回指导、总结归纳”四个部分组成。通过执行科学化、系统化的实习计划,教师可以在讨论、讲解、操作、示范的多个环节以多种形式展现教学内容。生产实习的目的是在反复训练中获得熟练的操作技能。通过制作工件并及时测量反馈制作精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而且通过对工件的测量反馈,可以养成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促成其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并为形成比、学、赶、超的竞赛学习氛围和为教师及时掌握学生情况提供必要条件。
(三)进行课程考核全面改革,尤其关注考核内容、时间、方式、标准。
首先,考核内容系统周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的阶段性安排与“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要求课程考核必须达到内容的系统性[2]。其次,考核内容层次分明。应该根据教学计划和学习进度组织相应阶段的教学内容考核,已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再次,考核时间、方式灵活多样。要根据课程教学内容与进度对考核时间以实现跟踪学生的学习。第四,考核形式多元化。考核内容可以分为应知和应会两部分。应知部分考核可以采用随堂测验和期末笔试的形式,应会部分考核可以将平时考核与期终考核相结合。最后,评定形式多样化。除涉及个人操作等技术数据要求准确的方面要求由教师评定外,其他方面可以通过分组考核和学生自我评定等多种形式进行。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的加快和现代化工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级技术专业人才日益增强。现代化的劳动者不仅要有精湛的技艺,而且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以适应社会的要求。高校进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倪森寿.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刘越.机械制造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关键词: 《机械制造基础》 问题 改进意见 教学改革
《机械制造基础》是高校机械类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装备制造和机械加工行业高级技术人才必须具备的理论基础。但是,当前的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并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对当前《机械制造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改进意见,以实现《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
一、《机械制造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编写存在逻辑混乱和教学体系陈旧。
我国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继承前苏联专业培养的模式,教材内容庞杂而涉及多个学科,由原来的工程材料学、热处理及热加工、机械加工与特种加工等几门课程合并而来。[1]随着社会的进步,教材内容需要不断变化。虽然原有的体系被打破,但系统的课程体系并没有建立起来,并存在编写逻辑错误的情况。
(二)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
在教学理念上仍着重强调知识传授,在教学方法是以灌输式为主,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在教学考评上以笔试考试为主,并不能突出教学的实践特色。
(三)对金工实习重视不够。
高素质的技术性人才必须能够应对生产一线的突发问题。因此必须加大《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实习课程的比例。专业课程的教学贴近生产才能使学习不被局限在理论知识的之内。
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
(一)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机械类基础理论的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应该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科研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熟悉本门课程,并能够熟练地解析教材,针对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来安排教学;其次要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能够在满足教学的同时不断地充实自己,并参与本门课程的科研开发和工艺革新的探讨以丰富教学内容;最后要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积极参加操作技能培训,使自己成为教学水平高和操作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人才。
(二)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教师的头脑。
进行教学改革,就是要勇于打破传统的束缚,以新的教学理念推进教学模式的不断变革,并寻求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完美结合。首先,反思“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师生互动,通过讨论式、问题式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能力,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欲。其次,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探究,以达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目的。最后,在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的相关措施
(一)精选课程内容,大胆取舍以突出重点;注重意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课程内容繁杂、编排逻辑绪乱和课时少、任务重的学科特点学,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删繁就简,以“必需、够用”为度,强调实用性、综合性。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线,以现有教材为参考,结合实际、灵活运用,精选内容、突出重点,合理安排课时。在具体教学中可将某些章节有机地结合,还可将分散的内容有目的地进行类比讲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意穿插本课程的学科发展史,结合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对机械加工的影响来增强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注重实习等相关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实习教学一般由“安全教育、讲授新课、巡回指导、总结归纳”四个部分组成。通过执行科学化、系统化的实习计划,教师可以在讨论、讲解、操作、示范的多个环节以多种形式展现教学内容。生产实习的目的是在反复训练中获得熟练的操作技能。通过制作工件并及时测量反馈制作精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而且通过对工件的测量反馈,可以养成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促成其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并为形成比、学、赶、超的竞赛学习氛围和为教师及时掌握学生情况提供必要条件。
(三)进行课程考核全面改革,尤其关注考核内容、时间、方式、标准。
首先,考核内容系统周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的阶段性安排与“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要求课程考核必须达到内容的系统性[2]。其次,考核内容层次分明。应该根据教学计划和学习进度组织相应阶段的教学内容考核,已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再次,考核时间、方式灵活多样。要根据课程教学内容与进度对考核时间以实现跟踪学生的学习。第四,考核形式多元化。考核内容可以分为应知和应会两部分。应知部分考核可以采用随堂测验和期末笔试的形式,应会部分考核可以将平时考核与期终考核相结合。最后,评定形式多样化。除涉及个人操作等技术数据要求准确的方面要求由教师评定外,其他方面可以通过分组考核和学生自我评定等多种形式进行。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的加快和现代化工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级技术专业人才日益增强。现代化的劳动者不仅要有精湛的技艺,而且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以适应社会的要求。高校进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倪森寿.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刘越.机械制造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