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企业需求旺盛,毕业生供给旺盛,但同时企业选人难,毕业生就业也难。两旺两难,归根结底,是由于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切合社会的需求,是教育与产业的脱节。要填平这个鸿沟,就要企业往前走一点,学校也往前走一点。如何实现教育与产业的对接?产学互动、校企结合,需要一个更好、更先进的模式。
IT产业作为智力高度密集的产业,人力资源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决胜因素。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发展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推进新兴工业化的关键。产业的蓬勃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多的需求,但目前我国IT产业人才供需矛盾突出,人才结构满足不了产业发展的需求。复合型人才短缺,软件人才严重缺乏。
人才不足,是个结构性问题
辽宁省委常委、大连市市长 夏德仁
大连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真正起步于90年代末期。近年来软件销售收入和出口年均增长速度始终保持在50%以上。1998年大连的软件业销售收入仅为2亿人民币,2005年软件销售收入总额突破100亿人民币,七年时间增长了50倍。企业数量从1998年的100家左右增长到现在的530家。
1998年,大连市所有软件从业人员数量仅为3000多人。2005年底,大连市软件从业人员数量已达到30000人左右。大连市现已逐步建立起较为完整,渐成规模的IT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全市22所高等院校开设IT相关专业100多个。目前,全市高等院校每年向IT企业输送人才6000多人,两年内将达到10000人。与此同时,近200家社会力量办学组织的IT人才培训机构也蓬勃兴起。
但是,随着大连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我们面临着人才的挑战,突出表现在人才不足,而且缺口越来越大。我个人认为大连软件人才不足,不是一个总量性的问题,而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从全国来看也是这样,一方面我们IT人才短缺,另一方面我们各个大学的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找不到工作,存在着人才供应过剩的问题。
这就需要教育部门拿出更多的精力来解决如何把我们人才的供应与需求有效地衔接起来,培养更多当前社会上需要的人才。高校要一方面承担起塑造大学生人格的作用,培养其良好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具备在就业过程中基本的本领和技能。可以把毕业生能不能找到理想薪水的职位和职业,作为衡量一所大学好坏的标准之一。
在过去长时间发展过程中,从职业本能上容易根据大学本身的能力塑造人才,其实是一种供给型的培养模式。但是现在IT产业人才需求量比较大的情况下,大学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定究竟要开设哪个专业,开设哪个学科。学校应该向学生提供哪些知识和技能,应该向市场需求型的教学模式转变。
在今后的时间,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大连的软件人才供应会大大好转。目前我们正在制定计划将在今年8月启动建立全国性IT人才大型实训基地,全面招聘人才,满足企业需求。目前我国一年将要毕业400多万大学生,但这里面将近一半的学生找不到工作或专业不对口。现在大连正在启动IT人才的实训计划,简称“大学后”。我们把那些找不到工作的、专业不对口的大学毕业生召集到大连来,对他们进行外语和计算机技能的培训,用一年左右的时间把他们培养成为各个大公司需要的人才。
转型的机遇,需要复合型人才
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 武贵龙
2004年我国IT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65万亿元,利税总额1500亿元,出口额2000亿美元,软件出口额26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IT产业成为我国第一大支柱产业。但与其他IT强国相比,我们还存在着差距。这促使IT产业的发展对IT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在我国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发展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推进新兴工业化的关键,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和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对信息技术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型的重大机遇,突破技术制约,在软件、现代移动通讯、多媒体、电子专用设备与电子测量仪器、信息安全、信息服务和系统集成等技术领域加强创新,促进IT产品更新换代,实现由OEM向ODM的升级,补充和完善产品价值链,推动我国IT产业的发展,并进而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进程。我国要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IT产业的振兴,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并且高度重视第一主导战略的人才,一定要做好人才的培养。
IT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还需培养领军人物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副局长 潘晨光
中国信息化人才的开发培养,应该像一些欧美发达国家一样,把信息化教育写入小学课本,从娃娃抓起,做到IT人才培养的全民性。
同时,应该加强高级人才培养。对于高层次IT人才的培养可以利用两个政策途径进行,一个是博士后制度,另一个就是留学渠道。除此之外,在培养IT人才领军人物时,要处理好IT领军人物与官本位的关系。正如周光照先生痛斥官本位,要搞科研就不要当官,当官就不要搞科研,当了官就要好好为科研服务,既想当官又想搞科研什么都做不好。IT产业要培养领军人物,就应该给他特殊的待遇,不一定让他当官。
建立IT人才的标准体系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 穆荣平
IT人才专业体系决定了IT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从发展的驱动力来看,一个国家在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发展的过程中,也就是从要素驱动向投资驱动、创新驱动的转变。人才队伍结构需求要多样化,创新型国家并不要求每个人都是创新型的,也就是说它需要的是方方面面的人才,有创新型、战略型、技术研究型、工艺型研究型,还有品牌公关、销售这样应用研究型的人才,而非单一化的人才。
两旺两难
信息产业部电子科技委副主任、中国信息产业商会会长 张琪
现在IT产业的人才需求和大学生就业之间存在着一个矛盾,企业需求旺盛,毕业生供给旺盛,但同时企业选人难,毕业生就业也难。两旺两难,归根结底,是由于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切合社会的需求,是教育与产业的脱节。教育改革必须要开放,不能仅在学校进行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必须全社会都要进行。IT企业作为主力军也要参与到IT人才的培养中来。学校可到企业中建立实训基地,这种对接应该是相互的。
创新型IT人才应德才兼备
中国工程院院士 倪光南
应试教育只注重知识,不注重能力,导致学生只会背书,不能实践。学生要有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不能完全依靠学校,学校的技术教育总会滞后几年。有人说软件业是不是要引进技术,我们觉得不用引进,引进人家不开放源码的技术很难操作。而且,在开源软件中都能找到同样的东西,开源软件可能让你参与,现在开源项目在互联网上开放给全世界的人员,大家可以参与开发,所以这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机会。
另外,应试教育不能解决德才兼备的问题。学校应该很好地培养学生诚信、敬业、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要不然出来的学生分数很好,也许有一些能力,但是其他方面不好也不行。
IT人才,需软硬能力兼具
惠普大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 关迟
好的人才代表着专业能力与企业价值观的结合。专业能力包括了硬的能力和软的能力。硬能力是指他在编程等方面的能力;软的能力包括语言、团队沟通、与人合作、共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企业需求旺盛,毕业生供给旺盛,但同时企业选人难,毕业生就业也难。两旺两难,归根结底,是由于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切合社会的需求,是教育与产业的脱节。要填平这个鸿沟,就要企业往前走一点,学校也往前走一点。如何实现教育与产业的对接?产学互动、校企结合,需要一个更好、更先进的模式。
IT产业作为智力高度密集的产业,人力资源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决胜因素。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发展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推进新兴工业化的关键。产业的蓬勃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多的需求,但目前我国IT产业人才供需矛盾突出,人才结构满足不了产业发展的需求。复合型人才短缺,软件人才严重缺乏。
人才不足,是个结构性问题
辽宁省委常委、大连市市长 夏德仁
大连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真正起步于90年代末期。近年来软件销售收入和出口年均增长速度始终保持在50%以上。1998年大连的软件业销售收入仅为2亿人民币,2005年软件销售收入总额突破100亿人民币,七年时间增长了50倍。企业数量从1998年的100家左右增长到现在的530家。
1998年,大连市所有软件从业人员数量仅为3000多人。2005年底,大连市软件从业人员数量已达到30000人左右。大连市现已逐步建立起较为完整,渐成规模的IT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全市22所高等院校开设IT相关专业100多个。目前,全市高等院校每年向IT企业输送人才6000多人,两年内将达到10000人。与此同时,近200家社会力量办学组织的IT人才培训机构也蓬勃兴起。
但是,随着大连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我们面临着人才的挑战,突出表现在人才不足,而且缺口越来越大。我个人认为大连软件人才不足,不是一个总量性的问题,而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从全国来看也是这样,一方面我们IT人才短缺,另一方面我们各个大学的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找不到工作,存在着人才供应过剩的问题。
这就需要教育部门拿出更多的精力来解决如何把我们人才的供应与需求有效地衔接起来,培养更多当前社会上需要的人才。高校要一方面承担起塑造大学生人格的作用,培养其良好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具备在就业过程中基本的本领和技能。可以把毕业生能不能找到理想薪水的职位和职业,作为衡量一所大学好坏的标准之一。
在过去长时间发展过程中,从职业本能上容易根据大学本身的能力塑造人才,其实是一种供给型的培养模式。但是现在IT产业人才需求量比较大的情况下,大学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定究竟要开设哪个专业,开设哪个学科。学校应该向学生提供哪些知识和技能,应该向市场需求型的教学模式转变。
在今后的时间,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大连的软件人才供应会大大好转。目前我们正在制定计划将在今年8月启动建立全国性IT人才大型实训基地,全面招聘人才,满足企业需求。目前我国一年将要毕业400多万大学生,但这里面将近一半的学生找不到工作或专业不对口。现在大连正在启动IT人才的实训计划,简称“大学后”。我们把那些找不到工作的、专业不对口的大学毕业生召集到大连来,对他们进行外语和计算机技能的培训,用一年左右的时间把他们培养成为各个大公司需要的人才。
转型的机遇,需要复合型人才
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 武贵龙
2004年我国IT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65万亿元,利税总额1500亿元,出口额2000亿美元,软件出口额26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IT产业成为我国第一大支柱产业。但与其他IT强国相比,我们还存在着差距。这促使IT产业的发展对IT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在我国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发展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推进新兴工业化的关键,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和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对信息技术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型的重大机遇,突破技术制约,在软件、现代移动通讯、多媒体、电子专用设备与电子测量仪器、信息安全、信息服务和系统集成等技术领域加强创新,促进IT产品更新换代,实现由OEM向ODM的升级,补充和完善产品价值链,推动我国IT产业的发展,并进而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进程。我国要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IT产业的振兴,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并且高度重视第一主导战略的人才,一定要做好人才的培养。
IT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还需培养领军人物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副局长 潘晨光
中国信息化人才的开发培养,应该像一些欧美发达国家一样,把信息化教育写入小学课本,从娃娃抓起,做到IT人才培养的全民性。
同时,应该加强高级人才培养。对于高层次IT人才的培养可以利用两个政策途径进行,一个是博士后制度,另一个就是留学渠道。除此之外,在培养IT人才领军人物时,要处理好IT领军人物与官本位的关系。正如周光照先生痛斥官本位,要搞科研就不要当官,当官就不要搞科研,当了官就要好好为科研服务,既想当官又想搞科研什么都做不好。IT产业要培养领军人物,就应该给他特殊的待遇,不一定让他当官。
建立IT人才的标准体系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 穆荣平
IT人才专业体系决定了IT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从发展的驱动力来看,一个国家在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发展的过程中,也就是从要素驱动向投资驱动、创新驱动的转变。人才队伍结构需求要多样化,创新型国家并不要求每个人都是创新型的,也就是说它需要的是方方面面的人才,有创新型、战略型、技术研究型、工艺型研究型,还有品牌公关、销售这样应用研究型的人才,而非单一化的人才。
两旺两难
信息产业部电子科技委副主任、中国信息产业商会会长 张琪
现在IT产业的人才需求和大学生就业之间存在着一个矛盾,企业需求旺盛,毕业生供给旺盛,但同时企业选人难,毕业生就业也难。两旺两难,归根结底,是由于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切合社会的需求,是教育与产业的脱节。教育改革必须要开放,不能仅在学校进行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必须全社会都要进行。IT企业作为主力军也要参与到IT人才的培养中来。学校可到企业中建立实训基地,这种对接应该是相互的。
创新型IT人才应德才兼备
中国工程院院士 倪光南
应试教育只注重知识,不注重能力,导致学生只会背书,不能实践。学生要有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不能完全依靠学校,学校的技术教育总会滞后几年。有人说软件业是不是要引进技术,我们觉得不用引进,引进人家不开放源码的技术很难操作。而且,在开源软件中都能找到同样的东西,开源软件可能让你参与,现在开源项目在互联网上开放给全世界的人员,大家可以参与开发,所以这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机会。
另外,应试教育不能解决德才兼备的问题。学校应该很好地培养学生诚信、敬业、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要不然出来的学生分数很好,也许有一些能力,但是其他方面不好也不行。
IT人才,需软硬能力兼具
惠普大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 关迟
好的人才代表着专业能力与企业价值观的结合。专业能力包括了硬的能力和软的能力。硬能力是指他在编程等方面的能力;软的能力包括语言、团队沟通、与人合作、共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